280 likes | 435 Views
抗菌药 PK/PD 研究与临床合理用药 赵香兰 中山大学药学院 2007 年 9 月. 抗菌药、细菌、人体相关示意图. 抗菌药. 体内处置. 耐药性. 药效学. 不良反应. 感染. 细 菌. 人 体. 抗感染(免疫). 选择抗菌药时需考虑的因素. 对细菌 MIC. 药物. 结果. 感染部位浓度. 临床效果 细菌清除 患者依从性 耐受性 耐药产生. 药代动力学 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给药方案). 药效学. 抗菌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 抗菌药传统给药方案拟定的依据:.
E N D
抗菌药PK/PD研究与临床合理用药赵香兰中山大学药学院2007年9月抗菌药PK/PD研究与临床合理用药赵香兰中山大学药学院2007年9月
抗菌药、细菌、人体相关示意图 抗菌药 体内处置 耐药性 药效学 不良反应 感染 细 菌 人 体 抗感染(免疫)
选择抗菌药时需考虑的因素 对细菌MIC 药物 结果 感染部位浓度 • 临床效果 • 细菌清除 • 患者依从性 • 耐受性 • 耐药产生 药代动力学 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给药方案) 药效学
抗菌药传统给药方案拟定的依据: 给药量:以药效学(Pharmacodynamic PD)(即药物体外细菌 培养MIC90)为基础,拟定给药量(血药浓度为MIC90 值的2-10倍。) 给药间隔时间*:以药动学(Pharmacokinetic PK)的半衰期 (t1/2)拟定 *早期仅以常规每天3次 缺点:药效学与药动学参数间未作动态的互相影响的结果来 确定。
PK/PD—药代条件下的药效 PARAMETERS:PK:Cmax、AUC、T1/2 PD:MIC PK/PD:AUC/MIC Cmax/MIC T>MIC
●30 min ◆60min ▲120min 头孢唑啉-克雷伯氏菌
PK/PD研究与给药方案的制定与优化 优良方案: • 最有效地清除细菌 • 最大程度地减少不良反应 • 避免细菌发生耐药性 • 方便用药
药动学/药效学参数与抗菌效力(动物模型) 参数 药物 高于MIC时间 青、头孢、碳青烯、氨曲、大 环、克林 24h AUC/MIC 氨基糖苷、氟喹酮、阿奇 四环、万古、链阳 峰值/MIC 氨基糖苷、氟喹酮
(一)新药用药方案的拟定 美国FDA要求新抗菌药物的报批时必须具有该药 的PK/PD参数,其他国家亦有类似要求。
实例1: 莫西沙星(拜复乐)Moxifloxacin的PK/PD参数与用药方案: 莫西沙星的PK/PD参数 • 用药方案: • 住院病人临床治愈期望值:AUC/MIC>125,Cmax/MIC 8~10 • 门诊病人要求参数值:AUC/MIC>30~40
实例2: 抗菌药缓(控)释制剂PK/PD参数的要求: 头孢菌素类: 头孢氨苄,头孢克洛:T>MIC 与等量原制剂一致 氟喹诺酮类: 环丙沙星,氧氟沙星:AUC,Cmax与等量原制剂一致
第一大类: 时间依赖杀菌作用 (持续后效应------无或轻、中度) • -内酰胺类(P、Cef、氨曲、碳烯类),克林和大环(红、克)、四环 • 在MIC4-5倍时杀菌率即处于饱和 • 杀菌范围主要依赖于接触时间 • 超过MIC时间是与临床疗效相关的主要参数
第二大类:氨基糖苷类 • 氨基糖苷类属于浓度依赖性抗菌药 • 体内外研究证明Cmax/MIC为10左右为最佳治疗参数 • 24h AUC/MIC与疗效相关 • 对革兰阳性、阴性菌均具有PAE(0.75~7.5hr)
氨基糖苷类 • 氨基糖苷类耳肾毒性 • 肾小管对氨基糖苷类摄取的饱和性,一定范围类的高浓度不增加其药物摄取,不增加毒性。
氨基糖苷类 • 低浓度易诱导适应性耐药 • 高浓度不易选择耐药 • 高剂量少次数给药可避免耐药
氨基糖苷类 • 氨基糖苷类药物每日一次给药 理论依据充分 临床疗效不变或更好 毒副反应少 更具经济学价值
氟喹诺酮类的AUC24/MIC的比值(抗肺炎链球菌) CS:环丙沙星敏感菌,MIC<4ug/ml CR:环丙沙星耐药菌, MIC<4ug/ml 氟喹诺酮类AUC/MIC的有效范围30~55 (Lacy et al. Antimicrobiol Agents & Chemotherapy)
MPC新概念 • 现行以MIC为根据的抗菌治疗立足于“消除感染”,为防止突变株出现和进而被选择形成耐药菌群,在新氟喹诺酮类药物以及在金葡菌、肺炎链球菌和分枝杆菌的研究中提出“防突变浓度”(Mutant Prevention Concentration;MPC)的新概念
Serum or tissue drug concentration > MPC 疗效佳,无突变MSW 疗效可,易突变 < MIC 无效,亦无突变 MPC Mutant Selection Window MIC Time post-administration
MPC和突变选择窗 • 药效学理论的延伸 • 对临床治疗和防止耐药以及新药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 目前尚在体外试验和理论探索阶段,需要在活体和临床病人中进一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