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0 likes | 648 Views
再生障碍性贫血 aplastic anemia , AA.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血液科 熊红. 历史. 1888年: Ehrlich 首先报道一青年女性,严重贫血、白细胞减少、发热、牙龈溃疡和月经过多。死检骨髓为黄色脂肪髓。 1904年: Chauffard 提出 AA 的名称。 1934年:认识 AA 是一种独立的疾病。. 【 定义 】 是指由于获得性骨髓功能衰竭, 造成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种疾病。 【 发病 】 国内 0.74/10 万,多于西方国家, 以中青年多见。. 病因. 化学因素 药物:与剂量有关(如各种抗癌药物)
E N D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血液科 熊红
历史 • 1888年:Ehrlich首先报道一青年女性,严重贫血、白细胞减少、发热、牙龈溃疡和月经过多。死检骨髓为黄色脂肪髓。 • 1904年:Chauffard提出AA的名称。 • 1934年:认识AA是一种独立的疾病。
【定义】是指由于获得性骨髓功能衰竭,造成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种疾病。【定义】是指由于获得性骨髓功能衰竭,造成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种疾病。 【发病】国内0.74/10万,多于西方国家,以中青年多见。
病因 • 化学因素 药物:与剂量有关(如各种抗癌药物) 与剂量无关(氯霉素、保泰松等) 化学毒物:苯、砷、染发剂等 • 物理因素:各种电离辐射,如X射线、γ射线 • 生物因素:多种病毒感染,如肝炎相关性再障(HAAA)
1.造血干细胞缺陷: CD34+细胞及长期培养起始细胞(LTCIC)明显减少或缺如 2.异常免疫反应损伤造血干(祖)细胞: 部分的AA患者的活化T淋巴细胞增高对正常骨髓的CFU-E和CFU-C(S)有抑制作用;AA患者的血清存在抑制CFU-S的生长分化因子。 3.造血微环境缺陷和造血生长因子异常: • 微环境= 基质细胞+细胞因子+细胞外基质 • 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培养生长差,分泌的造血调控因子与正常人不同; • 骨髓基质细胞分泌IFN-γ、TNF-α及IL-2水平升高。
临床表现 • 贫血 出血 感染
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表现:出血 一例患者因再生障碍性贫血致血小板减少而牙龈出血
血象 • 全血细胞减少:白细胞分类中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高 • 网织红细胞减少:多数<1% 甚至为 0,绝对值小于24×109/L • 贫血一般为正细胞正色素性
骨髓象 1、脂肪滴增多,骨髓颗粒减少 2、多部位骨髓穿刺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 3、三系造血有核细胞均减少 4、非造血细胞增多,如淋巴细胞、浆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网状细胞
再障骨髓象 1. 网状细胞 2. 浆细胞 3. 淋巴细胞
骨髓活检 • 特征性病理改变:骨髓脂肪变,三系造血细胞和有效造血面积均减少(<25%); • 呈向心性损害:首先累及髂骨,后波及脊椎和胸骨; • 能避免骨髓穿刺过程中因血液稀释造成的假性减低,与骨穿结合能提高诊断准确性。
左:正常细胞的骨髓活检组织 (低倍镜 ) 右:重度增生低下的骨髓活检组织
其他实验室检查 • 体外造血祖细胞培养:CFU-GM、CFU-E、BFU-E 均明显减少,甚至为 0 • 免疫功能检查:T淋巴细胞亚群异常、造血负调控因子TNF-α和IFN-γ水平增高 • 其他: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升高,血EPO水平升高
诊断 1、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 2、一般肝脾不大 3、骨髓至少有一个部位增生减低或者重度减低(如增生活跃,须有巨核细胞明显减少) 4、能除外其他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 5、一般抗贫血治疗无效
分型 • 重型(SAA)、非重型(NSAA) • 国内: • 急性型(AAA):重型再障-I型(SAA-I) • 慢性型(CAA):重型再障-II型(SAA-II)、慢性型
鉴别诊断 1、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 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3、急性白血病(AL)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 属溶血性贫血 • 反复发作的血红蛋白尿、黄疸、脾大 • Ham 试验、蔗糖溶血试验及尿含铁血黄素均阳性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 与再障同属造血干细胞疾病,但MDS是以骨髓增生异常为特征的克隆性疾病 • 骨髓象显示提示增生活跃且有病态造血 • 骨髓活检有特征性改变:幼稚前体细胞异常定位
急性白血病 • 低增生性的白血病易误为再障 • 多有发热、脾大、淋巴结肿大、胸骨压痛 • 骨髓象显示原始或幼稚细胞明显增多
综合治疗:包括支持对症治疗、促进骨髓造血功能恢复的各种措施。综合治疗:包括支持对症治疗、促进骨髓造血功能恢复的各种措施。 • 病因治疗 • 早期治疗 • 分型治疗
支持及对症治疗 • 贫血:输血指征。尽量避免长期反复输血,减少同种免疫输血反应和血色病; • 出血:血小板<20×109/L,输注血小板悬液; • 感染:进行可疑部位的培养药敏,同时予经验性治疗
非重型再障的治疗 • 司坦唑 2mg tid po;十一酸睾酮 40mg tid po × 6m • 促进肾脏产生红细胞生成素; • 刺激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 • 副作用:肝功能损害、男性化 1. 雄激素:
2. 环孢素(Cyclosporine A, CSA) • 机制:选择性作用于T淋巴细胞亚群,抑制T抑制细胞的激活和增殖,抑制IL-2和γ干扰素产生。 • 不良反应: 主要肝肾损害;少见多毛、牙龈肿胀、肌肉震颤,低镁高钾; • 血药浓度监测:安全有效血浓度范围为300~500ng/ml。 • 远期不良反应:获得性克隆性疾病。
3. 造血细胞因子:EPO,G-CSF,IL-11 4. 中医中药:复方皂凡丸,方剂 上述药物联用可提高疗效。
重型再障的治疗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主要用于重型再障; 年龄小于40岁; 有HLA配型相合的供髓者; 未输血、无感染。 缺点:排斥和GVHD
2. 免疫治疗 • 免疫抑制剂: 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 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 环孢素(CSA) 大剂量甲泼尼龙短程冲击治疗 • 免疫调节剂:丙种球蛋白 • 单克隆抗体
ATG/ALG作用机制 • 去除抑制性T淋巴细胞对骨髓造血的抑制; • 免疫刺激作用,通过刺激产生造血调节因子促进干细胞增殖; • 对造血干细胞本身有直接刺激作用。
ATG/ALG的副反应: (1)类过敏反应:于输注过程中出现发热、皮疹、肌肉关节酸痛等,故用前应做过敏试验。 (2)血清病反应:ATG/ALG治疗后7-14天,患 者出现高热、皮疹、关节痛、蛋白尿。 (3)继发其他克隆性疾病如AML、MDS、PNH等。 (4)少数患者可有肝肾功能损害。
甲强龙(MP) • 单用效果差,多与雄激素、ATG/ALG、CsA联用; • 常规剂量;2mg/kg·d,疗程4-8周; • 大剂量冲击治疗:MP初始剂量为20-30 mg/kg·d, 3天后减量,疗程1月。
大剂量免疫球蛋白(HDIG) 适用于以下情况: • 肝炎相关性再障伴肝肾功能有损害者; • SAA合并感染者; • SAA伴血小板严重减少,出血重,输血小板无效者。
治疗进展 • 麦考酚吗乙酯(MMF),他克莫司(FK506) • 抗T淋巴细胞单克隆抗体(McAb-T):近年来国内报告用CD3、CD8等McAb-T治疗SAA,临床治疗显著,总有效率79.2%。
预后 • 慢性再障约80%可缓解; • 急性重型再障约1/3~1/2的患者在数月至一年内死亡。
思考题 • AA的血象特点是什么? • AA的骨髓象特点是什么? • AA的诊断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