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 likes | 410 Views
广东肇庆中学 物理研讨会 2009.10.23. 满分不是梦 2009 年高考改卷的启示. 高分学生离满分到底有多远?. 考试失误中的知识能力失误和 知识再现的失误. 一、语言表述不准确、专业性太差、写错字(实验题). 14 .( 10 分) ( 1 )在阳光照射下,充满雾气的瀑布上方常常会出现美丽的彩虹,彩虹是太阳光射人球形水珠经折射、内反射,再折射后形成的。光的折射发生在两种不同介质的 __________ 上,不同的单色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 _______________ 不同。
E N D
广东肇庆中学 物理研讨会 2009.10.23
满分不是梦 2009年高考改卷的启示
考试失误中的知识能力失误和 知识再现的失误
一、语言表述不准确、专业性太差、写错字(实验题)一、语言表述不准确、专业性太差、写错字(实验题) 14.(10分) (1)在阳光照射下,充满雾气的瀑布上方常常会出现美丽的彩虹,彩虹是太阳光射人球形水珠经折射、内反射,再折射后形成的。光的折射发生在两种不同介质的__________上,不同的单色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_______________不同。 (2)图11为声波干涉演示仪的原理图,两个U形管A和B套在一起,A管两侧各有一小孔,声波从左侧小孔传入管内,被分成两列频率_____________的波。当声波分别通过A、B传播到右侧小孔时,若两列波传播的路程相差半个波长,则此处声波的振幅__________;若传播的路程相差一个波长,则此处声波的振幅________________。
15、某试验小组利用拉力传感器和速度传感器探究“动能原理”。如图12,他们将拉力传感器固定在小车上,用不可伸长的细线将其通过一个定滑轮与钩码相连,用拉力传感器记录小车受到拉力的大小。在水平面上相距50.0cm的A、B两点各安装一个速度传感器,记录小车通过A、B时的速度大小、小车中可以放置砝码。15、某试验小组利用拉力传感器和速度传感器探究“动能原理”。如图12,他们将拉力传感器固定在小车上,用不可伸长的细线将其通过一个定滑轮与钩码相连,用拉力传感器记录小车受到拉力的大小。在水平面上相距50.0cm的A、B两点各安装一个速度传感器,记录小车通过A、B时的速度大小、小车中可以放置砝码。 (1)试验主要步骤如下: ①测量和拉力传感器的总质量M1;把细线的一端固定在拉力传感器上,另一端通过定滑轮与钩码相连;正确连接所需电路; ②将小车停在C点,,小车在细线拉动下运动,记录细线拉力及小车通过A、B时的速度; ③在小车中增加砝码,或,重复②的操作. (2)表1是他们测得的一组数据,期中M是M1与小车中砝码质量之和,是两个速度传感器记录速度的平方差,可以据此计算出动能变化量△E,F是拉力传感器受到的拉力,W是F在A、B间所做的功。表格中的△E3=,W3=.(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3)根据表1,请在图13中的方格纸上作出△E-W图线.
评卷要求: (1)箭头、物理量、单位、标度(等间距)、统一小数点位数全部正确(1分) 坐标标整数0、1、2…(0分) (2)图线外推用虚线交于坐标原点(1分) 实线交于坐标原点(0分) (3)ΔE-W图,横纵坐标画反,扣3分 (4)ΔE、W不标或标错,扣3分 (5)不写标度,扣3分
16、某实验小组利用实验室提供的器材探究一种金属丝的电阻率,所用器材包括:输出为3V的直流稳压电源、电流表、待测金属丝、螺旋测微器(千分尺)、米尺、电阻箱、开关和导线等。16、某实验小组利用实验室提供的器材探究一种金属丝的电阻率,所用器材包括:输出为3V的直流稳压电源、电流表、待测金属丝、螺旋测微器(千分尺)、米尺、电阻箱、开关和导线等。 (1)他们截取了一段金属丝,拉直后固定在绝缘的米尺上,并在金属丝上夹上一个小金属夹,金属夹可在金属丝上移动。请根据现有器材,设计实验电路,并连接电路实物图14(2)实验的主要步骤如下: ①正确连接电路,设定电阻箱的阻值,开启电源,合上开关; ②读出电流表的示数,记录金属夹的位置; ③断开开关,,合上开关,重复②的操作. (3)该小组测得电流与金属丝接入长度关系的数据,并据此给出了图15的关系图线,其斜率为(保留三位有效数字);图线纵轴截距与电源电动势的乘积代表了.的电阻之和.
主要错误: (1)有效数字搞错 (2)不懂实验原理 (3)不认识图 (4)把电阻箱与金属丝并联 (5)把改变金属丝上金属夹的位置写成调(低/节) 电阻箱位置(不懂原理);改变金属丝长度等。 (6)不懂直流稳压电源的内阻为零。
三、字母使用很混乱 17.(1)为了清理堵塞河道的冰凌,空军实施投弹爆破,飞机在河道上空高H处以速度v0水平匀速发行,投掷下炸弹并击中目标,求炸弹脱离飞机到击中目标所飞行的水平距离及击中目标时的速度大小.(不计空气阻力) (2)如图17所示,一个竖直放置的圆锥筒可绕其中心轴OO/转动,同内壁粗糙,筒口半径和筒高分别为R和H,筒内壁A点的高度为筒高的一半,内壁上有一质量为m的小物块,求: ①当筒不转动时,物块静止在筒壁A点受到的摩擦力和支持力的大小; ②当物块在A点随筒做匀速转动,且其所受到的摩擦力为零时,筒转动的角速度.
(1)部分同学把H写成h。如h=gt2/2(扣2分) (2)末速度v=v02+2gs(混淆H与s) (3)把F向=mω2r写成F向=mω2R 又如第18题的第(2)问。求通过电阻R1上的电量q及电阻R1上产生的热量. 部分同学在最后的结果 中,把R1写成了R 把t1写成了t0.把n写成了N等。
四、没有良好的受力分析习惯,铸成大错 例如17题的第2小题 ②当物块在A点随筒做匀速转动,且其所受到的摩擦力为零时,筒转动的角速度. 很多学生没有重新进行受力分析,用第①问中的支持力去求解。
五、不注意物理量的单位,认为可有可无 比如19题第1问:计算与C碰撞前瞬间AB的速度 解答(1)A与B相碰,由动量守恒定律知 mv0=2mv1,得到v1=5m/s 之后,A与B一起向右运动直到与C相碰 以A和B为整体,由动能定理知 ,得到v2=4m/s 凡是不写单位的扣2分
六、审题出现错误,满盘皆输 1、第17题第(1)小题,题目只要求求速度大小,不少同学花了很长时间去求速度的方向。 第17题第(2)问中,题目要求当f=0,而不少考试把前面的摩擦力代入求解。 2、18题,中要求求电阻R1上产生的热量,而不是总热量,很多考生求的是总热量。 实验题第16题,连线过程中有部分同学把箭头当做导线连入电路。 还有部分同学不懂 稳压电源考虑了电源的内阻。
今年高考最后一题的第(1)问: 求:(1)A和B刚开始运动时的加速度大小分别为多少? 答案:(1)长方体B所受的摩擦力为 f=μ(mA+mB)g=0.8N 由F=ma知,A和B刚开始运动时的加速度大小分别为 F=mAaA, 得到aA=2m/s2 F+f=mBaB,得到aB=2m/s2
几点启示: (1)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一定要科学、标准、严谨。 (2)教师的板书要规范认真,对学生作业的批改要做到一丝不苟,不能只看结果不看过程。 (3)学生作业、考试中列出的方程一定要是原始方程,不写变形方程。 (4)鼓励学生努力解题,平时考试中对仅能写出公式的学生不妨“奖励”一点分数。 (5)对尖子学生作业、考试中的所谓小失误一定当面予以纠正,不留死角。
(6)平时要训练学生认真审题,对于形似质不同、质同形不同的题目,以及容易混淆的概念要多通过变式加强训练。(6)平时要训练学生认真审题,对于形似质不同、质同形不同的题目,以及容易混淆的概念要多通过变式加强训练。
落实常规 推动学科发展上台阶
一、科学规划、加强管理、狠抓落实 二、加强高考研究,牢牢掌握高考复习的主动权。 三、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增强科组实力。 四、学科竞赛初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