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8

Mastering Secondary Education Knowledge & Skills: Exam Insights & Tips

Dive into the key principles and patterns of the 2013 secondary teacher qualification exam, focusing on educational basics, curriculum, teaching methods, and more. Learn through examples and analysis to excel in the test.

Download Presentation

Mastering Secondary Education Knowledge & Skills: Exam Insights & Tips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2013下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命题规律与重点点拨2013下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命题规律与重点点拨 2013年下半年国考资格证笔试系列讲座(3) 主讲 韩庆国

  2. www.hteacher.net

  3. 国考省市 浙江 湖北 山东 上海 安徽 广西山西 海南 贵州 河北

  4. 讲座内容

  5. 考试大纲 • (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 (二)中学课程 • (三)中学教学 • (四)中学生学习心理 • (五)中学生发展心理 • (六)中学生心理辅导 • (七)中学德育 • (八)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6. 试卷结构

  7. 题型与分值 • 单项选择题(21*2=42) • 辨析题(4*8=32) • 简答题(4*10=40) • 材料分析题(2*18=36)

  8. 2012年上半年真题分数分布 √ √ √

  9. 2012年下半年真题分数分布 √ √ √ √ √ √

  10. 2013年上半年真题分数分布 √ √ √ √ √ √ √ √ √

  11. 讲座内容

  12. 四大命题规律 • 规律一:原题重现考查 • 例:教学效能感 • (2012上)21.李老师坚信自己能教好学生,在教育教学中表现出很高的热情,这主要反映了他具有较高的教学( ) A.认知能力 B.监控能力 C.操作能力 D.效能感 • (2012下)20、王老师是数学老师,相当自信,他认为,只要是他努力就能提高数学学习困难学生的成绩,这说明王老师那种心理特征较好的( ) A 教学监控力 B 教学应变能力 C 角色认同感 D 教学效能感

  13. 规律二:同一知识点变化形式考查 • 例1:负强化 (2012下)25、负强化就是惩罚 (2013上)19.学生张亮在课堂上出现怪异行为时,老师和同学都不理睬。他的这种行为便逐渐减少了,这种行为矫正法称为( ) A强化法 B.脱敏法 C.消退法 D.惩罚法

  14. 例2:逆向迁移 (2012下)16、李红学习英语语法后,加深了对以前学过的中文语法的理解,这种现象属于( ) A 负向迁移 B 垂直迁移 C 顺向迁移 D 逆向迁移 (2013上)24.逆向迁移都是迁移

  15. 例3:品德的特征 • (2012上)25.个体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是一致的。 • (2013上)29.简述品德的特征

  16. 例4:德育原则和方法 • (2012下)30.问题:试运用德育原则和方法的相关理论对这两次的谈话加以评析。 • (2013上)30.问题:试以德育原则和方法的相关理论评析则会为教师的做法。

  17. 规律三:相邻知识点 • 例1:德育方法 • (2012上)11.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A.榜样示范法 B. 说服教育法 C. 品德评价法 D. 情感陶冶法 (2012上)27.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运用说服教育法有哪些要求? (2012下)10、教师引导学生选择有针对性的格言、箴言作为座右铭以自励、自警、自律,使其获得教益的德育方法是( ) A 说服教育法 B 个人修养法 C 环境陶冶法 D 品德评价法 (2013上)11.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段话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 A实际锻炼法 B.个人修养法 C.情感陶冶法 D.榜样示范法

  18. 例2:德育原则 • (2012下)11、在德育过程中体现马克思主义“一分为二”的辩证法认识学生的德育原则是( ) A 发扬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 B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C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D 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 • (2013上)10.针对我国目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中对学生品德要求出现差异甚至对立现象应强调贯彻的德育原则是( ) A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B.理论联系实际 C.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D.正面启发积极引导

  19. 例3:教学规律 • (2012上)9. 在学校教育中,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借助的是( ) A.生产经验 B.生活经验 C.直接经验 D.间接经验 (2012上)10. 明确提出“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 A. 夸美纽斯 B. 赫尔巴特 C. 杜威 D. 赞可夫 (2013上)9.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的理论是( ) A形式教育论 B.实质教育论 C.传统教育论 D.现代教育论

  20. 例4:教学原则 • (2012上)9、我国古代教育文献《学记》中要求“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提出“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这体现了教学应遵循( ) A 启发性原则 B 巩固性原则 C 循序渐进原则 D 因教施材原则 • (2013下)27.简述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这一原则要求

  21. 例5:情绪分类 • (2012下)17、王悦接到高考录取通知书已经十多天,仍旧心情愉悦,往常觉得很平淡的事情也让她很高兴,这中种情绪属于( ) A 激情 B 心境 C 应激 D 热情 (2013上)17.当同学们获悉本班取得学校合唱比赛第一名的成绩时欣喜若狂,他们的情绪状态属于( )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热情

  22. 例6: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 (2012上)1. 前苏联凯洛夫主编的,力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系统研究教育问题,总结前苏联20世纪20~30年代教育正反两方面经验,并对我国有着广泛影响的教育专著是 A. 《普通教育学》 B. 《大教学论》 C. 《民主主义与教育》 D. 《教育学》 (2012下)2、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后,专门从事流浪犯罪儿童教育,著有《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的教育家是( ) A 克鲁普斯卡娅 B 加里宁 C马卡连柯 D 凯洛夫

  23. 规律四:知识体系完整性考查 • 例1:认知过程 • (2012上)12. 杨柳被教师窗外的小鸟所吸引,不能专心听讲。这属于 A. 注意分配 B. 注意广度 C.注意分散 D. 注意转移 • (2012上)14. “一题多解”的教学方式主要用于训练学生的哪一项思维? A. 直觉思维 B. 发散思维 C.动作思维 D. 集中思维

  24. (2012下)13、如图一所示,这个图形虽不是封闭的,但我们知觉它时,通常不会把它知觉成四条分割的线段,而把它知觉成完整的图形,这反应了知觉的那种特性( ) A 整体性 B 选择性 C 理解性 D 恒常性 • (2012下)12、王老师讲课时,迟到的钱冰突然推门而入,同学们不约而同的把目光投向了他,学生们这种心理活动属于( ) A 无意识记 B 有意识记 C 无意注意 D 有意注意

  25. (2013上)12.学生学习《望庐山瀑布》这首古诗时,头脑中呈现诗句所描绘的相关景象。这种心理活动属于( ) A无意记忆 B.有意记忆 C.再造想象 D.创造想象 • (2013上)15.王老师播放一交响曲后,学生们便在头脑中产生了相应的视觉想象。学生的这种心理活动属于( ) A对比 B.联觉 C.补偿 D.错觉 • (2013上)16.闭卷考试时,学生在头脑中呈现问答题答案的心理活动属于( ) A识记 B.保持 C.再认 D.回忆

  26. 没考过的但是很重要的知识点 •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 学习动机的分类、动机理论 • 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 • 教学组织形式 • 课程评价 •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要求 • 记忆的分类 • 遗忘的规律和原因,应用记忆规律促进中学生的有效学习。 •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 德育规律

  27. 规律运用 • (2013上)14.老师问:“一张桌子四个角,据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张东不假思索地回答:“三个角”。老师又问:“还有其他答案吗?”张东想了想,没有回答出来,这说明张东在解决问题时受到哪种因素的影响? A功能固着 B.原型启发 C.心理定势 D垂直迁移

  28. 规律运用 • (2013上)27.简述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这一原则要求。

  29. 讲座内容

  30. 材料分析题考点分析与答题方法

  31. 教学原则 • 1.直观性原则 • 2.启发性原则 • 3.巩固性原则 • 4.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 • 5.因材施教原则 •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 7.量力性原则 • 8.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原则 直起弓,伺机寻找一英里外的狐狸当粮食

  32. 教学规律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33. 教学方法 • (一)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谈话法 3.讨论法 4. .读书指导法 • (二)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1.演示法 2.参观法 • (三)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1.练习法 2.实验法 3.实习法

  34. 德育原则 • (一)导向性原则 • (二)疏导原则(循循善诱原则) • (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 (四)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 (五)因材施教原则 • (六)课堂与生活相结合的原则 • (七)长善救失原则 • (八)灵活施教原则 • (九)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35. 德育规律 • 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 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 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36. 德育方法 • 1.说服教育法 • 2.榜样示范法 • 3.指导实践法 • 4.情感陶冶法 • 5.品德评价法 • 6.品德修养指导法

  37. 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 情绪 (一)情绪情感更加丰富。 (二)情绪的强烈性。 (三)情绪不够稳定。 (四)情绪的易激动性(易感性) (五)情绪两极性明显。 (六)情感的开放性与掩饰性相交织。 (七)逆反性

  38. (一)自我意识增强 • (二)性成熟带来性意识的萌发 • (三)人际关系发展的特点

  39. 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 一、内部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一)学生成就动机的培养 (二)学生归因信念的训练 (三)学生自我效能的增强 (四)学生学习中自我价值的维护 (五)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支持 (六)学生成就目标的引导 • 二、外部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一)表达明确的期望 (二)提供明确、及时且经常性的反馈 (三)合理运用外部奖励 (四)有效的运用表扬

  40. 学生气质类型 • 胆汁质 • 抑郁质 • 粘液质 • 多血质

  41. 解题思路 (分段,注意逻辑) 1、首先链接到知识点(如果题目无要求的话) 2、表明自己的观点(好、不应该、不完 全对、辨证看等等) 3、说原因:结合案例来分析,为什么好/不好 等,违背了什么理论/知识。(或者正反面论述,如果不这样做会怎样,这样做会怎样) 4、应该怎么做:书本知识、提倡的、主张的 观点等。

  42. 真题演练 • (2013上)30 材料: • 张林是一个对上网非常痴迷的孩子,爸爸由于工作需要买了一台电脑在家中上网。起初他同爸爸一起玩,父母也没有表示反对,到后来,他发展到每天一起床,就去上网。连中午、晚上休息时间也不放过。俨然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网虫”,沉迷于互联网上紧张、激烈的游戏,精美的图片和无拘无束的网上聊天而无法自拔。

  43. 老师了解了这一情况后并没有全盘否定张林的上网行为,而是与他聊起了互联网,聊了比尔盖茨,充分肯定了他通过上网学习电脑技术的积极性,并通过交流进一步了解了张林上网的内心世界,针对他的情况,老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第一,鼓励他多参加集体活动,加强与同学的交流,例如:让他担任小组长,每天收发、检查作业,劳动值日中协调合作,建立互帮互助关系。第二:针对他喜欢电脑的特点,成立了计算机兴趣小组,并让他担任组长,有计划,有落实,定期给其他同学讲解互联网知识;第三:利用各种机会表扬他,与他沟通,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张林对自己有了信心,在各方面都有明显的进步,学习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指出自己的见解,在班级工作中为老师出谋划策,有活抢着干,任课老师都反映张林像变了一个人似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老师了解了这一情况后并没有全盘否定张林的上网行为,而是与他聊起了互联网,聊了比尔盖茨,充分肯定了他通过上网学习电脑技术的积极性,并通过交流进一步了解了张林上网的内心世界,针对他的情况,老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第一,鼓励他多参加集体活动,加强与同学的交流,例如:让他担任小组长,每天收发、检查作业,劳动值日中协调合作,建立互帮互助关系。第二:针对他喜欢电脑的特点,成立了计算机兴趣小组,并让他担任组长,有计划,有落实,定期给其他同学讲解互联网知识;第三:利用各种机会表扬他,与他沟通,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张林对自己有了信心,在各方面都有明显的进步,学习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指出自己的见解,在班级工作中为老师出谋划策,有活抢着干,任课老师都反映张林像变了一个人似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44. 问题:试以德育原则和方法的相关理论评析则会为教师的做法。问题:试以德育原则和方法的相关理论评析则会为教师的做法。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