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4

Welcome

第六章 运动归因. Welcome. 重要问题. 归因的各种理论 Weiner 归因理论的三个维度 利用所学的归因理论解释运动情景中的成败原因 青少年运动中习得性无助感的成因 正确的归因方法,克服运动中的习得性无助感 影响运动归因的内外部因素 提高青少年运动自信心的再归因训练方法. 归因 内外源 稳定性 可控性. 协相关原则 习得性无助感 归因训练. 关键概念. 归因. 什么是归因. 归因就是寻找原因, 即你对学习、工作成败的原因作出判断。 原因可能是外部条件和环境,也可能是内部个人的。.

tola
Download Presentation

Welcome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六章 运动归因 Welcome

  2. 重要问题 • 归因的各种理论 • Weiner归因理论的三个维度 • 利用所学的归因理论解释运动情景中的成败原因 • 青少年运动中习得性无助感的成因 • 正确的归因方法,克服运动中的习得性无助感 • 影响运动归因的内外部因素 • 提高青少年运动自信心的再归因训练方法

  3. 归因 内外源 稳定性 可控性 协相关原则 习得性无助感 归因训练 关键概念

  4. 归因 什么是归因 归因就是寻找原因,即你对学习、工作成败的原因作出判断。 原因可能是外部条件和环境,也可能是内部个人的。

  5. 归因:个体对自我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的认知过程。归因:个体对自我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的认知过程。 • 行为归因:观察者根据知觉对象外在行为对行为者内部状态作出推论的过程。

  6. Heider的理论 简化的Heider的归因模式图·

  7. Jones和Davis的相应推断理论 • 所谓“相应推断”是指外显的行为是由行动者内在的人格特质直接引起,或者说,一个人的行为与其人格特质是一致的。

  8. 在从行动者意图到行动者个性本质的推断过程中,应考虑三个基本因素:在从行动者意图到行动者个性本质的推断过程中,应考虑三个基本因素: • 1.社会赞许性 • 2.独特性 • 3.选择自由性

  9. Kelley的三度理论 • Kelley(1967)认为,人们在归因的过程中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客观刺激物、行动者、所处关系或情境。这三个方面构成一个协变的立体框架,所以称为三度理论。

  10. Weiner的成败归因理论 • (1)内外源维度。据此可把导致成败的原因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即个人自身的原因,如个人的能力、努力等;外部原因即个人自身之外的原因,如任务难度、运气等。

  11. Weiner的成败归因理论 • (2)稳定性维度。据此可以把内部和外部原因再分为稳定的原因和不稳定的原因。 • (3)可控制维度。根据稳定和不稳定的原因还可再细分为个人自身能控制的原因和个人自身不能控制的原因(皮连生,2004)。

  12. 归因的理论结构: •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无论活动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一个人在评价其原因时,主要包括6个因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和他人的影响。

  13. 在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活动中: • 能力——学生的身体素质、技术水平等因素; • 努力——在完成体育学习和锻炼过程中学生身心活动动员的程度和行为的坚持性; • 任务难度——体育学习、锻炼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以及竞争对手的实力;

  14. 运气——影响完成体育学习、锻炼任务的外部偶然因素;运气——影响完成体育学习、锻炼任务的外部偶然因素; • 身心状况——进行运动活动时的身体、心理状态; • 他人影响——完成体育活动任务中其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与帮助。

  15. 维纳的归因理论: √ √ √ √ √ √ √ √

  16. 积极和消极的归因模式: • 积极——将成功的结果归因于能力高(内部、稳定、不可控因素),表明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对未来的运动活动抱有继续成功的期望,且愿意选择有难度的活动任务;

  17. 消极——将成功结果归因于运气(外部、不稳定、不可控因素),表明成功并不是来自于能力,对能否胜任今后的任务无信心,对未来的运动活动不抱有成功的期望,且不愿意选择有难度的活动任务。消极——将成功结果归因于运气(外部、不稳定、不可控因素),表明成功并不是来自于能力,对能否胜任今后的任务无信心,对未来的运动活动不抱有成功的期望,且不愿意选择有难度的活动任务。

  18. 积极——将失败结果归因于缺乏努力(内部、不稳定、可控因素),表明只要改变努力就能改变结果,变失败为成功;还会对未来的运动活动抱有成功的期望和自信,且愿意继续选择有难度的活动任务;积极——将失败结果归因于缺乏努力(内部、不稳定、可控因素),表明只要改变努力就能改变结果,变失败为成功;还会对未来的运动活动抱有成功的期望和自信,且愿意继续选择有难度的活动任务;

  19. 消极——将失败结果归因于能力低(内部、稳定、不可控因素),就会产生无能感和自卑感,对未来的运动活动不抱有成功的期望和自信,不愿意选择有难度的活动任务。消极——将失败结果归因于能力低(内部、稳定、不可控因素),就会产生无能感和自卑感,对未来的运动活动不抱有成功的期望和自信,不愿意选择有难度的活动任务。

  20. 根据学生将成败的结果原因归咎于内部因素还是外部因素,还可将他们的归因划分为内部控制型和外部控制型两类。根据学生将成败的结果原因归咎于内部因素还是外部因素,还可将他们的归因划分为内部控制型和外部控制型两类。

  21. 内部控制型: • 将成败归因于自己的内部因素,成功时认为自己能力强并付出了努力,失败表明自己的能力低,尤其是努力还不够,相信自己努力了能力可以提高,结果也会改变;

  22. 外部控制型: • 将成败归因于外部因素,成功是由于运气好或任务简单,失败了是由于运气差或任务太难、对手太强。

  23. 内部归因的学生: • 认为体育学习的结果是可以由自己控制的,特别是努力将能够决定成败。他们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并在今后的运动活动中付出努力、提高能力;

  24. 外部归因的学生: • 认为体育学习的结果不由自己控制,自身之外的因素起着决定作用。他们不愿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也不愿在今后的运动活动中付出努力。

  25. 成败结果不同——归因偏见: • 如,成功时作出“能力强”的归因,失败时作出“任务难”的归因。 • 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外部的原因,容易产生被动、消极、依赖、侥幸等想法; • 把成败归因于自己不可控制的原因时,容易形成听天由命、不负责任的倾向,有时甚至产生绝望感; • 把成败归因于某些稳定因素时,容易产生思想上的僵化和盲目性,造成盲目乐观或悲观。

  26. 内外源 • 在运动情境中,倾向于内部归因的人常常将自己体育运动成绩好归因于自己运动能力强或努力;反之,倾向于外部归因的人则常常把失败看作是任务太难、自己的运气不佳、教练员不好、或者裁判员不公等外部原因。

  27. 协变性原则 • 一个人对成功与失败的归因常常根据别人完成同一项任务时的成绩来解释或预测,即当别人的成绩与他们相一致时,会把它归于外部的原因;当别人的成绩与他们不相一致时,会把它归于内部的原因,这种现象就被称作协变性原则(Covariation Principle)。

  28. 与不同的结果和归因组合有关的情感示意图 结果 成功 失败 内部的 内外部 外部的

  29. 与不同的结果和归因组合有关的情感示意图 结果 成功 失败 可控的 可控性 不可控的

  30. 与不同的结果和归因组合有关的情感示意图 结果 成功 失败 稳定性的 稳定性 不稳定的

  31. 直觉-反映评价模型 • Vallerand(1987)提出的运动情境中的情绪模型涉及到两种情绪过程:一种是由直觉评价,或是对事件即刻并且相对自动生成的评价;另一种是反映性的评价,是经过对结果的思考,并有归因过程发生后产生的评价。

  32. 期望与归因 • 根据Weiner的观点,把某一行为的结果归因于稳定原因的个体比归因于不稳定原因的个体更期望该行为再次发生。 • 研究还发现,可控制性这一要素,特别是努力这一要素,与期望改变未来的行为结果有着较大的相关。

  33. 习得性无助感 • 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个体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当个体形成了习得性无助感时,会导致学习与生活中积极主动性的丧失。这将给其一生的发展带来相当不利的影响 。

  34. 习得性无助个体的主要心理特征 • (1)自我效能感低 • (2)消极思维 • (3)情绪失调 • (4)人际关系不良

  35. 学生形成习得性无助感的原因分析 • (1)客观原因 A.教师、家长和教练的教育方式不当 B.不良的教育环境 • (2)主观原因

  36. 对习得性无助学生的教育措施 • (1)对青少年要以鼓励为主,帮助他们形成 积极的自我概念 • (2)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目标导向 • (3)通过归因训练来提高自我效能感 • (4)创设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

  37. 影响运动归因的内部因素 • (一)个性特征 • (二)成就动机 • (三)自我效能感 • (四)性别 • (五)年龄

  38. 影响运动归因的外部原因 • (一)社会文化背景特征 • (二)运动项目特征 • (三)训练年限 • (四)比赛结果

  39. 归因训练 • 所谓归因训练(attribution training),是指通过一定的训练程序,使个体掌握某种归因技能,形成比较积极的归因风格。

  40. 常用的再归因训练方法 • (一)团体发展法 • (二)强化矫正法 • (三)观察学习法

  41. 体育运动中的归因训练 • (一)进行积极的运动反馈 • (二)增加成功的体验 • (三)建立成功与失败的恰当标准 • (四)明确各种影响因素的可控性 • (八)实事求是 • (六)强调个人努力 • (七)谨慎地比较个体之间的差距 • (五)设置明确与具体的目标

  42. 合理归因

  43. 建议: 要客观分析影响你成败的原因,不要主观臆断。 一般情况下,都要先从自己内部找原因,激发自我责任感,不要一味埋怨外部环境,但也不要一味自责。 要尽量积极归因,消极归因只能让自己怀疑自己的能力,失去挑战自我的勇气,停滞不前。

  44. 谢谢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