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0 likes | 423 Views
王 蓉 蓉 苏州市田家炳实验高级中学 2013 年 3 月. 聚焦热点一. ★ 2012 年 11 月 党的十八大 报告中首次提出“两个翻番”,即到 2020 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 居民收入 比 2010 年翻一番。 ★ 2012 年 12 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提出 2013 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 民生保障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重点 保障低收入 群众基本生活。
E N D
王 蓉 蓉 苏州市田家炳实验高级中学 2013年3月
聚焦热点一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两个翻番”,即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201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3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民生保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重点保障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 ★12月21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社会体制中最突出的矛盾仍然是城乡二元体制障碍明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最严重的制约仍然是城乡发展和居民收入差距过大。会议强调,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要在“收入倍增”中着力促进农民增收。 ★2013年2月5日,国务院公布了《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意见》要求,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为重点。以“提低、扩中、控高”为主线 ,逐步提高“两个比重”。 ★3月1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说:偌大个中国要解决的事很多,如果说主要问题的话,我想:第一,还是持续发展经济。第二,是不断改善民生。也就是说要着力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的收入,持续地扩大中等收入的群体。要编织一张覆盖全民的保障基本民生的安全网。其中包括义务教育、医疗、养老保险、住房等,努力逐步把短板补上。 这些热点都说明,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注重收入分配改革,更加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实现“国强民富”。
重温考点 专题三 收入与分配 一、个人收入分配 1、按劳分配为主体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4、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二、财政与税收 1、财政收入的含义及来源 2、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3、财政支出的含义和种类 4、财政收支 5、我国财政的作用 6、税收的含义、基本特征和作用 7、个人所得税和增值税 8、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本单元知识体系 核心概念:分配制度——效率与公平——财政——税收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分配制度 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制度保证 个人收 入分配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分配要求 (第七课) 收入和分配 促进 作用(三促进) 财政 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财政收入和支出:含义、种类、关系 国家收 入分配 主要来源 (主体) 含义、基本特征、作用 (第八课) 个人所得税和增值税 税收 宏观调控重要经济手段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误区点拨 1、劳动收入就是按劳分配收入、非劳动收入就是非法收入。 2、在公有制经济中实行按劳分配,非公有制经济中则按生产要素分配。 3、财政赤字越少越好;财政盈余越多越好。 4、我国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表明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5、我国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由2000元提高至3500元不符合税收固定性的特征。 6、个人所得税的征税对象是指在我国境内取得收入。 7、评析:财政(税收)收入越多,对财政作用发挥越有利。 课后思考变式评析:“国富一定民富”
知识联系 本单元在《经济生活》中 第一单元 第三单元 消费 分配 第二单元 生产 市场经济 第四单元 决定 影响 生产力 基本经济制度 消费水平及消费观、金钱观 影响 影响 ★从社会再生产过程看:收入分配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对生产和消费有重要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国家宏观调控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科学发展观 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从与人民生活的关系看:收入分配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关系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幸福生活。
聚焦热点二:回顾分配制度改革 我国历年全国、地方人大会议及政府工作报告均以党的会议精神为指导,提出分配改革的具体落实措施。
解读分配制度改革 请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选择一条最恰当的哲理分析说明上述材料。 我国分配制度沿革体现了《政治生活》哪些道理? 国家:性质、本质; 党:地位、性质、宗旨、执政方式及理念; 政府:性质、宗旨、原则、职能及依法行政等。 人大:性质、职权等。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我们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检验和发展真理。 变式1:如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上述材料呢?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改革、价值观、群众观等哲理。 课后思考变式2:如从唯物论或辩证法角度分析呢?
典例分析一 按劳分配 非按劳分配 王某是某国有控股企业的工程师,2012年的收入包括工资32000元,奖金18000元、津贴2000元,此外还有单位缴纳的住房公积金、医保金等200元;其妻承包集体土地种菜收入5000元,并同时开了一家个体杂货店,年收入15000元;家里有房屋出租,租金收入6000元。2012年王某一家按劳分配所得和非按劳分配所得分别是 A、50000元 15000元 B、52000元 20000元 C、52000元 26000元 D、57000元 21200元 D 变式:1、王某一家劳动所得和非劳动所得分别是? 2、上述材料体现了我国现阶段什么样的分配制度?
典例分析二 2012年12月15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会议提出了2013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下列措施中体现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是 A.取消储蓄存款利息个人所得税 B.财政部发行三年、五年期国债 C.提高国有企业税后利润上缴国家的比例 D.小幅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 财政政策 D
典例分析三 2013年我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两种调控手段的共同目标是 ①直接增加居民收入,扩大国内需求 ②解决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矛盾,实现经济总量基本平衡 ③坚持稳中求进,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④实现财政收支平衡,防止财政赤字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C 变式: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具体目标上有何区别? 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内需、保增长 稳健的货币政策:防通胀、稳物价
典例分析四 假设我国某一时期的增值税税率为17%。某厂购进一批蚕丝,共支付货款85万元,增值税款14.45万元。2个月后这批蚕丝被该厂加工成绸缎以150万元的价格卖给某商场。那么,该商场应为此支付万元增值税款。 A、21.05 B、11.05 C、25.5 D、17.55 B 增值税是以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征收对象的一种税。其计算方法为:(企业商品销售金额-该商品原材料的购买金额) ×税率。 该题中商场的应纳增值税为(150一85) ×17%=11.05
典例分析五 某工程师的月工资为6300元,按照目前3500元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他需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为(个税税率见下表) A A、175元 B、520元 C、349元 D、1160元 该工程师月收入的应税额为6300一3500=2800(元)。第1级应缴税款为1500 ×3%=45(元), 第2级应缴税款为(2800—1500) ×10%=130(元),该工程师应缴个税合计为45+130=175元。
典例分析六 图表一:2008—2012年我国GDP增长情况 材料一: 图表二:2008—2012年我国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情况 注:2012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首次均高于7.8%的GDP增速。
典例分析六 材料二: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推进“十二五”规划实施, 2013年2月5日,国务院公布了《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意见》要求,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必须坚持共同发展、共享成果。 (1)你从材料一中获得了哪些经济信息? (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为让人民“共享成果”提出建议。
图表式主观题解题指导: 1.图表和文字材料反映了什么经济信息?(是什么) 方法:审设问;审图表材料;答案规范组织;避免常见的失误 “三看”:看标题、看图表(逐项分析)、看备注; 审图表材料 “两比,一分为二”:横比,纵比。(比成绩,比问题;比趋势,比变化;比共性,比差异); “找到联系”:图(表)之间、图表与文字材料之间、不同项目之间找到联系。 “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注意综合概括,挖掘深度。 2、针对图表和材料中的做法说明原因、依据、意义?(为什么) 3.针对图表和材料中存在的问题提建议、对策?(怎么办) 注意答案与图表、文字材料的针对性。 注意多角度回答:与各单元的关键知识点链接; 部分题目可以从不同主体的角度去组织答案
典例分析六 图表一:2008—2012年我国GDP增长情况 ①图表1表明2008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材料一: ③图表1、2表明经济发展是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基础。 (1)你从材料一中获得了哪些经济信息? 图表二:2008—2012年我国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情况 我国正在努力促使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促进收入的公平分配。 注:2012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首次均高于7.8%的GDP增速。 ②图表2表明2008年以来我国财政收入、城乡人均收入都不断增长。 但财政收入增速明显高于城乡人均收入增速。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但2010年以来农村人均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乡差距呈缩小趋势。
①图表1表明2008年以来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平稳较快增长。 ②图表2表明2008年以来我国财政收入、城乡人均收入都不断增长。但财政收入增速明显高于城乡人均收入增速。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但2010年以来农村人均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乡差距呈缩小趋势。 要点化 顺序性 准确性 深刻性 完整性 ③图表1、2表明经济发展是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基础。 我国正在努力促使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促进收入的公平分配。
(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为让人民“共享成果”提出建议。(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为让人民“共享成果”提出建议。 结合 设问、材料 建议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 让人民“共享成果”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经济发展是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基础 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措施;加强宏观调控;发挥财政的作用;制定合理分配政策;理顺国家与个人的利益分配关系。 财政收入增速明显高于城乡人均收入增速 城乡差距大,但有缩小趋势 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变式思考一:“怎么办” 运用《经济生活》说明: 如何实现“两个同步、两个提高”? 如何实现“江苏省居民收入七年倍增的目标”? 如何让“财富蛋糕”散发“国民幸福”的味道? 科学发展观、发展经济、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措施、宏观调控(财政、社保、就业等) 国家:? 企业:? 个人:? 主体 和谐的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权益 投资理财观、就业观、消费观等
变式思考二:“为什么” 为什么要实现“两个同步”,“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江苏实施居民收入七年倍增计划的重要经济意义。 ①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 ②促进收入分配公平,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和谐劳动关系。 ③有利于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④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江苏“两个率先”目标的早日实现)。
变式思考三 (2012南京三模,34|2,略做改编) 运用相关学科知识说明国家应如何提升居民的幸福感? 经济生活: 参见“变式思考一” 国家推进民主政治建设进程,拓宽公民政治参与渠道;发展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政府积极履行各项职能。 政治生活: 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或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丰富人们精神生活。培育家庭美德,提高公民道德修养。 文化生活: 生活与哲学: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立场上。
课堂总结 财税 财富分配两层面,收入及。 为主体,共并存。 收入分配要,反对平均与悬殊。 财政包括收和支,财政增收靠。 民富企富国家富,合理分配都有利。 国家职能靠,取之于民用之民。 自觉纳税讲,关注监督利国民。 个人 按劳分配 多种方式 公平 经济 税收 诚信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习近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习近平 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 ——李克强
祝大家学习愉快! 欢迎批评指正! 下课啦! 课后练习见学案
1、劳动收入包括: 按劳分配收入、 按劳动要素分配收入、 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收入。 非劳动收入包括: 按技术要素分配收入、 合法收入 按资本要素分配收入、 按管理要素分配收入… …
2、按劳分配是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分配方式。 按劳分配收入强调的是公有制经济中的 所得。 劳动 一般说来,在公有制经济中职工的工资、奖金和津贴都是属于按劳分配的。 不能够一概认为公有制经济中都是按劳分配。例如:公有制单位中职工的福利性收入和社会保障收入都不属于按劳分配。 再如:国有控股企业中职工的股票或股份收入也不属于按劳分配,而是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 非公有制经济中除了按生产要素分配,还有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
3、但在社会总需求不足的形势下,适当的财政赤字有利于扩大社会总需求,实现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从而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3、但在社会总需求不足的形势下,适当的财政赤字有利于扩大社会总需求,实现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从而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财政盈余表明国家经济实力增强,财政盈余过多,意味着财政资金的闲置和浪费。
4、我国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属于初次分配,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表明再分配。4、我国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属于初次分配,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表明再分配。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区别: (1)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主体不同:初次分配的主体是各种市场主体,主要是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及非公有制经济等企业。再分配的主体是国家,国家的各级政府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而不是市场主体的身份进行再分配。 (2)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范围不同:初次分配是是在创造国民收入的物质生产领域进行的分配,国民收入再分配是国民收入继初次分配之后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分配。
5、税收具有固定性是指国家在征税之前就以法律的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和税率,不经国家和有关部门批准不能随意改变。5、税收具有固定性是指国家在征税之前就以法律的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和税率,不经国家和有关部门批准不能随意改变。 固定性≠不能改变
6、在我国境内居住不满一年的个人缴纳境内所得。6、在我国境内居住不满一年的个人缴纳境内所得。 在我国境内居住满一年的个人缴纳境内外所得。
7、(1)国家财政收入的不断增加确实有利于充分发挥财政在经济中的作用,保证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 。 (2)但是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创造的总财富是一定的,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最终也将阻碍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从而影响财政作用的有效发挥。 (3)国家应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该观点片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