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0 likes | 599 Views
轨道 交通人才 培养的 思考 与实践. 北京交通大学 宁 滨 2013 年 10 月 24 日. 目 录. 一、中国 轨道交通的发展现状 二、行业 特色高校人才培养的新形势和举措 三、北京交通大学 人才培养的实践 四、结论. 一、中国轨道交通的发展现状. 一、中国轨道交通的发展现状. 1.1 中国 轨道交通的现状 轨道 交通作为 国民经济大动脉 ,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和大众化交通工具,是综合交通体系的骨干,具有节能环保、安全、大运力等特点,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地位至关重要
E N D
轨道交通人才培养的 思考与实践 北京交通大学 宁滨 2013年10月24日
目 录 • 一、中国轨道交通的发展现状 • 二、行业特色高校人才培养的新形势和举措 • 三、北京交通大学人才培养的实践 • 四、结论
一、中国轨道交通的发展现状 • 1.1 中国轨道交通的现状 • 轨道交通作为国民经济大动脉,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和大众化交通工具,是综合交通体系的骨干,具有节能环保、安全、大运力等特点,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地位至关重要 • 党的十六大以来,轨道交通的发展进入了黄金发展的高速时期,通过吸收引进和自主创新,中国的轨道交通用7、8年的时间完成了发达国家50年的历程,工程实践总体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一、中国轨道交通的发展现状 • 1.1 中国轨道交通的现状 • 1.1.1 铁路(截至2012年年底) • 铁路总运营里程达9.8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9356公里,居世界第一位,到今年年底高速铁路突破1万公里,整个营业里程达到10万公里以上 • 年发送旅客量达到18.93亿人,货物发送量39.04亿吨,总换算周转量达到3.9万亿吨公里
一、中国轨道交通的发展现状 • 1.1 中国轨道交通的现状 • 1.1.2 城市轨道交通 • 截至2012年年底,我国内地17个城市的60多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共计2008公里投入运营,共有34个城市的157条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得到国家的批复,正在实施之中 • 2020年将建设6000多公里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
一、中国轨道交通的发展现状 • 1.2 中国轨道交通的发展面临的问题 • 1.2.1 生态发展 •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 资源环境的制约日益严重 • 要加快提升轨道交通在节能、节地、减排、降噪等方面的技术经济性能,充分发挥铁路在低碳、绿色、综合交通体系中的骨干作用
一、中国轨道交通的发展现状 • 1.2 中国轨道交通的发展面临的问题 • 1.2.2 产业升级 •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客货运输需求持续增长 • 货运运输的需求结构也在变化,对于快捷货物的运输有很多的需求 • 运输的信息化、智能化 • 实现产业升级,提高铁路运输的速度与效益
一、中国轨道交通的发展现状 • 1.2 中国轨道交通的发展面临的问题 • 1.2.3 运营维护 • 随着路网规模的迅速扩大,装备总数的持续增加,铁路运输组织、设备自制、维修模式呈现多元化 • 铁路运输组织、设备维修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复杂
一、中国轨道交通的发展现状 • 1.2 中国轨道交通的发展面临的问题 • 1.2.4 安全可靠 • 安全是制约轨道交通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 • 提高安全性和易维护性的任务还很艰巨
一、中国轨道交通的发展现状 • 1.2 中国轨道交通的发展面临的问题 • 1.2.5 国际化 • 随着“走出去”战略不断深入,中国轨道交通的国际化路径日渐清晰 • 2013年10月1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访问泰国,推进中泰高铁合作 • “新丝绸之路”的“泛亚铁路”以及“南亚大陆桥”
二、行业特色高校人才培养的新形势和举措 • 2.1 行业特色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新形势 •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55次提到“创新”一词,并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这将培养创新人才提到了新的高度 •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推进企业进步、增强发展后劲、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 作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结合点的高等学校,特别是行业特色高校,在轨道交通事业发展的滚滚洪流中,义不容辞的承担着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作用 •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铁路共接收高校毕业生46000多人,其中研究生900余人,本科生23000余人,高职毕业生22000多人。“十二五”期间铁路运输企业将接收本科以上毕业生41000人左右
二、行业特色高校人才培养的新形势和举措 • 2.1 行业特色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新形势 • 2.1.1 轨道交通人才培养与使用脱节现象突出 • 2.1.2 轨道交通的产业升级急需具有研究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 • 2.1.3 复杂的大系统急需跨学科复合型人才 • 2.1.4“走出去”战略需要国际化人才
二、行业特色高校人才培养的新形势和举措 • 2.1 行业特色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新形势 • 2.1.1 轨道交通人才培养与使用脱节现象突出 • 例:2011年铁路运输企业接收土木类毕业生940人左右,其中硕士研究生57人,但这九百多人中50%左右不是铁道工程专业方向的毕业生,这些人到了现场短期内很难使用,因此每年铁路企业还要办“4+1”的班,即毕业以后在现场工作一年左右再将其拉回到学校再学半年至一年的铁道工程专业的课程。 因此,如何将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与行业、企业的需求对接,如何培养出行业企业直接就能用的优秀工程型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任务
二、行业特色高校人才培养的新形势和举措 • 2.1 行业特色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新形势 • 2.1.2 轨道交通的产业升级急需具有研究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 • 例1:我校牵头组建的国家2011计划项目“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将作为中心积极探索的方向和目标,中心曾通过CTBC研究探索,使我国成为第四个掌握CBTC核心技术的国家。在新形势下,中心又提出了轨道交通安全三大核心问题和六项急需开展的创新任务。为了肩负起轨道交通安全的创新需求,急需培养和汇聚创新人才,以支撑和引领行业自主创新。
二、行业特色高校人才培养的新形势和举措 • 2.1 行业特色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新形势 • 2.1.2 轨道交通的产业升级急需具有研究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 • 例2: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为例,与轨道交通机车车辆直接有关的专利有4061件,但大都是核心技术的外围产品,多为实用新型专利。相反,国外竞争对手在技术上形成了包围态势,光德国西门子(Siemens)公司、德国庞巴迪(Bombardier)公司、日本东芝(TOSHIBA)公司、日本三菱公司、荷兰AnsaldoSignalNV集团、瑞士ABB公司、法国阿尔斯通(Alstom)公司、法国阿尔卡特(Alcatel)公司、美国通用电气(GE)公司在我国申请各类专利21521件,其中发明专利达20155件。 作为体现发明创新能力的专利领域,虽然我国专利数量处于逐年上升的态势,但相比国外企业专利数量仍不多,且质量不高
牵引供电系统 牵引控制系统 列车网络控制系统 铝合金车体 二、行业特色高校人才培养的新形势和举措 • 2.1 行业特色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新形势 • 2.1.3 复杂的大系统急需跨学科复合型人才 • 例:高速动车组零部件大约45000件左右,独立子系统大概在150个左右,涉及到若干学科 复杂的产品需要多学科的交叉合作才能够实现,所以要培养具有多学科知识的人才是人才培养急需解决的问题 制动系统 牵引变压器 牵引电机 转向架
二、行业特色高校人才培养的新形势和举措 • 2.1 行业特色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新形势 • 2.1.4“走出去”战略需要国际化人才 • 例:中铁国际作为中国铁路“走出去”的典型代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如果用国际通行的指标来判断,其跨国指数仅为13%左右,2012年中国最大的100家公司平均跨国指数为13.37%,而世界最大的100家企业平均跨国指数为60.78%。中国企业平均跨国指数在30%以上时,才可认为在全球化发展中较为均衡,而缺乏国际人才是重要的制约因素 企业跨国指数 = (海外总资产/总资产+海外销售额/总销售额+海外雇员数/总雇员数)/3×100% 因此,企业对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级轨道交通人才需求变得十分迫切,培养国际化的轨道交通类人才,是高校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行业特色高校人才培养的新形势和举措 • 2.2 轨道交通人才培养的举措 • 为了应对新形势下的挑战,行业特色高校轨道交通类人才的培养,必须坚持推进产学联合、学科交叉和国际化的举措,为行业、企业的发展提供卓越人才
二、行业特色高校人才培养的新形势和举措 • 2.2 轨道交通人才培养的举措 • 2.2.1 产学联合 •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培养创新人才 • 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这些举措的实质就是要解决好行业企业需求与高校工程人才培养不适应的问题,通过深化产学研合作,使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与社会紧密联系,增强高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
二、行业特色高校人才培养的新形势和举措 • 2.2 轨道交通人才培养的举措 • 2.2.1 产学联合 • 科学教育与工程教育交叉的部分是合作教育,其深度和广度不能满足工程实践的需求 • 传统的由学校到企业分割培养的模式已经不利于未来工程师的培养 • 高校工程教育的任务之一是把合作教育做大做深,解决轨道交通人才培养与使用脱节的突出现象,把科学教育和工程教育通过产学联合的形式共同解决 • 传统的学校教育强调科学教育,其实践活动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 • 学生毕业后到企业要进行工程教育 科学教育 (校园教育) 工程教育 (企业教育) 产学联合 合作教育
二、行业特色高校人才培养的新形势和举措 • 2.2 轨道交通人才培养的举措 • 2.2.2 学科交叉 • 学科交叉是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 • 学科交叉是解决重大、复杂工程的必然要求 百年诺贝尔奖,有41.02%的获奖者属于交叉学科,尤其在20世纪最后25年,95项自然科学奖中,交叉学科领域有45项,占获奖总数的47.4% 就轨道交通而言,随着工程问题的日趋综合化、复杂化,工程师在拥有良好的科学技术知识与数学能力的基础上,还必须拥有必要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学科的知识与实践经验
二、行业特色高校人才培养的新形势和举措 • 2.2 轨道交通人才培养的举措 • 2.2.2 学科交叉 • 现代轨道交通的这种发展态势,使得高校按单一学科分类组织教学的传统受到挑战,必须打破上以单一学科为架构的人才培养模式,走一种内涵交叉发展的道路,以保证培养的人才具备跨学科与知识融合的能力
二、行业特色高校人才培养的新形势和举措 • 2.2 轨道交通人才培养的举措 • 2.2.3 国际化 • 要培养适应于中国轨道交通走向世界的具有国际视野的轨道交通人才,高校就必须注重人才培养环节中的国际化 • 推进人才培养国际化的措施: • 开展对外合作 • 联合办学 • 暑期学校 • 出访交流 • 引进培养国际化师资、教材 • 提高外语教学水平
三、北京交通大学人才培养的实践 • 北京交通大学是国内轨道交通安全领域最具实力的高校 • 学科 • 国家级重点学科涵盖轨道交通基础、移动和控制三大领域 • 理论与技术 • 掌握列车运行控制(CBTC、CTCS)、高速传输(GSM-R、LTE-R)、列车定位等 • 产品 • 自主研发CBTC,填补了国内的空白 • 协同创新 • 作为牵头高校,首批进入国家“2011计划”
三、北京交通大学人才培养的实践 • 3.1 产学联合人才培养 • 作为行业特色高校,有着与产业界合作的悠久历史和天然优势 • 2010年,学校进入国家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 • 承担了“探索行业高校产学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和机制”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
三、北京交通大学人才培养的实践 • 3.1 产学联合人才培养 • 3.1.1 “3+1+2”产学联合人才培养模式 • 3:本科三年在学校的培养 • 1:本科第四年在企业实习设计 • 2:硕士阶段的校企联合培养 • 自2011年起,共有3批239名学生与近50家企业开展联合培养
三、北京交通大学人才培养的实践 • 3.1 产学联合人才培养 • 3.1.2 产学双导师队伍 • 目前参与产学联合人才培养试点的校内教师已有150多人 • 聘任的企业教师已达90多人
三、北京交通大学人才培养的实践 • 3.1 产学联合人才培养 • 3.1.3 编写特色教材 • 为实施新构建的课程体系,适应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结合现场实际需要,校企合作编写或修订了6个专业的60种特色教材
三、北京交通大学人才培养的实践 • 3.1 产学联合人才培养 • 3.1.4 校企共建实习基地 • 校企联合建立企业实践教学基地,共同打造企业创新实践平台 • 已建成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7个,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示范基地4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个
三、北京交通大学人才培养的实践 • 3.1 产学联合人才培养 • 3.1.5 高层次人才的在职培训 • 截至2012年,为各铁路局、香港铁路公司培训在职人员3018人 • 开设城市轨道交通EMBA黄埔班,培养业界高层决策者和管理者
三、北京交通大学人才培养的实践 • 3.2 跨学科复合人才培养 • 3.2.1 轨道交通复合型人才试点班 • 选拔非交通运输类专业本科生,免试推荐为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 本科第四学年除了完成原专业规定的学习任务外,还需要学习交通运输专业的主干课程 • 硕士阶段,强化轨道交通专业复合科学研究及技术开发能力的培养 • 共有5批152名学生参加试点
三、北京交通大学人才培养的实践 • 3.2 跨学科复合人才培养 • 3.2.2 海外项目经理工程硕士班 • 从相关专业选拔本科生,免试推荐进入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学习 • 本科第四学年除了完成原专业规定的学习任务外,还需要学习国际工程管理相关课程 • 硕士阶段,学习资产评估、国际工程管理方向研究生课程,并在国际工程承包企业从事国际工程管理实践,完成硕士学位论文 • 共有2批26名学生参加试点
三、北京交通大学人才培养的实践 • 3.2 跨学科复合人才培养 • 3.2.3 搭建交叉式学生创新平台 • 鼓励不同专业的学生组队参加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导师科研项目等 • 通过学科交叉, 2010年以来37000人次参加学生科研项目2080项,获得国际竞赛奖项68项,获得国家级项目1058项、市级项目720项。
三、北京交通大学人才培养的实践 • 3.3 国际化人才培养 • 依托“探索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以多种形式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 3.3.1 国际班
三、北京交通大学人才培养的实践 • 3.3 国际化人才培养 • 3.3.2开展对外交流合作 • 在过去两年中,与15所海外院校签署了双学位的国际联合培养协议,与30所院校签署了国际学生互换协议 • 举办国际暑期学校
三、北京交通大学人才培养的实践 • 3.3 国际化人才培养 • 3.3.3 实施中外教师融合计划 • 海外教师直接参与人才培养各个环节,开展示范教学、指导学生研究、课题合作、平台建设 • 促进海外教师和全英文授课教师之间的交叉融合,建设一支满足专业系统化培养需求的全英文授课教师队伍
四、结论 • 4.1 培养具有轨道交通特色的卓越工程人才,需要良好的科学与工程基础 • 良好的科学知识和工程训练是开展工程教育的基础 • 本科、硕士、博士一体化培养模式是开展高水平工程教育的有效途径
四、结论 • 4.2 要形成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体系 • 以重大工程项目为依托,以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促进高校与企业、政府以及其他创新主体的融合,推动人才培养 企业 政府 创新人才 其他创新主体 其他高校 高校 重大工 程项目
四、结论 • 4.3 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 • 国家应出台鼓励企业投身人才培养的政策机制,在企业人才招聘及税收等方面进行宏观调控 • 国家应支持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具有良好工程背景、适应技术进步和重大工程应用的创新型人才,在高校的招生、选拔、深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以及师资队伍,尤其是企业导师聘任与培养等环节给予特别的倾斜
四、结论 • 4.4 统筹校内外优质资源,为创新人才培养创造条件 • 配置校内课程、教材、实验室、科研项目等优质资源,为人才培养提供支持 • 挖掘校外优质资源,与企业联合实施企业导师制,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资源
轨道交通类卓越人才的培养要处理好资源、政策、协同创新等几方面的关系,适应行业对科技人才的不同需求轨道交通类卓越人才的培养要处理好资源、政策、协同创新等几方面的关系,适应行业对科技人才的不同需求
谢 谢 ——轨道交通类卓越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 北京交通大学 校长 宁滨 2013年10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