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k likes | 2.13k Views
2009 年历史高考复习建议 必修 3. 福州高级中学 梁敬党.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节 百家争鸣. 一、 百家争鸣的背景. 社会变革(根本原因) 1 .经济 铁器牛耕 生产力 封建经济 2 .政治 战乱 争霸 富国强兵 治国方针 3 .思想文化 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 教育发展(私学) 士的阶层活跃 大批思想家. 二、诸子百家. (一)儒家思想的形成 1 . 孔子(春秋,儒家学派创始人) ( 1 )思想主张 “ 仁 ” 与 “ 礼 ” 的学说,敬鬼神而远之,德治,人的全面发展(六艺)
E N D
2009年历史高考复习建议必修3 福州高级中学 梁敬党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节 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背景 • 社会变革(根本原因) • 1 .经济 • 铁器牛耕 生产力 封建经济2 .政治 • 战乱 争霸 富国强兵 治国方针 • 3 .思想文化 • 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 教育发展(私学) 士的阶层活跃 大批思想家
二、诸子百家 • (一)儒家思想的形成 • 1. 孔子(春秋,儒家学派创始人) • (1)思想主张 • “仁”与“礼”的学说,敬鬼神而远之,德治,人的全面发展(六艺) • (2)文教 • 办私学 编六经 《论语》(言论)
材料2 材料3 材料1 知识点拔 子曰:“仁者爱人。” 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论语·雍也》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论语·颜渊》 1.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
2 .孟子(战国) • “仁政”学说,“君轻民贵” ,“性本善” • 3 .荀子(战国) • (1)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 • (2)在天人关系上,他既强调“天行有常”,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 (3)重视“礼”。
孟子 孟子曰:“省刑罚、薄税敛”。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 次之,君为轻。…… ” 孟子曰:“人无有不善。” 材料反映了孟子的什么思想? ★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思想 ★发挥孔子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 ★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亚圣”
荀子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人道有为,“制天命而用之” 你是如何理解这两句话的? ★ 重“礼”,礼法并重
战国: 孟子(亚圣)、荀子 孟子的思想: 荀子的思想: 仁政学说 “天行有常” 和 “制天命而用之” 民贵君轻 礼法并施 人性本善
师生互动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早期儒家思想有何特点? 形成:从孔子创立儒家思想,经孟子、荀子的总结与发展,儒家思想体系逐渐完备。 特点:较为完整,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多是道德规范和治国原则;开始与政治结合,但脱离现实而遭冷遇。
(二)道家 道 • 1 .道家学派的整体特点 • 以“虚无”的“”为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逍遥”为处世的方法。 • 2 .道学的奠基:老子时期思想家 • 老子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演变,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 • 3 .消极悲观的态度:“无为”和“”思想。 无为 春秋 小国寡民
4 .朴素辩证法思想 • 5 .庄子(战国) • 齐物论 崇尚自然 追求精神自由
(三)法家思想 • 1.韩非(战国末期) • 集法家思想之大成,将法家理论系统化。 • 韩非主张加强,厉行赏罚,奖励耕战;政治变革和实行法治。 君主集权
2 .法家思想理论影响 • (1)法家理论为中国政治体制的建立奠定理论基础,并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 (2)对秦统一全国和秦朝的治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但秦朝的短暂而亡,也暴露了其局限性。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四)墨家的主张 • 1 .墨家的基本主张 • ①“”② 、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一系列主张。认识论和逻辑学上的贡献。 • 2 .代表小生产者利益。 非攻 兼相爱、交相利
如果你是信奉儒、法、道的老师,该如何遏制学生自习课说话的现象?如果你是信奉儒、法、道的老师,该如何遏制学生自习课说话的现象? 儒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 法家: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 道家: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 等学生自我觉悟
现实问题 • 某校的水电浪费现象严重,水电部门通知如果再超过一定的限度将停水停电。请从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主张出发分别给该校提出解决水电浪费问题的办法。
儒家:谁浪费水电就要找他谈话,给他讲道理,让他意识到浪费水电是一件很不道德的事情,只要内心意识到节约的重要性,并清楚浪费行为是不符合礼的规范的,这样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儒家:谁浪费水电就要找他谈话,给他讲道理,让他意识到浪费水电是一件很不道德的事情,只要内心意识到节约的重要性,并清楚浪费行为是不符合礼的规范的,这样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 道家:采用无为的办法,再维持一段时间,等水电部们停水停电后自然就会让浪费者体会到浪费的后果,这样就会让其内心树立起节约的意识。 • 墨家:加强节约意识的宣传,树立节约意识。要身体力行,做节约的模范,利用自身优势制作节约用水的各种工具。 • 法家:应该制定一些具体的制度和措施,对浪费水电者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可以成立一个督查队,对浪费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管,一旦发现就采取有力的惩罚措施。
三、百家争鸣影响(难点) • 1 .促进思想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 奠定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共同构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 2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二节 儒学的兴起 • 一、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儒家思想的发展) • 1 .“大一统”思想 •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 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君权神授 材料二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 天人感应
材料三 “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概括董仲舒思想的核心 (2)指出材料二中观点的积极作用。 (3)汉武帝为什么接受董仲舒的主张?
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加强君权的需要 “仁政”:限田、薄敛、省赋役 ——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仁、义、礼、智、信 ——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糅合道家、阴阳五行、法家思想改造儒家思想, 从而形成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儒学体系
二、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原因) 1 .新儒学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 2 .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1) 起用文学儒士参政 (2)兴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教科书:儒家经典—五经 教官:五经博士 ——儒学垄断教育 官办最高学府:太学,考试合格做官 ——凭儒学入仕 地方教育系统:郡县立学校 ——儒学独尊 汉代教育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大一统得到巩固;专制主义政体定型;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1 .背景 2 .表现 (1)尊儒 肯定董仲舒的儒学思想;起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①兴办太学——儒学官方化和制度化 ②郡县设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儒学在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2)倡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 .影响 (1)消极:扼制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2)积极:①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大一统 ②促进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第三节 宋明理学 • (一)理学的创立:程颐和程颢 • 1.宋代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理学,又称新儒学。 • 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天理的核心就是“仁”。
(二)理学的成熟 南宋的朱熹全面总结了北宋以来理学成就,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 1 .朱熹的理学思想及其贡献 (1)在理气关系方面 理比气更根本,理先于气;同时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他认为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物之理终归为一,这就是“太极”。 (2)理学修养论 以本体论为基础,强调循序渐进,以达到“仁”的最高境界。
(3)政治理论方面 是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的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因为只有君心得正,才能正纲常、正百官,而后国治、天下平。 (4)理学经典方面 将《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集为《四书》,并为之作注,使之成为理学的主要经典。 “存天理,灭人欲”,客观唯心主义
2 .朱熹理学的地位 成为仅次于孔孟的一代宗师,其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第四节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一、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原因 1.政治: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封建社会的危机日益加深,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频繁;明清更替时期出现权力真空,具备了思想自由的政治环境。 • 2.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发展 • 3.思想:自然科学也有了一定发展 • 西学东渐中,近代科技传入中国 • 涌现出一批进步思想家。
二、四位思想家的思想 • 1.李贽的思想 • (1)认为“理”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 • (2)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儒家的虚伪和官场的欺诈。 • (3)对社会现实大胆批判。
二、四大思想家的思想(一)李贽的思想1.李贽的思想主张二、四大思想家的思想(一)李贽的思想1.李贽的思想主张 (1)否定儒学正统的权威性,反对“道学”先生,鞭挞程朱理学的虚伪性; (2)认为“理”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否定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 (3)提出 “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4)大胆批判社会现实
2.对李贽思想的评价 • (1)在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明代,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正统思想和封建礼教,强调个性发展、思想自由,具有鲜明的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 其代表了中小地主和工商业者的利益,具有进步性。 • (2)但也存在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具有否定客观真理的相对主义倾向。
(二)黄宗羲的思想 • 1.主张 • (1)批判君主专制: 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呼吁废除“一家之法”建立 “天下之法”,主张君臣平等 • (2)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 (3)经济思想:反对重农抑商,认为 “工商皆本”。 • 2 .评价: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有力的思想武器。
材料 后之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甘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 ——[明]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三)顾炎武的思想 • 1.主张: • ①批判君主专制和官僚士大夫的腐败,② 提出 “众治”的主张 • ③主张经世致用 ,最注重实学 。如著作《天下郡国利病书 》涉及实用学问。 • 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2.评价:脚踏实地的学风对晚清学者影响很大。
区分“亡国”、“亡天下”的内涵 • 亡国:改朝换代,统治者政权的变更。 • 亡天下:民族、文化的沦亡,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命运。
(四)王夫之的思想 • 1.思想主张
资料 • 一幢不大的清代民居,黑瓦白墙。门前有两棵对称的巨大柏树,直插云霄,气势磅礴,这是船山先生手植之树。 • 草堂大门有幅对联,右联:清风有意难留我;左联:明月无心自照人;横批:湘西草堂。 简简单单的文字带来的既有反清复明的内在情结,又有浓浓的归隐田园的气息。 • 屋内正中亦有一幅对联,右联:六经责我开生面;左联:七尺从天乞活埋。船山先生一方面对明王朝的覆灭悲愤欲绝,觉得活在异族统治之下,犹如活埋一般;可另一方面,船山先生苟活于世,却有着宏大的抱负,那就是:为民族传统文化的更新与传承而奋争不息。
1.思想主张 (1)对先秦至清初的文化遗产予以批判总结。 (2)政治思想:主旨是“循天下之公”,深刻揭露了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作法; 反君主专制 (3)哲学思想:发挥了古代“气一元论”的唯物论思想,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唯物主义思想家) 认为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主张政治改革
2.评价: (1)几乎在传统哲学的所有范畴和命题上都提出超越前人的见解; (2)其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主要活动以及其思想的共同特点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主要活动以及其思想的共同特点
归纳三人的进步思想主张 • (1)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 • (2)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强调经世致用。 • (3)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民本思想),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对三大思想家思想的评价 他们继承了晚明进步的思想传统,反对民族压迫和封建专制主义,重视手工业、商业,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这些主张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经世致用” 中国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又称经世致用之学。其特点是以史为鉴,学术研究和现实结合,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 背景: 1.明朝末期内外交困,危机四伏 2.士大夫面对危机,寻求改革方案 3.提倡以史为鉴,提倡研究与结合现实,形成经世致用的思想
经世致用的内容 1.反对八股取士,主张为学应求真务实,关心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天下郡国利病书》 “八股之害,甚于焚书” 2.提出拯救时弊的主张 “严以治吏,宽以养民”;“明主治吏,不治民” 3、主张“工商皆本” “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也”
思考: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 1.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2.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3.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