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9

中 药 炮 制 学 Science of process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aterial media

中 药 炮 制 学 Science of process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aterial media.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概 述 一、中药炮制及中药炮制学 中药炮制 ( process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aterial media ) :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 制药技术 。 炮制是我国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历史上又称 “ 炮炙 ” 、 “ 修治 ” 、 “ 修制 ” 、 “ 修事 ” 。.

Download Presentation

中 药 炮 制 学 Science of process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aterial media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 药 炮 制 学Science of process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aterial media

  2.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概 述 一、中药炮制及中药炮制学 • 中药炮制(processing traditional Chinesematerial media):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 炮制是我国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历史上又称“炮炙”、“修治”、“修制”、“修事”。

  3. 汉代张仲景的《金匮玉函经》证治总例中用“炮炙”一词;汉代张仲景的《金匮玉函经》证治总例中用“炮炙”一词; • 刘宋时代雷斅的《雷公炮炙论》以炮炙作书名,而在正文中则多用“修事”; •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药物正文中设“修治”专项; • 清代张仲岩的炮炙专著称《修事指南》,用“修事”作为书名,而正文中用“炮制”。

  4. 依照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依照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 • 黄连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 酒黄连:引药上行,清上焦之火。 • 姜黄连:缓和药性,清热止呕。 • 吴萸连:清肝胆实热。 • 黄连炭:清热止血。 • 成分:生物碱(小檗碱为主)极性较大,在水中溶解度较大。 味连饮片

  5. 中药炮制学(science of process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aterial media):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6. 二、中药炮制学的基本任务 (一)探讨炮制原理 • 炮制原理是指药物炮制的科学依据和药物炮制的作用,探讨在一定工艺条件下,中药在炮制过程中产生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因这些变化而产生的药理作用的改变和这些改变所产生的临床意义。 • 它包括对中药炮制减毒、增效、缓和药性及产生新药效的原理研究等内容。炮制原理的研究是炮制学研究的关键问题。 (二)改进炮制工艺 • 制定从原料到成品的质量管理措施,控制药材软化过程中的用水量,切片或炮制后的得率,辅料的加入或存留量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使炮制工艺向机械化、自动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7. (三)制订饮片质量标准 • 中药饮片质量标准研究的首要任务是充分利用现代实验手段,把传统质量标准客观化、数据化,使其适应新的需要。 • 饮片的形、色、气。味是外观上衡量炮制质量的因素,临床应用疗效是内在评价炮制质量的指标,要充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加强对中药炮制原理的科学研究,不断改进、规范炮制工艺,制订出包括饮片外观、色泽、气味、性状、组织粉末、理化鉴定、水分、灰分、浸出物、药效成分、毒性成分、农药残留量、重金属含量、溶剂残留量等多指标的饮片质控方法和标准。

  8. 三、中药炮制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 • 中药炮制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 黄芩的临床应用需经蒸或沸水煮后才能保证临床疗效。因为黄芩炮制过程中破坏黄芩酶保存黄芩苷有效成分,故而要应用中药化学和分析化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解释和测定。同时炮制后对黄芩的抗炎、抑菌及抗病毒等药理作用均产生不同程度的改变,故而也需要应用药理学的有关知识和技能。 蒸黄芩 鲜黄芩

  9. 要确认炮制品的质量优劣,必须知道原药材的质量优劣,故而也需要中药鉴定学的知识和技能。炮制和制剂紧密相连,炮制往往是调剂和制剂的前一段工序。要确认炮制品的质量优劣,必须知道原药材的质量优劣,故而也需要中药鉴定学的知识和技能。炮制和制剂紧密相连,炮制往往是调剂和制剂的前一段工序。 • 分子生物学、药物代谢动力学、遗传工程学、免疫学、计算机、模糊数学、数理统计、生物药剂学、超声波学、放射性同位素学及各种新技术不断应用到中药炮制的生产和科研当中来,因此,学习本学科时,必须灵活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以促进中药炮制学的创新和发展。

  10. DNA微阵列芯片

  11. Q-Tof MicroTM (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 ) Waters Q-Tof MicroTM

  12. 第二节 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 一、中药炮制的起源 • 中药的炮制是随着中药的发现和应用而产生的,有了中药就有中药的炮制,其历史可追溯到原始社会。 (一)中药的发现和应用 (二)火的出现和应用 (三)酒的发明与应用 简单-火制-辅料制

  13. 二、中药炮制的发展 中药炮制的发展大约可分为四个时期: 1.春秋战国至宋代:是中药炮制技术的起始和形成时期(公元前722-公元1279年); 2.金元明时期:是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公元1280-1644年); 3.清代:是炮制品种和技术的扩大应用时期(公元1645-1911年); 4.现代(1912年以后)是炮制振兴、发展时期。在此时期的炮制特点和主要文献如下。

  14. 春秋战国至宋代 中药炮制技术的起始和形成时期(公元前722-公元1279年) 1.《五十二病方》(失传)是我国现存较早的医方书,仅有炮、煅、细切、熬、酒醋渍等术语,并有操作过程的记载: 2.《黄帝内经》,收载“治半夏”即为修治过的半夏。生半夏毒性大,以“治”来减低毒性,可见当时已注意到有毒药物的炮制。 “角发”“燔治”即是最早的炭药——血余炭。 “呚咀”即是当时的切制饮片。 3.《神农本草经》为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阐释了有毒药物的炮制方法和机理:“凡此七情,合而视之……若有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 4.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为第二部炮制专著,第一次将零星的炮制技术做系统归纳。汤药中完药皆擘破,诸虫先微炙,诸石先细捣。将“呚咀”改为“切制”

  15. 5.《金匮玉函经》:“有须烧炼炮制,生熟有定”开导了生熟异用的先导。5.《金匮玉函经》:“有须烧炼炮制,生熟有定”开导了生熟异用的先导。 6.刘宋时代,雷斅总结了前人炮制方面的技术和经验,撰成《雷公炮炙论》三卷,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 书中记述了药物的各种炮制方法,大致有:刷、切、阴干、炒、熬、炙、焙、炮、煅等。 茵陈:勿令犯火;白芍等需用竹刀刮去皮; 知母、没食子勿令犯铁器。

  16. 7.唐代《新修本草》在炮制方面收载了很多炮制方法,首次规定惟米酒、米醋入药,将炮制内容列为法定内容。除有煨、煅、燔、炒、煮、蒸等外,还有作檗、作曲、作豉、作大豆黄卷、芒硝提净等。7.唐代《新修本草》在炮制方面收载了很多炮制方法,首次规定惟米酒、米醋入药,将炮制内容列为法定内容。除有煨、煅、燔、炒、煮、蒸等外,还有作檗、作曲、作豉、作大豆黄卷、芒硝提净等。 8.宋代王怀隐《太平圣惠方》始载乳制法,有关炮制内容记载在“修制”专项下。 9.宋代陈师文等编撰《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强调“凡有修合,依法炮制……”。特设“论炮炙三品药石类例”讨论炮制技术。收录185种中药的炮制方法和要求。

  17. 《雷公炮炙论》

  18.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9. 金元、明时期 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公元1280-1644年); 1.元代王好古在《汤液本草》中“大凡生升熟降,川乌、附子须炮,以制毒也。” 2.葛可久在《十药神书》中首先提出炭药止血的理论:“大抵血热则行,血冷则凝……见黑则止。”著名的“十灰散”就是该书的方剂之一。 3.陈嘉谟在《本草蒙筌》中指出:“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脏,仍仗软坚,用醋注肝经且资住痛…”。第一次系统概括了辅料炮制的原则。所载“百药煎”的制备方法就是没食子酸的制法,比瑞典药学家舍勒早200多年。

  20. 4.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其中有330味药记有“修治”专目。4.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其中有330味药记有“修治”专目。 全书记载炮制方法近20类,有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加辅料制、制霜、制曲等法。其中多数制法,至今仍为炮制生产所沿用。如半夏、天南星、胆南星等。 “沉者引之以酒…,升者引之以咸寒…”。辅料对升降浮沉的影响。 5.缪希雍撰《炮炙大法》是继《雷公炮炙论》之后第二部炮制专著。收载了439种药物的炮制方法,并将前人的炮制方法归纳为:炮、爁、煿、炙、煨、炒、煅、炼、制、度、飞、伏、镑、摋、曝、露十七种方法,即称“雷公炮制十七法”。

  21. 《汤液本草》 《本草纲目》

  22. 清代 炮制品种和技术的扩大应用时期(公元1645-1911年) 1.张仲岩著《修事指南》为清代炮制专书,为我国第三部炮制专著,收录药物232种。 “炮制不明,药性不确,则汤方无准而病症无验也。” 2.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明确提出“炒炭存性”的要求。

  23. 本草纲目拾遗

  24. 现代 是炮制振兴、发展时期(1912年以后)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继承方面,各地对散在本地区的具有悠久历史的炮制经验进行了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制订出版可各省市中药炮制规范。 • 国家药典中也收载了炮制内容,制定了“中药炮制通则”,并相继出版了一些炮制专著。如 • 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等编辑的《中药炮制经验集成》(63年出版,73年修订), • 王孝涛等编辑的《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1989出版,春秋战国-1985年间) • 教学、科研、生产等方面的发展。

  25. 第三节 有关中药炮制的法规 •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二章《药品生产企业管理》中第十条明确规定:“中药饮片必须按照国家药品标准炮制;国家药品标准没有规定的,必须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炮制规范炮制。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炮制规范应报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这便是中药炮制所必须遵守的法规。

  26. 一、国家级药物炮制质量标准 •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自1963年版一部开始收载中药及中药炮制品,正文中规定了饮片生产的工艺流程、成品性状、用法、用量等; • 附录设有“中药炮制通则”专篇,规定了各种炮制方法的含义、具有共性的操作方法及质量要求,是属国家级药物炮制的质量标准。(操作方法规定得较粗糙,需细化)

  27. 二、省、部(局)级药物炮制质量标准 • 由于中药炮制具有较多的传统经验和地方特色,有些炮制工艺还不能全国统一,为了保留地方特色,各省(市)先后都制订了适合本地的质量标准。 • 《全国中药炮制规范》1988卫生部委托中国中医研究院编写(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为部级饮片炮制标准 • 《中药饮片质量标准通则》1994年中管局办法的属部级饮片质量标准

  28. 201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