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7

2013 年高考语文(课标卷) 非选择题的得分策略 陕西师大附中 张可伦 一、古诗文阅读:文言文翻译、古代诗歌鉴赏;二、现代文阅读 ( 选做题 ) :文学类、实用类; 三、语言文字应用;

2013 年高考语文(课标卷) 非选择题的得分策略 陕西师大附中 张可伦 一、古诗文阅读:文言文翻译、古代诗歌鉴赏;二、现代文阅读 ( 选做题 ) :文学类、实用类; 三、语言文字应用; 四、写作:新材料作文。. 语文课程的建设继承了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还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 ▼ 认真学习 2012 或 13 年 《 高考说明 》 及 《2012 年试题分析 》 ).

Download Presentation

2013 年高考语文(课标卷) 非选择题的得分策略 陕西师大附中 张可伦 一、古诗文阅读:文言文翻译、古代诗歌鉴赏;二、现代文阅读 ( 选做题 ) :文学类、实用类; 三、语言文字应用;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2013年高考语文(课标卷) 非选择题的得分策略 陕西师大附中 张可伦 一、古诗文阅读:文言文翻译、古代诗歌鉴赏;二、现代文阅读(选做题):文学类、实用类; 三、语言文字应用; 四、写作:新材料作文。

  2. 语文课程的建设继承了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还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课程的建设继承了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还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认真学习2012或13年《高考说明》及《2012年试题分析》)

  3. 从继承发展的角度来看,前期实施新课程高考的省、市、区,希望保持稳定,2012年有冀、晋、甘、新、内蒙等省区加入,2013年还有新的省区进入,这些省区更希望平稳过渡。基于此,备考时首先要注意高考语文命题的主导思想, 即“以能力立意”。

  4. 一、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翻译)【考点解读】 翻译通常为两个句子,每句5分。评分参考中对译出全句大意与译出关键的词语分别作了要求,并赋予一定的分值。“大意”中包括实词与虚词,特别是对虚词理解的要求,一般是每句2——3分;“关键词语”则主要侧重在实词和句式的理解上,通常有2——3个点,各1分。

  5. 2012年全国课标卷试题所选的这段文字节选自《宋史·萧燧传》,约600字。从整体上看,节选的这段人物传记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故事性较强,文字也较为浅易,适合高中毕业生阅读并据此完成试题。2012年全国课标卷试题所选的这段文字节选自《宋史·萧燧传》,约600字。从整体上看,节选的这段人物传记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故事性较强,文字也较为浅易,适合高中毕业生阅读并据此完成试题。

  6.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佣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 (参考答案)如今有德才和无德才的人混杂一道,风俗浇薄虚浮,兵力未强,财力未富,应当卧薪尝胆以求国内安定太平。 (2)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 (参考答案)萧燧说:“东部西部不属同路,按说不该给粮食,但哪能忍心对原管辖地区不管不问呢?”

  7. 参考答案对译出全句大意与译出关键词语分别提出了要求,并各自赋予了一定的分值。“大意”中常常包括对实词与虚词,特别是对虚词理解的要求;“关键词语”则常常侧重在对实词的理解上。参考答案对译出全句大意与译出关键词语分别提出了要求,并各自赋予了一定的分值。“大意”中常常包括对实词与虚词,特别是对虚词理解的要求;“关键词语”则常常侧重在对实词的理解上。 第(1)小题的关键词语有“杂糅”“内治”两个,这两个关键词语是从翻译文句自身内容中挑选的,虽有一定难度,但并不很高。“杂糅”指“混杂”,是常用义,现代汉语仍在使用。“内治”指“国内安定太平”,“内”指国内;“治”在成语“长治久安”中也正是安定太平的意思。

  8. 第(2)小题中的关键词语有“与”“坐视”两个,难度也不大。 “与”当“给予”讲,是它的常用义之一,这在古今汉语中都是相同的。“坐视”也是现代汉语中的常用词,它表示的“不管不问”的意思,高中毕业生应该是能明白的。第(2)小题中的关键词语有“与”“坐视”两个,难度也不大。 “与”当“给予”讲,是它的常用义之一,这在古今汉语中都是相同的。“坐视”也是现代汉语中的常用词,它表示的“不管不问”的意思,高中毕业生应该是能明白的。

  9. 对比(11年):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对比(11年):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 【答案】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观看的人赞叹,皇上亲自赐酒犒劳他。 【解析】注意“中、诵叹、劳之”的翻译和整句句意。 (2)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 【答案】 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 【解析】“乞入见、控守、西隅”的翻译,补充出“不许”的省略和整句句意。

  10. (二)古代诗歌鉴赏【考点解读1】 通常是一题两问的主观题,共11分。设问一般涉及思想内容(感情)、形象(意象)、语言及表达技巧等的初步评说、鉴赏。前一项总体可说是将诗句意境准确表述;后三项要准确判断并合理分析,难点在“表达技巧”的确定上。可以将三者综合在一起来表述,得分点根据命题重点而定。

  11. 12年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12. 【参考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参考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起首两句,写林叶转红,菊花开遍,又到了晚秋时候,闺中人不禁想念起远隔千里的行客来了。因感秋而怀远,点出主题。愈是失望,怀念愈是深切。然后继续就“寄书”二字发挥,写以泪研墨,泪滴红笺,情愈悲而泪愈多,竟至笺上的红色褪尽。用夸张的手法逐步托出感情的深化过程。

  13. 9.“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下片前两句,语虽承上而意忽转折。弹洒不尽的那两行珠泪,还当窗滴下来,滴进了砚台中,就用它来研磨香墨。泪、墨、红笺,都融进闺人的深情之中,物与情已浑然一体。情愈悲而泪愈多,竟至笺上的红字褪尽。用夸张的手法表情达意,写出感情发展的历程,是此词艺术上的突出特点。

  14. 11年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销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销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15.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这是一首怀古诗,前六句描绘眼前景,后两句表达了怀古伤今之情。首句统摄全篇点明作者的情感极其哀愁,是由荒郊中看到的景色引起的。看到这荒凉的景色,回想当年秦国的强盛,再联想到如今唐王朝的颓势,眼前的一片荒凉, “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16.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答案】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在情景处理上,用极富特征的荒凉景物抒发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颈联采用拟人,写景细致入微。 在格律上用韵规范,对仗工整,在写作技巧上采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写哀景抒哀情的手法,在情感上则蕴含了一种低沉、落寞的思想情绪。

  17. 【考点解读2】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其中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正侧面描写结合、虚实结合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18. 2、表现手法: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悬念、反衬、比兴、托物言志、赋比兴、动静相衬、虚实结合、景情理合一、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以动写静、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等。

  19. 3、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繁简。 4、结构:承上启下、起承转合、悬念、照应、铺垫、衔接、伏笔、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等。 5、修辞手法:比喻、双关、借代、反复、排比、反问、设问、比拟(拟人、拟物)、夸张、对偶、互文等

  20. 三、现代文阅读(选做题) “高考大纲”要求 “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本和文学作品”。 现代文阅读考查分为两大类:一为考查逻辑思维的“论述类、实用类文本”,另一为考查形象思维的“文学类文本”。“大纲”对其能力考核主要涉及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等四个不同层级。

  21.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考试范围】小说、散文。 【考点解读】 ①把握故事情节;(线索;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②揣摩人物形象;(正:肖像、心理、动作、语言、细节;侧:环境、烘托、对比) ③注意环境描写;(自然、社会) ④概括主题内容;(人+事+情+理) ⑤品味语言特色; ⑥分析写作技巧。

  22. 12年题:《马裤先生》发表于1933年,小说讲述了一位身穿马裤的乘客在火车上如何颐指气使地支使茶房的故事。马裤先生不仅让火车上的茶房烦不胜烦,也让同车的“我”不堪其扰,以至于走出车站后仿佛还能清清楚楚地听见“茶房”的叫声。12年题:《马裤先生》发表于1933年,小说讲述了一位身穿马裤的乘客在火车上如何颐指气使地支使茶房的故事。马裤先生不仅让火车上的茶房烦不胜烦,也让同车的“我”不堪其扰,以至于走出车站后仿佛还能清清楚楚地听见“茶房”的叫声。 小说用夸张、漫画式的手法,对马裤先生不文明的言行进行了有力的讽刺。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近80年,但这篇小说的现实意义并没有失去。小说构思精巧,人物富于个性,语言夸张而有韵味,很好地体现了老舍先生幽默的艺术特色。

  23. (2)小说开今第一段就描写马裤先生的衣着言行,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2)小说开今第一段就描写马裤先生的衣着言行,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勾画一个衣着言行与众不同、令人发笑的人物形象;②为后文即将发生的幽默、可笑的故事作铺垫;③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小说开头第一段对马裤先生的描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1.他的穿戴:穿马裤,戴平光眼镜,青缎子洋服上身,胸袋插着小楷羊毫,足蹬青绒快靴。2.他说的话:“你也是从北平上车?”3.他的态度:很和气的。虽然是短短的一段话,作者却有着明确的写作意图。 首先是勾勒人物形象,为小说题目释义。其次是奠定小说的基调。再次是引发读者兴趣。这样一个不同常人的形象即将成为小说故事的主角,一定是会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4. (3)马裤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颐指气使,目中无人,缺乏公德;②斤斤计较,爱占小便宜,自私自利;③不讲卫生,不顾他人感受,趣味低下。 这篇小说直接或者间接写到的人物只有三个,马裤先生是集中刻画的人物形象。认识和把握马裤先生的性格特点,主要从他的语言、行为举止、对茶房的态度等方面来综合考虑。小说从不同的侧面提示了马裤先生的性格中缺陷,并对此进行了有力的讽刺与嘲笑。

  25. (4)有人认为,小说中的“我”也有人性弱点,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具体理由。(8分)(4)有人认为,小说中的“我”也有人性弱点,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具体理由。(8分) 【参考答案】   观点一:同意,“我”也有人性弱点。   ①“我”对马裤先生的不当言行不加制止,听之任之;②“我”对马裤先生的讽刺过于夸张,且语言近于刻薄;③“我”对自己缺乏反思精神。   观点二:不同意,“我”没有人性弱点。   ①“我”是作者思想的体现者,不是具体的性格人物;②“我”在事件中言行很少,性格特征不明显;③“我”在小说中主要起连缀情节的作用。

  26. 11年题:(4)小说的题目是“血的故事”,但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11年题:(4)小说的题目是“血的故事”,但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 观点一: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不合适。 ①“血”这个词可让人联想到“血脉”、“血缘”、“血性”等多种含义,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题意就显得单一了;②外省人和台湾人血脉同源,这是“血般的故事” ③彭先生的恋爱故事,实质上折射了外省人与台湾人之间的冲突与融合问题,小说表达了中华民族血浓于水,应该“一家亲”的主题。

  27. 观点二: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合适。 ①“血”有类型之别,而语言有“南腔北调”之分,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可彰显作者的巧思;②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可与内容更吻合;③可显示“验血型”在文中的重要性,也与中华民族血浓于水,应该“一家亲”的主题不相冲突。

  28. 解答探究题,首先必须看清设题要求探究的内容及其所给的角度。既然题干已提示“有人说”“有人认为”,那就要求考生从中选择赞同的说法,并说出“我”之所以赞同的理由。其次,回答的时候为了对应设题亮出自己的观点,就要写上“我认为”或“我觉得”的字样以表明立场。答题不能因为是完全个性化解读的探究而离开文本架空分析,还需要紧扣文本来自圆其说。解答探究题,首先必须看清设题要求探究的内容及其所给的角度。既然题干已提示“有人说”“有人认为”,那就要求考生从中选择赞同的说法,并说出“我”之所以赞同的理由。其次,回答的时候为了对应设题亮出自己的观点,就要写上“我认为”或“我觉得”的字样以表明立场。答题不能因为是完全个性化解读的探究而离开文本架空分析,还需要紧扣文本来自圆其说。 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给6分。

  29. 探究题不同于一般论述题,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2011“试题分析”的原话)探究题不同于一般论述题,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2011“试题分析”的原话)

  30.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考试范围】 *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 【考点解读】 1.熟悉实用类文本的文体知识。 2.熟悉实用类文本的命题点。 3.熟悉考试说明的具体要求。

  31. 12年题:阅读材料选自王增藩《谢希德传》。 谢希德(1921~2000)是我国著名物理学家,主要从事半导体物理和表面物理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取得多项重要成果,是这些领域科学研究的主要倡导者和组织者之一;曾担任复旦大学校长,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命题时根据测试的需要,选择了传记中谢希德学成归国从事物理教学与研究、担任大学校长、业余爱好广泛、照顾生病的丈夫、修改科普文章等几个片段,突出了她作为一位科学家的卓越贡献和优秀品质,以及作为一位杰出女性的伟大人格。12年题:阅读材料选自王增藩《谢希德传》。 谢希德(1921~2000)是我国著名物理学家,主要从事半导体物理和表面物理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取得多项重要成果,是这些领域科学研究的主要倡导者和组织者之一;曾担任复旦大学校长,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命题时根据测试的需要,选择了传记中谢希德学成归国从事物理教学与研究、担任大学校长、业余爱好广泛、照顾生病的丈夫、修改科普文章等几个片段,突出了她作为一位科学家的卓越贡献和优秀品质,以及作为一位杰出女性的伟大人格。

  32. (2)谢希德转而从事自己不熟悉的表面物理研究.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简要分析。(6分)(2)谢希德转而从事自己不熟悉的表面物理研究.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这项研究可以解决钢材腐蚀的问题,节约能源,对国家建设有重要意义;②作为科学家,积极进取,勇于创新,转入科研新领域;③作为学术前辈,可以借此鼓励年轻人,开拓科研新领域。 信息分散隐含在原文中。只要认真阅读原文,并对相关信息加以准确提炼、概括,是不难找到答案的。

  33. (3)谢希德在科学工作中的求真态度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说明.(6分)(3)谢希德在科学工作中的求真态度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说明.(6分) 【参考答案】①密切关注学术动态,努力探索真知;②研究过程中认真细致,注重积累,追求高水平;③修改科普文章一丝不苟,注重概念和表述准确无误,不片面追求形象生动。 在科学工作中始终保持求真态度,既是谢希德作为一位杰出科学家的优秀品质,也是这篇传记的一个重要内容。此题要求说明其具体体现。由于谢希德在科学工作中的求真态度分别体现在从事科学研究和修改科普文章等不同方面,这就需要对原文相关内容进行归纳整理。

  34. (4)谢希德的“诚”体现在很多方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8分)(4)谢希德的“诚”体现在很多方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8分) 【参考答案】   方面一:对祖国无限忠诚。①视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不计个人得失,毅然回到科研条件差的祖国参加建设;②为国家建设需要调整研究方向,转入科研新领域。   方面二:对事业充满热诚。①作为科学家,锐意创新,勇闯难关,实事求是,一丝不苟;②作为大学校长,谦虚做人,认真做事,深入群众,不搞特权。   方面三:对亲人至爱至诚。①不被丈夫身患重病的残酷现实所压倒,为治愈丈夫的疾病倾注深情;②不顾自己工作繁忙,尽心尽力地照顾丈夫,具有勤劳朴实的美德。

  35. “参考答案”提供了三个方面,实际上也就是三个不同的答题方向,给考生答题提供了较大的发挥余地,“评分参考”中规定:“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理由是否充分、论述是否合理酌情给分。” 可以在所列出的三个方面任选一个或几个作答,也可以在三个方面之外作答。给分的依据是看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论述是否充分,从而充分体现了探究题的性质和特点。

  36. 阅读题语言组织和回答的两个极端: 1.例:这句话出现在结尾并自成一段,起到了很好的点明中心和升华主题的作用,让读者读来恍然大悟,深化了理解和文章的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发人深省,耐人寻味,恰如点睛之笔。 2.只在原文找出相应段落,大段的引用抄录,或只是叙述分析内容,却不作概括性的归纳或总结。如某和某的“对比”,从某到某的“白描手法” 等。

  37. 四、语言文字应用题(11分) 2011年的选文包括语言文字应用的命题均极具时代性、新鲜感。在选材、命题上直接切入当前的时政要闻和热点话题,形式上也多变化。而语用题历来都是高考的试验田,我们要有足够的准备。一、既要关心自己品德修养的修炼形成,又要关注国家、民族的历史传统、发展变化;二、既要有扎实的知识功底,又要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各种能力。

  38. 12年题:l6.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而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愈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不得照抄材料,每句不超过20个字(6分) 12年题:l6.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而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愈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不得照抄材料,每句不超过20个字(6分) 材料:司马迁《史记》记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晋代王嘉在《拾遗记》中说:“神农采峻岭之钢,以为器。”如果这些史料可靠,则我们祖光大约在5000年前就开始使用铜器了。但是,考古学家一直没有发掘到可以确证是夏代之前的铜器。因此,这些记载还只能视为传说。

  39. 早在传说中的达古时期, ① 。从传世文献记裁来看,我国在夏代之前就已进铜器时代,但是 ② 。上个世纪5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带发掘出了不少青铜器。经鉴定,这批青铜器的制作年代距离现在3 500多年,这个时间大概是夏晚期。它们出土的地点正好是古书中所说的夏代开采铜矿之地,因此,可以确信, ③ 。

  40. 【参考答案】①我们的祖先就开始采掘铜矿,铸造铜器了;②这却一直没有得到考古发掘的证实;③我国至迟在夏晚期就已经开始使用铜器了。【参考答案】①我们的祖先就开始采掘铜矿,铸造铜器了;②这却一直没有得到考古发掘的证实;③我国至迟在夏晚期就已经开始使用铜器了。 该题题面有两段文字。一段文字为“材料”,旨在提供相关内容与信息;另一段文字有三个空缺,要求补写恰当的句子。题面所给的两个文段在内容上直接相关。由“材料”文段可知,就文献记载来看,我国开采铜矿、铸造铜器的历史非常久远,可以追溯至传说中的远古时代。但是迄今为止,考古发掘出的铜器都被证明不是夏代之前的。这个内容对填写下面文段空缺处的句子非常重要。

  41. 要注意的是,句③的内容与“材料”文段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而且,由句③前面已给的“因此,可以确认”这样的文字,可以知道:句③应该是一个通过推断得出的带有结论性质的话语。推论的根据就是它前面关于“偃师二里头发掘”的那几句话。根据整个文段的主题,再结合前面补写的两个句子,可以确定:句③说成“我国至迟在夏晚期就已经开始使用铜器了”,整个表达才内容完整,前后呼应,逻辑严密。要注意的是,句③的内容与“材料”文段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而且,由句③前面已给的“因此,可以确认”这样的文字,可以知道:句③应该是一个通过推断得出的带有结论性质的话语。推论的根据就是它前面关于“偃师二里头发掘”的那几句话。根据整个文段的主题,再结合前面补写的两个句子,可以确定:句③说成“我国至迟在夏晚期就已经开始使用铜器了”,整个表达才内容完整,前后呼应,逻辑严密。

  42. 17.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5分)17.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5分) 梅花在冰天贡地的季节吐备,意在教导我们:学会竖任: 昙花于万级俱寂的深夜绽放,意在提醒我们:不要张扬。 【参考答案】 蚂蚁用弱小身躯扛起生命的重量,那是在启迪我们:弱小并不可怕。 蜜蜂在风吹雨淋中勤奋采蜜,那是在告诉我们:人生需要勤奋。

  43. 本题所给示例采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方法。所谓拟人,就是指把动物、植物或一般普通事物当作人来描写,认为它们具有人的某种特征或属性。实际语言运用中,恰当地使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可以使语言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和新颖。特别是对于一些事理或哲理的揭示,拟人的修辞方法可以化抽象为具体,由陌生到熟悉,并且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让人回味无穷。将“梅花”和“昙花”当作人来描写,就必须选取它们所具有的与人的特征或属性相似的一种特征或属性(至少是可以人格化的特征或属性),否则就不合情理,显得牵强——这是使用拟人修辞方法要注意的。

  44. 【参考题型】 1.仿写。也许,你站不成巍峨的高山,但你依然可以挺立成一棵青松或一枝秀竹,为生命添一分绿意,增一道风景。 【思路解析】从结构看是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句,从修辞上看,用的是比拟的手法;从内容上看这个句子想表达:一个人尽管平凡、渺小,却有他存在价值的内容。充满积极、乐观、向上的感情色彩。

  45. 【参考答案】 1:也许,你升不成光芒万丈的太阳,但你依然可以升成一轮皎洁的月亮或一颗微弱的星辰,为大地添一分光明,增一分热量。 2:也许,你妆扮不成雍容华贵的牡丹,但你依然可以长成一朵野花或一棵小草,为人类添一缕芳香,增一分活力。

  46. 2.串词、颁奖词等(重视阅读积累,强调名著、经典的熏陶作用)2.串词、颁奖词等(重视阅读积累,强调名著、经典的熏陶作用) 11年湖北卷第22题:某中学文学社举办“感动心灵——我最崇敬的课文人物”评选活动,请从入选的蔺相如和刘和珍中任选一位,为其写一则颁奖词。要求:①请先将所选人物姓名写在答题卡上,然后写颁奖词:②符合人物特征:③语言表达生动、连贯、得体:④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4分)

  47. 【参考答案】蔺相如:身为门客,胆识超强,完璧归赵,智勇无双;位超廉颇,忍辱避让;国家为先,如海器量。伟哉相如,千秋名扬!【参考答案】蔺相如:身为门客,胆识超强,完璧归赵,智勇无双;位超廉颇,忍辱避让;国家为先,如海器量。伟哉相如,千秋名扬! 刘和珍:你是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始终微笑的刘和珍君,你极力我们每一个热血青年,为了祖国更加强大,“奋然而前行”!

  48. 3.图文转换。 11年浙江卷第7小题:请看以下图文材料,根据要求答题。 由于人类不必要的装饰需要,全球象牙贸易恣意蔓延,100多万只大象因此失去了生命。 (1) 根据所提供的材料,设计一句放在画面上方的广告宣传语,形成一则完整的公益广告。要求:鲜明地表达广告主旨,有号召力;不超过15字。(2分) (2) 从这则公益广告的图文特点出 发,简要评价它的创意。(3分)

  49. 【参考答案】(1)示例:购买就等于杀戮,对象牙制品说“不”!【参考答案】(1)示例:购买就等于杀戮,对象牙制品说“不”! (2)①人格化的表现方式使整个公益广告打动人心,小象的话以孩子的口吻说出,不仅能引起人们的同情,还能促使人类反思自己的行为。②构图简洁,图片与文字搭配巧妙,能激发人们的联想——它们的未来将通向何方? 这道小题既有文化意味,又有时代特点,还有正确的价值导向。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