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6

黃春興 清華大學 經濟學系 2013/10

ECON6171 奧地利學派經濟理論 五、 知識論. 黃春興 清華大學 經濟學系 2013/10. 章節內容. 一、 個人 知識 二、 社會上的 知識 三、 知識的生產 四、 在地知識. 一、 個人 知識. 1. 競爭能力. 市場 競爭什麼? ANS : 消費者 計劃的 實現。 廠商的競爭能力: 理解 消費者的計劃及其實現計劃的能力 。 製造該商品 的能力 行銷該商品的 能力 能力 = 知識 + 執行力. 2. 若則敘述. 事件 (event) :僅含 一個動詞 的敘述,如: 美國推出 QE2 政策。

corby
Download Presentation

黃春興 清華大學 經濟學系 2013/10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ECON6171 奧地利學派經濟理論五、知識論 黃春興 清華大學 經濟學系 2013/10

  2. 章節內容 一、 個人知識 二、 社會上的知識 三、 知識的生產 四、 在地知識

  3. 一、個人知識

  4. 1. 競爭能力 • 市場競爭什麼? ANS:消費者計劃的實現。 • 廠商的競爭能力: • 理解消費者的計劃及其實現計劃的能力。 • 製造該商品的能力 • 行銷該商品的能力 • 能力 =知識 + 執行力

  5. 2. 若則敘述 • 事件 (event):僅含一個動詞的敘述,如: • 美國推出QE2政策。 • 紐約出現「佔領華爾街」之社會運動。 • 若則敘述 ( If…then…) :兩事件經由「若…則…」或「因…故…」等句型連接起來的敘述,如: • 因美國推出QE2政策,故紐約出現「佔領華爾街」之社會運動。 • 天若有情,(則) 天亦老。

  6. 2.1若則敘述——作為前提 • 觀察的若則敘述:個人從觀察中建立起來的若則敘述。 • 不同人對同一項觀察所詮釋的若則敘述會不相同。 • 假設的若則敘述:所有的邏輯體系,都存在一些先驗的若則敘述作為邏輯推演的前提。

  7. 2.2若則敘述——推演的敘述 • 個人根據作為前提的若則敘述,經過邏輯推演所得到的新的若則敘述。 • 有些奧派學者反實證分析的原因: • 如果作為前提的若則敘述為真,且推演過程無誤,推演的新敘述也必然為真。 • 統計量之間不具因果關係,只存在統計相關性。 • 《大數據》

  8. 2.3 邏輯體系的推演前提 • Smith: • Human tendency = trade、truck、exchange • Mises: • Human nature = act • Hayek: • Individual = ignorant, a piece of knowledge

  9. 3. 因果關係 • 根據「若A則C」的新敘述,便可從觀察 A 事件的發生去預期 C 事件之發生。 • 因果關係 (causality):兩事件之間存在可預期的關係。 • 由於作為前題的若則敘述和思維邏輯常因人而異,因果關係也就具個人性和主觀性。

  10. 4. 知識 • 個人所相信之各項因果關係構成的集合。 • 知識只有主觀的個人知識(personal knowledge )。(M. Polanyi) • 「相信」存在著程度上的差異;故個人對其知識也存在著不同的信心程度。

  11. 5. 行動 • 當個人的某種需要極為強烈,而對某項因果關係的信任程度夠強時,行動於是發生。 • 問題在於:這兩項強烈程度要跨越哪條線,個人才會有所行動?

  12. 6. 效用、知識、預期、行動 事件A 效用 行動 事件B 預期 (生產) (效用) (利潤) 知識(存量)

  13. 二、社會上的知識

  14. 1. 知識的種類 • Know What • Know How • Know Who • Know Where

  15. 2.一人世界的知識 個人 • Know What(知悉):關於自然界以及個人和自然界之間的知識 • 鯊魚何時會由到海岸? • 國王企鵝何時會換羽毛? • Know How(技術):關於個人如何重組自然資源的知識: • 如何鑽木取火? 蓋樹屋? • 如何生產12 吋以上的晶圓? Know What Know How 自然界

  16. 3. 兩人世界的知識 • Know What :除一人世界的知識外,多了關於對方之專長、興趣、個性、習慣等知識。 • Know How:除了一人世界的知識內容外,多了: • 如何選擇交易之標的物? • 如何進行交易? • 交易或合作生產的選擇 • 如何合作生產? 個人 Know How Know What 個人

  17. 4. 多人世界的知識 Know Who Know Where 個人 個人 個人 個人 個人 Know What Know How

  18. 4.1 多人世界 • Know What :除了一人世界的知識內容外,多人世界的知悉問題和兩人世界類似,只是要知悉的對象從一人增為多人。 • Know How :除了一人世界和兩人世界的知識內容外,多人世界多了: • 如何組織多人成為一個團體? • 如何和團體進行交易與合作? • 如何解決人際間的利益衝突?

  19. 4.2 多人世界的 • 3) Know Who:兩人世界的交易或合作對象都是已知的另一人,多人世界則否。故: • 要與何人進行何種交易或生產合作? • 要請何人解決問題或衝突? • 4) Know Where:這是Know Who的延伸,擺脫不了該對象所在地之典章制度的理解。 • 是否將產品賣到非洲? • 是否到大陸設廠?

  20. 5. 複雜社會的知識 Hayek 的兩篇知識關只經濟學的文章 • 1937年:Knowledge and Economics: • 提出知識的分工 • 1945年:The Use of Knowledge in the Society • 提出零碎、分散、相互矛盾的人知識 • 在地的知識

  21. 6. 分職與分工 • 一項複雜的工作無法由一人完成,需分由多人完成。 • A. Smith 的 Division of Labor (分勞),製針廠的故事。 • 行政院分成許多部、會,或中國古代朝廷的百官。 • 清華大學的校行政組織。 • 分職:各單位共有一個明確的共同目標。

  22. 6.1 分工 • 分工或分權,都不是很完整的名詞,暫用。 • 分工重點不在分割複雜工作,而在於每個單位各自都得在目標、預算、人事、行政上都是獨立的組織。 • 市場中的百工百業。 • 美國的三權分立或地方政府。 • 分工結果未必沒有重疊工作,但各自選擇部分工作。

  23. 6.2 工作分割後的結合 • 分職:以行政管理的方式,從規劃、指令、監督,到提報、彙整。 • 分工:以市場交易方式去進行分割與彙整。 • 分工因交易而生,而交易也因分工而長。 • 分工之下,個人享受他人提供的產品和服務,也提供他人自己的產品和服務。(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24. 6.3 專業化 • 分職:個別單位(個人)因預算依賴上級,沒有誘因進行專業化。 • 分工:因交易與競爭,個別單位(個人)被迫專業化以求生。 • 專業化是個人知識(和經驗)累積的目的和效果。 • 專業化後,個人提升他人的生產效率,也因他人專業化而提升自己的生產效率。

  25. 7. 社會成長下的個人知識 • 專業化帶來知識成長,也帶來社會成長。 • 專業化後,個人知識的成長速度趕不上社會整體知識的成長速度。 • 社會成長帶動所得成長,進一步促進各行各業的專業化。 • 隨著進一步的專業化,個人知識更加零碎,而人與人之間的知識差異也擴大。

  26. 7.1 個人知識與社會知識的成長 當代社會 分工社會 定居社會 初民社會 個人知識 社會整體知識

  27. 7.2 複雜的社會 • 社會由一群知識內容零散、歧異、不相容的人們所組成,這也形成其對各種事務之評價、運作方式、目標的差異,是一個複雜的社會 (complex society)。 • 複雜的社會該如何實現效率: • 有效率地發揮個人的知識? • 有效率地享用他人知識的生產力? • 降低分歧之下的爭議?

  28. 7.3 知識分工下的經濟模型 Hayek 認為: • 在一人社會,經濟學家可以假設他知道所有的生產與消費知識,然後以此建立(一般均衡)模型。 • 但到了多人社會,經濟問題和所需要的解決知識,都是在雙方互動的時間過程中形成,經濟學家無從預設經濟分析的模型。

  29. 三、知識的生產

  30. 1. 知識的生產 • Hayek 只談到知識的利用,M. Polayni的知識的獲得,補足了奧派的知識論。

  31. 1.1 知識的生產方法 • 知識生產方式: • 學習(L)、練習(P) 、思索 (T) • 知識生產方法 • 閱讀:T+L • 實驗:T+P • 教育:L+P • 研發:T+L+P

  32. 2. 個人知識的生產 個人 個人知識 個人資訊庫 思考 觀察: 逛街、看電視 學習活動: 上課、練習 外在世界資訊庫 圖書館、媒體評論、街頭資訊 外在世界

  33. 2.1 知識生產的效果 • 個人知識的擴大 • 對個人知識內之敘述更有信心

  34. 3. 知識的特性分類 • Conscious Knowledge:憑意識即能察覺的知識 • Aware Knowledge:只能警覺才在而無法憑意識察覺的知識 • Tacit Knowledge:默會致知

  35. 1) Conscious Knowledge • 分類: • Decordable Knowledge (能記錄下來的知識) • Undecordable Knowledge (無法記錄下來的知識) • Corded Knowledge 因為能廣為傳播,其邊際報酬已經降為零。

  36. 4. 知識的淬取 Tacit Knowledge Aware Knowledge 反思 討論 情境、閒聊 Undecordable Knowledge Conscious Knowledge 重複、模仿、實驗 Decordable Knowledge

  37. 5. 知識員工 • 特質: • 必備 decordable knowledge • 擁有一些 undecordable knowledge • 尤具與工作現場相關的 tacit knowledge • 重要性: • 生產過程的問題是在現場中發現,而其改進與創新常來自tacit knowledge。

  38. 四、在地知識

  39. 1. 一般知識與在地知識 • 在地知識(local knowledge): • 只存在於特殊工作場地的知識,大都是默會致知,或conscious knowledge。 • 上級無法指導,必須授權運作。 • 一般知識(general): • 非屬於在地知識的知識,也就是跨場地共用或已編碼的知識。 • 上級能夠指導、考核的知識。

  40. 2. 知識管理 • 管理學的新興學科:Tacit Knowledge 和 Local Knowledge 的利用 • 賣魚堡和賣龍蝦捲的麥當勞

  41. 3. ElinorOstrom • 2009 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她指出:傳統分析公共資源(Common Pool Resource)的囚犯困境模型,其解決方案不是市場就是政府,得出的結論多不理想。她從案例發現自主管理的效果和公平。 • 分析工具: • 相互關懷的小社群 (我質疑) • 在地知識(奧派傳統)

  42. 五、知識管理

  43. 1. 市場下的利潤政策 • 當企業品牌與代工分開時,品牌決定價格與產量,代工廠在接受產量下決定因素生產的雇用。 • 兩階段計畫: • 第一階段:在最大利潤下決定產量與價格 • 第二階段:在給定產量和最低成本下決定因素雇用和生產。

  44. 1.1 理論與實際的差距 • 理論操作:每一期都得重新根據產量雇用/解雇員工。 • 實際操作:員工大都是長期雇用。

  45. 2. 利用市場雇工生產的交易成本 廠商決定產量再雇員生產,所遇到的困難: • 如何找到可用的員工和足夠的人數?這也包括資本。 • 員工還需要訓練、熟悉環境、養出合作默契。 • 指定的生產數量是否生產得出來,還能保障預設的利潤?這包括員工的誘因。

  46. 3. 成立廠商(生產組織) • 另一種方式就是成立生產組織,以長期契約方式雇用員工,而不是每一期都去市場尋找員工。這生產組織就是廠商(firm、企業、公司 ) • 廠商(firm):契約的集合體,包括商品供給與因素雇用的各種長期、短期契約。

  47. 3.1 以廠商來替代市場的交易成本 • 尋找長期員工的成本 • 訓練員工的成本 • 監督(管理)員工的成本 • 法令要求的成本:退休金、健保

  48. 4. 雇主的選擇 • 比較利用市場與成立廠商的相對交易成本。 • 廠商的出現使生產朝向更低交易成本發展,是一種制度性發展。 • 為了掌握員工的實際生產力、生產誘因、生產知識,雇主會將生產規劃讓員工去決定。

  49. 5. 廠商內部的次級市場 • 既然廠商的運作依舊存在交易成本,若能繼續降低交易成本,新的制度(慣例、內規、潛規則、次級市場)就可能出現。

  50. 6. 時代情境… • 少子化時代 • 年青人才市場轉成賣方市場 • 福利國家下的生活保障 • 父母經歷史上最富裕的一生 (1960-2000) • 科技時代 • 市場創新主要以科技應用為主 • 年輕人遠較老員工熟悉科技應用市場 • 網路遊戲時代…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