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1

Future-Ready Curriculum Planning: Navigating Changes in Educational Landscape

Explore the evolving educational landscape and strategic curriculum planning considerations amidst demographic shifts and industry-academic collaborations. Learn about the impact on universities and the importance of quality learning environments.

zyta
Download Presentation

Future-Ready Curriculum Planning: Navigating Changes in Educational Landscape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虎尾科技大學 從時代變遷看科大課程規劃之方向 國碩科技 董事長 鈺德科技 董事長 張昭焚 2009/11/04

  2. 大綱 Chapter 1:環境的變遷 Chapter 2:課程規劃之考量 Chapter 3:學校對教師的要求 Chapter 4:產學合作創造雙贏 Chapter 5:結語

  3. Chapter 1 環境的變遷

  4. 1.少子化的時代來臨 • 國內每年新生兒人數不到20萬人,2009年小一新生不足23萬,新生兒人口數以每年20%的速度逐年下降; 資料來源: http://www.moi.gov.tw/stat/news_list.aspx /內政統計通報 http://sowf.moi.gov.tw/stat/week/week9823.doc

  5. 2.國際界限消彌 -世界村(Global Village) • -姊妹校

  6. 3.產學方興未艾-產業 vs 大學 技專校院產學合作運作機制 資料來源:教育部技職司

  7. 4.大學窄門 有教無類 • 人人上大學 • 大學甄選入學分發比率   -95年 93.27 %   -96年 87.61 % -97年 88.21 % -98年 89 % 資料來源: 1. http://news.epochtimes.com/b5/6/5/14/n1318060.htm 2. http://www.epochtimes.com/b5/7/5/14/n1710049.htm 3. http://epochtimes.com/b5/8/5/12/n2114303.htm 4.http://www.nhes.edu.tw/news/examinee/download/98news/98%E5%B9%B4%E5%A4%A7%E5%AD%B8%E7%94%84%E9%81%B8%E5%85%A5%E5%AD%B8%E5%88%86%E7%99%BC%E7%B5%90%E6%9E%9C5.doc

  8. 4.大學窄門 有教無類 • 學生素質下降 • 大學考試分發入學錄取率 -95年91% -96年96.28 %(最低錄取分數為18.47分-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資訊科技系) -97年97.10%(最低錄取分數為 7.69 分-立德大學資源環境學系) -98年97.14% (比去年稍微增加0.04%,98年首度設立最低登記標準的門檻,最低錄取分數為68.19分-義守大學工業工程管理學系) 資料來源: 1. http://www.shadowgov.tw/?p=news,detail,9375 2..http://news.yam.com/chinatimes/politics/200708/20070809581041.html 3.http://www.handlink-rec.com/index.php/viewnews-26170.html

  9. 民國110年 大專生不到20萬 • 教育部說,少子化將自100年起逐步衝擊大專校院,18歲唸大專的學生人數由30萬降至27萬,到110年,大專生源正式跌破20萬、剩19萬5千多人。 資料來源:98/10/13 自由時報 A1版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oct/13/today-t1.htm

  10. 教育部預估:逾60所大專 12年後會倒 • 受少子化的衝擊,教育部預估12年後 (110年),台灣162所大專校院中,會有超過1/3 (約60多所大專校院)倒閉,數千名教授失業。 資料來源:98/10/13 自由時報 A1版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oct/13/today-t1.htm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u.xls

  11. 數千名教授 將失業 • 教育部與大專協商每年減少2%招生名額、每年降低大專班級人數2人,避免大專缺額惡化;儘管如此,在生源持續減少下,即使每年調降2%招生名額,仍無法有效「止血」,到105年缺額達69,000人。 • 以大專註冊率僅82%來看,教育部估算,110年十八歲人口約16萬人進大專唸書,屆時全國162所大專招生名額縮減到23萬人,1/3以上學校招不滿、缺額71,000多人,60多校面臨倒閉。 資料來源:98/10/13 自由時報 A1版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oct/13/today-t1.htm

  12. Chapter 2 課程規劃之考量

  13. 虎尾科技大學的定位 卓越計劃 教學卓越 重要特色 1.綜合大學 2.科技大學 虎尾科大 3.技術大學 意涵 已無退路、力爭上游 資料來源:http://www.tve.edu.tw/Affair_2.asp?catid=846&item=1

  14. 主選修課程規劃

  15. 評鑑標準四核心 • 系所評鑑的精神在「確保系所提供學生一個優質學習環境」。評鑑標準的設計規劃,主要依四面向: (一)「做什麼?」,即系所設立之宗旨與目標為何; (二)「如何做?」,即系所在課程設計、教師素質與教學、學生學習與評量、行政與管理之實際作法為何; (三)「結果如何?」,即系所在教師專業表現與畢業生表現上,符合設立宗旨和目標的程度及辦學特色為何; (四)「如何改善?」,即系所在整體運作過程中發現與宗旨和目標有所偏離時,如何進行品質改善與改善之成效為何。系所評鑑機制的設計,是以學生「受教權」保障為最基本之核心,強調檢核系所所提供之教學環境,是否為優質之學習環境。 資料來源:摘自評鑑雙月刊98/9,21期 p9 /高等教育評鑑中心系所評鑑諮詢委員 王保進

  16. 教學環境認可通過七要素 • 系所的教學環境能否得到認可,可歸納出七項關鍵要素: (一)設立宗旨與教育目標之明確性與符合學門專業發展趨勢; (二)課程規劃反映教育目標; (三)教師質量符合教育目標與課程規劃之需求; (四)學習資源滿足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需求; (五)教師研究與專業表現質量均佳; (六)自我改善機制之健全與有效落實; (七)畢業生生涯追蹤機制健全。 資料來源:摘自評鑑雙月刊98/9,21期 p10 /高等教育評鑑中心系所評鑑諮詢委員 王保進

  17. 課程規劃反映教育目標 • 課程規劃的工作要有專責之機制負責,在市場化與顧客滿意之趨勢,應納入業界與學生之意見,作為課程設計與修訂之參考。 • 課程設計須注意縱向的連貫性與橫向的整合性。  -縱向的連貫性部分,應注意從教育目標、核心能力到課程設計之間關係之連貫,為此將課程設計為幾個不同模組(module)或學程(program),以能反映出教育目標與核心能力,是可行之作法;  -橫向整合部分,不同模組或學程間應有共同的核心課程(類似系所必修學分)、模組或學程核心課程,以及模組或學程共同或獨立之選修學分,共同構成一套具整合性之課程架構。  -整個課程規劃若能將教育目標、核心能力到課程設計間之關係,以「課程地圖」(learning map)呈現,使學生修課有明確具體之依循,可使課程規劃反映教育目標。 資料來源:摘自評鑑雙月刊98/9,21期 p11 /高等教育評鑑中心系所評鑑諮詢委員 王保進

  18. 致力共構優質教學環境 • 完成教學大綱與內容進度上網,透過「e化課程資訊檢索系統」,及跨領域學程博覽會,提供學生學習相關課程資訊。 資料來源:摘自評鑑雙月刊98/9,21期 p16 /逢甲大學校長 張保隆

  19. 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 為激發學生積極學習之動機與意願,透過學系教育目標及核心能力,以及「課程學習地圖」的發展,協助學生對於基本能力與核心能力指標、升學就業方向有深刻的認知。 資料來源:摘自評鑑雙月刊98/9,21期 p16 /逢甲大學校長 張保隆

  20. 培養多元競爭力與就業力 • 除專業知能的培養外,致力於學生應具備之Soft Skills(溝通、團隊合作、問題解決、創新、自我管理、及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營造自發性、激勵性、互動性、自律性與健全性之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積極學習之動機與意願;專業課程結合服務學習、倫理教育與社會責任之導入、推動社會關懷與志願服務,營造學生主動學習與關懷社會之校園氛圍,並積極開設「軟能力融入教學」工作坊,輔助教師透過教學活動,將軟能力融入課程內涵中。 資料來源:摘自評鑑雙月刊98/9,21期 p16 /逢甲大學校長 張保隆

  21. 培養多元競爭力與就業力 • 經由學生學習歷程檔案(Learning Portfolio)之規劃導引與實踐,將正式課程、潛在課程與活動(含社團、志工、活動、工讀、實習、交流)之學習成效,從個人化的軟能力矩陣(Soft Skills Matrix)建置,轉化為就業導向之職涯歷程檔案(Career Portfolio ), 以達成教師與學生之間「教與學」之互動,促進學生與系友對教育目標與學習能力的認知與回饋。 資料來源:摘自評鑑雙月刊98/9,21期 p17 /逢甲大學校長 張保隆

  22. 教學卓越計畫主軸 系所評鑑項目 目標、特色 與自我改善 課程設計 與教師教學 學生學習 與學生事務 研究 與專業表現 畢業生表現 高雄醫學大學教學卓越主軸規劃圖 主軸一、擴展文化視野、培養社會關懷情操 主軸二、全面提升教師素質、充實教師教學知能 主軸三、推動創新課程與整合型學程,培育菁英人才 主軸四、創新專業技能教學、強化學生核心素養 主軸五、營造開放互助學習社群、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主軸六、加強學生職涯知能教育、提升學生就業力 主軸七、加強國際合作交流,提升師生國際競爭力 資料來源:摘自評鑑雙月刊98/9,21期 p19 / 張明華

  23. 全面品質管理策略規劃架構 資料來源:摘自評鑑雙月刊98/9,21期 p27 / 淡江大學校長 張家宜

  24. 教學品質保證之管理機制 資料來源:摘自評鑑雙月刊98/9,21期 p28 / 淡江大學校長 張家宜

  25. 98科大評鑑行政類評分方式 資料來源:摘自評鑑雙月刊98/9,21期 p32 /國立臺灣大學榮譽教授 汪群從

  26. 98科大評鑑學院成績換算方式舉例 資料來源:摘自評鑑雙月刊98/9,21期 p32 /國立臺灣大學榮譽教授 汪群從

  27. 學院原始成績之評鑑項目及配分比例 資料來源:摘自評鑑雙月刊98/9,21期 p33 /國立臺灣大學榮譽教授 汪群從

  28. 專業類系所評鑑項目及配分 資料來源:摘自評鑑雙月刊98/9,21期 p33 /國立臺灣大學榮譽教授 汪群從

  29. 持續改進機制流程與範例 資料來源:摘自評鑑雙月刊98/9,21期 p57 / 中華工程教育學會國際關係處副處長 張淨怡

  30. 成果導向持續改善之雙迴圈課程規劃與管理機制成果導向持續改善之雙迴圈課程規劃與管理機制 資料來源:摘自評鑑雙月刊97/11,16期 p32 / 逢甲大學副校長 李秉乾

  31. 決定達成核心能力的課程規劃(一) • 各級課程委員會分層規劃課程。 -系級(系、所、學程、通識教育)規劃系級教學單位專業必修及選修科目學分、研議課程內容大綱。 -院級規劃學院專業共同必修科目學分,並複審系級單位專業必修及選修科目學分。 -系級課程委員會規劃系專業必修及選修科目學分,經系所務會議通過,提交院課程委員會審議後,提交教務會議審定,並將校外學者、產業及學生代表(含畢業生)納入系級課程委員會(含通識教育)成員。 資料來源:摘自評鑑雙月刊97/11,16期 p33 / 逢甲大學副校長 李秉乾

  32. 決定達成核心能力的課程規劃(二) • 提供學系職涯進路,以課程規劃指引學生發展方向。 • 各學系提供學生職涯進路圖,為雙迴圈課程規劃之重要元素,幫助學生了解學系之課程規劃與未來職涯之關聯,便利學生自我生涯規劃,釐清職涯選擇,改善學生學習成就與提升學習興趣,並聚焦學生個人歷程檔案(e-Portfolio)。 資料來源:摘自評鑑雙月刊97/11,16期 p33 / 逢甲大學副校長 李秉乾

  33. 課程目標的擬訂 • 建立基本/核心能力達成指標,將教學大綱分二部分: • 第一部分透過課程目標對應基本/核心能力,基本/核心能力呼應教育目標的方式建立,包含課程編碼、課程名稱、課程描述、前置課程、課程目標等元素,須經系級課程委員會審議,且各科目第一部分內容相同,確保學生習得應有能力。 • 第二部分由任課教師透過教學方式、活動及評量方法等設計,以達學系擬訂之教育目標及核心能力。各科目第一部分內容相同,不同教師第二部分不相同,發揮教師創意教學方式,有效評量方法。 資料來源:摘自評鑑雙月刊97/11,16期 p33 / 逢甲大學副校長 李秉乾

  34. 以學生學習成果為中心 • 近來歐洲高等教育改革最主要的精神為「以學生學習成果為中心」(studentbased learning outcomes),其精神顯現在大學課程的三個層面: 一、「學分計算」(European Credit Transfer and Accumulation System, ECTS),並非以每周教室上課時間(contact hours)為主,而以學生課內、外所需投入學習的時間(working hours)為計算單位(Wolanin, 2003); 二、強調「學習成果」與「核心能力」(learning outcomes & core competences)注重學生學習成果與核心能力的養成,融入教學目標、教學活動、單元學習與教學評量的過程中; 三、「以學生能力為中心」的學習評量:倡導以學生學習成效(student input)為主,而非以教師教學(teacher input)為主,以確實培養學生核心能力(Floud, 2006; Pepin, 2007; Reichert & Tauch, 2003)。 資料來源:摘自評鑑雙月刊98/7,20期 p40 / 國立臺灣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副教授 王秀槐、博士後研究人員王玉麟 http://epaper.heeact.edu.tw/archive/2009/07/01/1647.aspx

  35. 動態循環課程規畫(Tuning process) 組織架構圖 資料來源:hppt:tuning.unideusto.org/tuningeu/

  36. 以學生能力為中心的取向(一) • 動態循環課程規劃模式以「學生能力」(student competencies)為核心,「學生能力」包括:「學習成果」與「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ies)兩個層次。 -「學習成果」較具體明確,是單一學科的課程教學活動的成果; -「核心能力」較廣泛抽象,透過系列課程教學活動培養出來的能力。 • 學習者在單一學科中,接受課程單元教學與教學評量,習得知識、情意、技能等學習成果;這些成果在系列的學科課程中逐漸累積,培養出更廣泛的核心能力。 資料來源:摘自評鑑雙月刊98/7,20期 p42 / 國立臺灣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副教授 王秀槐、博士後研究人員王玉麟 http://epaper.heeact.edu.tw/archive/2009/07/01/1647.aspx

  37. 以學生能力為中心的取向(二) • 核心能力分為「一般能力」(generic competencies)與「學科專業能力」(special competencies)。 -一般能力:包含工具性能力(instrumental competency)、人際能力(social competency)與系統能力(systematic competency)。這些能力由教授、雇主與學生共同組成的諮詢團體制定,即畢業生為獲得聘僱必須具備的重要能力(employability),例如:分析與綜合理解力、學習與解決問題、知識應用、隨機應變、資訊管理、自主工作、團隊合作、組織計畫、口頭與書面溝通能力等,都是動態循環課程規劃模式中強調的一般能力。 -特定學科能力是九大學科領域中所訂定的能力指標,包括:商業、化學、地球科學、一般教育、歐洲研究、歷史、數學、護理、物理等。 資料來源:摘自評鑑雙月刊98/7,20期 p42 / 國立臺灣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副教授 王秀槐、博士後研究人員王玉麟 http://epaper.heeact.edu.tw/archive/2009/07/01/1647.aspx

  38. 系所層次的課程發展 • 依據動態循環課程發展模式,大學系所可依據課程發展循環歷程(見下頁),發展以學生能力為核心的系所課程,透過六個程序的持續循環運作,提升系所教育品質,程序如下: (1)界定各系所發展和辦學特色以確認學位的性質與內涵; (2)進而參考歐盟訂定的學科專業能力指標界定系所培育的    人才所需具備的「核心能力」; (3)規劃系所課程內容與架構; (4)接著選擇適當的教學取向; (5)選擇適當的評量類型; (6)最後依據回饋機制,進行課程評鑑與改進。 資料來源:摘自評鑑雙月刊98/7,20期 p43 / 國立臺灣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副教授 王秀槐、博士後研究人員王玉麟 http://epaper.heeact.edu.tw/archive/2009/07/01/1647.aspx

  39. 動態品質發展循環 資料來源:http://tuning.unideusto.org/tuningeu/

  40. 課程單元計畫表格(A):課程概述 資料來源:摘自評鑑雙月刊98/7,20期 p44 / 國立臺灣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副教授 王秀槐、博士後研究人員王玉麟 http://epaper.heeact.edu.tw/archive/2009/07/01/1647.aspx

  41. 課程單元計畫表格(B):詳細內涵 資料來源:摘自評鑑雙月刊98/7,20期 p44 / 國立臺灣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副教授 王秀槐、博士後研究人員王玉麟 http://epaper.heeact.edu.tw/archive/2009/07/01/1647.aspx

  42. 課程規劃應回歸學校教育理念與目標 • 課程就是教育的內容,是學生獲得學位須參加的一連串學術計畫;它傳達的是一所大學對教育本質的詮釋。教師則是課程的設計者和實施的推手。 • 理想的課程設計,從宏觀的整體結構規劃,到微觀的每一項施行細節,都應該以如何透過教師教和學生學,培養學生達到預期的目標為最根本的考量。 資料來源:98年9月 通識在線 24期,p4/ 輔英科技大學特聘講座教授 張一蕃

  43. Chapter 3 學校對教師的要求

  44. 評論教師優劣三面向 1. 研究 _____% 2. 教學 _____% 3. 服務 _____%

  45. 1. 研究 • (1)國科會計劃 • (2)產學合作案

  46. 97學年度「產學攜手合作計畫」經審議後初步通過54件 資料來源:http://120.96.85.10/news016/2008040204.asp?c=0500&vers=016

  47. 台灣研發創造力被高估了!! • 半導體製程專利排名世界第三 • 台灣創造力排名世界第二,原因:台灣在美國獲得專利數目很多 • 台灣在美國專利核准數排名全球第四(1st美國; 2nd日本; 3rd德國; 4th台灣) • IT產值全球第四 • IC專業代工製造全球第一 是否代表台灣研發能力強? 這是個迷思!!! ~摘自 Mission 亞信國際專利商標事務所網;商業周刊

  48. 台灣的專利集中在企業界 • 台灣在美國獲得的專利主要是企業界拿到的,最多的依序為台積電、鴻海、工研院、聯電 • 台灣的專利大多數為製程改善,不是前瞻性技術 • 2002年,美國每項專利平均被前瞻性學術文章引用次數4.46篇 • 以色列:4篇以上 • 歐美國家:2篇以上台灣:0.21篇 (五項專利中,四項從未被前瞻性學術文章引用過) • 「技術輸出除以技術輸入」係數: • 大於1即為技術輸出國,可賺技術移轉費,如美國、日本:2以上 • 小於1為技術輸入國,必須支付技術移轉費用,如台灣:0.25 Source: 商業周刊

  49. 台灣轉型關鍵:產學研合作學、研投入得不夠 • 研發人員素質: • 台灣大專院校研發人員中,博士佔60% • 政府單位研發人員中,博士佔23% • 企業界院研發人員中,博士佔17% • 政府研究單位和大專院校,取得政府研發經費、也擁有最棒的人材-------但對產業界並沒什麼幫助 • 大學院校的問題:教授缺乏研發、申請專利的誘因 • 政府規定大學教授到企業界,最多可拿8千、1萬元薪水,把教授當作公務員管束 • 教授的技術移轉給企業界,換取企業的股票不能超過10%(為防止利益輸送) Source: 商業周刊

  50. 企業在前瞻創新領域的研發投資不足 • 2005年台灣研發人員分布以企業部門的57%最高,其次是高等教育部門的26%與政府部門的16%。 • 若以博士級研發人員分部結構來看,有60%比重集中在大學,政府部門則有23%,幾乎83%高級研發人力集中在大學與研究機構。 • 然而企業已成為創新系統的主角,但博士研究人員比重僅占企業部門R&D人員的16%,此也部分反應出企業在前瞻領域的研發投資不足。 資料來源: 國立中山大學 蔡得民教授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