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0 likes | 854 Views
第一章. 中国文学的源头. 早期文学的三个类型. 神话传说 原始歌谣 散文萌芽. 中国古代神话. 早在公元前的先秦古籍中,如 《 山海经 》 、 《 左传 》 、 《 国语 》 、 《 楚辞 》 以及 《 吕氏春秋 》 等 , 中国著名的古典神话已得到记载。汉代及三国的 《 淮南子 》 、 《 史记 》 、 《 汉书 》 、 《 吴越春秋 》 、 《 三五历纪 》 等 , 以及魏晋六朝的 《 搜神记 》 、 《 述异记 》 等书中也都有许多古典神话的记录。这中间, 《 山海经 》 保存的神话最为丰富,而且接近古代神话的原貌。. 神话的性质、原型和母题.
E N D
第一章 中国文学的源头
早期文学的三个类型 神话传说 原始歌谣 散文萌芽
中国古代神话 • 早在公元前的先秦古籍中,如《山海经》、《左传》、《国语》、《楚辞》以及《吕氏春秋》等,中国著名的古典神话已得到记载。汉代及三国的《淮南子》、《史记》、《汉书》、《吴越春秋》、《三五历纪》等,以及魏晋六朝的《搜神记》、《述异记》等书中也都有许多古典神话的记录。这中间,《山海经》保存的神话最为丰富,而且接近古代神话的原貌。
神话的性质、原型和母题 • 一个神话的真正的总构成单位不是孤立的关系而是一丛丛的此种关系,而且此种关系只有成丛存在才能拿来使用与结合而造成意义。属于同一丛的诸关系可能出现于不同的时代,但如能把它们集在一起,则神话就可依一种新的时间尺度重新组织起来。 • 原型(Type):有独立存在性的传承故事。 • 母题(Motif):故事中有延续传承下去之力量的最小因素。
神话传说的类型 • 两大类型、四个种类: • 第一类型:天地开辟神话。包括两个种类:解释宇宙起源和解释天地之间各种自然现象的起源。 • 第二类型:种族和文明起源的传说。包括两个种类:解释人类及本族始祖起源和解释人类文明的起源。
天地开辟神话 • 第一种类:盘古神话及相关的一些零星传说; • 第二种类:各种洪水神话如女娲、共工、鲧禹故事、后羿射日神话、夸父追日神话、精卫填海神话和愚公移山神话等。
种族和文明起源的传说 • 契、稷等始祖神的感生神话和各种英雄业绩神话,分四个单元:一是民族起源和英雄业绩神话;二是洪水神话;三是造人神话;四是射日、逐日神话。这与第一类型的故事有重迭。
女娲神话 • 属创世女神神话,内容主要有两方面。 • 一个是造人。女娲抟黄泥创造了人类,后来引绳入泥浆拖拉甩动,飞溅的泥点变成了很多的人(见后汉应劭《风俗通义》)。 • 另一个是补天,最早见于《淮南子·览冥训》。传说上古时候,发生了一场自然界的大灾变,天崩地塌,大火燃烧,洪水泛滥,恶禽猛兽残害人民。女娲就熔炼五色石修补苍天;斩断鳌足代替天柱,将天撑起来。还杀死了兴风作浪的黑龙,以拯救中原的人民。然后烧芦苇成灰,堵住了洪水。 • 补天神话的中心内容之一在于治水。女娲也可算是中国神话传说中最早的一位治水英雄。 • 此外,还传说女娲曾经作过笙簧(《世本》)
夸父追日神话 •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 (《山海经·大荒北经》》 •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山海经·海外北经》 • 《列子·汤问》在手杖化桃林的细节上稍有不同,说夸父“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
羿(后羿)神话 • 据古籍的记载,羿或称夷羿,他本是射日除害的英雄,但又常和传说中夏代的有穷国国君后羿的事迹相混,也被称为后羿。 • 尧时,天现十日,百草、禾苗枯焦,百姓倒悬,各种恶禽猛兽也乘机出来危害人民。于是天帝俊赐给羿彤弓,救民于水火。羿首先把十个太阳射落九个,然后他又诛除凶残的禽兽。最后去到桑林,捉住那头为害最烈的大野猪,蒸熟后奉献给天帝,但天帝却因为羿射杀了他的九个太阳儿子,很不满意羿的所作所为。 • 此外还有羿射河伯,妻雒嫔、“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桓娥窃以奔月”、“逢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 等记录,反映羿的另一些活动和他的悲剧性的结局。
后羿射日图 汉画像砖
伏羲神话 • 伏羲又叫太昊伏羲,属文化创造神。据说他是华胥氏踩了雷泽中雷神的足印生出的儿子。他能够沿着生长在都广之野的作为天梯的建木“上下于天”。 • 伏羲有许多创造发明, 他听了八方风的乐音,便画出“八卦”,以代表天地间的种种事物。他又模仿蜘蛛结网,制作了捕鱼的网。他的臣子句芒,据此做了捕鸟的罗。伏羲还制作了瑟,创造了《驾辩》的乐曲。上古文明的曙光,在传说中的伏羲时代就开始显露出来了。 • 伏羲后来做了东方的天帝,和属臣句芒共同管理着东方青土树木的原野一万二千里的地方,是春天的主神。据说句芒的形状是鸟身人面,驾了两条龙。 • 传说中还有伏羲与女娲为夫妇的说法。在西汉以前,两人似乎还没有多少关系。此说大约出现于西汉时代。东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有“伏羲鳞身,女娲蛇躯”语。东汉武梁祠石室画像上即有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交尾的图像,一边标明是伏羲,另一边可能是女娲。
汉画像砖 伏羲女娲交尾图
嫦娥神话 • 嫦娥奔月神话最为民间所乐道。始见于《淮南子·览冥训》。神话说羿向西王母请求不死药,带回家中。嫦娥趁羿不在而偷食之,不觉身子轻飘飘地飞离地面,奔向月宫。 • 在《淮南子》的古本中尚有嫦娥到月宫化为癞蛤蟆(蟾蜍)的记载。今本已无,显示了人们对嫦娥从谴责到同情的转变。魏晋六朝到唐代这段时期,人们对嫦娥的同情愈加发展,化蟾之类的古老传说慢慢地已被遗忘。 • 嫦娥,有些学者认为即《山海经》中的常羲。
汉代帛画 嫦娥奔月图
神话传说的演化规律 历史化 神秘化
神话传说的历史化 历史化是指人们总是把充满了浪漫的幻想成分的神话故事落实到具体、现实的历史进程中去,而剔除其中的虚幻内容。
神话传说的神秘化 • 神秘化是指人们总是神化自己的祖先,使他们所具有的原始的自然因素一步步消弱,从而逐渐被抬高、被抽象,而远离现实人生,其朴素亲切之面目日益模糊、陌生化。
原始歌谣 原始劳动歌谣 原始祭歌和咒语 原始图腾颂歌 原始民族史诗 早期的爱情歌谣
原始劳动歌谣 • 《淮南子·道应训》:“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 《吴越春秋》卷九《弹歌》:“越王谋欲复吴,范蠡进善射者陈音。音,楚人也。越王请音而问曰:‘孤闻子善射,道何所生?’音曰:‘臣闻弩生于弓,弓生于弹,弹起于古之孝子,不忍见父母为禽兽所食,故作弹以守之,歌曰: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
原始祭歌和咒语 • 《礼记·郊特牲》:“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为其食田豕也。” • 另载《蜡辞》云:“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 据说是神农时代出现的,大约是一首农事祭歌。
原始图腾颂歌 • 《吕氏春秋·音初》:“有娀氏有二佚女,为之九成之台,饮食必以鼓。帝令燕往视之,鸣若謚隘。二女爱而争搏之,覆以玉筐。少选,发而视之,燕遗二卵,北飞,遂不反。二女作歌,一终曰:‘燕燕往飞!’实始作为北音。” • 简狄吞燕卵而生契。
原始民族史诗 • 《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万物(禽兽)之极》。 ”
早期爱情歌谣 • 《吕氏春秋·音初篇》:“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南音,周公召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南》。” • 爱情作为两性个体之间持久稳定的爱慕之情,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其产生只能以私有制为前提。
散文的萌芽 甲骨刻辞 铜器铭文 《易经》卦爻辞 《尚书》 《春秋》
甲骨刻辞 • 文字是文学的载体。尽管在远古的陶器上发现一些记号,人们认为这可能是原始的文字,但最早的成熟的文字仍要算商代的甲骨文。 • 甲骨文的发现是本世纪学术界一件轰动世界的大事。商代人刻在龟甲和牛骨上的这许多占卜记录,沉埋地下数千年,19世纪末开始在殷墟出土。1898年,学者王懿荣从药材商那里得到一批甲骨,他辨认了上面的刻画,意识到这是一种古文字。甲骨文从此才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以此为材料来展开文字学、历史学等方面的研究,成为二十世纪中国学术的热点。
甲骨文的文学价值 • 完整的甲骨卜辞包括誓辞、命辞、占辞、验辞四个部分。 • 体现了一个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果的全过程。 • 因此,甲骨卜辞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记叙文。 • “有虹自北饮于河。”
铜器铭文 • 铸刻在铜器上的文字,亦称金文。铸刻铭文的风气,以商周时期为盛,所以一般所说“铜器铭文”主要是指商周铜器上的铭文而言的。 • 有铭文的铜器基本上都是青铜器,比较常见的有鼎、簋等食器,爵、觚、尊等酒器,盘、盂等水器及戈、剑等兵器。
铸器铭文的目的 • 祭祀 • 婚嫁 • 册赏 • 战功 • 诉讼 • 交易
铜器铭文的文学价值 • 篇幅加长。西周前期的大盂鼎有 291字,小盂鼎有 400字左右。后期的大克鼎有290字,散氏盘有350字,毛公鼎有498字,详细记录了周王对毛公的诰命之辞,可以看作是保留在铜器上的一篇《尚书》,是已发现的商、周铜器铭文中最长的一篇。 • 铭文内容丰富,有叙事,有议论,也有抒情。
《周易》 • 古代占筮用书。简称《易》,包括经和传两部分,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 关于它的作者和写作年代,众说纷纭。旧说伏羲作八卦,对此西汉前无异议。东汉马融及唐孔颖达则认为文王演卦辞,周公演爻辞。但今人据《周易》所反映的史实、所表现的思想以及语言特点、与他书的关系等分析,多认为经是西周末年卜筮之官根据旧筮辞编撰而成,传则产生于战国和秦时。
《周易》的内容 • 周人占筮的范围很广,包括祭祀、战争、生产、商旅、婚姻、水旱等。所以《周易》收集的旧筮辞,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从中可以看到渔猎、畜牧、农、商等各部门生产的不断发展;还有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尤其是贵族内部的斗争;频繁的战争;原始社会的婚姻遗俗;雷电、卫生之类科学知识,等等。其中还渗透了作者比较辩证的哲学思想,以及实行德治、反对钳制压迫的政治主张。
易经卦爻辞 • 《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 • 《易经》由两部分组成:象、辞 • 象即爻象和卦象,有阴阳二爻(、);有、、、、、、、八卦。 • 八卦两两组合,形成64卦,卦各有象。 • 每卦分六个爻位,各有爻辞;各卦另有卦辞。另有用九和用六。
乾 乾三连 • 坤 坤六短 • 离 离中虚 • 坎 坎中满 • 兑 兑上阙 • 巽 巽下断 • 震 震仰盂 • 艮 艮覆碗 易经八卦卦象
易经卦象分解示意图 上六 六五 六四 九三 九二 初九 上九 九五 九四 六三 六二 初六 否 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