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 likes | 474 Views
结 缔 组 织 ( Connective Tissue ). www.he.sdu.edu.cn. 山东大学医学院组胚教研室. 概述. 1 、组成. 细胞. 纤维. 结缔组织. 胶态 固有结缔组织 半固态 软骨组织 固态 骨组织 液态 血液. 细胞间质. 基质. 2 、特点 ( 1 )细胞少,种类多,细胞间质多 ( 2 )细胞无极性,散居于细胞间质内 ( 3 )无基膜,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 3 、功能 连接、支持、营养、保护、防御、修复等 4 、起源 起源于胚胎时期的 间充质 (mesenchyme).
E N D
结 缔 组 织(Connective Tissue ) www.he.sdu.edu.cn 山东大学医学院组胚教研室
概述 1、组成 细胞 纤维 结缔组织 胶态 固有结缔组织 半固态 软骨组织 固态 骨组织 液态 血液 细胞间质 基质
2、特点 (1)细胞少,种类多,细胞间质多 (2)细胞无极性,散居于细胞间质内 (3)无基膜,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 3、功能 连接、支持、营养、保护、防御、修复等 4、起源 起源于胚胎时期的间充质(mesenchyme)
间充质细胞 间充质由间充质细胞和无定形基质构成。间充质细胞(mesenchymal cell)呈星状,细胞间以突起相互连接成细胞网。细胞核大,核仁明显。胞质呈弱嗜碱性
5. 分类: 广义的结缔组织可分为固有结缔组织、软骨组织、骨组织、血液 固有结缔组织是构成器官的基本成分,又可分为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和网状组织
一、固有结缔组织 connective tissue proper 疏松结缔组织 致密结缔组织 脂肪组织 网状组织 固有结缔组织 疏松结缔组织 其特点是细胞种类较多,纤维数量较少,排列稀疏。疏松结缔组织在体内分布广泛,位于器官之间、组织之间以至细胞之间,具有连接、支持、营养、防御、保护和修复等功能
成纤维细胞 巨噬细胞 浆细胞 肥大细胞 脂肪细胞 白细胞 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 (一)疏松结缔组织loose connective tissue 细胞 组成 胶原纤维 弹性纤维 网状纤维 纤维 细胞间质 蛋白多糖 糖蛋白 基质
细胞 • (1)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 • 形态:胞体大,扁平多突 • 结构:LM 胞质弱嗜碱性,核卵圆形,核仁明显 EM 丰富的RER、核糖体、高尔基复合体
功能: • 形成胶原蛋白、弹性蛋白 • 形成基质 (蛋白多糖、糖蛋白)
成纤维细胞 细胞扁平,多突起;胞核较大,扁卵圆形,染色质颗粒细小稀疏着色浅,核仁明显 ;胞质较丰富,呈弱嗜碱性
成纤维细胞超微结构 细胞表面有一些微绒毛和粗短突起,胞质内富含粗面内质网和游离的多核糖体以及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表明该细胞合成蛋白质的功能旺盛
纤维细胞:处于静息状态的成纤维细胞 成纤维细胞(左)和纤维细胞(右)超微结构模式图
细胞变小,呈长梭形;胞核小,呈长扁卵圆形,着色深;细胞质少,常呈嗜酸性。电镜下,胞质内粗面内质网少,高尔基复合体不发达。在一定条件下,如创伤修复、结缔组织再生时,纤维细胞又能再转变为成纤维细胞,合成和分泌细胞外的纤维和基质成分细胞变小,呈长梭形;胞核小,呈长扁卵圆形,着色深;细胞质少,常呈嗜酸性。电镜下,胞质内粗面内质网少,高尔基复合体不发达。在一定条件下,如创伤修复、结缔组织再生时,纤维细胞又能再转变为成纤维细胞,合成和分泌细胞外的纤维和基质成分
(2)巨噬细胞(macrophage) 形态:圆形或不规则形 结构:LM核小、着色深,胞质嗜酸性 EM微皱褶和突起;大量溶酶体、吞噬体、 吞饮小泡;微丝和微管
功能:趋化运动 吞噬作用: 吞噬 --细菌、异物、衰老的细胞 分泌作用:分泌生物活性物质--溶菌酶、TNF等 参与和调节免疫应答: 抗原呈递-- 参与免疫应答 来源:血液中的单核细胞
(3)浆细胞(plasma cell) 形态:圆或卵圆形 结构:LM:核小、偏位,核染色质呈车轮状,胞质嗜碱性,近核侧有浅染区 EM:丰富的RER,发达的Golgi C. 功能:分泌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Ig),参与体 液免疫 来源:B淋巴细胞 • 在抗原的刺激下,B淋巴细胞被激活、增殖,转变为浆细胞。
(4)肥大细胞(mast cell) 形态:圆或卵圆形,核小而圆 分布:毛细血管、小血管和小淋巴管周围 结构:LM粗大的嗜碱性颗粒(异染性,水溶性) EM颗粒有单位膜包被,呈板层状或细颗粒状
组胺、白三烯:使毛细血管和微静脉扩张、通透性增加,小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引起过敏反应,如荨麻疹、支气管哮喘等组胺、白三烯:使毛细血管和微静脉扩张、通透性增加,小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引起过敏反应,如荨麻疹、支气管哮喘等 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吸引嗜酸性粒细胞向该处聚集,从而减轻过敏反应 肝素:抗凝血作用
肥大细胞脱颗粒机制示意图 机体受过敏原(如花粉、某些药物等)的刺激后,浆细胞产生亲细胞性抗体IgE。肥大细胞膜表面有IgE受体,正常人每个肥大细胞表面有105~106个IgE受体。IgE一旦与肥大细胞的IgE受体结合后,机体即对该过敏原呈致敏状态。当机体再次接触小量相同的过敏原时,后者便与结合在肥大细胞表面的IgE结合,并使数个 IgE联结起来,激活细胞,使颗粒内物质释放至细胞外,并活化胞质内的磷酸酯酶,后者作用于细胞膜中的特异性磷脂而生成并释放白三烯,引起过敏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