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 likes | 533 Views
第十章 神经系统 第六节 自主神经系统. 自主神经系统又称为内脏神经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可分为 内脏运动神经 和 内脏感觉神经 两部分,主要分布到内脏、心血管和腺体。. 一、内脏运动神经 (一)、躯体运动和内脏运动神经的主要区别(二)、交感神经 (三)、副交感神经 (四)、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区别. (一)躯体运动和内脏运动神经的主要区别 (1)支配对象不同; (2)神经冲动传导方式不同; (3)神经纤维分布方式不同; (4)与意志关系不同; (5)纤维成分不同; (6)低级中枢不同。.
E N D
第十章 神经系统第六节 自主神经系统 • 自主神经系统又称为内脏神经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可分为内脏运动神经和内脏感觉神经两部分,主要分布到内脏、心血管和腺体。
一、内脏运动神经(一)、躯体运动和内脏运动神经的主要区别(二)、交感神经(三)、副交感神经(四)、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区别一、内脏运动神经(一)、躯体运动和内脏运动神经的主要区别(二)、交感神经(三)、副交感神经(四)、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区别
(一)躯体运动和内脏运动神经的主要区别(1)支配对象不同; (2)神经冲动传导方式不同; (3)神经纤维分布方式不同; (4)与意志关系不同; (5)纤维成分不同; (6)低级中枢不同。
内脏运动神经从低级中枢到效应器需有两级神经元。胞体位于低级中枢的为第1级神经元称节前神经元,发出的纤维称节前纤维;胞体位于内脏神经节的为第2级神经元,称节后神经元,发出的纤维称节后纤维。内脏运动神经从低级中枢到效应器需有两级神经元。胞体位于低级中枢的为第1级神经元称节前神经元,发出的纤维称节前纤维;胞体位于内脏神经节的为第2级神经元,称节后神经元,发出的纤维称节后纤维。
(二)交感神经 1、中枢部 低级中枢位于脊髓T1~L3节段的灰质侧角内。 椎前节交感神经节2、周围部 椎旁节(交感干神经节)节前、节后纤维,交通支
(1)椎前节位于腹主动脉各分支根部周围。腹腔神经节:1对,位于腹腔干根部两旁。主动脉肾神经节:1对,位于肾动脉根部。肠系膜上、下神经节:均单个,分别位于肠系膜上、 下动脉的根部
(2)交感干神经节(椎旁节) 位于脊柱两侧,每侧颈部有3个、胸部10-12个、腰部4-5个、骶部2-3个,尾部为1个单节(奇神经节)。 交感干:由位于脊柱两旁的交感干神经节(椎旁节)借节间支连接而成。上自颅底下至尾骨,两干下端合于单个尾节。 颈胸神经节(星状神经节):由第1胸节与颈下神经节结合而成。
(3)交通支定义:交感神经与脊神经的联系通路。 白交通支:脊髓侧角发出的节前纤维神经分类 离开脊神经进入交感干神经节的通路。灰交通支:交感干神经节发出的节后纤维返 回脊神经的通路。
(4)交感神经节前和节后纤维的去向节前 ①终止于相应的神经节;纤维 ②穿经交感干神经节,终于椎前节去向 ③在交感干内上升或下降,然后终止于上方 或下方的神经节; 节后 ①经灰交通支返回脊神经,随脊神经分布; 纤维 ②攀附动脉形成神经丛,随动脉及其分支分布;去向 ③由交感干神经节直接发出分支,分布到所支 配的器官。
(5)交感神经的分布 灰质侧柱发出的节前纤维在交感神经节内换元后,节后纤维分布规律: (1)、T1-5节段灰质侧柱的节后纤维分布到头、颈、胸部脏器及上肢。 (2)、T5-12节段灰质侧柱的节后纤维分布到肝、胰肾、脾的腹腔实质性脏器和结肠左曲以上消化管 (3)、L1-3节段灰质侧柱的节后纤维分布结肠左曲以下消化管、盆腔脏器和下肢。
内脏大神经:是从T5~12节段侧角的部分细胞发出的节前纤维,到达交感干后,不交换神经元而是穿过交感干神经节到腹腔神经节交换神经元。内脏小神经:是从T5~12节段侧角的部分细胞发出的节前纤维,到达交感干后,不交换神经元而是穿过交感干神经节到主动脉肾神经节交换神经元。内脏大神经:是从T5~12节段侧角的部分细胞发出的节前纤维,到达交感干后,不交换神经元而是穿过交感干神经节到腹腔神经节交换神经元。内脏小神经:是从T5~12节段侧角的部分细胞发出的节前纤维,到达交感干后,不交换神经元而是穿过交感干神经节到主动脉肾神经节交换神经元。
(三)副交感神经1、中枢部 低级中枢位于脑干内脏运动核(副交感核)及脊髓S2~S4节段灰质中间带的副交感核。 器官内节 副交感神经节2、周围部 器官旁节 节前纤维和节后纤维
(1)颅部副交感神经动眼神经—瞳孔括约肌、睫状肌。 面神经——泪腺、鼻腔粘膜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 舌咽神经—腮腺。 迷走神经—胸、腹脏器(除结肠左曲以下的消化管)(2)骶部副交感神经经骶前孔至盆腔组成盆内脏神经—参与盆丛—分布到结肠左曲以下消化管及盆腔脏器。
(四)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区别 1、低级中枢位置不同; 2、神经节位置不同; 3、节前、节后纤维比例不同; 4、分布范围不同; 5、功能不同。
三、内脏感觉神经(一)、内脏感觉冲动的传入径路 (二)、内脏感觉神经的特点 一般强度的刺激不引起主观感觉;对触觉、切割、烧灼等刺激的感受很迟钝,但对牵拉、膨胀等刺激很敏感;内脏痛是弥散的,定位不准确。(三)、内脏与皮肤的关联及牵涉痛当某些内脏器官发生病变时,常在体表的一定区域有痛觉或感觉过敏,这种现象称牵涉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