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0 likes | 724 Views
第十四章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的变化. 目的:掌握运动过程中机体机能状态及生理机制 掌握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发生部位及可能机理 掌握恢复阶段的特点及促进恢复的方法. 第一节 赛前状态. 第一节 赛前状态 概念:人体参加比赛或训练前某些器官系统产生的一 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过程称为赛前状态。 一 . 赛前状态的生理变化与调整 (一)赛前状态的生理变化及其机制 1 、生理变化 神经系统( + )性↗ 烦躁、肌肉颤动 物质代谢↗ 体温↗、血糖↗
E N D
第十四章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的变化 目的:掌握运动过程中机体机能状态及生理机制 掌握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发生部位及可能机理 掌握恢复阶段的特点及促进恢复的方法
第一节 赛前状态 第一节 赛前状态 概念:人体参加比赛或训练前某些器官系统产生的一 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过程称为赛前状态。 一.赛前状态的生理变化与调整 (一)赛前状态的生理变化及其机制 1、生理变化 神经系统(+)性↗ 烦躁、肌肉颤动 物质代谢↗ 体温↗、血糖↗ 内脏器官活动增强 Bp↗、 R↗、HR↗ 其表现与比赛性质、规模大小、心理因素等有关。
比赛规模越大,离比赛时间越近,赛前反应越明显。比赛规模越大,离比赛时间越近,赛前反应越明显。 运动员情绪紧张、训练水平低、比赛经验不足也会使赛前反应增强。
比赛或运动时肌肉活动的生理变化 + → 条件反射 2、赛前状态产生的机理: 场地 器材 观众 音响 由于这些生理变化是在比赛或训练的自然环境 下形成的,所以其生理机理属自然条件反射。
(二)赛前状态的调整 ①.准备状态型 特点: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适度提高,植物性神经系 统和内脏器官的惰性得到一定的克服有利于发挥 机体工作能力和运动成绩的提高 常见:优秀运动员 ②.起赛热症型 特点: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高,表现为过度紧张,常有寝食不安、四肢无力、全身微微颤抖、喉咙发堵等不良生理反应,工作能力和运动成绩下降。 常见:初次参加比赛的年轻选手,或参加特别重大的比赛,或运动员过分重视比赛结果。
③.起赛冷淡型 特点:赛前过度紧张,引起超限抑制,表现为对比赛淡漠、浑身无力,不能在比赛时充分发挥机体工作能力。 通常是第二种类型的继发反应 2)赛前状态的调整 ①.要求运动员不断提高心理素质,正确对待比赛; ②.组织运动员多参加比赛,增加比赛经验; ③.进行适当形式和强度的准备活动,如果运动员兴奋性过低,可做些强度大的练习,如果运动员兴奋性过高,准备活动的强度可小些或小强度按摩,安排一些轻松的和转移注意力的练习和活动。相反亦然
二、准备活动 概念:指在比赛、训练和体育课的基本部分之前 有目的地进行的身体练习,为即将来临的剧烈运动或 比赛做好准备。 1.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 (1).适当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加内分泌腺的 活动,为正式练习创造条件;调整不良的赛前状态 (2).预先克服内脏器官生理惰性 (3).提高机体代谢水平,使体温升高;体温升高1℃, 代谢增加13%。人活动的最佳体温是37.2℃,而肌肉温度为38℃ (4).增强皮肤的血流量有利于散热,防止正式比赛时体温过高。 (5).降低肌肉粘滞性,预防损伤。
正式比赛时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处于最适宜水平,调节功能得到改善,内脏器官的机能惰性得到克服,新陈代谢加快,有利于机体发挥最佳机能水平。正式比赛时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处于最适宜水平,调节功能得到改善,内脏器官的机能惰性得到克服,新陈代谢加快,有利于机体发挥最佳机能水平。 神经中枢产生兴奋性提高的痕迹(后作用) 准备活动 → ← 2.准备活动作用的生理机理 准备活动后间隔45分钟,其痕迹效应将全部消失。
3.影响准备活动生理效应的因素 ①.准备活动的时间安排 一般认为准备活动在皮层的“痕迹”可保留45min, 但也与强度、持续时间有关。 准备活动的强度与时间: 以体温升高为主要标志 (45%VO2max强度、或HR 100~120次/分) 业余训练,准备活动时间为10~30min,中学教学 可适当缩短。 准备活动后与正式比赛的间隔,一般不超过 15min,一般课为2~3min,篮球约20~24min,100m跑 约3~5min。
一般 性 按 内 容 选 专门 性 按 对 象 选 择 ②.内容选择 与正式比赛不同 提高神经系统(+)性及器官功能 与正式比赛接近 提高神经系统对活动的调节,强化动力定型 儿童少年:内容简单易学,节奏分明,生动活泼,动 作速度较快,重复次数少,变化适当的动 作,且注意加强胸、背、肩、腰、大腿后 部肌群的练习,培养正确姿势。 女性:选择发展腹肌、盆底肌和大腿力量的练习。 ③.准备活动的安排 先一般,后专门。
第二节 进入工作状态 进入工作状态:在进行运动练习时的开始阶段,人体 各器官系统的工作能力不可能立刻达到最高水平, 而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 一、进入工作状态 (一)进入工作状态产生的原因 1.反射时:从刺激作用于感受器起到效应器出现反应 所需的时间。 动作越复杂,有关中枢之间传递延搁时间就越长, 进入工作状态需要时间也就越长。
2.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 ①.植物性神经机能惰 性比躯体性神经大 传导速度慢; 突触联系较多。 ②.神经-体液调节作用 研究表明,在不做准备活动的情况下跑1500米, 呼吸循环系统的活动需要在运动开始后2-3分钟才能 达到最高水平,而骨骼肌在20-30秒内就可发挥出最 大工作效率。
(二)影响进入工作状态的因素 1.与工作性质、运动强度、水平、个人特点、年龄及当时的功能状态有关; 训练程度低→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长; 训练水平提高→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短; 工作强度越高→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就越短。 2.与动作的复杂程度、交换频率有关; 肌肉活动越复杂→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越长; 3.良好的赛前状态和充分的准备活动可缩短进入工件 状态的时间。 此外,年龄和外界因素也能影响进入工作状态的 时间。 儿童少年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比成人短。 场地条件好、气候、温度适宜均能缩短进入工作 状态的时间。
呼吸、循环失调 中枢协调性下降 大脑皮质运动动力定型暂时遭到破坏。 (三)“极点”与“第二次呼吸” 1. “极点”及产生机理 概念:在一定强度和一定待续时间的运动练习开始一 定时间内,运动员常感到呼吸困难、胸闷、头 晕、肌肉权痛无 力,甚至想停止运动的主、客观 变化。这种机能状态称为“极点”。 机理:内脏器官的机能惰性与肌肉活动不相称。 ①.运动开始时供氧不足,缺氧→LA↗; ②.大量乳酸积累使血液pH值朝酸性方向偏移→稳态 破坏→
2.“第二次呼吸”及产生的机理 概念: “极点”出现后,稍减运动强度或继续运动, 一段时间后,极点中出现的状态逐渐减轻或消 失,动作轻松有力,呼吸自如,心率平稳。这 种机能状态称为“第二次呼吸”。 是进入工作状态结束的标志。 机理: ①.运动中内脏器官惰性逐步得到克服,氧供应增 加,乳酸得到逐步清除; ②.运动速度暂时下降,使运动时每分需氧量下 降,以减少乳酸的产生,机体的内环境得到改善, 被破坏了的动力定型得到恢复。
3.影响“极点”与“第二次呼吸”的因素 1)影响因素: ①.运动项目、运动强度和训练水平有关; ②.准备活动、赛前状态及呼吸方式等。 中长跑项目反应较明显;运动强度越大,训练水 平越低,“极点”出现得越早,反应也越强烈,“第二 次呼吸”出现得也愈迟。 2)减轻“极点”反应的主要措施: ①.继续坚持运动; ②.适当降低运动强度; ③.调整呼吸节奏,尤其要注意加大呼吸深度。
二、稳定状态 概念:在运动过程中,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人体 的机能水平和工作效率在一段时间内处于一 种较高的,变化范围不大动态平衡或相对稳 定状态。 分类:真稳定工作状态、假稳定工作状态 (一)真稳定工作状态 (二)假稳定工作状态
(一)真稳定工作状态 概念:在进行强度较 小、运动时间较长的运 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 束后,机体吸氧量和需 氧量保持动态平衡,工 作能力保持在相应水平 上,这种状态称为真稳 定工作状态。 表现特点:①.肺通气量、心率、心输出量、血压及其他生理 指标保持相对稳定; ②.运动中的能量供应以有氧供能为主,乳酸堆积 较少,血液中酸碱平衡不致受到扰乱; ③.运动的持续时间较长,可达几十分钟或几小时。
(二)假稳定工作状态 概念:当进行强度 大、持续时间较长的 运动时,进入工作状 态结束后,吸氧量已 达到最大,但仍不能 满足机体对氧的需要, 工作能力稳定在最大 吸氧量水平上的机能 状态为假稳定工作状 态。 表现特点:①.吸氧量<需氧量; ②.乳酸的产生率大于清除率使 血乳酸增加,pH值下降; ③.心率、血压、肺通气量和呼 吸频率等生理功能基本达到极限.
附: 运动负荷阈 运动负荷阈:指体育课或训练课中适宜生理负荷的低 限到高限的范围。 负荷阈的组成 ①.强度 单位时间内所作的功。 周期性运动:跑速、HR、%Vo2max等 非周期性运动:可用负荷量重、单位时间内完成 同一负荷的次数等表示 ②.运动持续时间 一种练习或一堂体育课、训练课 的持续时间 ③.运动密度 全课实际练习时间与全课总时间之比
第三节 运动性疲劳 一、运动性疲劳概述 (一)广义疲劳 疲劳:长时间工作过程中,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在 一特定水平上的现象。 有:体力疲劳、脑力疲劳、心理疲劳等 (二)运动性疲劳及分类 1.运动性疲劳 疲劳: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上 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1982年的第5届 国际运动生物化学会议)。 运动性疲劳:指在运动过程中,机体的机能能力或工 作效率下降,不能维持在特定水平上的生理过 程。
根据疲劳发生部位 根据疲劳发生的器官 根据疲劳发生的运动方式 2.运动性疲劳的分类 全身性疲劳 局部疲劳 中枢性疲劳 根据疲劳发生的机理与表现 外周性疲劳 混合性疲劳 肌肉性疲劳 心血管性疲劳 呼吸性疲劳 等 快速疲劳 慢速疲劳
中枢性疲劳 外周性疲劳 分类 1:大脑 2:向心传入抑制 3:动神经元兴奋性下降 4:分支点兴奋衰弱 5:神经肌肉接点抑制 二、运动性疲劳的发生部位及其特点 (一)运动性疲劳的发生部位
1.中枢性疲劳 (1)概念:指发生在从大脑至脊髓部位运动神经元的 疲劳。 (2)发生的机理: ①功能紊乱:改变了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疲劳时, 神经冲动的频率减慢,使肌肉工作能力下降。 ②代谢功能失调:大脑细胞中ATP、CP水平明显降低, 血糖含量减少,r-氨基丁酸含量升高,特别是5- 羟色胺和脑氨升高,可引起多种酶活性下降, ATP再合成速率下降,从而使肌肉工作能力下降, 导致疲劳。
2.外周性疲劳 (1)概念:发生的部位是从神经-肌 肉接点到肌纤维内部线粒体。 (2)发生的机理: ①.神经-肌肉接点 Ach释放量减少 ②.肌细胞膜 血中FFA和儿茶酚胺↗、 胰岛素↘、自由基↗,可对Na+-K+ ATPase活性有影响,使膜通透性改变, 影响其功能, ③.肌质网 自由基↗、ATP↘,可使终 末池对Ca2+调节障碍, ④.线粒体 使Ca2+进入线粒体,抑制 氧化磷酸化,ATP生成↘ ⑤.兴奋-收缩偶联 Ca2+代谢紊乱→兴 奋-收缩脱偶联 ⑥.收缩蛋白 肌钙蛋白与Ca2+的敏感性 下降。
(二)运动性疲劳特点: 1.无氧代谢的运动 ⑴.极量运动 中枢神经和神经-肌肉接头功能下降及 磷酸原耗竭,是其疲劳原因; ⑵.近极量运动 除与极量运动相同外,还与肌肉和 血液中LA堆积有关; ⑶.亚极量运动 主要是由于肌肉和血液中LA堆积, 此外有氧系统供能受限制有关。 2.有氧代谢的运动 ⑴.极量和近极量运动 主要是氧运输系统受限,使 肌肉供氧不足,此外LA↗有关; ⑵.亚极量运动 肌肉中Gn和肝Gn消耗; ⑶.中等强度运动 血糖↘→脑ATP↘,保护抑制,此 外散热↗,肌肉血流↘使肌肉供氧不足;
⑷.小强度运动 与中等强度相似,但主要是脂肪未完全氧化的产物入血液引起。 3 非周期性和混合性运动 由于技术动作的不断变 化,中枢、N-M接头功能↘,(习惯的、自动化程 度高的、节奏感强的不易疲劳,而精力高度集中 及运动中动作多变的易疲劳)。 4 静力性运动 主要是中枢保护,此外肌肉供血↘, 憋气过多,心血管功能↘。
三、运动性疲劳的可能机理 自从19世纪80年代莫索开始研究疲劳以来,人们 对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理提出多种假说,最具代表性 的有以下几种: (一)“衰竭学说” (二)“堵塞学说” (三)“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 (四)“保护性抑制学说” (五)“突变理论” (六)“离子代谢紊乱” (七)“自由基学说” (八)“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理论” (九)“中医理论”
(一)“衰竭学说” 观点:能源物质的耗竭 依据:长时间运动产生疲劳的同时常伴有血糖浓度降 低,而补充糖后工作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现象。
(二)“堵塞学说” 观点:代谢产物在肌组织中堆积,尤其是LA 依据:疲劳时肌肉中乳酸等代谢产物增多,由 于乳酸堆积而引起肌组织和血液中pH值的下 降,阻碍神经肌肉接点处兴奋的传递,影响冲 动传向肌肉,抑制果糖磷酸激酶活性,从而抑 制糖酵解,使ATP合成速率减慢。另外,pH值 下降还使肌浆中Ca++的浓度下降,从而影响肌 球蛋白和肌动蛋白的相互作用,使肌肉收缩减 弱。
(三)“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 观点:pH值下降、水盐代谢紊乱和血浆渗透压 改变。 依据:有人研究,当人体失水占体重5%时,肌 肉工作能力下降约20%~30%。哈佛大学疲劳 研究所发现,高湿作业工人因泌汗过多,达 到不能劳动的严重疲劳时,给予饮水仍不能 缓解,但饮用含0.04%~0.14%的氯化钠水溶 液可使疲劳有所缓解。
(四)“保护性抑制学说” 观点:大脑皮质细胞产生γ-氨基丁酸,由(+)转为 (-)起保护性抑制 依据:贝柯夫研究发现,狗拉载重小车行走30~60分 钟产生疲劳时,一些条件反射量显著减少,不巩固的 条件反射完全消失。1971年雅科甫列夫发现,小鼠在 进行长时间工作(10小时游泳)引起严重疲劳时,大脑 皮质中r-氨基丁酸水平明显增加,该物质是中枢抑制 递质。 此外,血糖下降、缺氧、pH值下降、盐丢失和渗 透压升高等,也会促使皮质神经元工作能力下降,从 而促进疲劳(保护性抑制)的发生和发展。
肌肉疲劳控制链 (五)“突变理论” 观点:运动过程中 三维空间(肌肉能 量消耗、肌力下降 和兴奋性改变)关 系改变所致 。 表现:从大脑到肌 肉的连接链出现断 裂,是多因素的综 合表现。
疲劳衰减突变过程 1.单纯的能量消耗:不存在肌肉兴奋性下降,继续下去便肌肉僵直; 2.在能量消耗和兴奋性 衰减过程,存在一个急 剧下降的突变峰。 3.肌肉能源物质逐渐消 耗:兴奋性下降,但这 种变化是渐进的,并未 发生突变。 4.单纯的兴奋性丧失: 并不包括肌肉能量的大 量消耗。 代表人Edwards认为:在肌肉疲劳的发展过程中, 存在着不同途径的逐渐衰减突变过程,其主要途径包 括:
(六)“自由基损伤学说” 自由基:指外层电子轨道含有未配对电子的原 子、离子或分子。如氧自由基(O2)、烃自 由基(OH+)、过氧化氢(H2O2)及单线态氧(O2) 等物质。 产生部位:细胞内,线粒体、内质网、细胞 核、质膜和胞液中都可以产生。 作用:由于自由基化学性活泼,可与机体内糖 类、蛋白质、核酸及脂类等物质发生反 应,因而造成细胞功能和结构的损伤与破 坏。
刺 激 + 感受器 AP 传入神经 反射中枢 AP 传出神经 效应器 四、运动性疲劳的诊断 (一)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 1.反应时 判断方法:疲劳时反应时延长。
增加1.5~2倍为轻度疲劳; 增加2倍以上为重度疲劳。 2.皮肤空间阈:安静时刺激皮肤,两点感觉的最小空 间距离。 判断方法:皮肤空间阈 3.闪光融合频率(闪烁值) 闪烁值:能引起连续光感的最低闪光频率。 测定方法:受试者坐位,注视频率仪的光源,直到 将光调至明显断续闪光融合频率为止,即临界闪光融 合频率,测三次取平均值。
4.膝跳反射阈值 判断方法:疲劳时阈值升高。
5.血压体位反射 测定方法:受试者坐位静息5分钟后,测安 静时血压,随即仰卧3分钟,然后将受试者扶 成坐姿(推受试者背部,使其被动坐起),立即 测血压,每30秒测一次,共测2分钟。 判断方法:若2分钟以内完全恢复,说明没 有疲劳,恢复一半以上为轻度疲劳,完全不能 恢复为重度疲劳。
(二) 生物电 1.心电图 判断方法:疲 劳时S-T段下 移,T波倒置。
2.肌电图 判断方法:疲劳时肌电振幅增大,频率降低, 电机械延迟(EMD)延长。积分肌电图(IEMG)和均 方根振幅(RMS)均增加,中心频率(FC)和平均功 率频率(MPF)降低。 EMD是指从肌肉兴奋产生动作电位开始到肌肉 开始收缩的这段时间,该指标延长表明神经肌 肉功能下降。 3.脑电图 判断方法:疲劳时由于神经元抑制过程发展, 可表现为慢波成分的增加。
(三)主观感觉判断 测试方法:锻炼者在运 动过程中根据RPE表指出 自我感觉的等级,以此 来判断疲劳程度。 如果用RPE的等级数 值乘以l0,相应的得数 就是完成这种负荷的心 率。
(四)肌力 1.背肌力与握力 测定方法:早晚各测一次,求出其数值差。 判断方法:如次日晨已恢复,可判断为正常。 2.呼吸肌耐力 测定方法:连续测5次肺活量,每次间歇30秒 判断方法:疲劳时肺活量逐次下降 (五)生理与生化指标 1物质能量系统代谢指标 血乳酸、血尿素、尿蛋白 2氧转运指标 HR、Hb等 3内分泌系统血睾酮、皮质醇、血睾酮/皮质醇比值等
(六)测定运动中心率评定疲劳 1.基础心率 基础心率正常情况下都相对稳定,如果大运动负荷 训练后,经过一夜的休息,基础心率较平时增加5~10 次/分以上,则认为有疲劳累积现象,如果连续几天持 续增加,则应调整运动负荷。 2.运动中心率 若一段时期内从事同样强度的定量负荷,运动中心 率增加,则表示身体机能状态不佳。 3.运动后心率恢复 人体进行定量负荷后心率恢复时间长,表明身体欠 佳。如进行30秒20次深蹲的定量负荷运动,一般心率 可在运动后3分钟内完全恢复,而身体疲劳时,恢复时 间明显延长。
第四节 恢复过程 一、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 恢复过程:指人体在运动过程中和运动结束后,运动 中所消耗的各种能源物质和生理机能逐渐恢复到 运动前水平的变化过程。 恢复规律:呈阶段性,即:运动中恢复阶段、运动后恢复到运动前水平阶段和运动后超量恢复阶段
第一阶段:运动中的恢复 以消耗占优势,消耗>恢复 ∴能源物质逐渐减少,各器官系统的工作能力下降。 第二阶段:运动停止后的恢复 恢复过程占优势,能源物质和各器官系统的功能 逐渐恢复到原来水平。 第三阶段:超量恢复 “超量恢复”: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一段时 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而且超过原有水平的 现象。
超量恢复实验: 让两名实验对象分别站在一辆自行车的两侧同时 蹬车,其中一人用右腿蹬车左腿休息,另一人用左腿 蹬车右腿休息,当运动至力竭时,测腿股外肌的肌糖 原含量,结果运动后3天运动腿股外肌肌糖原含量比 安静腿多1倍。
超量恢复规律: 超量恢复的程度和出现的时间与所从事的运动负 荷有密切的关系,在生理范围内,肌肉活动量越大, 消耗过程越剧烈,超量恢复越明显。如果活动量过 大,超过了生理范围,恢复过程就会延长。且不出现 超量恢复。
长时间运动使Gn耗尽 二、机体能源贮备的恢复 (一)磷酸原的恢复 磷酸原的恢复很快,一般在剧烈运动后被消耗的磷 酸原在20-30秒内合成一半,2-3分钟可完全恢复。 (主要由糖有氧氧化供ATP,而恢复1molATP需氧3.45L)。 (二)肌糖原贮备的恢复 与运动强度、持续时间和膳食有关 高糖膳食 46h完全恢复,且前10h最快 高脂、高蛋白膳食 5天内Gn仍未恢 大强度、短时间间竭运动Gn耗尽 无论何种膳食均需24h才能 完全恢复,前5h最快,则只少休息1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