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0 likes | 933 Views
第十章 神经系统( nervous system ). 神经系统网络:联络、调节机体的各系统和器官的功能,以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 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脊髓、脑干、大脑、小脑等。 外周神经系统:颅腔、椎管以外的神经组织,包括感觉、运动、自主神经系统。. 1906 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 只要大脑的奥秘尚未大白于天下,宇宙将仍是一个谜。. In this chapter, you will learn… 神经系统结构、特征(上) 神经元、神经纤维 胶质细胞 功能联系:突触、递质、受体 神经系统功能(下) 感觉功能 躯体运动的调节 内脏活动的调节
E N D
第十章 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 • 神经系统网络:联络、调节机体的各系统和器官的功能,以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 • 神经系统: • 中枢神经系统:脊髓、脑干、大脑、小脑等。 • 外周神经系统:颅腔、椎管以外的神经组织,包括感觉、运动、自主神经系统。
1906 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 只要大脑的奥秘尚未大白于天下,宇宙将仍是一个谜。
In this chapter, you will learn… • 神经系统结构、特征(上) • 神经元、神经纤维 • 胶质细胞 • 功能联系:突触、递质、受体 • 神经系统功能(下) • 感觉功能 • 躯体运动的调节 • 内脏活动的调节 • 脑的高级活动
第一节 神经元与神经纤维 一. 神经元 (neuron): • 1000亿,4~150m。 • 结构:胞体、树突、轴突。 • 功能: • 感受:树突 • 分析和综合:胞体 • 反应:轴突
二. 神经纤维(nerve fiber): • 神经元轴突和感觉神经元的长树突。 • 组成: • 有髓纤维:髓鞘,少突胶质细胞或施万细胞构成。 • 无髓纤维:单层施万细胞。 • 功能: • AP传导; • 末梢释放递质。
3.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 完整性:结构和功能。 • 绝缘性:保证传导的精确性。(基本上互不干扰) • 双向性:整体单向,离体双向。 • 相对不疲劳性:电传导。
4. 传导速度: • 直径:粗>细 • 髓鞘:有髓>无髓 • 温度:温度低传导慢 • 神经纤维分类: • 按髓鞘厚薄:有髓和无髓纤维; • 按兴奋传导方向:传入和传出纤维; • 按末梢释放的递质:胆碱能纤维、肾上腺素能纤维等 • 电生理特性:A、B、C,传出神经纤维。 • 来源和直径:I、II、III、IV,传入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的分类(一) 纤维直径 (μm ) 传导速度 (m/s) 锋电位时 间(ms) 绝对不应期(ms) 纤维分类 来 源 初级肌梭传入纤 维和支配梭外肌 的传出纤维 13-22 8-13 4-8 1-4 1-3 0.3-1.3 0.4-1.2 70-120 30-70 15-30 12-30 3-15 0.7-2.3 0.6-2.0 Aα A类 (有髓) 0.4-0.5 1.2 2.0 皮肤的触压觉传 入纤维 Aβ 支配梭内肌的 传出纤维 Aγ 0.4~1.0 皮肤痛、温、触觉传入纤维 Aδ 自主神经 节前纤维 B类 (有髓) 1.2 自主神经 节后纤维 SC C类 (无髓) 2.0 后根中传导痛 觉的传入纤维 drC
神经纤维的分类(二) 纤维 来源 直径 传导速度 电生理学分类 分类 (μm) (m/s) I 肌梭及腱器官的传入纤维 12-22 70-120 Aα Ⅱ 皮肤的机械感受器传入纤维 (触、压、振动感受器传入纤维) 5-12 25-70 Aβ Ⅲ 皮肤痛温觉传入纤维, 肌肉的深部压觉传入纤维 2-5 10-25 Aδ Ⅳ 无髓的痛觉纤维,温度、 机械感受器传入纤维 0.1-1.3 1 C
6. 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 • 概念:轴浆流动(axoplasmic flow)运输物质(如蛋白质)。如同位素标记的aa。 动力蛋白 驱动蛋白
② 组成: • 顺向运输(anterograde axoplasmic transport): • 胞体纤维末梢 • 快速:410mm/d,囊泡的运输。 • 慢速:1-12mm/d,新生的微丝、微管。 • 逆向运输(retrograde axoplasmic transport) : • 纤维末梢胞体 • 205mm/d,病毒、毒素的侵入。 • 轴突末梢摄取的神经营养因子。破伤风毒素、狂犬病病毒也可利用此机制 。
七. 神经的营养作用: • 概念:促进支配组织的代谢活动。如蛋白质合成。 • 神经的营养性作用与神经冲动无关。 • 脊髓灰质炎 • 神经的营养性因子:靶组织或神经胶质细胞产生。如NGF、神经营养因子neurotrophic factors,NT-3等
三. 神经胶质细胞 (neuroglia) • 脑总体积的50%,为神经元的10倍。 • 特点: • 轴突与树突无明显区别 • 无突触 • 无AP产生: Na+少 • 组成: • CNS:星形胶质细胞( Astrocyte, AST)、少突胶质细胞(oligodendrocyte, ODC)和小胶质细胞(microglia, MI)。 • PNS:施旺细胞(Schwann cell)、卫星细胞。
3. 功能: • 支持作用:突起填充在神经元胞体及其突起之间(AST); • 绝缘作用: 中枢(ODC)和外周神经纤维(SC)的髓鞘,使神经纤维之间的活动基本上互不干扰; • 屏障作用:AST部分突起末端膨大形成血管周足(BBB); • 营养性作用:产生神经营养因子(neurotrophic factors, NTFs),维持神经元的生长、发育和生存(AST); • 修复和再生作用:MI可转变为巨噬细胞,吞噬、清除;AST过度增殖。 • 维持神经元周围的K+平衡:使神经元周围的K+不致过分增多而干扰神经元活动(AST); • 摄取神经递质:与神经递质浓度的维持和突触传递有关。 • 近些年研究较多。
第二节 神经元的信息传递 • 突触 • 经典突触 • 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 电突触传递 • 神经递质和受体 • 反射
一. 突触(synapse)组成: • 化学性突触(chemical synapse) • 定向性突触: • 经典突触 • 神经-肌肉接头 • 非定向性突触: • 神经-心肌 • 神经-平滑肌 • 电突触(electrical synapse)
二. 经典突触传递: • 超微结构: • 突触前膜:囊泡 • 突触间隙:20 ~ 40nm • 突触后膜:受体
2. 分类: • 部位: • 轴-树,轴-体,轴-轴 • 树-树型、树-胞型、树-轴型 • 胞-树型、胞-轴型、胞-胞型 • 效应: • 兴奋性突触 • 抑制性突触
3. 突触传递过程: • AP • Ca2+内流,突触蛋白I磷酸化,囊泡出胞 • 递质释放 • 受体结合 • 通道开放,离子跨膜运动 • 突触后电位(postsynaptic potential) • 去极化或超极化 • 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突触后电位 (postsynaptic potential): • 快突触后电位(fPSP)和慢突触后电位(sPSP) • EPSP :兴奋性递质 Na+内流 后膜去极化 • IPSP :抑制性递质 Cl-内流 后膜超极化 • 特点:局部电位 • 1)不具有“全或无”的特点; • 2)呈电紧张性扩布; • 3)可发生时间和空间总和。轴突始段产生动作电位
慢突触后电位(sPSP): • 外周(自主神经节)和中枢(大脑皮层)神经元中可见到,发生缓慢、持续时间较长(100~500ms)。 • 慢EPSP:K+电导 • 慢IPSP: K+电导 • 迟慢突触后电位(LsPSP): • 潜伏期为1~5s,持续时间可达10~30min。 • 膜的K+电导降低所致。 • sPSP和LsPSP可影响突触后膜的兴奋性,调制突触传递。影响突触可塑性(学习、记忆)
5. 突触传递的可塑性(Plasticity): • 概念:突触传递功能发生较长时间的增强和减弱。学习与记忆的基础。 • 组成: • 强直后增强 • 习惯化和敏感化 • 长时程增强 • 长时程抑制 • 本部分将在第七节“脑的高级活动”中介绍
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 非定向性突触传递 • 结构:曲张体(varicosity) • 分布:交感神经、中枢单胺类神经 • 特点: • 无突触膜的特殊结构,曲张体。 • 无一对一关系。 • 递质弥散距离大,传递时间长。 • 能否作用取决效应细胞膜上有无受体。
四. 电突触 • 缝隙连接,细胞膜,2nm。 • 特点: • 低电阻 • 双向传导 • 不存在潜伏期 • 不易疲劳。 • 意义:使邻近不同细胞能够实现同步化活动。
第三节 神经递质和受体 • 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 • 概念:见P284。 • 递质的鉴定: • 突触前N合成(前体和酶系统) • 储存(突触小泡)、释放(Ca2+触发)。 • 产生生理效应(受体) • 存在有使其失活的机制。 • 有特异的受体激动剂(agonist)和拮抗剂(antiagonist)。 • 神经调质(neuromodulator): • 调制作用(增强或减弱)
神经递质与神经调质的比较: • 神经递质: • 发挥作用快、持续时间短、作用范围小、直接引起通道开放(促离子型受体)。如经典的神经递质。 • 神经调质: • 发挥作用慢、持续时间长、作用范围大、须经G蛋白偶联,有第二信使参与(促代谢型受体)。如肽类神经递质。 • 一般不严格区分。
递质的共存: • 戴尔(Dale)法则: • 递质的共存:一个神经元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递质或调质。 • 唾液腺副交感神经:ACh和VIP共存; • 递质的代谢: • 合成:大多在胞体合成 • 储存:囊泡 • 释放:Ca2+ 依赖性释放 • 失活:酶的降解作用;重新吸收。
受体 (receptor): • 概念: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配体(ligand)特异性结合并诱发生物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 • 特征:特异性;饱和性;可逆性。 • 受体的分类: • 以配体分类: • 受体的亚型:功能不同,产生多样化效应;工具药。 • 突触前受体:突触前膜。如NA通过2抑制NA释放。 • 受体后效应: • 促离子型受体:AchNR、谷氨酸、 GABA等。 • 促代谢型受体:G蛋白和蛋白激酶:AchMR
乙酰胆碱及其受体: • 胆碱能神经元(cholinergic neuron): • 脊髓前角、丘脑特异投射神经元、脑干网状结构、纹状体、梨状区、杏仁核、海马等。 • 胆碱能纤维(cholinergic fiber):外周包括: • 自主神经节前纤维; • 少数交感节后纤维(支配汗腺、骨骼肌舒血管纤维); • 大多数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 支配骨骼肌的神经纤维。
胆碱能受体(cholinergic receptor):凡能与ACh结合的受体称~。 有机磷中毒时,患者出现的多汗、流涎、腹痛、瞳孔缩小、心跳减慢等症状 。
AD和NA及其受体: • 肾上腺素能神经元:AD,多位于延髓。 • 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NA,多见于低位脑干。 • 肾上腺素能纤维:NA,多数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为肾上腺素能纤维。 • 肾上腺素能受体:能与NA和AD结合的受体。 • 受体:1,2 • 受体:1,2,3
分布:效应器细胞膜,或,或兼有两种,但以一种为主。分布:效应器细胞膜,或,或兼有两种,但以一种为主。 • 效应:以兴奋为主(小肠除外), 以抑制为主(心脏除外)。见P319。 • 阻断剂: • 受体阻断剂:酚妥拉明,1:哌唑嗪,2受体:育亨宾 • 受体阻断剂:心得安,1:心得宁;2:心得乐 • 心绞痛患者伴有呼吸系统疾病时,应采用?? • 另外: • 、 受体对血液中的儿茶酚胺也起反应。 • NA对作用强、而对作用弱;AD对、 都有作用。
血管收缩 子宫收缩(有孕) 虹膜辐射肌收缩 竖毛肌收缩 α1 平滑肌兴奋 α 胃、小肠舒张 突触前膜抑制NA释放 α1,2 肾上腺 素能受体 心肌兴奋 β1 血管舒张 子宫舒张(无孕) 小肠舒张 支气管舒张 逼尿肌舒张 平滑肌舒张 糖酵解↑ β2 β β3 脂肪分解代谢↑
多巴胺(DA)及其受体:阿尔维德卡尔森 2000年Nobel prize. • 分布:主要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包括黑质-纹状体、中脑边缘系统和结节-漏斗三部分。脑内的多巴胺主要由黑质产生。 • 受体:包括D1~D5亚型,均为G蛋白耦联受体。 • 功能:主要参与躯体运动、精神活动、垂体内分泌功能以及心血管活动的调解。例如,帕金森病是黑质DA能神经元退变的结果。 • 阻断剂:派迷清 香烟中的尼古丁会令人上瘾,是由于尼古丁刺激神经元分泌多巴胺,使人感到快感。(戒烟)。爱情的产生,也源于多巴胺的分泌带来了亢奋。
5-HT及其受体: • 分布:低位脑干中缝核内。5-HT能神经元可投射纹状体、丘脑、下丘脑、大脑皮层,以及下行至脊髓。 • 分类:5-HT1~5-HT7,且有许多亚型。 • 大多数作用由G蛋白介导(CA or PLC);5-HT3促离子型受体介导。 • 5-HT及其受体主要参与痛觉、精神、情绪活动。 • 肉桂硫胺能阻断5-羟色胺受体。 • 抑郁症是5-HT能神经功能降低所致。
氨基酸类递质及其受体: • 分布:主要存在CNS • 组成: • 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glutamate)、门冬氨酸(aspartate); • 抑制性氨基酸:GABA(-aminobutyric acid)、甘氨酸(glycine)(脊髓)。
谷氨酸: • 促离子型受体(ionotropic):化学门控通道。 • N-甲酰-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Na+内流、K+外流、Ca2+内流。LTP现象。 • 海人藻酸受体(KA):Na+内流、K+外流; • 使君子酸(AMPA)受体:Na+内流、K+外流。 • 促代谢型受体(metabotropic):G蛋白,与N生长和发育有关(可塑性)。 • 谷氨酸可能是感觉传入神经纤维(粗纤维类)和大脑皮层内的兴奋型递质。
-氨基丁酸(GABA): • 脑内广泛,主要在大脑皮层、小脑浦肯野细胞、海马等。黑质是脑内GABA浓度最高的脑区。 • GABA能通路:小脑-前庭外侧核通路(小脑浦肯耶细胞投射到小脑深部核团及脑干的前庭核);纹状体投射到中脑黑质。 • GABA受体:GABAA、GABAB和GABAC三型。 • GABAA受体:Cl-通道。 • GABAB受体:G蛋白,激活后可增加K+通道电导。 • GABAC受体:目前仅在视网膜发现。
甘氨酸(glycine): • 分布:脊髓前角(闰绍细胞) • 促离子型受体:Cl-通道 • 阻断剂:士的宁 • 破伤风杆菌毒素:阻断甘氨酸的释放,使前角α运动神经元活动亢进,引起惊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