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7

Optimizing the IC Delamination Quality via Six-Sigma Approach

Optimizing the IC Delamination Quality via Six-Sigma Approach. Authors: Chao-Ton Su, Tai-Lin Chiang, and Kevin Chiao Sources: IEEE Transactions o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Vol. 28, No. 3, pp. 241-248 Speaker: Kun-Ching Sun Date : 2011/01/03. Outline. Introduction

scott
Download Presentation

Optimizing the IC Delamination Quality via Six-Sigma Approach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Optimizing the IC Delamination Quality via Six-Sigma Approach Authors: Chao-Ton Su, Tai-Lin Chiang, and Kevin Chiao Sources: IEEE Transactions o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Vol. 28, No. 3, pp. 241-248 Speaker: Kun-Ching Sun Date : 2011/01/03

  2. Outline Introduction Case Study Conclusions 2

  3. Introduction • 背景 • 全球IC的封裝標準,強制規定要符合電子裝置工程委員會(JEDEC)三等級,對客戶進行表面接著技術(SMT)的可靠性測試。 • 三等級意味著電路板零件的壽命,保證可以在30℃下168小時,以及打開乾燥包後60%溼度的生產環境。 • 至目前為止,礙於技術上的限制,大多數IC封裝只能達到等級一。

  4. Introduction • 產品的應用和功能的需求不斷被提高 • IC封裝設計趨向於更小、更薄,基底結構如球閘陣列封裝(BGA)、晶片尺寸封裝(CSP)和倒晶片封裝,都對濕度和壓力非常敏感。 4

  5. Introduction • 動機 • 根據2001年退回材料的報告顯示,有40%抱怨來自於IC封裝,都是有關功能性和控制的問題。出貨前,針對問題產品,立刻採取紅外線(IR)回焊。 • 脫層問題是由於紅外線回焊的熱應力(220~240℃),造成鈍化層和環氧塑膜料(EMC)之間產生裂縫。 5

  6. Introduction • 嚴重的脫層在SMT之後,到顧客的電路板上測試,會立刻導致電氣故障。 • 大部分的零件有輕微脫層,在測試過程中,不會被發現,但在應用上,可能導致功能衰退。 • 然而,重工是不允許的,當被懷疑有缺陷的產品被退回,IC製造商將面臨巨大的財務損失。 6

  7. Introduction • 目的 • 本研究使用六標準差來評估整個流程,來降低脫層問題的發生。 • 為IC裝配過程建立一個更好的品質控制計畫。 7

  8. Case Study • 機器對機器(MTM)研究,區別了固有的「隨機變異」,並且消除了最關鍵的特定原因。 • MTM不只著重於機器的變異,也著重基準點附近的變化,如生產線、流程、轉換、時間和人等等。 • 在六標準差的DMAIC過程,MTM是用在定義階段,為了幫助製造商檢查他們的品質問題。 8

  9. Case Study • 定義階段 • 確認關鍵品質要素(CTQ) • 脫層問題是IC流程的問題,因流程控制的限制,使問題存在多年,在準確排除脫層問題前,該產品已被運到裝配廠商。 9

  10. Case Study • 根據製程品質監控,第一線裝配商在出貨前,通常會使用超音波掃描(SAT)檢測,但這些廠商仍然無法解決有關封裝脫層問題的顧客抱怨。 • 因此,成立一個專案團隊,由研發(R&D)、製程監督、品質保證(QA)、原物料供應商和SMT客戶組成,應用六標準差來嘗試和解決脫層問題。 10

  11. Case Study 晶片接著 連線焊接 外觀檢查 終測 晶圓製備 • 定義流程圖 • 傳統IC裝配點只適用在每日SAT,和每月的可靠性監控(JEDEC Level3),以限制樣品大小。 • 因此,在240℃IR回焊的SMT過程,難以完整監控。 11

  12. Case Study 裝配廠商 塑膠式有引腳 晶片承載器 多用途 聯苯 聯苯 • 分類問題 • 故障分析顯示如下: 12 多用途 環氧塑膜料

  13. Case Study 鈍化 氮氧化矽 聚酰亞胺 13

  14. Case Study • 量測階段 • 確定可衡量的CTQs需要改善 • 脫層的原因可能包含 • 鈍化和EMC之間造成污染 • 塑膜料差 • IR回焊包裝前,現場水氣過多 • SMT紅外線溫度不足 • 降低晶片表片污染,在鈍化矽晶片和EMC之間保持好的黏著力,是最可能控制的。 14

  15. Case Study • 應用滴水表面張力來表示表面上有機物污染的數量。 15

  16. Case Study 接觸角 16

  17. Case Study • 根據實驗結果,裝配廠都被要求進行晶圓等離子清洗流程,來消除汙染物,並運用測量接觸角的流程控制,做為脫層的品質指標。 • 因此,降低脫層故障,接觸角確定是可測量的CTQ。 • 本團隊也實施Gage R&R,來確認測量儀器是可接受的量測設備。 17

  18. Case Study • 分析階段 • 脫層的重要因素是鈍化到EMC之間,封裝過程的變異。 • 從裝配廠商的觀點,他們已採用最好的EMC(聯苯型),且更換材料,成本昂貴。 • 本研究進行流程監控,從晶圓廠(輸出)到IC封裝(塑膜前),針對不同產品,全面分析晶片表面污染。 18

  19. Case Study 環氧樹脂固化 晶片接著 等離子清洗 晶片處理 19

  20. Case Study 除氣 • 除氣(out-gassing)是在晶片接著固化的接合過程,也發現是另一個影響表面污染的因素。 20

  21. Case Study 晶圓表面元素 黏合強度 • 改善階段 • MROM用聚酰亞胺(Polyimide)鈍化,比Flash的氮氧化矽好。 • 碳為主要的汙染物。 • 等離子清洗不僅能消除汙染物,而且能提高黏著力。 21

  22. Case Study • 基於等離子處理流程,化學清洗(用氫氣和氧氣)和濺鍍(用氬氣),可以去除有機污染;為了有效清洗,混合氣體也使用這種等離子源來激活和離子化。 • 從整個過程來看,在產品成型前安排等離子清洗是最有效的。 22

  23. Case Study • 控制階段 • 建立脫層品質指標 • 該指標的發展必須是關鍵客戶所重視,且必須在製程的一開始。 • 該方法所使用的量測指標必須符合客戶的應用條件。 • 本研究在三個月抽40批樣品,所有測試的接觸角大約在60-72度,在SAT檢測過程,沒有發現任何脫層。 23

  24. Case Study 晶片接著 • 制定和實施控制計畫 • 每個晶圓都必須執行等離子清洗,以消除任何晶圓表面的汙染。 24

  25. Case Study • 接著,使用3XIR回焊後SAT檢測器,比客戶的SMT用2XIR回焊有更嚴格的要求,並且保證品質的良好。 25

  26. Case Study • 執行的結果 • 2003-2004,無脫層問的的顧客抱怨。 • 新產品合格率從70%提高到90%,進而加快進入市場時間。 • 每年省下125萬美元的成本。 26 2010年 顧客抱怨報告

  27. Conclusions • 脫層問題是所有IC製造商的困擾,且一直沒有一個完整的解決辦法,因此本研究採用了六標準差解決了這個具體的問題。 • 本團隊不僅達成了目標,也制定了更有效的控制流程在他們的裝配地點。 27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