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8

第二十章 呼吸道感染病毒

第二十章 呼吸道感染病毒. 呼吸道病毒是指一大类能侵犯呼吸道引起呼吸道局部病变或仅以呼吸道为入侵门户,主要引起呼吸道外组织器官病变的病毒。拒统计,90%以上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由该类病毒引起。. 流行性感冒(流感):流感病毒 普通感冒:鼻病毒 冠状病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 呼肠孤病毒 副流感病毒 肺炎:腺病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 麻疹病毒 腮腺炎病毒 风疹病毒. 呼吸道病毒的分类. 呼吸道病毒包括: 正粘病毒科 流感病毒 副粘病毒科 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 胞病毒、麻疹病毒、腮

pules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二十章 呼吸道感染病毒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十章 呼吸道感染病毒 呼吸道病毒是指一大类能侵犯呼吸道引起呼吸道局部病变或仅以呼吸道为入侵门户,主要引起呼吸道外组织器官病变的病毒。拒统计,90%以上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由该类病毒引起。

  2. 流行性感冒(流感):流感病毒 普通感冒:鼻病毒冠状病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 呼肠孤病毒副流感病毒 肺炎: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 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

  3. 呼吸道病毒的分类 呼吸道病毒包括: • 正粘病毒科 流感病毒 • 副粘病毒科 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 胞病毒、麻疹病毒、腮 腺炎病毒 • 其他病毒科 腺病毒、风疹病毒、鼻 病毒、冠状病毒、呼肠 病毒

  4. 第一节流行性感冒病毒(influenza virus) 流行性感冒病毒,简称流感病毒,有甲、乙、丙三型,其中,甲型流感病毒是反复流行最为频繁和引起流感全球流行的重要病原体。 动物流感病毒:猪、马、鸟等

  5. 流感病毒的生物学性状 • 流感病毒呈球形或丝状,球形直径80-120nm,新分离株丝状多于球形 • 有包膜,单链分片段的RNA病毒。

  6. 流感病毒的电镜照片

  7. 流感病毒的结构 分节段的(-) SSRNA(甲、乙8段,丙7段)易发生重组 核心: 核蛋白(NP)可溶性抗原、型特异性、稳定 RNA多聚酶 基质蛋白(M蛋白): 型特异性,抗原性稳定 包膜: 刺突 血凝素HA 神经氨酸酶NA

  8. 流感病毒的表面结构 • 血凝素(HA) 柱状,为三聚体,它基本上以 相同的间距覆盖了病毒的全部 表面 • 神经氨酸酶(NA) 四个亚单位组成的四聚体,并 不平均分布在病毒表面,而是 聚合成群。

  9. 流感病毒的内部结构 • 核衣壳 病毒分片段的RNA,结合有核 蛋白(NP)以及与复制和转录 有关的三种依赖RNA的RNA多 聚酶蛋白。呈螺旋对称。 • 基质蛋白(M蛋白) 覆盖在核衣壳外面,M蛋白抗 原性稳定,也具有型特异性。 • 外膜 来自宿主细胞的脂质双层膜。

  10. 分节段的(-) SSRNA NA HA M2 M1 7 1 2 3 4 5 6 8 PB2 RNA多聚酶 PB1 PA RNA 核糖核蛋白(RNP) RNP

  11. 流感病毒的生活史 • 病毒侵入 • 遗传物质的释放 • 病毒的复制与病毒蛋白的合成 • 病毒的装配 • 出芽

  12. 流感病毒复制过程示意图

  13. 流感病毒的分型与抗原变异 分型 • 据RNP和M蛋白抗原性分:甲、乙、丙三型 • 甲型根据HA和NA抗原性不同,再区分为若干亚型(H1~H15、N1~N9) • 乙型、丙型至今未发现亚型

  14. 流感病毒的抗原变异 • 抗原漂移(antigenic drift) 因HA或NA的点突变造成,变异幅度小,属量变,引起局部中、小型流行。 • 抗原转换(antigenic shift) 因HA或NA的大幅度变异造成,属质变,导致新亚型的出现,引起世界性的暴发流行。

  15. 自1933年分离出甲型流感病毒后,至今该 型已发生数次大的变异

  16. 甲型流感病毒在不同年代的表面抗原变化 流行年代亚型型别代表株表面抗原 HA NA 30~46 原甲型A/PB/8/34 H0 N1 46~57 亚甲型A/FM/1/47 H1 N1 57~68 亚洲甲型 A/Singapore/1/57 H2 N2 68~77 香港甲型 A/HK/1/68 H3 N2 77~ 亚甲型A/USSR/90/77 H1 N1

  17. 主要表现为HA和NA的变异,二者可同时发生变异或各自发生变异主要表现为HA和NA的变异,二者可同时发生变异或各自发生变异 主要原因是核酸的重组

  18. 培养特性 1.鸡胚:羊膜腔初次分离 尿囊腔传代 血凝试验检测病毒 2.细胞培养:原代人胚肾猴肾等细胞 无CPE 血吸附试验检测病毒 3.动物:小鼠(肺炎死亡)豚鼠 流感病毒的其他生物学特性

  19. 抵抗力 不耐热, 560C 30分灭活 对干燥、紫外线、乙醚、甲醛和 乳酸等敏感。

  20. 可继发感染(流感嗜血杆菌、 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肺 炎球菌)

  21. 流行性感冒(Influenza ) “流行性感冒”( Influenza )是英国人john huzxam在1743年创造的字,他依据意大利语中用来描述这个疾病起源的片语“un infuenza di freddo”,即“寒冷的影响 ”。它主要发生在深秋、冬天和早春季节。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人群受到感染。

  22. 常见症状 • 发热 (up to 104° F) • 畏寒 • 肌肉酸痛 • 出汗 • 咳嗽 • 鼻塞 • 咽痛 • 头痛 • 厌食 • 乏力

  23. 微生物学检查 • 病毒分离 取患者咽漱液或鼻咽拭 急性期咽漱液、鼻咽拭子 +抗生素 鸡胚羊膜腔 350C 2~4天取羊水 血凝试验(+) (—)盲传二次仍(—)为阴性

  24. 血清学诊断 二份血清效价升高4或4倍以上有意义 血凝抑制试验(HI)、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酶免疫测定 • 分型鉴定 核酸杂交、PCR、序列分析

  25. 流感的防治 隔离病人避免集会 熏蒸:乳酸+10倍水 流感病毒抗原易变异,疫苗效果不佳 灭活疫苗:甲醛灭活中和抗体 局部SIgA少效果差 减毒活疫苗:鼻腔喷雾法 局部SIgA多效果好

  26. 药物治疗 盐酸金刚烷胺、干扰素滴鼻、 板兰根、大青叶

  27. 第二节冠状病毒和SARS冠状病毒 冠状病毒(coronavirus) +ssRNA,核衣壳呈螺旋形对称 有包膜 370C数小时便灭活,对乙醚、氯仿等脂溶 剂及紫外线敏感。

  28. 是引起成人普通感冒(10%~30%)的 病原体也是慢性气管炎急性加重的重要病 原之一。 也可以引起腹泻或胃肠炎。

  29. SARS冠状病毒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

  30. 生物学性状 不规则形,直径60~220nm +ssRNA 有包膜 包膜上有刺突:S

  31. 培养 • Vero—E6细胞和FRhK—4细胞内增殖 有CPE

  32. 抵抗力 • 对脂溶剂敏感 • 不耐热或酸:0.2~0.5%过氧乙酸消毒 10%甲醛 75%乙醇 在粪便或尿中至少可存活1~2天 560C30min灭活

  33. 致病性与免疫性 • 传染源:患者 • 传播途径:近距离传播为主 口、鼻、眼 不排除粪—口途径 •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

  34. 微生物学检查 • 标本:咽拭子、痰液、气管分泌物 • 核酸检测:是目前对SARS—Cov进行快速诊断的最好方法: RT-PCR、巢式PCR • 血清学检查:

  35. 防治原则 • 隔离病人 • 切断传播途径 • 提高机体免疫力

  36. 第三节 副粘病毒(paramyxovirus) 与正粘病毒一样,核衣壳呈螺旋对称,有包膜的单负链RNA病毒,同时又有自己的特点: • 病毒体积大 • (-)ssRNA不分节段 • 包膜刺突蛋白不同(HN、H、G、F蛋白)

  37. 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 麻疹病毒是麻疹的病原体。是儿童时期最为常见的急性传染病。该病四季都可发生,但冬春季发病率最高。临床表现为高热、畏光,结膜炎、鼻炎、咳嗽是三个主要的前驱症状。麻疹本身可自愈,但常引起严重的并发症而导致死亡。

  38. 麻疹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及免疫 • 包膜刺突为H蛋白和F蛋白 • 免疫力牢固,抗H抗体和抗F抗体可抵御再感染 • 恢复期主要为细胞免疫 • 母亲抗体可保护新生儿

  39. 球形丝形 120~250nm 结构:核心:单负股RNA 衣壳:蛋白 核衣壳螺旋对称 包膜: 刺突:HA 凝集猴RBC 与病毒受体结合 F(裂解成F1、F2 活性) 溶解RBC 致细胞融合多核巨细胞

  40. 培养特性 1.对灵长动物敏感 2 .细胞培养:在人或猴来源的细胞中易增殖 人胚肾人羊膜猴肾 CPE:细胞融合多核巨细胞 浆内、核内嗜酸性包涵体 分离出的病毒在传代细胞系中增殖 典型CPE 如:HeLa KB Vero 3.多次传代病毒可在鸡胚中增殖,产生弱毒株 制备疫苗

  41. 抗原性 一般认为麻疹病毒抗原性稳定,只有 一个血清型 但现在研究发现麻疹病毒也可发生基 因突变和抗原性的变异,并与持续感 染有关

  42. 抵抗力 弱 560C 30分灭活 对丙酮、乙醚敏感 对紫外线敏感

  43. 麻疹病毒的传播 • 1.传染源:麻疹病人 出疹前6天—疹后3天传染性强 • 2.传播途径:飞沫呼吸道 玩具用具间接传播 • 3.易感性:凡未患过麻疹的易感者接触病 毒后,90%发病 减毒活疫苗的使用,儿童发病率↓↓ 向大龄组移动

  44. 麻疹病毒的致病机理 入侵(CD46为病毒受体) 呼吸道上皮细胞内增殖 入血(第一次病毒血症) 侵入淋巴组织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多种组织、器官受累,表现为细胞融合成多核巨细胞,核内形成嗜酸性包涵体等 增殖后再次入血(第二次病毒血症)

  45. 麻疹的临床表现 • 潜伏期约10~12天 • 体温略高、咳嗽、流涕、好打喷嚏及泪眼,症状持续3~5天 • 体温突然升高(达到40~40.50C),口颊粘膜出现Koplik斑(口腔两侧颊粘膜出现中心灰白,周围红色的斑疹,有早期诊断意义) ,随后出现红色班丘疹,从耳部开始,2~3天后遍及全身 • 4天后消退,脱屑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