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 likes | 358 Views
第十四章 真菌毒素的测定. 概述 第一节 食品中黄曲霉素 B 1 的测定 第二节 食品中. 讨论主题. 一、概述 二、测定方法. 第一个主题. 1 、 黄曲霉素简介 2 、黄曲霉素的性质 3 、黄曲霉素的毒性及卫生标准 4 、黄曲霉素对粮油的污染状况. 第二个主题. 1 、原理 2 、试剂 3 、操作方法 4 、计算. 第一节 食品中黄曲霉素 B1 的测定. 一、概述
E N D
概述 第一节 食品中黄曲霉素B1的测定 第二节 食品中
讨论主题 一、概述 二、测定方法
第一个主题 1、黄曲霉素简介 2、黄曲霉素的性质 3、黄曲霉素的毒性及卫生标准 4、黄曲霉素对粮油的污染状况
第二个主题 1、原理 2、试剂 3、操作方法 4、计算
第一节 食品中黄曲霉素B1的测定 一、概述 1、黄曲霉素简介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 , 简称AFT)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的代谢产物,它不是单一的产物,是一类结构相似的化合物(二呋喃氧杂萘邻酮的衍生物),用色谱分析方法从毒素中可分离出20多种荧光物质,根据紫外线照射下所显的颜色分为: B群,显蓝紫色荧光;G群,显黄绿色荧光,两大类。到目前为止已鉴定出来12种异构体,即AFT B1、B2、G1、 G2、M1、M2、B2a、G2a、P1、GM1、黄曲霉素醇,四氢脱氧黄曲霉素B1等,其化学结构见图1,图2。 ▽
由图可以看出,分在AFT B1及G1的2,3位置环上加一对 氢原子,则产生相应的还原原产物—B2及G2;在环的4位 置羟化,则产生相应的产物M1,GM1;B1分子上的甲氧 基脱甲基则产生相应的P1;M1是4–OH毒素B1;M2是4 –OH基荧曲霉素B2;B2a是M2的异构体;G2a是GM1的 异构体。 ▽
2、黄曲霉的性质 AFT性质非常稳定,在近300℃的温度下也难分解,只有在强酸、强碱和强氧化剂的条件下才被分解,能溶于乙腈、苯、三氯甲烷、甲醇、乙醇等溶剂中,但不溶于已烷、石油醚和乙醚中,在水中溶解度也很低。在紫外线照射下有很强的荧光。 ▽
3、黄曲霉素的毒性与卫生标准 AFT是目前已知 的强致癌物之一,属于肝脏毒素。各种AFT的毒性有很大的 差别,按鸭雏口服的LD50(mg/kg)排列如下: B1 > G1 > B2 > M1 > G2 > M2 > B2a > G2a 0.36 0.78 1.7 3.2 3.5 12 240 320 在毒理学上认为LD50<50即 为剧毒,而AFTB1大大低于这 个标准,因此AFTB1是超剧毒物质,由于它在AFT中毒性最大, 在食品中分布又最广;因此,国际和国内的食品卫生标准中作 出了严格的规定,是许多食品必须检测的指标,见表1、表2。 黄曲霉素的毒性、致癌性和致癌突变性与AFTB1、G1、M1 的二呋喃环末端的双键的环氧化代谢产物— 2,3—环氧化物 有关,而无此双键,同毒性较低(图3) ▽
图3 AFTB1代谢的环氧化物渗入DNA、RNA和蛋白质,改变了 DNA的模板性质,也可能是直接影响有关酶,抑制核酸的合成, 损害肝脏。
4、黄曲霉毒素对粮油的污染状况 AFT对粮油的污染是相当 广泛的,在稻谷、小麦、玉米、花生、大米和花生油中都发现有 AFTB1的污染。其中污染最严重的是花生、玉米和棉籽,高梁及稻 谷次之,麦类则轻微得多,这种不平衡的分布是与各种作物的生物 学特性和化学组成以及成熟所处的气候条件有很大的关系。一般说 来富含脂肪的花生、棉籽较易产生AFTB1(大豆例外)。收获季节 如高温、高湿,也易造成AFTB1的污染。还应指出的是AFTB1污染 是不均匀的,如小麦籽粒中大部分分布在麸皮中,玉米则污染整个 籽粒;花生、棉籽则集中少数籽粒中,例如一批含AFTB1 8000PPb 的棉籽样品中,随机取样150粒,其中只有18粒带毒,其中1粒含量 达800000PPb。因此,测定的样品中一个霉变粒或一个霉变部位 AFTB1含量往往会影响检验的结果,针对这一问题测定AFTB1时扦 取的样品具有代表性是非常重要的,为此,必须严格遵循扦样、分 样、制备试样的操作规程;扦取的样品要达到一定数量(5kg), 每批样品采取3份,小样(0.5∽1kg)全部粉碎通过一定孔径的筛 ▽
(粮食20目筛,花生10目筛);对于明显的霉变粮粒或霉变部位应单独取样扦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检验的准确性。 ▽(粮食20目筛,花生10目筛);对于明显的霉变粮粒或霉变部位应单独取样扦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检验的准确性。 ▽
二测定方法 (一)原理 根据AFTB1的溶解特性,用适当的溶剂对样品中AFTB1 进行提取、净化,然后经浓缩、薄层层析分离后,在波长 365nm紫外线照射下,可产生蓝紫色荧光,根据产生的荧光 的颜色和荧光强度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二)试剂 在此不具体介绍所用的试剂,但是应当指出的是,我们所 测定的物质是痕迹量的PPb级,而且是剧毒的,因此所用试剂 必须注意三点: 1、所有溶剂在实验前先要进行一次空白试验,如不干扰 测定,即可使用,否则需逐一检查,重蒸后方可使用。 2、AFTB1标准溶液浓度应调到恰为10μg/ml。 3、消毒液—次氯酸钠溶液(市售名安替福民为5%次氯 酸钠溶液)。 (1)仪器消毒 使用后的玻璃仪器用1%NaCLO溶液浸泡 半天或5%溶液浸泡片刻,即可达到去毒效果,避免 污染环境。 (2)实验人员可用脱脂棉蘸少许溶液擦洗双手。
(三)操作方法 操作步骤: 扦样、分样、制样→提取→净化→浓缩→薄层层析 →定性→确证→定量 1、取样 2、提取 (1)玉米、大米、麦类、面粉、薯干、豆类、花生、花生酱等。 ①20.0g粉碎试样置于具塞锥形瓶中,加30ml正已烷或石油醚和100ml甲醇水溶液,振荡提取,静置,过滤滤于分液漏斗中,静置分层,放出甲醇水溶液于另一个分液漏斗中,取20.0ml甲醇水溶液(相当4g样品),置于另一分液漏斗中,加20.0ml三氯甲烷,再加少许氯化钠,振摇。静置分层,放出三氯甲烷层经盛有三氯甲烷湿润的10g无水硫酸钠漏斗,滤于蒸发皿。▽
并用少量三氯甲烷洗滤器,洗液并于蒸发皿中,在通风柜内于并用少量三氯甲烷洗滤器,洗液并于蒸发皿中,在通风柜内于 65℃水浴上将蒸发皿内溶液挥干,然后放在冰盒上冷却,准确 加入1.0ml苯-乙腈混合液溶解残渣,将溶液移入2ml具塞试管 中(为每毫长含4g样品的提取液)。 ②花生油等提取(略) 3、薄层层析 (1)点样 在距薄层板下端的3cm基线上用微量注射器滴加样液,标液,一块板滴加4 个点,点的直径~3mm,大小一致,在一条直线上,点间距离~1mm。滴加样式如下: 第一点 第二点 第三点 第四点 样液—20 2020 μl 淡标(0.04 μg/ml)10 — 10 — μl 浓标(0.2 μg/ml) ———10 μl (最低荧光点) (样点) (荧光定位) ▽
(2)展开 ①预展 在展开槽内加10ml无水乙醚,预展,12cm,将脂肪、色素等杂质移走。 ②展开 将预展后的薄层板放至另一加有10ml丙酮–三氯甲烷(8:92)展开液的展开槽中,展开10~12cm,将AFTB1移动到一定的比移值位置。 (3)观察 将薄层板置于365nm的紫外灯下观察,观察结果有如下情况: ①若第二点在与AFTB1标准点的相应位置上无蓝紫色荧光点,则样品检出为阴性(含量低于5μg/kg)。 ②若第二点在相应的位置上有蓝色荧光点,则需进一步确证。 (4)确证试验 为了证实样点上蓝紫色荧光确系由AFTB1的衍生物( AFTB2a即2-羟基黄曲霉素B2)。具体操作如下: ▽
第一点 第二点 第三点 第四点 样液 — 20 — 20 μl 淡标(0.04 μg/ml) 10 10 10 —μl 三氟乙酸 1小滴 1小滴 ——μl (反应5min ,热风吹2min ,<40℃) 展开:同上操作; 观察:由于反应只有AFTB1发生,衍生物分子量加大,移动速 率减慢,比移值减小。 (5)定量 ①如样点的荧光强度与淡标点的荧光强度一致,则样品中AFTB1含量为5 μg/kg ; ②如样点的荧光强度比最低检出量强,则根据其强度估计减少滴加微升数或将样液稀释后再滴加不同微升,直至样点的荧光强度与最低检出量的荧光强度一致。 ▽
(四)计算 计算公式为: V1 ×D 1000 X=0.0004×———— ×———— V2 m 式中:X—样品中AFTB1的含量, μg/kg ; V1—加入苯—乙腈混合液体积,ml ; V2—出现最低荧光点时滴加样液的体积,ml; D—样液的稀释倍数; m—加入苯—乙腈混合液溶解时相当样品的质量g ; 0.0004—AFTB1最低检出量, μg。 ▽
例如:已知定容时加到蒸发皿中苯—乙腈溶液为1ml(V1);样液稀释1倍,再加1ml苯—乙腈溶液(D);出现最低荧光点时液样体积为0.02ml(V2);加入苯—乙腈混合液溶解时相当样品的质量4g(m),则该样品AFTB1含量为:例如:已知定容时加到蒸发皿中苯—乙腈溶液为1ml(V1);样液稀释1倍,再加1ml苯—乙腈溶液(D);出现最低荧光点时液样体积为0.02ml(V2);加入苯—乙腈混合液溶解时相当样品的质量4g(m),则该样品AFTB1含量为: 1×2 1000 X=0.0004×———— ×———— =12 μg/kg • 0.02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