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8

CHAPTER 17

CHAPTER 17. 國際貿易與國際金融. 第一節 國際貿易的基礎與利益. 第二節 國際貿易政策. 第三節 國際投資概述. 第四節 外匯市場與匯率的決定. 第五節 國際經貿組織與自由貿易區. 17-1  國際貿易的基礎與利益. 17-1.1  國際貿易的意義. 國際貿易指國與國之間從事商品或勞務交易的互通有無之經濟行為。可分為下列兩種: 1. 有形貿易   指國與國之間「商品」的交易。 2. 無形貿易   指國與國之間「勞務」的移轉。. 17-1.2  國際貿易的發生原因. 1. 各國資源稟賦不同. 2. 生產要素缺乏流動性.

Download Presentation

CHAPTER 17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CHAPTER 17 國際貿易與國際金融

  2. 第一節 國際貿易的基礎與利益 第二節 國際貿易政策 第三節 國際投資概述 第四節 外匯市場與匯率的決定 第五節 國際經貿組織與自由貿易區

  3. 17-1 國際貿易的基礎與利益 17-1.1 國際貿易的意義 國際貿易指國與國之間從事商品或勞務交易的互通有無之經濟行為。可分為下列兩種: 1. 有形貿易   指國與國之間「商品」的交易。 2. 無形貿易   指國與國之間「勞務」的移轉。

  4. 17-1.2 國際貿易的發生原因 1. 各國資源稟賦不同 2. 生產要素缺乏流動性 3. 各國生產技術水準不同 4. 產品的供給或需要變動 國際貿易為 各國帶來利益

  5. 17-1.3 國際貿易的利益 將國際貿易的利益略述如下: 1. 提高貿易雙方的社會福利。 2.提高資源使用效率。 3.享受「規模經濟」的利益。 4.提升國內產業品質與水準。 5.使人民生活水準提升。 6.有助於國際關係之改善與提升。

  6. 17-1.4 國際貿易的理論 • 絕對利益理論 • (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 (1)提出者 亞當斯密 (2)學說內容 每一個國家都有若干居於「絕對利益」或「絕對優勢」的產品可供生產,透過「國際分工」進行交換,互享自由貿易之利。 (3)絕對利益 指兩國投入相同數量的生產要素所能生產產品「產量較大」者;或兩國生產相同產量的產品時,「成本較低」者。

  7. 2. 比較利益理論 (theory of comparativeadvantage) (1)提出者 李嘉圖(David Ricardo) (2)學說內容 只要在其中產品具有「比較利益」時,仍可在生產該項產品後,與其他國家進行貿易交換,使貿易雙方互蒙其利。 (3)比較利益 當一國生產的產品皆具絕對利益,在資源有限下進行資源配置時,由機會成本較低者生產具比較利益,機會成本較低代表該國為生產此產品,應放棄之另一產品較另一國少 ,故應專業生產此產品。

  8. 3. 現代比較利益理論(要素稟賦理論) (1)提出者 瑞典的黑克夏(E. F.Heckscher) ,與歐林(B. Ohlin)提出,又稱「H-O理論」。 (2)學說內容 以比較利益為基礎,再進一步以各國要素稟賦的差異來解釋比較利益,因此又被稱為「現代比較利益理論」。

  9. 17-2國際貿易政策 17-2.1 自由貿易 自由貿易的理念是由古典學派學者亞當斯密、李嘉圖所倡導,指國與國之間的商品交易與勞務往來,不受政府的干預,也不存在關稅等任何的人為貿易障礙或管制,而由各國依據經濟原則,自由進行交易的一種貿易方式。實施自由貿易的結果將有利於經濟發達的國家,卻不利於經濟落後的開發中國家。

  10. 17-2.2 保護貿易 保護貿易概念源自重商主義時期,主張限制進口,鼓勵出口。保護貿易措施指一國政府考量本國的經濟利益,採取各種政策或措施,實施進口貿易的干預。

  11. 1. 實施保護貿易的理由 (1)維護國內產業與經濟穩定 (2)保護幼稚工業 (3)防止他國傾銷 (4)保障國內就業 (5)增加財政收入

  12. 17-2.3 保護貿易的方式 1. 保護關稅 指一國政府對出入國境的貨物所課徵的稅捐,可分進口稅、出口稅與轉口稅(過境稅)。一般提到關稅多指「進口稅」,課徵的方式可分從量稅、從價稅和混合稅三種。   課徵進口關稅可使本國財政收入增加,也會造成進口財貨在國內售價提高,削減其競爭力,調整「貿易條件」,有效保護國內產業。

  13. 2. 貿易管制 貿易管制指政府採取非關稅措施,直接對商品的進出口予以管制,以達到限制進口、鼓勵出口的目的。主要方法有下列幾種: (1)輸入許可制 (2)進口配額制 (3)出口補貼制 (4)輸出入連鎖制 (5)出口自動設限 (6)貿易行政管制

  14. 3. 外匯管制 國際貿易必須以外匯做為交易的媒介,政府之中央銀行可藉由管制外匯數量的方式,影響進出口的數量,要求進出口所需之外匯皆需向中央銀行結匯或申購。另可採取「複式匯率」制度,針對不同進口商品採用不同匯率,對非必要的奢侈品進口,採用較高匯率,對需要程度高的民生必需品之進口,則給予優惠之較低匯率。

  15. 17-3國際投資概述 17-3.1 國際投資的意義 「國際投資」又稱「跨國投資」,指國際間資本的移動,乃一國政府或人民,將資金投資於他國企業、購置他國有價證券或貸款給他國政府或人民。國際投資在本質上即為購買力的移轉。

  16. 17-3.2 國際投資的方式 國際投資一般可分為「直接投資」與「間接投資」兩種方式,分述如下:

  17. 17-3.2 國際投資的方式 國際投資一般可分為「直接投資」與「間接投資」兩種方式,分述如下: 1. 直接投資(direct investment) 指一國企業將資金或生產技術移轉到他國的一種投資行為,該企業可稱為「跨國企業」或「多國籍企業」,其投資可為「獨資」、「併購」、「合資」或其他「策略聯盟」等不同方式,擁有不同程度的所有權與管理權。

  18. 2. 間接投資(indirect investment) (1)證券投資(portfolio investment) (2)放款(loan)

  19. 17-3.3 國際投資應考量因素 一國政府或人民進行跨國之國際投資時,應考量下列因素: • 獲利性 國際投資必須有相當的預期報酬 • 率,通常應高過其在國內投資的 • 報酬率。 2. 安全性 國際投資亦應考量投資的安全性, 而被投資國家的政治與經濟環境 是否安定、外資的保護是否週。 3. 流動性 國際間資金的移轉,必須具有高度 的流動性,以確保投資資金可自由 且迅速的移轉。

  20. 17-3.4 外資的運用 1. 吸引外資跨國投資的誘因 (1)良好的投資環境 (2)較低的生產成本 (3)確保原物料的供應穩定 (4)開拓新市場並提供市場在地服務 (5)規避國際貿易障礙與限制

  21. 2. 運用外資的影響 (1)對「投資國」的影響 從事跨國企業,在取得「被投資國」較低廉的生產要素與優惠措施時,可降低生產成本,增加獲利,再創企業高峰,投資利潤回流後,「投資國」的外匯收入也相對提高。 (2)對「被投資國」的影響 他國企業投資至「被投資國」時,可帶動「被投資國」的相關產業持續發展,提升該國技術水準,創造就業機會,增加稅收,帶動經濟成長。

  22. 17-4外匯市場與匯率的決定 17-4.1 外匯與匯率 不同國家間進行國際貿易時,做為交易的媒介,就是「外匯」,而外匯與本國貨幣的兌換比率,就是「匯率」。 1. 外匯(foreign exchange) 外匯指可作國際支付工具的外國通貨 ,或對外國通貨的請求權(例如存放於國外銀行的存款或持有的外國有價證券等)。

  23. 2. 外匯存底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 外匯存底,或稱外匯準備,指一國的貨幣管理當局所持有的外匯數量,但不包括國內一般商業銀行及個人所持有的外匯。

  24. 3. 匯率(foreign exchange rate) 指本國貨幣與外國貨幣之間兌換的比率。而匯率的表示方法,可分為以下二種: (1)直接匯率(direct rate) 表示一單位的外國貨幣可以兌換 的本國貨幣數量。 (2)間接匯率 (indirect rate) 表示一單位的本國貨幣可以兌換的外國貨幣數量。 銀行牌告匯率表

  25. 17-4.2 外匯的需要與供給 外匯為國際間債務支付的工具與貿易交換的媒介,故凡是開放的經濟體系,在進行國際貿易的過程中,對外匯即會產生供給與需要,以下就外匯的需要與外匯的供給加以說明。

  26. 1. 外匯的需要 當經濟活動過程中,必須支付外匯時,則應在外匯市場買入外匯,形成外匯的需要,外匯需要的主要來源如表所示。 外匯需要的主要來源

  27. 圖為外匯的需要曲線,當匯率為 時,外匯需要量為 ;當匯率下降至 時,外匯需要量增加至 ,故外匯匯率與外匯需要量為反向變動,外匯需要曲線為左上方向右下方延伸的負斜率曲線。 外匯的需要曲線

  28. 2. 外匯的供給 賺取外匯時,通常會在外匯市場中賣出外匯,以換取新台幣於國內使用,因此形成外匯的供給,外匯供給的主要來源如表所示。 外匯供給的主要來源

  29. 圖為外匯的供給曲線,當匯率為 時,外匯供給量為 ;當匯率上升至 時,外匯供給量增加至 ,故外匯匯率與外匯供給量為同向變動,外匯供給曲線為左下方向右上方延伸的正斜率曲線。 外匯的供給曲線

  30. 3. 均衡匯率的決定 在一個自由競爭,沒有政府或其他人為干預的外匯市場中,均衡匯率由外匯的需要與供給所決定。圖中,當外匯市場的外匯需要量等於供給量時,均衡匯率為 ,均衡交易量則為 。 均衡匯率的決定

  31. 17-4.3 匯率的變動 1. 匯率與貨幣的升貶值 (1)貨幣升值(appreciation) 當匯率下跌時,表示外國貨幣價值下跌,本國貨幣價值相對上升,即本國貨幣升值 。圖中,美元與台幣的均衡匯率為1:32,表示可用新台幣32元兌換1美元;若匯率下降為1:30,表示只需新台幣30元即可兌換到1美元,代表新台幣升值。 匯率的升貶值

  32. (2)貨幣貶值(depreciation) 匯率上升時,表示外國貨幣價值上升,本國貨幣價值相對下降,即本國貨幣貶值。圖中,美元與台幣的均衡匯率為1:32,表示可用新台幣32元兌換1美元;若匯率上升至1:34,表示需要新台幣34元才能兌換1美元,代表新台幣貶值。 貨幣的升貶值

  33. 2. 貨幣升貶值對進出口的影響 (1)貨幣升值(匯率下降) ,有利進口,不利出口 台幣升值,有利進口,不利出口 (2)貨幣貶值(匯率上升) ,有利出口,不利進口 台幣貶值,有利出口,不利進口

  34. 3. 升貶值幅度的計算 貨幣的升貶值對國際貿易的影響頗鉅,我們可以新舊匯率的變化來計算其升值或貶值的幅度,茲以直接匯率情況下,簡化公式如下: 計算的數值為正值時,表示貨幣升值;數值為負值,表示貨幣貶值。

  35. 4. 均衡匯率的變動 (1)外匯需要增加或外匯供給減少: 均衡匯率上升 外匯需要增加 造成匯率上升,本國貨幣貶值。例如國人所得增加,出國旅遊人數增加,或進口增加等,造成外匯需要增加。如圖,外匯需要由 使均衡匯率由 上升至 ,外匯交易量由 增加至 。 外匯需要增加

  36. 外匯供給減少 造成匯率上升,本國貨幣貶值。例如臺灣出口貿易衰退或外商對臺灣投資信心減弱,不願對臺投資,造成外匯供給減少。如圖,外匯供給由 ,使均衡匯率由 上升至 ,外匯交易量由 減少至 。 外匯供給減少

  37. (2)外匯需要減少或外匯供給增加: 均衡匯率下降 外匯需要減少 造成匯率下降,本國貨幣升值。例如,國人進口量減少或出國觀光人數衰退,造成外匯需要減少。如圖,外匯需要由 ,使均衡匯率由 下降至 ,外匯交易量由 減少至 。 外匯需要減少

  38. 外匯供給增加 造成匯率下降,本國貨幣升值。例如,國內經濟繁榮,出口暢旺,或外國對國內投資信心增加,外資大舉流入,造成外匯供給增加。如圖,外匯供給由 ,使均衡匯率由 下降至 ,外匯交易量由 增加至 。 外匯供給增加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