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 likes | 703 Views
Chapter 5 中国近海. 地理与环境科学系. §1 海域 §2 海岸和岛屿 §3 近海水文. §1 海域. 环列于中国大陆东面和南面的海域有黄海、东海和南海 以及台湾以东海域。. 一、渤海. 辽东半岛南端老铁山角与山东半岛北岸蓬莱角的连线是渤海与黄海的分界线。. 1 、是我国内海 2 、由五部分组成: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中央盆地以及渤海海峡。 3 、构造上: 是北东向的地堑式盆地。 4 、表层沉积物 5 、受大陆影响大. 二、黄海. 1 、是半封闭大陆架浅海:
E N D
Chapter 5 中国近海 地理与环境科学系
§1 海域 • §2 海岸和岛屿 • §3 近海水文
§1 海域 • 环列于中国大陆东面和南面的海域有黄海、东海和南海 以及台湾以东海域。
1、是我国内海 • 2、由五部分组成: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中央盆地以及渤海海峡。 • 3、构造上: 是北东向的地堑式盆地。 • 4、表层沉积物 • 5、受大陆影响大
二、黄海 1、是半封闭大陆架浅海: • 它位于中国大陆与朝鲜半岛之间,为一半封闭性的浅海。西北经渤海海峡与渤海相通,西滨中国山东半岛和江苏省北部,南以中国长江口北岸启东嘴与济州岛西南角联线为界,与东海相连。平均水深44米,面积38万平方公里
2、海底地貌:水下三角洲、长江浅滩、中央东西向的洼槽。2、海底地貌:水下三角洲、长江浅滩、中央东西向的洼槽。 • 水下三角洲:我国苏北沿海一带,有一片广阔的古黄河水下三角洲,前缘水深近20米。在长江口稍北的地方,有一条向济州岛方向延伸的水下浅滩,称为长江浅滩;中央略偏东处,有一狭长的水下洼地(亦称黄海槽),自济州岛伸向渤海海峡,深度自南向北逐渐变浅。
3、构造上:从山东半岛成山角至朝鲜半岛长山串,联成一线(长约104海里),则可把黄海分为两部分。联线以北称为北黄海,以南称为南黄海。其中北黄海属于中朝准地台沉降部分,基底是前寒武纪变质岩。南黄海为30.9万平方公里。是扬子地块的一部分,基底是古老的变质岩系。中央凹陷部分沉积了大量中、新生代地层,含油丰富。3、构造上:从山东半岛成山角至朝鲜半岛长山串,联成一线(长约104海里),则可把黄海分为两部分。联线以北称为北黄海,以南称为南黄海。其中北黄海属于中朝准地台沉降部分,基底是前寒武纪变质岩。南黄海为30.9万平方公里。是扬子地块的一部分,基底是古老的变质岩系。中央凹陷部分沉积了大量中、新生代地层,含油丰富。
4、沉积物:表层沉积物为陆源碎屑物,局部地区有残留沉积。自岸向海沉积物由粗到细呈带状分布。4、沉积物:表层沉积物为陆源碎屑物,局部地区有残留沉积。自岸向海沉积物由粗到细呈带状分布。
三、东海 • 1、东海为一比较开阔的边缘海。 • 南至中国广东省南澳岛与台湾省南端鹅銮鼻一线。面积为75.2万平方公里。东海有许多海峡将其与邻近海域及太平洋沟通,东经琉球群岛中的许多海峡与太平洋沟通,东北有朝鲜海峡与日本海连接,南有台湾海峡与南海沟通。与外界大洋水流交换频繁,受太平洋影响较大,水温状况与渤海、黄海相比,具有水温较高、盐度较大,潮波较高的特点。
3、表层沉积物: • 东海的软泥沉积物很少,沙质沉积物分布很广,表层沉积物分布的特点,大致以50米等深线为界把陆架区的沉积物分为东、西两个区。西部的沉积物较细,为粉沙、粘土质软泥和粉沙质粘土质软泥;东部除琉球群岛附近外,几乎全是沙质沉积物。可能与流速较强的黑潮有关。强流速易把细沉积物带走,留下的是较粗的沙质和贝壳等。
4、台湾海峡:在我国台湾省与福建省之间,有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宽阔水道,它就是我国最大的海峡,因它濒临我国第一大岛台湾,人们称它为台湾海峡。台湾海峡,纵贯我国东南沿海,由南海北上,或由渤海、黄海、东海南下,必须经过这里,俗称为我国的“海上走廊”。南北长380公里,东西平均宽190公里,最窄处仅130公里左右。4、台湾海峡:在我国台湾省与福建省之间,有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宽阔水道,它就是我国最大的海峡,因它濒临我国第一大岛台湾,人们称它为台湾海峡。台湾海峡,纵贯我国东南沿海,由南海北上,或由渤海、黄海、东海南下,必须经过这里,俗称为我国的“海上走廊”。南北长380公里,东西平均宽190公里,最窄处仅130公里左右。
四、南海 • 1、概况:南海北界为中国台湾、广东、海南和广西等省区,东以中国台湾、菲律宾的吕宋、民都洛及巴拉望岛等为岸,西至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南抵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与加里曼丹岛之间的隆起地带。南海四周几乎全被大陆和岛屿所包围,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和海盆,是一个完整的海区。南海面积约350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212米。
2、构造上:从构造上看,从北向南分为广东广西陆缘坳陷区,南海中央海盆断陷区,南沙、西沙隆起区。北部陆架油气储量丰富,南部陆架是油气开发的远景地区。2、构造上:从构造上看,从北向南分为广东广西陆缘坳陷区,南海中央海盆断陷区,南沙、西沙隆起区。北部陆架油气储量丰富,南部陆架是油气开发的远景地区。
3、南海与太平洋、印度洋相通。南海是我国南部的近海,整个南海几乎被大陆、半岛和岛屿所包围。南海东北部经台湾海峡和东海与太平洋相通,南部经马六甲海峡与爪哇海、安达曼海、印度洋相通,东部经巴士海峡,巴林塘海峡等与太平洋相连。3、南海与太平洋、印度洋相通。南海是我国南部的近海,整个南海几乎被大陆、半岛和岛屿所包围。南海东北部经台湾海峡和东海与太平洋相通,南部经马六甲海峡与爪哇海、安达曼海、印度洋相通,东部经巴士海峡,巴林塘海峡等与太平洋相连。
五、台湾以东太平洋海区 • 1、位于西太平洋的边缘,深受大洋的影响。 • 2、具有狭长的岛屿陆架,陡而狭长的大陆坡和深海沟。 • 3、本海区常年受黑潮暖流的影响,加上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具有高温高盐的性质。
§2 海岸和岛屿 • 一、海岸 • 二、岛屿的类型和分布
概括起来,我国海岸可分为三大类型。即平原海岸、基岩海岸、和生物海岸。其分布的基本格局是:杭州湾以北除山东、辽东半岛外,绝大部分为平原海岸;杭州湾以南除局部港湾和中型河口三角洲地区外,绝大部分危基岩海岸;生物海岸主要指珊瑚礁海岸和红树林海岸,均是热带、亚热带环境下的产物,仅分布在南海其东海的部分岸段。概括起来,我国海岸可分为三大类型。即平原海岸、基岩海岸、和生物海岸。其分布的基本格局是:杭州湾以北除山东、辽东半岛外,绝大部分为平原海岸;杭州湾以南除局部港湾和中型河口三角洲地区外,绝大部分危基岩海岸;生物海岸主要指珊瑚礁海岸和红树林海岸,均是热带、亚热带环境下的产物,仅分布在南海其东海的部分岸段。
(一)平原海岸 • 1、三角洲平原海岸 • 主要分布在河口地区,以黄河、长江和珠江三角洲规模最大。其他如滦河、韩江及台湾的浊水溪也有不同程度的发育。
2、淤泥质平原海岸 • 河流输送入海的泥沙,颗粒较粗的在河口堆积,颗粒较细的淤泥,通过潮汐,波浪及沿岸流,输送到海湾沉寂下来,发育成淤泥质平原海岸。主要分布在渤海三湾、苏北沿岸。
3、砂砾质平原海岸 • 平原海岸的一些局部岸段,因紧靠山地或丘陵,入海河流或邻近海岸供给的物质较粗,则发育砂砾质平原海岸
(二)基岩海岸 • 集中分布在杭州湾以南的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省区沿岸。此外,在北方的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秦皇岛、葫芦岛附近,以及台湾东部也有些此类海岸分布。 • 根据基岩性质和水动力条件的差异,又可分为侵蚀及沿海岸和堆积基岩海岸。
(三)、生物海岸 • 在我国南方热带、亚热带地区,生物的繁殖对海岸的发育起到了重要作用,形成了特殊的海岸类型。典型的是珊瑚礁海岸和红树林海岸。
1、珊瑚礁海岸 • 分布于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最常见的珊瑚礁类型有:岸礁、堡礁、环礁。
2、红树林海岸 • 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一种独特的海岸类型。以至西起广西钦州湾,北到福建福鼎都有分布。
二、岛屿的类型和分布 • 岛屿系指面积较小、四周环水的陆地。中国有大小岛屿 6 000多个,总面积约 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领土总面积的0.8%。我国岛屿众多,但各岛屿的面积一般都较小,90%以上的岛屿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超过 200平方公里的只有 8个(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舟山岛、平坛岛、东山岛、东海岛及长兴岛)。
90%集中在浙江、福建和广东三省沿海。浙江省岛屿最多,有1800多个;广东福建第二;辽宁山东第三。长江口到闽江口是我国岛屿分布最密集的地区,杭州湾的舟山群岛占第一,有600多个。90%集中在浙江、福建和广东三省沿海。浙江省岛屿最多,有1800多个;广东福建第二;辽宁山东第三。长江口到闽江口是我国岛屿分布最密集的地区,杭州湾的舟山群岛占第一,有600多个。 • 我国的岛屿按其成因可分为基岩岛、冲积岛、火山岛和珊瑚岛四类。
(一)基岩岛 • 原是大陆的一部分,后因地壳下沉或海面上升,低洼的地方被海水淹没,较高的滨海土地或丘陵露出海面成为岛屿。这类岛屿一般距陆地较近,地质构造和地貌形态与邻近大陆关系密切。主要大陆基岩海岸分布,以杭州湾以南最为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