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2

2014年10月30日10时8分

核科学与技 术学院 过渡岗设置说明. 核学院. 2014年10月30日10时8分. 汇报提纲. 核学院基本情况 一级学科的学科方向和人员构成 专业需求 核燃料循环与材料学科新增岗位 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学科新增岗位. 2014年10月30日10时8分. 一、核学院基本情况. 目前教职工总数72人,其中专任教师57人,教授14人,副教授16人,博导8人。 一级学科:核科学与技术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二级学科:核能科学与工程 博士授权点 核能科学与工程

Download Presentation

2014年10月30日10时8分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核科学与技术学院过渡岗设置说明 核学院 2014年10月30日10时8分

  2. 汇报提纲 • 核学院基本情况 • 一级学科的学科方向和人员构成 • 专业需求 • 核燃料循环与材料学科新增岗位 • 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学科新增岗位 2014年10月30日10时8分

  3. 一、核学院基本情况 目前教职工总数72人,其中专任教师57人,教授14人,副教授16人,博导8人。 一级学科:核科学与技术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二级学科:核能科学与工程 博士授权点 核能科学与工程 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 核技术及应用 硕士授权点 核燃料循环与材料 2014年10月30日10时8分

  4. 一、核学院基本情况 • 本科专业 • 核反应堆工程----------本科专业招生 • 核技术 • 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 • 核化工与燃料循环工程 2014年10月30日10时8分

  5. 一、核学院基本情况 博士生48人 留学生6人 57名专 任教师 硕士生195人 学士9人,13% 本科生1098人 • 1个国防科技工业创新团队 • 1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 1个“111创新引智基地”

  6. 二、一级学科的学科方向和人员构成 方向1:核安全与仿真 学术带头人:张志俭 学科方向水平定位:国际先进 主要从事的研究工作: 1.核动力仿真技术研究, 2.核动力运行支持技术研究, 3.核动力运行安全分析技术研究。 人员构成:教授3人,副教授7人,讲师5人。 该方向在国内高校中具有突出的特色和优势。

  7. 二、一级学科的学科方向和人员构成 • 方向2:核动力装置性能与设备 • 学术带头人:阎昌琪 • 学科方向水平定位:国内领先 • 主要从事的研究工作: • 核动力装置整体性能研究 • 2. 核动力非能动安全特性研究 • 3. 核动力设备特性研究 • 人员构成:教授3人,副教授6人,讲师1人。 • 该研究方向是伴随我国核动力发展的全过程开展的,具有齐全的实验设施和人员配置。这些特色、优势,在国内高校中尤为突出。

  8. 二、一级学科的学科方向和人员构成 方向3:核反应堆工程 学术带头人:孙中宁 学科方向水平定位:国内领先 主要研究工作:(1)摇摆对自然循环特性的影响、(2)摇摆条件下的流动与沸腾特性研究、(3)摇摆对气-液两相流型及流动不稳定性的影响、(4)新概念球床水冷反应堆热工水力特性研究、(5)严重事故仿真研究、(6)堆芯物理与热工在线仿真研究、(7)反应堆堆芯物理实时仿真模型研究、(8)反应堆物理计算方法研究 人员构成:教授5人,副教授1人,讲师5人。 本学科总体上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为我国船用核动力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9. 二、一级学科的学科方向和人员构成 方向4:核燃料循环与材料 学科带头人:矫彩山 学科方向水平定位:国内先进 主要从事的研究工作: 1.核燃料后处理,2.核工程材料 人员构成:教授1人,副教授1人,讲师1人,助教3人。 本学科及专业是为适应国防核科技工业发展而增设的。目标是为核燃料后处理大厂建设进行人才培养和进行基础研究。

  10. 方向4:核燃料循环与材料 本学科方向的建设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学校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本学科条件建设,现有混合澄清槽系统、脉冲萃取柱系统及离子交换系统等可用于模拟实验、数学建模及计算结果验证的工程实验平台,以及用于物料物理化学分析的检测平台。 国内方面,本学科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等单位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可充分利用其放化实验条件进行教学与科研活动. 已招收硕士研究生9人。已经形成一定的学科和专业优势,具备了招收博士研究生的条件。 2014年10月30日10时8分

  11. 困难 目前最大的困难是师资力量薄弱,缺乏高水平的领军人才,全职在校师资只有6人。为适应快速发展的核工业需要,急需引进和培养高水平师资力量。 2014年10月30日10时8分

  12. 方向5:辐射探测与防护 学术带头人:李桃生 学科方向水平定位:国内先进 主要从事的研究工作:剂量探测技术研究,辐射防护最优化设计研究核工程材料 人员构成: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3人,助教4人 本学科及专业是一个为适应国防核科技工业发展而增设的。通过集聚社会力量和引进优秀人才的培养战略,吸引了一部分科技人才,组成了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科研团队,使科研水平得到了提高。科研能力和人才培养效果初步显现,现已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20余名。

  13. 方向5:辐射探测与防护 • 现状:近年来,学科在建和已投资2500多万元,建成一个省重点实验室,筹建“一机两用”的10MeV电子加速器已完成招标,实验室将于近两年投入使用,可实现电子辐照和工业CT两种科研功能,使该学科方向的起点更高,可开展辐射加工、材料改性、食品保鲜和三维成像无损检测等方面研究。 • 同时可培养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学科的研究生与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专业、反应堆工程专业的本科生。 2014年10月30日10时8分

  14. 困难 • 现在最大的困难是师资力量薄弱。 • 目前,全职在校师资共6人。 • 为满足教学、实验、科研工作需要,急需引进和培养师资力量。 2014年10月30日10时8分

  15. 专业需求 三、专业需求 • 目前,核学院按照学校的要求进行大类招生,只招收核反应堆工程专业,2010年招收了291人(2009年284人,2008年275人)。 • 核技术专业暂不准备招生。 • 辐射防护专业:2007年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专业由国家教育部批复正式开始组建和建设,得到原国防科工委、黑龙江省政府和学校的重点扶植,形成了办学体系。原准备2010年进行转专业,后来考虑时机不成熟,也暂缓。但是核工业有需求,1—2年后肯定招生。 • 一旦招生,共有专业课12门,约600学时课程需讲授。还有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各类实验及毕业设计等。目前为各专业研究生开课8门,共256学时。本科生2门,64学时 2014年10月30日10时8分

  16. 专业需求 三、专业需求 • 核化工专业:2007年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专业由国家教育部批复正式开始组建和建设。2010年进入国家首批“卓越工程师”计划(我校唯一)。 • 2010年中国核工业总公司领导明确表示该企业急需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专业的学生,每年从哈尔滨工程大学核学院订单培养30人,连续10年。 • 该专业招生后,共有专业课15门,576学时,64学时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 2014年10月30日10时8分

  17. 四、核燃料循环与材料学科新增岗位 • 1、岗位需求:专业及学科现有师资队伍无法满足教学与科研工作需要,其中大多教师都没有从事过相关教学与科研工作,所以拟新增设5个岗位,具体情况见表1: • 表1-核燃料循环与材料学科新增岗位情况 2014年10月30日10时8分

  18. 四、核燃料循环与材料学科新增岗位 • 2、四级过渡岗岗位职责及要求: • (1)学科研究方向:该过渡岗位主要学科研究方向为水法乏燃料后处理工艺过程中的化工计算及其仿真技术研究。主要包括脉冲萃取柱及混合澄清槽等萃取工艺过程、液体蒸发浓缩、气体吸收等过程的数学建模及计算机程序开发等。 • (2)教学工作及要求 • 该岗位教师应能承担:研究生课程:有溶剂萃取及离子交换、化工传递过程原理 本科生课程:化工原理、同位素分离原理等。 • 要求:有8年以上本科或研究生教学经验,至少讲授过化工原理、化工计算、化工设计、化工分离、化工传递过程等课程或与其相近的课程中的一门。 2014年10月30日10时8分

  19. 专业需求 四、核燃料循环与材料学科新增岗位 • (3) 科研工作及要求 • 该岗位教师应具有组建并领导一个团队的能力,主要承担萃取分离、气体吸收及蒸发浓缩等化工分离过程的实验研究及模拟计算等。 • 要求作为项目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至少完成过1项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熟悉化工过程数学建模方法,能够熟练使用CFX、FLUENT等计算流体力学(CFD)软件,并且熟练掌握化工传递过程原理及相应计算等内容。 • 任期内每年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科技论文不少于2篇,任期内SCI收录论文累计不少于2篇。 • 任期内指导研究生若干名,努力培育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和省级优秀硕士论文。 2014年10月30日10时8分

  20. 专业需求 四、核燃料循环与材料学科新增岗位 (4)其他要求 1)外语:要求能够熟练进行英文专业文献的查阅,并能够用英语进行国际交流。 2)科研成果:①要求以第一作者身份(学生是第一作者的本人应是第二作者)至少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过10篇科技论文,其中被SCI收录(如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Processing 或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 3篇以上。②获得国内外发明专利(排名前2名,若排名第2,则排名第1的发明人必须为其指导的学生)1项。 2014年10月30日10时8分

  21. 专业需求 四、核燃料循环与材料学科新增岗位 • 3)职称及学历: • 具有正高职职称,或副高职称5年以上;同时具有本学科或相近学科的博士学位,其中本科、硕士及博士毕业院校均应为“211工程”或“985”院校。 • 4)年龄 • 35~45岁。在国外取得博士学位或有两年以上国外工作经历的优秀人才可以破格录用。 • 5)思想政治 • 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为人师表,教书育人,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 2014年10月30日10时8分

  22. 专业需求 五、核技术应用和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学科 • 1、学科与专业简介 • 核技术应用和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是核学院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下设的两个二级学科。为适应市场和强化研究方向的需要,确定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辐射探测与防护,包括X、γ和中子的探测技术、环境放射性核素测量技术、辐射探测技术的虚拟仪器仿真和辐射防护最优化设计。前三者主要从探测原理和实验方法入手开展前沿性的基础研究,后者主要从辐射防护原则作为切入点开展环境保护的相关基础研究,为核工业科研院所、大型核企业和民用核技术应用单位等输送从事设计开发、生产运行和管理工作的科技人才。目前,两个二级学科现有学生构成及培养方案如表2所示。 2014年10月30日10时8分

  23. 专业需求 表2、两个二级学科现有研究生构成 2014年10月30日10时8分

  24. 专业需求 五、核技术应用和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学科 • 核技术应用对应本科专业是核技术,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与本科专业对应的是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这两个专业是我校在“十一五”期间作为国防特色紧缺学科进行申请的,于2008年7月获教育部批准招生的新增本科专业。 • 在筹建过程中得到了原国防科工委、地方政府和学校的扶植,其中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专业办学条件已基本成熟,可准备招生。 2014年10月30日10时8分

  25. 专业需求 • 2、现有师资队伍情况 • 现有在职教师6名,其构成情况见表3、表4和表5。 2014年10月30日10时8分

  26. 专业需求 表3、两个二级学科现有师资队伍情况 2014年10月30日10时8分

  27. 五、核技术应用和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学科 • 3. 新增岗位情况 • 要筹建两个专业及学科,现有师资队伍无法满足教学与科研工作需要,其中新聘教师比较多,从事过相关教学与科研工作相对经验较少,所以拟新增设5个岗位,具体情况见表4-两个二级学科新增岗位情况 2014年10月30日10时8分

  28. 表4-两个二级学科新增岗位情况 2014年10月30日10时8分

  29. 专业需求 4、四级过渡岗岗位职责及要求 • (1)学科研究方向 • 该过渡岗位主要学科研究方向为环境放射性核素测量研究。主要包括低放射性核素技术、氡及其子体剂量测量技术、宇宙射线测量方法等。 • (2)教学工作及要求 • 该岗位教师应能承担如下课程: • 研究生课程:环境辐射监测技术、核分析核检测技术 • 本科生课程:辐射与环境、放射性环境测量与评价等 • 要求:有5年以上本科或研究生教学经验,至少讲授过原子核物理、放射化学、环境工程、辐射探测方法等课程或与其相近的课程中的一门。任期内指导研究生若干名,努力培育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和省级优秀硕士论文。 2014年10月30日10时8分

  30. 专业需求 4、四级过渡岗岗位职责及要求 • (3) 科研工作及要求 • 该岗位教师应具有组建并领导一个团队的能力,主要承担土壤中铀、钍、钾等放射性低本底测量、大气动态放射性浓度分析计算、放射性生态模式等研究。 • 要求作为项目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至少完成过1项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熟悉核设施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学、核探测学、蒙特卡罗程序计算(MCNP、FLUKA、GEANT4)等相关知识,并从事大气、土壤、水相关放射性测量方法研究和评价工作。 • 任期内每年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科技论文不少于2篇,任期内SCI收录论文累计不少于2篇。 2014年10月30日10时8分

  31. 专业需求 4、四级过渡岗岗位职责及要求 • (4)其他要求 • 1)外语: • 要求能够熟练进行英文专业文献的查阅,并能够用英语进行国际交流。 • 2)科研成果: • ①要求以第一作者身份(学生是第一作者的本人应是第二作者)至少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过10篇科技论文,其中被SCI收录(如:Nuclear Instruments and Methods in Physics Research A)2篇以上。 • ②获得国内外发明专利(排名前2名,若排名第2,则排名第1的发明人必须为其指导的学生)1项。 2014年10月30日10时8分

  32. 专业需求 4、四级过渡岗岗位职责及要求 3)职称及学历 要求具有正高职职称,或副高职称5年以上;同时具有本学科或相近学科的博士学位,其中本科、应为“211工程”或“985”院校。 4)年龄 35~45岁。在国外取得博士学位或有两年以上国外工作经历的优秀人才可以破格录用。 5)思想政治 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为人师表,教书育人,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 2014年10月30日10时8分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