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 likes | 381 Views
大陸金融環境現況與 金融市場發展趨勢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a Financial Industry. 主講者:龔天益 Louis T. Kung 日期: 2009 年 10 月 23 日 . 前言.
E N D
大陸金融環境現況與金融市場發展趨勢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a Financial Industry 主講者:龔天益 Louis T. Kung 日期:2009年10月23日 金融總會演講
前言 •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不僅是配置社會資源的最重要的手段,也是經濟命脈的供血系統,金融安全對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極端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金融總會演講
前言 • 中國金融市場是一個開放但受限制而自成體系的市場,但在全球金融一體化的今天,依然會受到來自國際金融市場的影響。 • 中國經過了許多政策措施的改革,改善了中國金融機構的財務狀況,有效化解了一定程度的金融風險,對於金融業的營運安全與穩定當然起到了重要作用。 • 但是,當前大陸金融仍是以銀行間接融資為主導的金融體系,直接融資所占比例仍然很低。因此,如何建立多層次的資本市場,如何完善企業債券的發行交易制度,都成為十分迫切的議題。 金融總會演講
金融環境現況─銀行業 • 截至2008年底,政策性銀行3家,大型商業銀行5家,股份制商業銀行12家,外資法人金融機構32家,城市商業銀行136家,農村商業銀行22家,農村合作銀行163家,城市信用合作社22家,農村信用合作社4,965家,郵政儲蓄銀行1家,金融資產管理公司4家,信託公司54家,村鎮銀行91家,金融租賃公司12家等金融機構。 • 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共有法人機構5,634家,營業網點19萬3仟個,從業人員達到271萬9仟人。 • 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總額為62.4兆元(yoy 18.6%),五家大型商業銀行總資產達到31.8兆元( yoy 13.7% ),占市場份額50.1%,股份制商業銀行為14.1%,而農村合作金融機構也占到了11.5%,而外資比例則僅占2.16% (2007年為 2.38% )。 金融總會演講
金融環境現況─銀行業 • 截至2008年底,來自46個國家及地區的196家銀行,在中國設立237個代表處,同時,來自12個國家及地區的外資銀成立28家外資擁有的獨立子銀行,它們共有157家分行,2家中外合資銀行,它們共有5個分行及1個子公司,及2家全資外資擁有的財務公司。此外,又有來自25個國家及地區的75家外資銀設有分行,至2008年底,總數達116家分行。 外國銀行在中國現況(2008年底) 資料來源:CBRC, 2008 Annual Report. 金融總會演講
金融環境現況─保險業 • 截至2008年底,中國共有保險集團公司8家,保險公司112家,其中,中資公司64家(產險31、壽險30、再保3),而外資48家(產險16、壽險26、再保6),同時還有10家保險資產管理公司,1,822家專業保險代理機構,350家保險經紀公司,13.7萬家兼業代理機構,256萬位保險營銷員。 • 外資保險公司逐家謹慎審核不限制數量,就壽險而言,外資持股比例不得超過50%。2004年底取消外資財產險,意外險公司地域限制,允許設立分公司或合資公司,外資比例可達到51%。允許以分公司、合資或獨資子公司的形式提供壽險和非壽險的再保險業務。 金融總會演講
金融環境現況─保險業 • 就保險經紀而言,2006年底允許外資獨資子公司並無地域限制。 • 現今銀行可入股保險公司,客戶共享,網點共享。工行、建行、交行與北京銀行已獲批准,如交行入股中保康聯(51%),北京銀行入股太平洋安泰。 • 銀行通過換股保險公司直接發展保險業務,必定會帶給保險業更大的競爭態勢。 金融總會演講
金融環境現況─證券業 • 在證券業方面,因行業內長期的不規範,導致政府在過去三年多大力地整頓市場,將不良的行號關閉或是由優良機構合併,以期與股權分置措施同時進行。 • 截至2008年底,現有107家證券公司,其中9家為中外合資公司,另有105家投顧公司。 • 也因而外資在近兩年期間不允許參股國內任何一家券商,而期間唯一特批的案例是高盛證券(Goldman Sachs)與大陸當地證券合併為高盛高華證券。 金融總會演講
金融環境現況─證券業 • 近期政府已開放外資進入本地證券公司,如UBS入股北京證券、瑞士信貸入股方正證券,截至2008年底已有9家JVs。 • 同時,開放中外合資基金管理業務(Mutual Fund),外資股權初始只允許33% ,現已提高至49%。目前已有33家合資公司成立,共有73家投信公司。 • 已批准87家QFIIs,12家QFII託管行,其中5家為外資銀行,另有39家QDIIs。
2008/2009年銀行業的表現 • 截至2008年12月底為止,整體金融業的不良貸款率(NPL ratio)為2.45%,比年初下降0.84% 。 • 2008年年底,國有銀行貸款損失準備充足率達153%,撥備覆蓋率達到109.8%,股份制商業銀行則分別為198.5%及169.6%,都較去年有所上升。 • 去年,銀行業在大規模計提撥備的情況下,資本回報率仍高達17.1%,較前兩年均有增長。 • 去年銀行金融機構稅後淨利潤5,834億元,較前年增長30.6% • 大陸銀行總資本適足率為11.34%,核心資本適足率為6.56%,比2007年底的8.78%大幅下降。 • 銀行1~9月的新增貸款為8.67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了5.19萬億元。 金融總會演講
2008/2009年銀行業的表現 • 銀行放大信貸來支持經濟增長,同時必須在信貸擴張與資產質素之間取得平衡。 • 銀行息差在收窄,為09年經營中面對的最大挑戰。目前仍有2%水平。未來可能會出現不良資產集中與暴升,但應可控制在5%以下。 • 企業日後的融資渠道會擴大,包括股票、債券,銀行要面對不同競爭,單靠傳統的賺息差業務將面臨調整。 • 銀監會對銀行增強資本的計劃雖暫緩推行,但緊盯銀行的態度絲毫未有軟化,不但注意其貸款資金流向,且一再要求銀行做好風控管理工作。 • 銀監會主席劉明康日前指出,從危機對銀行業的影響看,影響是有限的,風險是可控的,中國銀行業依然保持穩健運行。 金融總會演講
2008/2009年保險機構的表現 • 中國第二大保險集團,平安保險因投資Fortis保險而遭受巨大的財務損失,因此,去年的財務表現遠遜於第一大的中壽集團。 • 中壽今年上半年,將股權型投資配置由去年年底的8%提升至13.4%,債權型投資則由61.4%減少至51.5%。中壽現階段會配合監管單位要求,在股權投資相關配置比例,不會高於15%,而上半年現金比例也由去年底的3.6%增至5.9%。總投資收益由去年上半年的4.68%提高至6.63%,主要是拜大陸股市回溫之故。 金融總會演講
2008/2009年保險機構的表現 • 受宏觀經濟持續復甦、企業盈利復甦和流動性充裕的推動,A股市場可能繼續走強,以及保險產品2.5%的最高預定利率高於2.25%的一年期定存利率,預計平安和中國人壽09年上半年和下半年的業績將因此顯示內含價值/新業務價值強勁的增長。 • 2008年,保險業全年保費收入增長39.1%,壽險、產險、健康險及人身意外險保費收入,以增長率計分別為49.2%、 20%、52.4% 與7.1%。 • 2008年保險業投資股市比率為13.9%,今年可望比率會提高,因為A股市場回溫,至今已有超過65%的升值。 金融總會演講
2008/2009年保險機構的表現 • 在風險控制的前提下,保監會將從4個方向拓展保險業投資範圍:增加保險機構投資債券品種、擴大基礎設施投資試點、允許有投資能力的中小保險公司可直接投資股票及開放未上市公司股權投資試點。 • 保監會發佈的「2009年上半年中介市場發展報告」,上半年全國保險公司通過保險中介實現的保費收入為523億元,yoy增長18.45%,並且占全國總保費收入的87.4%,但來自銀、郵管道的代理業務保費首次出現負成長。未來,保險業務員(保代及保經)可能會成為最高銷售渠道。 金融總會演講
2008/2009年證券業的表現 • 2008年中國股市出現快速單邊下跌,一級市場的發行量急劇萎縮,中國證券公司的業績出現大幅震盪。 • 2008年已統計的51家券商平均營收和總利潤都分別下降53%和68%。而在2007年,這51家券商的兩項指數分別較上年(2006)增長411%和689%,可想而知,其波動性及受到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有多大。 • 目前,證券公司在市場准入、市場運行、產品和業務放行、創新業務和規模方面均受到嚴格限制,絕大多數目前所能開展的業務種類有限,主要營業收入仍然依賴傳統的經紀和自營業務,因而對市場週期帶來的波動較難避險。 金融總會演講
2008/2009年證券業的表現 • 中國上市公司數量從1991年底的14家發展到目前近1,700家,18年間增長近120倍,上海及深圳股市的總市值更超過20萬億元(人民幣)。總體來看,經過近20年的發展,中國資本市場規模已漸擴大,結構逐步完善,品種體系不斷健全,影響力日益增強,已經成為全球市值排名第三的重要市場。 • 在9月初,外管局建議放寬QFII的投資限制,從現有的最高額度8億美元增至10億美元。 • 同時,深交所即將開始GEB(Growth Enterprises Board)的交易,上交所指定明年將開辦國際板,除了吸引中移動等以紅籌股身份回歸中國股市之外,更為匯豐等大型MNCs提供在中國上市的平台,屆時中國和全球股市互動將更為密切。 金融總會演講
面臨的五大問題 • 國際金融市場動盪不安的考驗 • 國內商業銀行信貸將在央行提出的動態微調及新開工項目投資放慢下前行 • 市場的資金仍呈過剩局面,種因於長期低利率政策所致 • 國內金融市場的不確定性與風險控管能力 • 如何面對較大波動風險的股市及房市泡沫的形成 金融總會演講
銀監會對金融業改革七大要項 • 全面推動農業金融改革 • 深化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 • 完善郵政儲蓄銀行公司治理 • 加快中小商業銀行改革步伐 • 規範發展信託、租賃、財務公司改革 • 推進資產管理公司(AMC)商業化轉型 • 針對銀行業,2010年將實施BaselⅡ新資本協議 金融總會演講
央行周小川:金融三難題待解 • 農村金融體系的结構和運作機制還不適應市場需求 • 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具有長期性、複雜性和艱鉅性 • 金融宏觀調控面臨的深層矛盾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 國內消費力過低 • 國際收支不平衡 • 金融市場體系不健全 • 同時,周小川日前表示,會不斷調節貨幣寬鬆政策的程度,此宣示對國內股市以及銀行股都有一定程度的下修影響。 金融總會演講
未來面對的挑戰 • 公司治理 • 同質性高 • 人才缺乏 • 市場競爭 • 金融法治不足 • 社會誠信保險剛起步 • 信息、通信技術(IT)的再提升及擴大 金融總會演講
危機下的中國金融新秩序 • 銀行對寬鬆貨幣政策及信貸增長的支持,有助其放款業務的成長,特別是對過去近一年的央行信貸緊縮限制的廢除。不過預期這一年的GDP增長減緩,將會使得銀行今年借貸質素及能力受到挑戰,且央行過去的一再減息,令銀行淨息差持續受壓,盈利預測或要調低。 • 去年年底,國務院推出新措施,提出創新金融方式,通過併購貸款、房地產信託投資基金、股權投資基金及規範發展民間融資等多種方式,來拓展活絡企業融資管道。 • 此次美國的「金融海嘯」主要是由次貸危機所引發的,進而造成全球股市大幅下跌,海外投資萎縮,國際流動性緊張,而中國更是引發了出口下降,物價上漲,還可能令原先想設法進入的熱錢自中國撤出。 金融總會演講
危機下的中國金融新秩序 • 因而美國金融體系的健全與否,對大陸關係重大,北京當局高達兩兆美元的外匯存底,估計有60%是美元計價資產。不論是美國公債,或是目前被美國聯邦政府接管的「二房」所發行的債劵,中國大陸都是大客戶。 • 不過,大陸的資本管制措施主要針對內部,銀行和保險業絕大多數業務範圍是在大陸國內,因而使得大陸受到華爾街風暴的影響較為小些。 • 中國要成為未來的經濟強國,必須擁有一個既能有效配置資源,而又能有效分散風險,同時還能將現有經濟資源轉變成財富的現代金融體系。 金融總會演講
危機下的中國金融新秩序 • 此次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及其對世界經濟產生的衰退性衝擊,使得各國不得不重新審視自身的金融體系。這次全球金融危機對中國金融業的影響不是直接而是間接的。 • 影響主要是兩方面:一方面是美國為先的西方金融危機動搖了西方金融體制的根基,帶來了全球經濟的大幅度下滑,對中國的直接衝擊主要是貿易領域的直接影響,從而影響了中國的實體經濟。另一方面,主要是信心的影響,由於金融危機波及到中國貿易以及它的實體經濟,造成中國經濟主體下滑,這種影響必然造成人們對未來生活質量和經濟信心的下降。 金融總會演講
危機下的中國金融新秩序 • 然而,從經濟危機中來看中國的金融業,主要有以下幾點值得觀察: • 以長時間來看,此次金融危機對中國金融業是利大於弊,特別是對金融風險的認識有了質的轉變 • 金融危機提供了很好的機遇讓中國金融業縮小和全球金融業的差距 • 中國的金融地位與金融發展趨勢得到進一步增強 • 金融業的核心,為將來中國金融的進一步發展提供重要的前提 金融總會演講
危機下的中國金融新秩序 • 另外,中國金融業應更加堅持改革開放,更加堅持金融創新,讓金融業在一定的範圍內有更多的創新,支持中國金融業形成自己的特色,支持中國金融業的壯大和中國經濟的發展。同時,培養金融業高質素的生產力,永遠是將來持久發展的課題。 • 大陸農村經濟的成長也許並不亮眼(比較沿海都市的一線城市),但它的緩步成長可持續下去,在當前金融危機下,這種不快但可持續的發展特別珍貴。 • 因而,匯豐、渣打、花旗都已在農村分別建立了她們的據點。外銀願意開發偏遠的農村市場,除了看準其長期發展潛力之外,不無希望以進軍農村金融的做法,達到以「鄉村換城市」的政策支持。 金融總會演講
危機下的中國金融新秩序 • 根據近期知名顧問公司「Accenture」的報告指出,鑑於此次的金融海嘯,未來全球的金融版圖將會在2012年時有重大改變。大家都公認在許多金融市場,銀行已呈現供過於求的現象,因而,市場的整合是在所難免。銀行將會尋求更新而更有彈性的營運模式來尋求較高且持久的業績。同時,眾多的銀行CEO,都認為中國的大型銀行在此波的重整中將會扮演一個很重要的角色,也就是說他們必定會在往後幾年中對外尋找M&A的好機會,以期壯大自己在國際金融社會中的地位。 金融總會演講
謝謝大家! 金融總會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