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 likes | 877 Views
PART 5. THE REAL ECONOMY. 16. GDP 潛能與經濟成長. CHAPTER. 1. 2. 3. 4. C H A P T E R C H E C K L I S T. When you have completed your study of this chapter, you will be able to. 解釋 GDP 潛能、實質工資與充分就業的決定因素. 定義計算經濟成長路,並解釋永續成長的涵義. 確認經濟成長率,並解釋經濟成長的意涵. 描述促進經濟加速成長的政策. 研究總體經濟的方法. 兩大學派
E N D
PART 5 THE REAL ECONOMY 16 GDP 潛能與經濟成長 CHAPTER
1 2 3 4 C H A P T E R C H E C K L I S T • When you have completed your study of this chapter, you will be able to • 解釋 GDP 潛能、實質工資與充分就業的決定因素 定義計算經濟成長路,並解釋永續成長的涵義 • 確認經濟成長率,並解釋經濟成長的意涵 描述促進經濟加速成長的政策
研究總體經濟的方法 • 兩大學派 研究總體經濟學的兩種主要方法是根據兩大學派的思想: • 古典總體經濟學 • 凱因斯總體經濟學
研究總體經濟的方法 • 古典總體經濟學 • 有關市場經濟的運作,以及市場經濟為何經歷經濟成長與波動的理論 • 古典學派的觀點是市場本身就運作良好,且達成最佳的經濟表現 • 經濟景氣會有所波動,經濟成長有時趨緩,而政府沒有對策可以改善經濟表現。
研究總體經濟的方法 • 古典學派的理論在 1930 年代引起爭論,當時全球經濟在十年間處於高失業與停滯成長的情況 • 大蕭條 • 全球經濟在十年間處於高失業與停滯成長的情況 • 古典經濟學派認為大蕭條終將結束,但是並未提供任何使得大蕭條早點結束的對策
研究總體經濟的方法 • 凱因斯總體經濟學 • 有關市場經濟如何運作的理論,但強調市場經濟固有的不穩定性,以及需要積極的政府干預,以達成充分就業與永續的經濟成長。 • 凱因斯學派認為,蕭條與高失業發生的原因,在於家計單位對消費性貨品與服務的消費不足,廠商對新資本的投資也不足,亦即私人消費太少導致經濟衰退。
研究總體經濟的方法 • 凱因斯學派認為,為了克服私人消費太少的問題,政府支出必須增加。 • 但凱因斯認為在他的對策下,經濟雖然回復至充分就業,仍存在兩個長期的問題。 • 凱因斯的預測成真,通貨膨脹在 1960 年代逐漸升溫,而在 1970 年代加劇,實質 GDP 成長遲緩,失業率上升。
研究總體經濟的方法 • 新總體經濟理論 • 新總體經濟理論 • 認為總體結果取決於個體選擇 —市場上彼此互動的理性個人與廠商的選擇 • 新古典學派融合古典學派的觀點:市場本身能夠適切地運作;而新凱因斯學派融合凱因斯學派的觀點:市場對衝擊的調適緩慢
研究總體經濟的方法 • 這兩個學派的關鍵差異在於價格與工資面對需求或供給過剩時的調整速度。 • 該差異其實很小,且共識已逐漸浮現
16.1 GDP潛能 • GDP潛能 • 指經濟在充分就業下的實質 GDP • 實質 GDP 是透過雇用生產要素而產生:資本、土地與企業行為 • 在特定的時間點,資本、土地與企業行為的數量固定,而且技術狀態固定,只有勞動數量可以變動
16.1 GDP潛能 • 勞動數量取決於人們在工作與休閒的時間分配 • 因此,實質 GDP 取決於受雇的勞動數量 • 實質 GDP 與受雇勞動數量的關係可以由生產函數表示,觀念類似生產可能邊界
16.1 GDP潛能 • 生產函數 • 生產函數 • 代表在其他條件不變下,實質 GDP 與受雇勞動數量的關係。生產函數與生產可能邊界具有相似的特徵,生產函數也是代表無法達成與可能達成的生產界線
16.1 GDP潛能 • 圖16.1生產函數 • 勞動數量等於 1,000 億工時,實質 GDP 等於 $6 兆 (A點)
16.1 GDP潛能 • 勞動數量等於 2,000 億工時,實質 GDP 等於 $10 兆 (B點) • 勞動數量等於 3,000 億工時,實質 GDP 等於 $12 兆 (C點) • 生產函數 PF
16.1 GDP潛能 • 生產函數代表無法達成與可達成的生產界線 • 生產函數顯示報酬遞減:實質 GDP 的增加量隨著勞動數量增加而遞減
16.1 GDP潛能 • 勞動市場 • 勞動需求 • 勞動需求量 • 在既定的實質工資下,全部廠商雇用的勞動總工時。
16.1 GDP潛能 • 勞動需求 • 在其他條件不變下,勞動需求量與實質工資的關係 • 實質工資越低,則勞動需求量越大
16.1 GDP潛能 • 圖16.2勞動需求
16.1 GDP潛能 • 勞動供給 • 勞動供給量 • 在既定的實質工資下,家計單位決定提供的勞動總工時 • 勞動供給 • 在其他條件不變下,勞動供給量與實質工資的關係
16.1 GDP潛能 • 圖 16.3勞動供給
16.1 GDP潛能 • 實質工資越高,則勞動供給量越多,原因在於: • 每人提供的工時增加 • 勞動參與率上升
16.1 GDP潛能 • 勞動市場均衡 • 勞動需求量大於勞動供給量,產生勞動短缺的現象,於是實質工資上漲。 • 勞動供給量大於勞動需求量,產生勞動過剩的現象,於是實質工資下跌。 • 沒有短缺或過剩的現象,則勞動市場達成均衡
16.1 GDP潛能 • 圖 16.4 (a) 勞動市場均衡 1.充分就業發生在勞動需求量等於勞動供給量之際 2.均衡實質工資率等於$30 /小時 3.均衡就業數量等於 2,000 億小時/年
16.1 GDP潛能 • 充分就業與 GDP潛能 • 當勞動市場達成均衡,則經濟處於充分就業,實質 GDP 等於 GDP 潛能
16.1 GDP潛能 • 圖16.4(b) GDP潛能 1.充分就業水準等於 2,000 億小時/年 2. GDP 潛能為 $10 兆
16.2經濟成長的基礎 • 經濟成長是生產可能邊界的擴張,以特定期間的實質 GDP 成長作為經濟成長的指標 • 計算經濟成長率 • 經濟成長率 • 實質 GDP 的年增率
今年的實質 GDP 去年的實質 GDP 實質 GDP成長率 = – x 100 去年的實質 GDP 實質 GDP成長率 = $8.4 兆 – $8.0 兆 x 100 = 5 % $8.0 兆 16.2經濟成長的基礎 • 計算公式如下: • 例如今年的實質 GDP 為 $8.4 兆,去年的實質 GDP 為 $8.0 兆,則
16.2經濟成長的基礎 • 生活水準取決於每人實質 GDP • 每人實質 GDP • 實質 GDP 除以人口數 • 生活水準的變動取決於每人實質 GDP 的成長率
16.2經濟成長的基礎 • 假設今年的實質 GDP 為 $8.4 兆,人口 2.02 億 • 則今年的每人實質 GDP 等於 $8.4 兆除以 2.02 億人口,亦即 $41,584. • 假設去年的實質 GDP為 $8.0 兆,人口等於 2億 • 則去年的每人實質 GDP 等於 $8 兆除以 2 億人口,亦即 $40,000.
$41,584 – $40,000 每人實質 GDP成長率 x 100 = 4 % = $40,000 16.2經濟成長的基礎 • 利用成長率的公式計算每人實質 GDP 成長率,於是
每人實質 GDP 成長率 實質 GDP成長率 人口 成長率 = – 人口 成長率 2.02 億 – 2億 x 100 = 1 % = 2 億 16.2經濟成長的基礎 • 每人實質 GDP 成長率也可依下列公式計算:
每人實質 GDP 成長率 = 5 % – 1 % = 4 % 16.2 經濟成長的基礎 • 此公式清楚地顯示:實質 GDP 成長率大於人口成長率時,每人實質 GDP 才會成長
16.2經濟成長的基礎 • 永續成長的魔法 • 每人實質 GDP 的永續成長可以使貧窮國家轉變成富有國家 • 70法則 • 以 70 除以變數的成長率,則為該變數成長一倍所需的年數
16.2經濟成長的基礎 表 16.1成長率 成長率成長一年 (%/年) 所需的倍數 案例 2 35 U.S. 每人實質 GDP 7 10 China每人實質 GDP
16.3經濟成長的根源 • 影響實質 GDP 成長的因素分成兩大類: • 總工時 • 勞動生產力
16.3經濟成長的根源 • 總工時 • 總工時的成長來自勞動力的成長,而不是個人平均工作時間的增加 • 勞動力的成長取決於人口與勞動參與率,勞動參與率在過去幾十年持續增加,但是已觸及上限,因此總工時的成長大部分源自於人口成長
16.3經濟成長的根源 • 勞動生產力 • 勞動生產力平均每工時生產出的實質 GDP • 計算公式如下: 實質 GDP 勞動生產力 = 總工時
$8 兆 勞動生產力 = = $40 /小時 2000億小時 16.3經濟成長的根源 • 例如,實質GDP 等於 $8 兆,總工時等於 2000 億小時,則, 本公式可以改寫成 實質 GDP = 總工時 x 勞動生產力
16.3經濟成長的根源 • 勞動生產力上升時,實質 GDP 增加,勞動生產力上升是改善生活水準的基石。 • 勞動生產力的成長取決於: • 物質資本的儲蓄與投資 • 人力資本的成長 • 新技術的發明
16.3經濟成長的根源 • 物質資本的儲蓄與投資 • 物質資本的儲蓄與投資將增加每位勞動者可使用的資本數量,於是勞動生產力提升 • 人力資本的成長 • 人力資本 —知識與技能的累積 —主要根源為: • 教育與訓練 • 工作經驗
16.3經濟成長的根源 • 新技術的發明 • 物質資本與人力資本對經濟成長的貢獻良多,但是發明新技術的貢獻更大 • 例如:書寫與數學
16.3經濟成長的根源 • 圖16.2經濟成長的根源 實質 GDP 取決與總工時與勞動生產力
16.3經濟成長的根源 • 勞動生產力取決 • 物質資本 • 人力資本 • 技術狀態
16.4達成快速的經濟成長 • 經濟成長的先決條件 • 經濟自由是創造經濟成長誘因的基本先決條件 • 經濟自由 • 人們能夠從事個人選擇,私人財產受到保護,且可以在市場上自由買賣
16.4達成快速的經濟成長 • 經濟自由要求私人財產受到保護 — 私人財產就是人們擁有的生產要素與貨品 • 財產權 • 管理私人財產的保護 • 經濟自由的前提是自由市場
16.4達成快速的經濟成長 • 達成快速經濟成長的政策 • 為了達成快速經濟成長,必須提升 • 每工時資本數量的成長率 • 人力資本的成長率 • 技術進步的速度
16.4達成快速的經濟成長 • 為了達成這些目標,政府可以採取的行動包括: • 創造誘因機制 • 鼓勵儲蓄 • 鼓勵研究與發展 • 鼓勵國際貿易 • 改善教育品質
16.4達成快速的經濟成長 • 創造誘因機制 • 儲蓄、投資與創新的誘因足夠強烈時,便產生經濟成長。這些誘因必須仰賴完善的法律制度執行財產權。 • 鼓勵儲蓄 • 儲蓄資助投資,投資產生資本累積,因此儲蓄可以增進資本的成長,進而刺激經濟成長。 • 課稅方式可以增加儲蓄的誘因,例如針對消費課稅,而非針對所得課稅。
16.4達成快速的經濟成長 • 鼓勵研究與發展 • 政府可以直接提供公共資源來資助基礎研究,但必須具備良善的配置資源機制,確保資源配置予價值最高的研究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