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 likes | 452 Views
暑期短期培训者培训 ( 2011.7.23-7.31 ). 学员: 120 名来自广西中学骨干教师、教研员、师范院校教师,分为高中、初中组各 2 个班 主打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教学理念与方法 研究方法 教学与科研为一体 问卷 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状况及培训需求调查 中学英语教师教学认知调查 学生作业也是数据的一部分 课程全程录像. 教学理念与方法. 1. 关于 我国英语基础教育的 思考 2. 新 课标 解读 3. 语法 词汇 教学 4. 语法词汇教学 实践 5. 听说教学. 6. 听说教学 实践 7 . 语言测试
E N D
暑期短期培训者培训(2011.7.23-7.31) • 学员:120名来自广西中学骨干教师、教研员、师范院校教师,分为高中、初中组各2个班 • 主打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 教学理念与方法 • 研究方法 • 教学与科研为一体 • 问卷 • 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状况及培训需求调查 • 中学英语教师教学认知调查 • 学生作业也是数据的一部分 • 课程全程录像
教学理念与方法 1. 关于我国英语基础教育的思考 2. 新课标解读 3. 语法词汇教学 4. 语法词汇教学实践 5. 听说教学 6. 听说教学实践 7.语言测试 8. 阅读教学 9.阅读教学实践 10. 写作教学 11.写作教学实践
研究方法 • 1. 问卷调研 (张莲) • 2. 个案研究(张莲) • 3. 叙事研究(许世静) • 4. 行动研究(张莲) • 5 & 6. 研究报告及论文写作(张莲)
教与学的理念 授课教师 培训学员 听中学 做中学 读中学 • 深入浅出 • 学以致用 • 过程监控 北外 2012.3.22
教学反思:语法词汇教学专题 语法词汇教学专题准备 • 请谈谈您的语法学习经历。让您印象最深的经历是什么? • 您如何教语法?请举例说明。 • 请谈谈您的词汇学习经历。让您印象最深的经历是什么? • 您如何教词汇?请举例说明。 北外 2012.3.22
语法词汇教学专题1 • 经过这个专题,您对语法词汇教学有什么新的认识? • 哪些内容对您教学有启发? • 哪些内容对您进行教师培训有启发? • 哪些内容对您做科研有启发? • 哪些内容您觉得在实际教学中很难落实? • 您对改进今天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还有什么建议? 北外 2012.3.22
语法词汇教学专题2 • 在准备语法词汇教案的过程中,您学到了什么? • 在听其他老师说课时,您学到了什么? • 对今天的集体研讨教案和说课,您感触最深的什么? 北外 2012.3.22
本次培训的最大亮点就是特别为学员们量身打造的实践活动,它为我们提供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平台,让学员们在实践中真正领悟到教育理论的真谛。学员通过分组备课与演示的形式,把学到的教学理论和技巧充分运用到实践中去。杨老师和张莲老师在最后作了非常中肯的点评,他们对学员在短时间内做出如此精美的ppt表示了钦佩,并进一步针对学员在演示课上及日常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现场专家的犀利独到的课堂点评,切入要害,妙语连珠,令人回味。从他们身上我捕捉到了一种知识的力量,教育艺术的魅力。(G127)本次培训的最大亮点就是特别为学员们量身打造的实践活动,它为我们提供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平台,让学员们在实践中真正领悟到教育理论的真谛。学员通过分组备课与演示的形式,把学到的教学理论和技巧充分运用到实践中去。杨老师和张莲老师在最后作了非常中肯的点评,他们对学员在短时间内做出如此精美的ppt表示了钦佩,并进一步针对学员在演示课上及日常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现场专家的犀利独到的课堂点评,切入要害,妙语连珠,令人回味。从他们身上我捕捉到了一种知识的力量,教育艺术的魅力。(G127) 北外 2012.3.22
为了达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标,提升教师实践智慧,听完专家讲座以后,我们分组进行集体备课,把专家的理论运用于我们的教学实践,经过充分的备课以后我们集中展示,在展示课上,大家各抒己见,最后由专家点评,每次实践课,都有两三位教授和我们在一起,使我们很荣幸又很感动,大家畅所欲言,分析授课特色,交流学习体会,收益不浅。(G113)为了达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标,提升教师实践智慧,听完专家讲座以后,我们分组进行集体备课,把专家的理论运用于我们的教学实践,经过充分的备课以后我们集中展示,在展示课上,大家各抒己见,最后由专家点评,每次实践课,都有两三位教授和我们在一起,使我们很荣幸又很感动,大家畅所欲言,分析授课特色,交流学习体会,收益不浅。(G113) 北外 2012.3.22
这样的培训模式,先理论后用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设计,再展示点评让我对杨老师的教学理念的理解更深刻。让我尝试到了小组合作的快乐和成就感,让我更积极地去思考我所设计的教学步骤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语言习得的规律。怎么能基于教材进行知识的拓展?让我对一节课的评价提升到理论层面来。(C119)这样的培训模式,先理论后用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设计,再展示点评让我对杨老师的教学理念的理解更深刻。让我尝试到了小组合作的快乐和成就感,让我更积极地去思考我所设计的教学步骤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语言习得的规律。怎么能基于教材进行知识的拓展?让我对一节课的评价提升到理论层面来。(C119) 北外 2012.3.22
第一次感受这样专题讲座与实践研讨课相结合的培训模式,新颖,可操作性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令人耳目一新,豁然开朗,对我们培训者回去开展工作有直接的帮助,学员有问题,可以当堂提问并马上得到讨论和回答(R-11016)。第一次感受这样专题讲座与实践研讨课相结合的培训模式,新颖,可操作性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令人耳目一新,豁然开朗,对我们培训者回去开展工作有直接的帮助,学员有问题,可以当堂提问并马上得到讨论和回答(R-11016)。 北外 2012.3.22
以课例为载体的集体备课 (2011.9-) 1. 2011.9.21: 必修1单元 2&3 (Q) 2. 2011.10.12:必修1单元 4&5(Q) 3. 2011.10.18:五中张晶晶公开课试讲、小范围研讨(我、教研员赵老师、教研组长于老师) 4. 2011.10.26:五中张晶晶区公开课和全区教师研讨(Q) 5. 2011.11.9:必修2单元1&2 (Q) 6. 2011.12.8:55中英语教研组研讨(主题:读写结合)
7. 2012.2.15: 必修2单元3,给老师们简单介绍了我准备的研修资料(读写结合) 8. 2012.2.29:必修2单元4,探讨了语法教学 9. 2012.3.13:一中李宵璇公开课试讲;与她讨论如何改进这节课 10. 2012.3.14:必修2单元5,介绍阅读教学的原则,和英语为母语的阅读教学。 11. 2012.3.21:一中李宵璇公开课,研讨 12. 2012.4.11: 166中朱东阳、付卫娟公开课和研讨 北外 2012.3.22
备课反思问卷例1 (T4,2012.3.14) 1. 今天下午的集体备课让您感触最深的什么?为什么? • 关于阅读教学的一些思考eg: why do we read?,What do you read? How do we read? • 一线教师其实需要一些教学理论知识,通过思考,将理论和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 北外 2012.3.22
备课反思问卷例1(T4,2012.3.14) 2. 哪些内容对您的教学有用?为什么? • 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不必千篇一律,不必拘泥于skimming, scanning等。 • 重要的观点:阅读教学不是在走流程。 3. 您对今天的评课内容和方式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 当杨教授介绍一些新的教学理论知识时,可以不必过于匆忙,将一些重要的内容再具体讲一些例子。 北外 2012.3.22
备课反思问卷例 2(T5,2012.3.14) 1. 今天下午的集体备课让您感触最深的什么?为什么? 1) 如何教阅读,因为平时的阅读教学都是问几个问题。找几个人回答下,就是走个过场,造成学生阅读能力怎么也不能提高。 2) 叙事文章的阅读:①purpose; ②events; 3) 叙事文章的写作: ①topic sentence; ②events; ③conclusion 北外 2012.3.22
备课反思问卷例2(T5,2012.3.14) 2. 哪些内容对您的教学有用?为什么? • 老师给的阅读计划和建议 • 如果在以后的课上还不能进行更高的阅读技能的训练,起码能在第一节做到predict, read silent for main idea, read aloud, read for the detail, read and find the structures, read and fill the blanks. 北外 2012.3.22
备课反思问卷例3(T6,2012.3.14) 1. 今天下午的集体备课让您感触最深的什么?为什么? 有了半年的教学经历之后,有关“到底为什么要教阅读”,“阅读教学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自己,因为个人觉得阅读教学绝对不是单纯地找main idea, skimming, scanning,回答出几个问题,然后又一个产出就完事了。今天杨老师有关“阅读教学”的简介接让我受益颇深,在阅读教学上我会慢慢进一步地去尝试,去改进。谢谢! 北外 2012.3.22
备课反思问卷例3(T6,2012.3.14) 2. 哪些内容对您的教学有用?为什么? • Why do we read? • How do teachers teach reading ? • 教学一定要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北外 2012.3.22
备课反思问卷例3(T6,2012.3.14) 3. 您对今天的评课内容和方式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对杨老师、赵老师当天讲授的内容大家回去之后有个尝试,尝试之后大家集体做一个反馈的讨论,或者在教研的中期和后期分别展开两次“讨论会”,反馈自己参加教研及教研内容对各自的教学的帮助。 北外 2012.3.22
一中公开课:反思问卷(2012.3.21) 1.今天下午的集体备课让您感触最深的什么?为什么? 上课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设计很适用于本校学生,做到了因材施教。另外,对文章的深入朗读让学生受益很大。T13 从课堂实例的得失来研讨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能够为老师的课堂教学困惑解答。T12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决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段。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学会,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T10 北外 2012.3.22
课的形式让人耳目一新,朗朗的读书声让老师觉得很有成就感,不过好像又回归到旧的教学形式了?但是学生肯定很有收获。词汇上的,知识理解上的,还有阅读能力上的。所以,是不是无论旧教学方式还是新教学方式最后只要达到有输出就行,“学生为中心”。T1课的形式让人耳目一新,朗朗的读书声让老师觉得很有成就感,不过好像又回归到旧的教学形式了?但是学生肯定很有收获。词汇上的,知识理解上的,还有阅读能力上的。所以,是不是无论旧教学方式还是新教学方式最后只要达到有输出就行,“学生为中心”。T1 如果每堂课让学生有效吸收,量少一点,扎实一点,由浅入深,可以慢一点。T2 实用性,没有花架子;还原真实课堂环境,这是很重要。T9 北外 2012.3.22
在学生词汇储备小的情况下,如何去开展词汇教学。与我的学生相比,这些学生基础更差,所以我在研讨中对自己的学生更有信心,以后的活动设计会更接近他们的需求,不埋怨不抱怨,不急不躁。T7在学生词汇储备小的情况下,如何去开展词汇教学。与我的学生相比,这些学生基础更差,所以我在研讨中对自己的学生更有信心,以后的活动设计会更接近他们的需求,不埋怨不抱怨,不急不躁。T7 分段教学可以使阅读理解做的更深,便于学生掌握而非走马观花。但是若教材是故事类的,这种方法如何更好的联接课与课的连贯性,不打断对全课的理解?我也在想怎么做更好,更有效。高一必须把生词拿下,不能留下到高三。高一要让学生张嘴读,要让学生有收获。T6 北外 2012.3.22
2. 哪些内容对您的教学有用?为什么? 在多次朗读中,实现对生词的记忆和掌握。T13 磁带跟读的方法,学生能读就能有学的兴趣。T12 在课堂上尽量让学生练习说英语,多朗读,反复读。基于学生不善开口,不善阅读的缺点,挤出课堂时间纠正他们的错误,帮助学生改进。T10 跟读磁带5遍对我有用。好像又回到了自己读书的年代。我也要在以后课中尝试并且跟踪效果。T1 在课堂时间足够的情况下还需要跟磁带朗读课文,以使得学生读准读对。各个能力层次的学生综合在一起,分组学习是有效手段。T5 北外 2012.3.22
老师们都认为差生也有思考的能力,所以阅读教学要有表层信息的处理,但也要有信息加工题等。阅读教学中要重视朗读环节,让学生开口。跟读是很好的方法,可以练听力又可以练习阅读。T7老师们都认为差生也有思考的能力,所以阅读教学要有表层信息的处理,但也要有信息加工题等。阅读教学中要重视朗读环节,让学生开口。跟读是很好的方法,可以练听力又可以练习阅读。T7 (1)句句跟读是可以做的,而且做得很好。因为我看到学生读得很认真,说明他们乐于接受这种形式。(2)挖词填空的变词可以充分利用教材,还可强化记忆。(3)有老师问,学生读了句子,但是他们知道意思吗?我没考虑过这个问题。在我看来,学生能回答问题,就理解了问题。也许会有文中的句子不完全理解,但是老师问出关键性问题,是帮助学生理解的。T6 北外 2012.3.22
3. 您对今天的评课内容和方式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老师们提出的建议和想法很实用,对于我的教学帮助很大。自己对篇章的处理要更加深入。T13 评课内容很实际也很实用,能够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老师的困惑与方法进行研讨解决。T12 无建议,今天的课是给一中学生量身订做的实实在在的一节课。T10 以后希望能对增加这种走近课堂---课后大家评课---专家点评 的教研方式,收获特别多。T1 北外 2012.3.22
结语:与教师一起成长 • 教师与研究者都是行动教育的主体。 • 研究者与教师对研修活动和教学实践的反思逐渐弥合研究者与教师之间的“知识沟”,使教师成为有研究能力的实践者,使研究者成为有实践经验的理论工作者。 北外 2012.3.22
结语:与教师一起成长 • 鼓励老师走出固有的教学模式,释放他们的潜能,欣赏他们的创造力。 • 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的释放更加激发教师不断探索…… 北外 2012.3.22
教育有法,教无定法,选择合适,就是好法。 • 让老师们快乐地教学,让学生们快乐地学习。 • 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 北外 2012.3.22
谢谢! 杨鲁新 yangluxin@bfsu.edu.cn 北外 2012.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