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 likes | 196 Views
2005 年高三历史复习迎考摭谈 湖南省株洲市四中历史特级教师( 412000 ) 汪瀛 一、正确把握文科综合中历史学科的复习方向 首先,必须按 《 文科综合考试大纲 》 所规定的历史知识点进行复习,不要节外生枝。 第二,要将“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课程改革的精神注入到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之中。 第三,历史学科能力和基础知识考查是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永恒不变的主题。 第四,以历史专题为主要考查形式。 第五,高考命题,突出考查那些能自成体系历史主干知识。
E N D
2005年高三历史复习迎考摭谈 湖南省株洲市四中历史特级教师(412000) 汪瀛 一、正确把握文科综合中历史学科的复习方向 首先,必须按《文科综合考试大纲》所规定的历史知识点进行复习,不要节外生枝。 第二,要将“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课程改革的精神注入到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之中。 第三,历史学科能力和基础知识考查是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永恒不变的主题。 第四,以历史专题为主要考查形式。 第五,高考命题,突出考查那些能自成体系历史主干知识。 第六,高度重视考查与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相关的历史知识,有些甚至触及某些敏感话题。考查方式也从隐性介入转变为隐性介入和显性介入有机结合,且有脱离教材考能力的态势。 第七、命题注意发掘乡土历史资源,体现地方特色。
二、注意高三《中国古代史》新教材的新变化,科学应对二、注意高三《中国古代史》新教材的新变化,科学应对 (一)新旧教材内容变化与应对 1.历史文字知识点方面的变化: 2.历史图表知识点方面的变化: 3.史料、作业等方面的变化: 4.应对措施: 第一、要加强对新教材中的“新内容”的教学研究,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新内容”。 第二、对新教材中的新内容进行宏观整合,帮助学生弄清新教材中新提到的某些新的历史现象、事件、典章制度等演变线索与规律。 (二)新旧教材评述观点的变化与应对 1.修改了一些概念和专业术语的解释与表述。 2.修改了旧教材一些历史知识表述不准确之处。 3.修改评述时注意历史知识的前后联系和观点的统一。 4.修改了旧教材一些不准确的评述。 5.应对措施:
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摆脱原有的思维定势束缚,坚决杜绝有意或无意之间,用旧教材的史实和评述的内容教育学生;坚持用准确、科学的语言,进行历史教学,切忌没有根据的任意发挥。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摆脱原有的思维定势束缚,坚决杜绝有意或无意之间,用旧教材的史实和评述的内容教育学生;坚持用准确、科学的语言,进行历史教学,切忌没有根据的任意发挥。 其次,教师要与时俱进,积极大胆地吸收考古学和史学研究的新成果应用于历史教学。 三、引导学生牢固掌握和灵活运用历史学科基础知识 1.在知识结构中理解历史 2.掌握学科主体知识 3.重视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的培养 四、培养学生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1.获取信息的能力 2.分析问题的能力 3.运用知识的能力 4.描述论证的能力 五、注意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和民族意识 1.用现代意识统率历史知识,预设“接口”,实现综合
2.以民族精神为尺度,采点“挖坑”,实现综合 六、重视对现实热点问题的“冷静”思考 (一)关注什么样的时政热点 1.与教材知识密切结合、与政史地三科均有联系的社会热点、重大时政问题应具备如下特点 2.多年来一直被关注的持续性热点 3.重点关注国内热点 4.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热点问题 5.统领、包容其他热点的热点是关注的重点 (二)历史复习如何融合热点 1.要注意分析历史发展的特点在现实热点问题中的体现 2.复习时要注意对现实中的重大热点问题进行历史分析 (1)全方位地了解该热点问题的总体背景,了解该时政热点的来龙去脉以及相关的问题,系统地了解问题的背景、成因、现状和发展趋势等问题,并进而分析其与所学历史知识之间的关系,从历史的角度印证和认识该时政热点。
(2)认真领会党和国家正在实施的重大战略、方针、政策,全面分析时政热点可能涉及到的相关知识点,以及时政热点素材导入的方向,应多从历史的角度寻找导入方式。 七、指导学生制定切实可行复习计划 从宏观上说,一般,可将高三复习的一年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轮复习(高三第一学期+寒假) :第一年7月—第二年2月份是第一阶段总复习,即第一遍总复习,应以基础知识为本,重点放在课本上,注意整理知识网络、弄清概念,多看一些解题方法的书,明晰自己的思路。 第二阶段(高三第二学期):3—6月份,在第一阶段基础上,注意扩大思路,多做综合习题,以及多看侧重思维方法的参考书,可以加大题量。 从微观上说,就是制定周计划和天计划。 八、加强学法的指导,增强练习效率 (一)如何识记历史知识 1.少量多次的不间断学习 2.通过主动作用于教材形成记忆
3.通过复述的方法检验和强化记忆 (二)解决问题的思路点拨 1.如何分析概括历史特征 (1)要在发散思维中找到归纳、概括的角度。 (2)在比较中寻找角度,得出区别点,概括特征。 (3)要善于提炼归纳,从错综复杂的史实中把握客观线索、趋势、新发展,形成特征 。 2.如何寻找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作答 (1)材料中有效信息寻找五法:①开头结尾法;②省略号两侧法;③注释法;④出处法;⑤时空人物法。 (2)答案四法:①来源材料本身法;②来源历史教材法;③教材材料结合法;④源于政地生活法。 (三)提高练习效率 1.明确练习前提 2.清楚练习要求 3.落实练习目标 4.巧选练习内容
(1)突出双基,夯实基础 (2)适度综合,重新整合 (3)关注“热点”,拓宽思路 (4)地图图表,科学选练 5.劳逸结合,重视主体 九、2005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知识考查重点预测。 1.中国古代史部分 ①祖国统一与民族团结问题:如西周、春秋、战国到秦朝,重点注意这一时期政治上由分裂走向统一、经济上从奴隶制经济向封建经济过渡和思想上的多元性这三大主干知识决的内容和相互关系。 ②西汉、唐、宋、明、清的民族关系与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与开发。 ③汉唐与明清的对外关系(贸易与交往),由汉唐的多元开放到明清的闭关锁国,汉唐注重吸收外来的多元文化,明清时期尽管闭关锁国,但对西方的技术(如水利等)仍是吸收的,这与当时的政治环境分不开(如专制统治的加强、文字狱等)。
④中国古代的商品经济和城市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 ⑤三农问题与粮食安全战略。 ⑥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与中央政权对广大地区的行政管理;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与用人制度。 ⑦中国古代传统优秀文化。如秦始皇陵兵马俑。 2.中国近代现代史部分 ①中国近代化或现代化问题。如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探索问题,近代前期中国的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全面启动、逐步深入的具体表现和相互关系。中国的政权、法制和道德建设,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几次宪法的修订问题(从戊戌变法到1912年的临时约法,从瑞金的宪法大纲到1949年的《共同纲领》,从1954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到如今的宪法。 ②志士仁人为改变近代中国的命运所作出的努力与探索。 ③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年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至1928年的东北易帜),这一时期的历史深刻体现了中国历史的巨大变化,应重点把握。尤其是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思想领域的重大变化。
④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阶段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具体表现、重大成就以及党的建设问题。中国共产党的几次重要会议以及三代领导集体的开创性工作和党的作风建设。 ⑤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 ⑥中国的外交,尤其是近现代的中俄关系、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中印关系、中国南海开发利用问题和中国与东盟的关系。 3.世界近代现代史部分 ①从新航路开辟到工业革命再到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加强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②近代以来人类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人权、民主与法治问题。要注重人文主义、启蒙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三大文献(极利法案》、《人权宣言》、《独立宣言》),并将这些与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近代的政治变革和思想历程联系起来。 ③工业革命、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④重点注意欧洲及欧洲国家如欧盟、意大利、德国。 ⑤美国、日本的历史应为重点,而且要注重其与中国近现代史的联系,因为这两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政策和外交政策与中国密切相关。 ⑥国际关系中的大国关系(中、美、英、法、德、俄、西班牙之间的关系)、大国与国际机构如国联、联合国的关系。 ⑦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如朝鲜核问题;中、俄、日三国为俄罗斯石油所产生的争端;日本军国主义复活问题;历史上的战争与和平;国际恐怖主义与反恐斗争。 ⑧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中国近现代融入世界市场。 ⑨科技革命、工业化与人类、自然、社会协调发展。例如:防止环境污染、合理利用能源和资源、控制人口增长、重视生态平衡等等。 4.社会热点部分 ①注意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以及《焦点访谈》栏目所反映出来的社会热点问题有机地、合理地与历史教材相联系。
②有重大纪念意义的历史大事并已同时是教材中的主干知识。 ③能够引导考生理解党的大政方针、政策、国家意志,与生活相关又能与历史学科知识有协调性的问题才是社会热点问题。其区分标准有四个:一是能体现国家意志又被人们普遍关注的大事和焦点问题;二是带有战略性的事关国家或人类社会发展的新价值观能突出社会主题;三是既能从社会热点取材,又能充分联系学科的相关知识涵是考生能够运用教材中比较重要的理论知识去分析而不是纯时政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