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转变观念 聚焦学生 -- 嘉兴市南湖高级中学小班实验背景下 “ 学案导学 ” 探索 2012 年 11 月

转变观念 聚焦学生 -- 嘉兴市南湖高级中学小班实验背景下 “ 学案导学 ” 探索 2012 年 11 月. 我们深知: 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学习主体 - 学生 - 亲身体验的过程。 因此,聚焦学生,转换课堂教学模式成为必然。 近年来我校校本研修以 “ 行动研究 ” 为主要方式,兼顾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同步,尝试探索小班实验背景下的 “ 学案导学 ” 课堂教学方式。. 本报告包含以下内容. ●“ 学案”设计经历的三个阶段. ● “ 习题串”式学案与“任务链”式学案的异同分析. ● “ 学案 ” 的功能辨析与价值审视. ● 学案带来的课堂变化.

Download Presentation

转变观念 聚焦学生 -- 嘉兴市南湖高级中学小班实验背景下 “ 学案导学 ” 探索 2012 年 11 月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转变观念 聚焦学生--嘉兴市南湖高级中学小班实验背景下“学案导学”探索2012年11月

  2. 我们深知: 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学习主体-学生-亲身体验的过程。 因此,聚焦学生,转换课堂教学模式成为必然。 近年来我校校本研修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兼顾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同步,尝试探索小班实验背景下的“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方式。

  3. 本报告包含以下内容 ●“学案”设计经历的三个阶段 ●“习题串”式学案与“任务链”式学案的异同分析 ● “学案”的功能辨析与价值审视 ●学案带来的课堂变化 ●实践后的几点思考

  4. 一、“学案”设计经历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学案”是改进了的“教案”。 把教案改编成“学案”,习题下留有空白供学生书写。学生手里有学案,可几乎不用它 。这时的学案等同于教案, 是“改进了的教案”。 第二阶段:“学案”发挥了“小黑板”的作用,增加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面和活动量 ●学习目标代替教学目标,设计者站在学生的角度,学案呈现的是学习过程。 ●分标题下的习题多了,学生用学案的时间增加了。主要是用来交流、做题、答题和听老师讲题、记老师的解题、和同学论题等。学生的活动面和量都增加了。 第三阶段:“学案”外显了对学习途径与方法的指导 针对学习目标,学案列出若干条学习任务,每条任务还会分解为几个小任务。这些任务往往以“学习行为指令”的方式给出,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围绕着学案展开,且自主活动的时间多了,内容也更丰富了。 第一阶段类型的学案很少见了,第三阶段类型的学案多起来了,第二阶段类型的学案使用得最多。

  5. 二、“习题串”式学案与“任务链”式学案的异同分析 根据呈现形式,我们把二、三个阶段的学案区分为“习题串”和“任务链”式学案。 ●共同点:突出“学”,落实“用”,改变了以“听”为主的学习状态 1.两者均突出了 “学”——让学生明白学什么、不同的方式引导学习活动。 2.落实了“学生要用学案”这一目的,学生的学习活动围绕学案展开。根据教师要求或学案要求,学生不时地或翻看课本,或思考解答课本上的问题。 3.由于设计了学习活动,所以方式更丰富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关注度。

  6. 二、“习题串”式学案与“任务链”式学案的异同分析 根据呈现形式,我们把近两个阶段的学案划分为习题串和任务链式学案。 ●不同点:分别以“习题串”和“任务链”的形式呈现 1.学习途径和方法指导不同:前者是内隐的,后者是外显的。 2.“习题串”是教师根据学习目标精心设计的有序习题(包括一些问题)系列,学生依次解决问题。教师的设计思路隐含在“习题串”中,学习过程是按序走,但为什么这么走,学生不用想,也不会去想。 我们认为,“外显的”比“内隐的”学习途径,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7. 三、 “学案”的功能辨析与价值审视 (一)“学案”的三种功能 1.预习导引。这类学案课前发给学生,有的老师在课前还会收上来查看,了解预习情况,以便适当调整课堂学习活动。这种预习,教师一般根据“难度低一些,学生用时少一点”的原则设计。课后不再布置作业,而是下发下一节课的学案,作业就是预习。 2.互动纽带。学案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注意力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因为学生的活动方式多样化了,动手、动口、动眼的机会增多,而且交错进行。 3.认知地图。主要体现在第三阶段类型的学案上。学案把老师为学生设计的学习途径、方法显现出来了,使教师的设计容易转化为学生的直接认识,由于学案呈现的内容脉络清晰,结构井然,就象在游览一个景点,手里拿着一张清楚的导游图,故称其为认知地图。

  8. 三、 “学案”的功能辨析与价值审视 (二)“学案”的两大价值 1.延续并发展了“茶馆式教学模式”。 2.激活了课堂教学中两个过去被轻视了的活动元素:读和议。

  9. 四、学案带来的课堂变化 既然“学案”聚焦于学生的学,故课堂的评价也是围绕学生设置:

  10. 四、学案带来的课堂变化

  11. 四、学案带来的课堂变化

  12. 五、“学案”编写的思考 教案是教学方案,学案就是学习方案。 再具体一点: 学案是由老师编制,供学生使用,以纸质文本的形式呈现,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主要用于课堂的学习活动方案。

  13. 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学生见到文字量大的学案有点心怵,普遍要求学案简洁明了。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学生见到文字量大的学案有点心怵,普遍要求学案简洁明了。 因此在编写时尽量“框架化”,即使用“导学条”。 “导学条”是引导学生快速明白课堂内容的纸条,相对于“学案导学”的习题或练习堆砌而提出的。 它的设计可以以知识呈现过程(教学序)、知识载体(知识序)、活动方式(活动序)、学生认知过程(认知序)四个序列为线索,其内容宜少不宜多,让学生一目了然。 导学条一般不含练习题,但含有课堂的主要问题,习题部分可以单列在导学案的后面。即一份导学案可以由“导学条”和“习题”两部分组成,也可以穿插在学案内容中。

  14. 谢谢大家! 衷心希望批评指正!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