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 likes | 316 Views
转变观念 聚焦学生 -- 嘉兴市南湖高级中学小班实验背景下 “ 学案导学 ” 探索 2012 年 11 月. 我们深知: 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学习主体 - 学生 - 亲身体验的过程。 因此,聚焦学生,转换课堂教学模式成为必然。 近年来我校校本研修以 “ 行动研究 ” 为主要方式,兼顾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同步,尝试探索小班实验背景下的 “ 学案导学 ” 课堂教学方式。. 本报告包含以下内容. ●“ 学案”设计经历的三个阶段. ● “ 习题串”式学案与“任务链”式学案的异同分析. ● “ 学案 ” 的功能辨析与价值审视. ● 学案带来的课堂变化.
E N D
转变观念 聚焦学生--嘉兴市南湖高级中学小班实验背景下“学案导学”探索2012年11月
我们深知: 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学习主体-学生-亲身体验的过程。 因此,聚焦学生,转换课堂教学模式成为必然。 近年来我校校本研修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兼顾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同步,尝试探索小班实验背景下的“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方式。
本报告包含以下内容 ●“学案”设计经历的三个阶段 ●“习题串”式学案与“任务链”式学案的异同分析 ● “学案”的功能辨析与价值审视 ●学案带来的课堂变化 ●实践后的几点思考
一、“学案”设计经历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学案”是改进了的“教案”。 把教案改编成“学案”,习题下留有空白供学生书写。学生手里有学案,可几乎不用它 。这时的学案等同于教案, 是“改进了的教案”。 第二阶段:“学案”发挥了“小黑板”的作用,增加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面和活动量 ●学习目标代替教学目标,设计者站在学生的角度,学案呈现的是学习过程。 ●分标题下的习题多了,学生用学案的时间增加了。主要是用来交流、做题、答题和听老师讲题、记老师的解题、和同学论题等。学生的活动面和量都增加了。 第三阶段:“学案”外显了对学习途径与方法的指导 针对学习目标,学案列出若干条学习任务,每条任务还会分解为几个小任务。这些任务往往以“学习行为指令”的方式给出,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围绕着学案展开,且自主活动的时间多了,内容也更丰富了。 第一阶段类型的学案很少见了,第三阶段类型的学案多起来了,第二阶段类型的学案使用得最多。
二、“习题串”式学案与“任务链”式学案的异同分析 根据呈现形式,我们把二、三个阶段的学案区分为“习题串”和“任务链”式学案。 ●共同点:突出“学”,落实“用”,改变了以“听”为主的学习状态 1.两者均突出了 “学”——让学生明白学什么、不同的方式引导学习活动。 2.落实了“学生要用学案”这一目的,学生的学习活动围绕学案展开。根据教师要求或学案要求,学生不时地或翻看课本,或思考解答课本上的问题。 3.由于设计了学习活动,所以方式更丰富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关注度。
二、“习题串”式学案与“任务链”式学案的异同分析 根据呈现形式,我们把近两个阶段的学案划分为习题串和任务链式学案。 ●不同点:分别以“习题串”和“任务链”的形式呈现 1.学习途径和方法指导不同:前者是内隐的,后者是外显的。 2.“习题串”是教师根据学习目标精心设计的有序习题(包括一些问题)系列,学生依次解决问题。教师的设计思路隐含在“习题串”中,学习过程是按序走,但为什么这么走,学生不用想,也不会去想。 我们认为,“外显的”比“内隐的”学习途径,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三、 “学案”的功能辨析与价值审视 (一)“学案”的三种功能 1.预习导引。这类学案课前发给学生,有的老师在课前还会收上来查看,了解预习情况,以便适当调整课堂学习活动。这种预习,教师一般根据“难度低一些,学生用时少一点”的原则设计。课后不再布置作业,而是下发下一节课的学案,作业就是预习。 2.互动纽带。学案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注意力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因为学生的活动方式多样化了,动手、动口、动眼的机会增多,而且交错进行。 3.认知地图。主要体现在第三阶段类型的学案上。学案把老师为学生设计的学习途径、方法显现出来了,使教师的设计容易转化为学生的直接认识,由于学案呈现的内容脉络清晰,结构井然,就象在游览一个景点,手里拿着一张清楚的导游图,故称其为认知地图。
三、 “学案”的功能辨析与价值审视 (二)“学案”的两大价值 1.延续并发展了“茶馆式教学模式”。 2.激活了课堂教学中两个过去被轻视了的活动元素:读和议。
四、学案带来的课堂变化 既然“学案”聚焦于学生的学,故课堂的评价也是围绕学生设置:
五、“学案”编写的思考 教案是教学方案,学案就是学习方案。 再具体一点: 学案是由老师编制,供学生使用,以纸质文本的形式呈现,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主要用于课堂的学习活动方案。
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学生见到文字量大的学案有点心怵,普遍要求学案简洁明了。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学生见到文字量大的学案有点心怵,普遍要求学案简洁明了。 因此在编写时尽量“框架化”,即使用“导学条”。 “导学条”是引导学生快速明白课堂内容的纸条,相对于“学案导学”的习题或练习堆砌而提出的。 它的设计可以以知识呈现过程(教学序)、知识载体(知识序)、活动方式(活动序)、学生认知过程(认知序)四个序列为线索,其内容宜少不宜多,让学生一目了然。 导学条一般不含练习题,但含有课堂的主要问题,习题部分可以单列在导学案的后面。即一份导学案可以由“导学条”和“习题”两部分组成,也可以穿插在学案内容中。
谢谢大家! 衷心希望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