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2

品 管 圈 Quality Control Circle

品 管 圈 Quality Control Circle. 品管圈 QCC 的含義. 品管圈 : 就是由相同、相近或互補之工作場所的人們自動自發組成數人一圈的小圈團體。 又稱 QC小組 ,一般 6 人左右, 然後全體合作、集思廣益,按照一定的活動程式,活用 品管七大手法 QC7 手法 ,來解決工作現場、管理、文化等方面所發生的問題及課題。 是一種比較活潑的品管形式。 品管圈的特點是參加人員強調 主管 、技術人員、員工三結合。 現代的 QCC 管理內容和目標突破原有的質 品 管理範圍,向著更高的 技術、工藝、管理 方面擴展。. 品管圈的由來 . 美國的始祖

marigold
Download Presentation

品 管 圈 Quality Control Circle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品 管 圈 Quality Control Circle

  2. 品管圈QCC的含義 • 品管圈:就是由相同、相近或互補之工作場所的人們自動自發組成數人一圈的小圈團體。 • 又稱QC小組,一般6人左右,然後全體合作、集思廣益,按照一定的活動程式,活用品管七大手法QC7手法,來解決工作現場、管理、文化等方面所發生的問題及課題。 • 是一種比較活潑的品管形式。 • 品管圈的特點是參加人員強調主管、技術人員、員工三結合。 • 現代的QCC管理內容和目標突破原有的質品管理範圍,向著更高的技術、工藝、管理方面擴展。

  3. 品管圈的由來 • 美國的始祖 • 起始於1950年Deming 戴明 教授的統計方法課程 • 1954年Juran 朱蘭教授的品質 管理課程。

  4. 戴明博士的14項品質經營原則 • 1.對產品及服務持續改善,並創造一貫的目的意識 • 2.導入革新的經營理念 • 3.停止對全數檢查的依賴 • 4.淘汰不合格的供應商,禁止以價格為唯一的採購依據 • 5.持續研究改善係統問題 • 6.以現代的訓練方式,不斷的教育訓練,以達善用人材 • 7.培養與善用領導統御 • 8.鼓勵有效的雙向溝通,以驅除員工的恐懼感 • 9.鼓勵以合作方式打破部門的障礙 • 10.減少標竿,除去對員工的強迫推銷口號,或目標 • 11.以統記的方法改善品質與生產來代替配額式的工作目標 • 12.消除任何會傷害員工自尊心的障礙 • 13.鼓勵員工積極參與教育訓練及自我訓練 • 14.清楚定義高階層對品質與生產改善的永遠承諾與措施

  5. 裘蘭品質管理三步驟 • 1.品質管制 • 評估與比較品質績效表現並採取行動而達到管制目標 • 2.品質改善 • 提昇品質表現使其超越以前的水準 • 3.品質規劃 • 開發產品與流程以符合客戶的需求 • 4.全面品管的起點:高階主管的承諾 • 企業的最高階層以品質為念是無比重要的,居高位者沒有這一方面言行一致的誠摯表現,其部屬員工就做不出成績來

  6. 日本品管圈的沿革-1 • 1946引進統計式品質管制Statistical Quality Control ,SQC • 1960年代的QCC活動是以製造業為主 • 1960引進美國品管專家費根堡的全面品質管制TQC理念,並且本土化成為日式TQC,對外稱為全公司品質管制Company-Wide Quality Control,CWQC • CWQC是完整的品管體系,包括經營者的方針管理在內,品管圈也是其中的一環

  7. 日本品管圈的沿革-2 • 品管圈活動是由日本石川馨博士於1962年所創 • 日本人不只是訓練工程師與主管階層而已,而是有計劃的大量提高生產力 • 品管部在美國是很大的部門,成員包括品管工程師、信度工程師和其它領域的專家 • 反觀日本,廣泛的教導各領域經理品管的方法後,可以縮減龐大的品管部門以及專門的工程師 • 日本企業將計劃Plan、實施Do、查核Check 、改善處置Action的「PDCA循環」確實貫徹,讓這項活動「好還要更好」。

  8. 日本石川馨博士的管制項目分類 • Check Point(查核點) • 引起產品品質變異的原因檢查,主要針對影響較大或者不穩定者列入查核對象 • Control Point(管制點) • 作業之結果,如半成品或成品的品質特性、產量、成本

  9. 日本品管圈的沿革-3 • 1990年代日本品管圈活動的內涵又有了新變化 • 當時資訊時代,也是服務業盛行的時代,為了提升業績,企業面臨了許多新課題 • 日本品管圈發現原本以生產部門為主的「問題解決型QC STORY」有補足的必要,花了3年的時間,完成課題達成型解題程序,稱為「課題達成型QC STORY」 • 1995年全面修訂QCC綱領 • 1996/5第二次修訂QCC綱領,同時改名稱為QCC的基本 • 1996/4正式將日式TQC改稱為全面品質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

  10. 品管圈活動的基本理念 • 改善企業的體質,幫助企業發展 • 尊重人性,創造一個有意義、明朗的工作場所 • 發揮人的能力,引發出無限的潛能

  11. 品管圈的基本思考方向 • 我們不知道真正的問題有哪些,甚至不知道主要的問題在哪裡 • 我們要教如何分析以找出主要的問題 • 我們要教如何列出主要問題可能的清單 • 再由中找出真正的問題 • 然後要幫忙找出解決的方法 • 最後教如何在掌握的現況中,保持成果

  12. 品管圈活動的要領 • 自動自發 • 自我啟發 • 全員參加 • 全員發言 • 相互啟發 • ~以改善自己的工作現場,為著眼點~

  13. 品管圈活動的目的效果 • 提高現場品質意識、問題意識和改善意識 • 提高現場士氣,培養團隊精神 • 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 從工作中發掘樂趣、意義 • 達到符合人性需要的自主管理 • 發揮智慧、啟發腦力資源 • 透過科學性的活動可開闊視野 • 品質保證徹底執行

  14. 參與者的收獲 • 品管圈會議中可以有機會在大眾面前講話。 • 彼此結交更多的朋友,有助於營造工作場所愉快的氣氛。 • 更能意識到本身工作的重要性與職責,因而對自己的工作更感到自豪。 • 改善了個性,與養成專心處理問題的能力,這些品管圈的經驗也可以應用到家庭生活上。

  15. 日本施行的結果 • 日本在1966/4就有超過10,000個品管圈,且每圈都展現以下的特質: • 每圈平均節省 3,000US • 日本整體的改善總共達到3 億US的效益 • 經理和工程師沒有花費時間就可以有這些成果,依舊處理跨部門與高層的營運計劃 • 分析很多突發的問題,降低變異性與預防復發 • 工作場所就有很多很棒的管理手法,如:更清處的判讀標準、更完整的手法,更好的數值回饋和管制圖

  16. 實施品管圈需要注意的問題-1 • 1.確立企業精神,培養企業文化。 • 企業方針也就是“企業精神”,企業確立一個精神,才能使員工有明確的目標,才能改變員工的思想意識,才能使員工煥發出蓬勃的生命力、創造力。 • 企業成敗不完全取決於嚴格的管理制度,還取決於企業精神的形成和發揮,因此企業精神構成了企業生存的基礎和發展的動力。 • 企業精神的培育與企業領導人的素質和作風緊密相關,創業時期的領導人,其身體力行、言傳身教,對企業精神的定型起著關鍵的作用。 • 企業文化可以理解為企業的觀念形態,文化形式和價值體系的總和,是企業員工信念和凝聚力的體現,即以人為本,以“誠”“信”為基礎的企業文化。 • 企業的領導者如果管理有方,措施得力,在企業中建立了具有鮮明個性和獨特風格的企業文化,確立了一種能夠使企業領導與全體員工上下一心、目標一致的企業精神,那麼企業管理一定會成功,經濟效益一定會提高。

  17. QCC與企業文化 • 企業文化是當今企業管理的最新形式,是企業所創造的獨 具特色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爲現代企業管理的 發展提供了新理論依據。 • 企業文化建設強調以人爲本。 • QCC活動最終目的是提高人的素質, • QCC的宗旨是調動人 的積極性,充分發揮人的無限能力,創造尊重人,充滿生氣和活力的工作環境;有助於改善和提高企業素質。 • QCC活動與企業文化建設是密不可分的,都具有豐富內 涵的人本特徵,與現代經營的戰略思想“人的管理”是不謀而合的。

  18. 實施品管圈需要注意的問題-2 • 2.主管重視QCC活動,動員、引導全體員工積極參與QCC活動。 • QC源於基層,產生於基層,它是在生產或工作崗位上從事各種勞動的員工,圍繞企業的方針目標或現場存在的問題而組織起來開展活動”的小組 • 必須要動員所有員工積極、熱情的投入到QCC活動中去 • 這基本要素又必須是企業領導或主管人員有足夠的重視程度,因為主管重視QCC活動,注重質量管理,QCC活動才會如虎添翼。

  19. 實施品管圈需要注意的問題-3 • 3.加強內部工作崗位培訓,充實QCC技術力量 • 常說的“品質興業”實質就是“人才興業”,產品的品質就標誌著企業員工的素質,服務性行業更甚,因此員工的再教育是現代作業必不可少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提高QCC品質的保證。 • 鄧小平曾說過:忽視教育的主管,是缺乏遠見的、不成熟的主管。 • 因而落實在職訓練的任務是領導者必負的責任,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員工教育和企業發展的良性循環,才能更充實QCC的技術力量。

  20. 實施品管圈需要注意的問題-4 • 4.要加強對QCC活動的財務投入,加強對QCC成果的獎勵力度。 • QCC活動的成果如果能給企業帶來效益,而企業領導者又能給參與QCC活動的人員給予精神、物質獎勵,必定能推動員工的勞動熱情和積極性,形成更良性的循環,創造出更高品質的成果。 • 加強對QCC先進設備的添置,改善工作環境,增加技術智力投資,這樣就更能使QCC活動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1. QCC活動流程模式

  22. 2主題 定活 動計 劃 3目標 設定 4現狀 調查 數據 收集 5數據 整理 6原因 分析 7對策 制定 審查 1組圈 12活動 總結 13成果 發表 8對策 實施 檢討 9效果 確認 10標準 化 11成果資料整理比較 12、活動總結 11成果 整理 比較 品管圈(QCC)推行方法

  23. QCC流程模式-1 • 1、組圈 • 1根據同一部門或工作性質相關聯、同一班次之原則,組成品管圈。 • 2選出圈長。 • 3由圈長主持圈會,並確定一名記錄員,擔任圈會記錄工作。 • 4以民主方式決定圈名、圈徽。 • 5圈長填寫“品管圈活動組圈登記表”,成立品管圈,並向QCC推動委員會申請註冊登記備案。

  24. QCC流程模式-2 • 2、活動主題選定,制定活動計劃 • 1每期品管圈活動,必須圍繞一個明確的活動主題進行,結合部門工作目標,從品質、成本、效率、交期、安全、服務、管理等方面,每人提出2~3個問題點,列出問題一覽表 • 2以民主投票方式產生活動主題,主題的選定,以品管圈活動在3個月左右能解決為原則。 • 3提出選取理由,討論並定案。 • 4制定活動計劃及進度表,並決定適合每一個圈員的職責和工作分工。 • 5主題決定後要呈報部門直接主管/經理審核,批准後方能成為正式的品管圈活動主題。 • 6活動計劃表交QCC推行委員會備案存檔。 • 7本階段推薦使用腦力激盪法和甘特圖。

  25. QCC流程模式-3 • 3、目標設定 • 1明確目標值並和主題一致,目標值儘量要量化。 • 2不要設定太多的目標值,最好是一個,最多不超過兩個。 • 3目標值應從實際出發,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既有挑戰性,又有可行性。 • 4對目標進行可行性分析。

  26. QCC流程模式-4 • 4、現狀調查,數據收集 • 1根據上次的特性要因圖(或圍繞選定的主題,通過圈會),設計適合本圈現場需要的、易於數據收集、整理的查檢表。 • 2決定收集數據的週期、收集時間、收集方式、記錄方式及責任人。 • 3圈會結束後,各責任人員即應依照圈會所決定的方式,開始收集數據。 • 4數據一定要真實,不得經過人為修飾和造假。 • 5本階段使用查檢表。

  27. QCC流程模式-5 • 5、數據收集整理 • 1對上次圈會後收集數據過程中所發生的困難點,全員檢討,並提出解決方法。 • 2檢討上次圈會後設計的查檢表,如需要,加以補充或修改,使數據更能順利收集,重新收集數據。 • 3如無前兩點困難,則圈長落實責任人及時收集數據,使用QC手法,從各個角度去層別,作成柏拉圖形式直觀反映,找出影響問題點的關鍵項目。 • 4本階段可根據需要使用適當之QC手法,如柏拉圖、直方圖等。

  28. QCC流程模式-6 • 6、原因分析 • 1在圈會上確認每一關鍵項目。 • 2針對選定的每一關鍵項目,運用腦力激盪法展開特性要因分析。 • 3找出影響的主要因素,主要因素要求具體、明確、且便於制定改善對策。 • 4會後落實責任人對主要因素進行驗證、確認。 • 5對於重要原因以分工方式,決定各圈員負責研究、觀察、分析,提出對策構想並於下次圈會時提出報告。 • 6本階段使用腦力激盪法和特性要因法。

  29. QCC流程模式-7 • 7、對策制定及審批 • 1根據上次圈會把握重要原因和實際觀察、分析、研究的結果,按分工的方式,將所得之對策一一提出討論,除了責任人的方案構想外,以集思廣益的方式,吸收好的意見。 • 2根據上述的討論獲得對策方案後,讓圈員分工整理成詳細具體的方案。 • 3對所制定的具體對策方案進行分析,制定實施計劃,並在圈會上討論,交換意見,定出具體的步驟、目標、日程和負責人,註明提案人。 • 4圈長要求圈員根據討論結果,以合理化建議的形式提出具體的改善構想。

  30. QCC流程模式-7 • 7、對策制定及審批 • 5圈長將對策實施計劃及合理化建議報部門主管/經理批准後實施(合理化建議實施績效不參加合理化建議獎的評選,而直接參加品管圈成果評獎)。 • 6如對策需涉及圈外人員,一般會邀請他們來參加此次圈會,共同商量對策方法和實施進度。 • 7本階段使用愚巧法、腦力激盪法、系統圖法。

  31. QCC流程模式-8 • 8、對策實施及檢討 • 1對所實施的對策,由各圈員就本身負責工作作出報告,順利者給予獎勵,有困難者加以分析並提出改進方案和修改計劃。 • 2對前幾次圈會做整體性的自主查檢,尤其對數據收集、實施對策、圈員向心力、熱心度等,必須全盤分析並提出改善方案。 • 3各圈員對所提出對策的改善進度進行反饋,並收集改善後的數據。

  32. QCC流程模式-9 • 9、效果確認 • 1效果確認分為總體效果及單獨效果。 • 2每一個對策實施的單獨效果,通過護理化建議管理程式驗證,由圈長最後總結編制成合理化建議實施績效報告書,進行效果確認。 • 3對無效的對策需開會研討決定取消或重新提出新的對策。 • 4總體效果將根據已實施改善對策的數據,使用QCC工具(總推移圖及層別推移圖)用統計數據來判斷。改善的經濟價值儘量以每年為單位,換算成具體的數值。 • 5圈會後應把所繪製的總推移圖張貼到現場,並把每天的實績打點到推移圖上。 • 6本階段可使用檢查表、推移圖、層別圖、柏拉圖等。

  33. QCC流程模式-10 • 10、標準化 • 1為使對策效果能長期穩定的維持,標準化是品管圈改善歷程的重要步驟。 • 2把品管圈有效對策納入公司或部門標準化體系中。

  34. QCC流程模式-11 • 11、成果資料整理(成果比較) • 1計算各種有形成果,並換算成金額表示。 • 2製作成果比較的圖表,主要以柏拉圖金額差表示。 • 3列出各圈員這幾次圈會以來所獲得的無形成果,並做改善前、改善後的比較,可能的話,以雷達圖方式表示。 • 4將本期活動成果資料整理編制成“品管圈活動成果報告書”。 • 5本階段可使用柏拉圖、雷達圖等。

  35. QCC流程模式-12 • 12、活動總結及下一步打算 • 1任何改善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一次解決所有的問題,總還存在不足之處,找出不足之處,才能更上一各台階。 • 2老問題解決了,新問題又來了,所以問題改善沒有終點。 • 3按PDCA循環,品質需要持續改善,所以每完成一次PDCA循環後,就應考慮下一步計劃,制定新的目標,開始新的PDCA改善循環。

  36. QCC流程模式-13 • 13、成果發表 • 1對本圈的“成果報告書”再做一次總檢討,有全體圈員提出應補充或強調部分,並最後定案。 • 2依照“成果報告書”,以分工方式,依各人專長,分給全體圈員,製作各類圖表。 • 3圖表做成後,由圈長或推選發言人上台發言,並進行討論交流。 • 4準備參加全公司品管圈發表會。 • 5獎勵

  37. 問題分析解決的程序-1 • 1.問題定義 • ●4W:WHAT、WHEN、WHERE、WHO • 2.問題檢討 • ●問題選定的理由 → 現況掌握 → 數據收集:統計圖、查檢表 • 3.問題發掘(WHY) • ●發掘:腦力激盪法 → 整理:KJ法、系統圖、魚骨圖 • 4.問題確認 • ●因果關連圖、 現地觀察 • 5.問題界定 • ●處置問題/治標問題/治本問題 • 6.改善目標訂定 • ●改善程度V.S資源投入

  38. 問題分析解決的程序-2 • 7.原因分析 • ●數據情報:特性要因圖、查檢表、柏拉圖 • ●語言情報:特性要因圖、系統圖、5WHY • 8.對策擬定 • ●腦力激盪、系統圖、經驗、問題對策集 • ●處置對策/治標對策/治本對策 • 9.決策分析 • ●決策目的、決策限制、決策評估、決策風險 • 10.實施追蹤 • ●甘特圖、PERT圖、矩陣圖 • 11.效果確認 • ●推移圖 • 12.再防止與模式建立 • ●FTA/FMEA/PDPC/矩陣圖、品質履歷 /問題對策集

  39. 魚 骨 圖 • 為多人共同討論,以找出事物之〈要因〉果〈特性〉關係的一種繪圖方式 • 在分析之過程中,因、果關係以箭頭表示之,最後繪製出來的圖形如同魚骨頭的形狀,所以又稱為魚骨圖 • 此圖是日本的石川馨博士所發明的,所以又稱為「石川馨圖」

  40. 大要因 大要因 主因 問題點 中要因 小要因 大要因 大要因

  41. 管理異常柏拉圖 83.0 %

  42. 系統圖 • 將事項間的關連,經過有系統的展開,做成「目的—手段」或「結果—原因」的圖形,使問題能一目瞭然, • 以明確問題重點,便於尋找達成目的與目標的最適當手段及策略

  43. 果 病患手術作業績效差

  44. 演繹法 • 先將原因分為幾項大要因,例如「人」、「事」、「時」、「地」、「物」等五個大要因,再由圈員就這幾個大要因分別思考有些中要因及小要因 • 優點:速度會比較快 • 缺點:思考方向侷限在這幾個大要因上,而忽略了其他重要的大要因

  45. 歸納法 • 由每位圈員先寫幾個原因「例如每人寫出10個原因),再將大家的原因集合起來,刪去重複的原因後,再加以分類 • 優點:所想出之原因會較為完整,較不會被侷限在某一範圍內 • 點:較花時間

  46. 活動計劃表-問題解決型 5H1W

  47. 原因、要因、真因 • 原因: • 所有可能造成問題的因素都稱為「原因」 • 要因: • 根據經驗或投票所圈選出來的原因(並沒有實際到現場收集數據來驗證) • 真因: • 至現場對現物收集數據後,所驗證出來的真正原因,也就是用數據圈選出來的原因

  48. 真因驗證 對象︰全部小要因或先選出部份小要因 判定真因方法︰ 設計查檢表收集數據作圖表示(柏拉圖) 到現場、看現物、瞭解現況並記錄表示 用經驗及技術來判斷是否真因(較為主觀) 確認真因(確實影響問題的真正原因) 從「真因」中圈出影響度高的主要原因

  49. 品質管制時代的演變 個人工作制品管 個人負責生產與檢驗 個人負責生產/領班負責檢驗 包商領班制品管 領班/個人負責生產,檢驗交由專業 化驗專業制品管 領班/個人負責生產,檢驗交由專業,統計方法管理 統計品質制品管 全面品質制品管 統計方法與品管措施全面管理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