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0 likes | 1.12k Views
科普作品閱讀研討會 巢立仁博士 2011 年 3 月 26 日. 一、科普作品還是文學作品?. 試分析例子一和例子二,指出這兩個例子,是科普作品,還是文學作品。 例子一 安伯托 ‧ 艾柯 〈 我人生的第一夜 〉 。 《 智慧女神的魔法袋 》 ,頁 44 。台北:皇冠文化,零四年一版。 例子二 R. 卡森 《 寂靜的春天 》( 首章 ‧ 節選 ) 。 http://www.tianyabook.com/zhexue/silent/index.html. 兩篇作品的反思. 思考重點: 1. 那一篇是以文學手法介紹科學現象? 2. 那一篇借科學現象抒發個人感受呢?.
E N D
科普作品閱讀研討會 巢立仁博士 2011年3月26日
一、科普作品還是文學作品? 試分析例子一和例子二,指出這兩個例子,是科普作品,還是文學作品。 例子一 安伯托‧艾柯〈我人生的第一夜〉。《智慧女神的魔法袋》,頁44。台北:皇冠文化,零四年一版。 例子二 R.卡森《寂靜的春天》(首章‧節選)。http://www.tianyabook.com/zhexue/silent/index.html
兩篇作品的反思 思考重點: 1.那一篇是以文學手法介紹科學現象? 2.那一篇借科學現象抒發個人感受呢?
延伸問題 1. 說環保的文章,一定是科普寫作嗎? 2.說生離死別的文章,一定是抒情式的文學作品嗎?
深入反省 1.科普作品的區別特徵: • 內容、功能及形式 2.科普作品的優美及動人之處: • 科學理念及知識、人文情懷及科技語體
教授科普作品的思考 1. 科普作品的定義? 2.科普作品與科幻作品有何不同?現在教授科普作品可以包括科幻作品嗎? 3.有哪些種類的科普作品? 4.在中國語文科教授科普作品,要注意哪些地方? 5.哪裏可以找到更多科普作品的資料?
二、何謂科普 要定義科普作品,其實應先理解何謂科普。 科普的準確英譯,其實並無定論,Science Popularization或 Popular Science均見有人使用,而被視為屬於科普範疇的活動,則的確如楊文志所言具備 1. 以一般大眾為對象, 2. 以改善對象的科學文化素質為目的,及 3. 以不同體裁或媒體為傳播形式等的特徵。
二、何謂科普作品 各種以書寫文體或影視模式出現(又稱科普創作)的科普符號活動,可定義為: 「歸納起來,凡是採用通俗易懂,生動形象的創作方法反映客觀而又豐富的科學技術事實,包括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科學精神以及科學發展觀都屬於科普創作範疇。」(周孟璞、松鷹主編《科普學》,頁214。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零八年一版。)
一個很值得分享的資料: http://www.bjkp.gov.cn/kpf/kpf/kpf.htm
科普作品的特點 科普作品所具備的對象、目的及傳播形式,令科普作品應該同時隸屬三個範疇: 1. 科普範疇 —– 科學標準 –—內容 2. 教育範疇 –—教育標準 –— 功能 3. 創作範疇 –— 語文/表現標準 –—形式
科普作品的特點 科普作品就是運用包括文學手法在內的創作技巧有效地教育讀者科學概念、科學知識或科學原理的作品。 這種作品應具備四個性質: 科學性、文學性、通俗性、趣味性 11
你覺得這是科普作品嗎? 例子三 加萊道雄著,陳政維審訂,許晉福譯 《電影中不可能的物理學》,頁265-266。臺北:世茂出版集團。
三、科普作品與科幻作品 科幻作品也是科普作品嗎? 這個問題的處理應由釐清何謂科幻作品開始。
三、科普作品與科幻作品 試看一段序文: 七十五年科幻小說選,共收入六篇小說:西西的《浮城誌異》、平路的《按鍵的手》、裘正的《窺夢恨》、范盛泓的《腫瘤》、誠然谷的《袖珍人和發明家》及葉言都的《迷鳥記》……六篇小說裏,西西的《浮城誌異》和葉言都的《迷鳥記》剛好是兩個極端:前都可說是超現實的幻想小說,後者則是最純正的科學小說。」 (張系國編《75年科幻小說選》,頁1-2。臺北:洪範,八七年初版) 14
1.科幻、奇幻、超現實或魔幻寫作都曾經是同一範疇的文體,亞當‧羅伯茨(Adam Roberts)在科幻小說史The History of Science Fiction)中即指出:「我們現在稱之為科幻小說的文學類型,起源於古希臘小說中的幻想旅行作品:凡爾納的奇異旅行(voyages extraordinaires)這個詞匯我發現最適合於用來描述這些文本。」 (亞當‧羅伯茨著、馬小悟譯《科幻小說史》,頁1。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一零年一版)
2.縱其想像、天馬行空無疑是一個特點,並非科幻作品所獨有幻作品最顯而易見的特點,諸如《魔戒》、《西遊記》、《愛麗絲夢遊仙境》、以至《浮城誌異》都是這種「幻想型」的創作。2.縱其想像、天馬行空無疑是一個特點,並非科幻作品所獨有幻作品最顯而易見的特點,諸如《魔戒》、《西遊記》、《愛麗絲夢遊仙境》、以至《浮城誌異》都是這種「幻想型」的創作。 3.再者,作為科幻小說原型的古希臘幻想旅行小說,其實主要就是星際旅行小說(亞當‧羅伯茨,頁2),是運用當時的科學知識來縱其想像的。
4.由此而言,不能說同時具備幻想和科學知識這兩個元素,就一定是科幻作品。試看這一段針對外星人的幻想描述:4.由此而言,不能說同時具備幻想和科學知識這兩個元素,就一定是科幻作品。試看這一段針對外星人的幻想描述: http://science.discovery.com/videos/ 17
科幻的定義 科幻作品的定義到現在仍莫衷一是,而科幻小說(Science Fiction)一詞最早則見於雨果‧根斯巴克主編《科學奇異故異》第一期。
科幻的定義 「我用「科學小說」指的是儒勒‧凡爾納、威爾斯和愛倫‧坡那種類型的故事 - 一種非常吸引人的傳奇故事,穿插着科學事實和預見……這些驚人故事不但產生極有趣的閱讀,而且總是給人以某種啟迪甚或教育。它們以適合讀者趣味的方式提供知識。……今天科學小說為我們描寫的冒險,明天很可能變成現實。旨在表示歷史興趣的偉大的科學故事仍然有許多人在寫……後世的人會,說它們不但在文學和小說方面,而且在人類進步方面,都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 (雨果‧根斯巴克《科學奇異故異》第一期社論轉引自王逢振《科幻小說及其發展》。頁42) 19
科幻的定義 科幻作品的定義到現在仍莫衷一是,而科幻小說(Science Fiction)一詞最早則見於雨果‧根斯巴克主編《科學奇異故異》第一期。 20
由上述的引文可見,科幻作品是「傳奇」式的創作,所以主要的功能是引人入勝,而最初也是一種帶有預言味道的文體,所以對讀者有一定的啟發性。由上述的引文可見,科幻作品是「傳奇」式的創作,所以主要的功能是引人入勝,而最初也是一種帶有預言味道的文體,所以對讀者有一定的啟發性。 然而科幻作品沒有停留在這一個層面,作品的內容、題材和焦點都不斷發展。
彼得‧尼科爾主編的《科幻小說全書》中有「科幻小說的定義」一節,試節取其中數個重要的說法如下:彼得‧尼科爾主編的《科幻小說全書》中有「科幻小說的定義」一節,試節取其中數個重要的說法如下: 「科學的方法學涉及這一個命題,即一個構造完整的理論學說不但要解釋清楚已知的現象,而且還要預示新的和尚未被發現的現象。科幻小說就是要發揮相同的效能- 用故事的形式詳盡描繪:當把科學預見不但應用於機器,而且應用於人類社會時,結果將會是怎樣一番景象。」約翰‧小坎伯爾
「科幻小說是幻想小說的分枝,可以用這樣一個事實對它加以驗證:由於它在自然科學、空間、時間、社會科學、哲學各個領域的遨遊想像、推測展望中渲染了某種毋庸置疑的科學氣氛,從而緩解了讀者心中的『自發自愿的疑惑』。」「科幻小說是幻想小說的分枝,可以用這樣一個事實對它加以驗證:由於它在自然科學、空間、時間、社會科學、哲學各個領域的遨遊想像、推測展望中渲染了某種毋庸置疑的科學氣氛,從而緩解了讀者心中的『自發自愿的疑惑』。」 山姆‧莫斯考維茨 23
「推測小說,它的故事的意圖是,用預測推斷、類比、假說和紙上談兵的實驗等手段,探索、發現、掌握有關宇宙、人、『真實』的某些本質。我在這裏使用『推測小說』這個名稱是特別用來描述傳統的『科學方法』(觀察、假說、實驗)對那些現實世界的假想的近似摹寫進行檢驗的那種方式,這種方式把一組給定的變化—— 想像的或虛的——引入『已知事實』的日常背景,製造出一種環境,在這個環境,人物的反應會揭示出有關這些發明、這些人物、或兩者的某些東西。」裘迪斯‧麥瑞爾
「一種文學類型或者說語言組織,它的充要條件在於疏離和認知之間的在場和互動,它的主要策略是代替作者經驗環境的想像框架。」「一種文學類型或者說語言組織,它的充要條件在於疏離和認知之間的在場和互動,它的主要策略是代替作者經驗環境的想像框架。」 (達科‧蘇文。轉引自亞當‧羅伯茨《科幻小說史》,頁13。) 25
由四十年代開始,作家和批評家對科幻的定義歷經多番思考,除了反省常見於科幻作品的三個元素 - 科學事實、幻想及推測推論外,到七十年代,更見試圖直接套用不同的文學理論去定義科幻作品(例如達科‧蘇文的定義)。
總合而言,科幻作品是以某種符合當代科學原理的認知方式/框架,來預想、塑造或解析某一時空中所可能發生的事件或現象的作品,作品通過認知經驗的改變來帶動美感經驗的改變。總合而言,科幻作品是以某種符合當代科學原理的認知方式/框架,來預想、塑造或解析某一時空中所可能發生的事件或現象的作品,作品通過認知經驗的改變來帶動美感經驗的改變。
要補充的是,科幻作品是文學作品,現在公認西方最早的科幻作品是瑪麗、雪萊的《科學怪人》。 (亞當‧羅伯茨,頁15。) 另外,科幻作品可有硬科幻和軟科幻(亞當‧羅伯茨,頁26。),又或嚴肅科幻和通俗科幻的區分(李雯,頁8。李雯《中西科幻小說界定之比較》。載成都教育學院學報第十六卷第八期。)。 28
科幻與科普的比較 1.科幻作品與科普作品的一大區別是教育為本(科學知識)。 具備教育功能是科普作品的必要條件,但科幻作品則非,然而這樣並非說科幻作品必不可用作教材。
科幻與科普的比較 科幻作品是文學作品的一種,以教育為依歸運用文學作品,例如抒情詩、遊記等,向來切實可行。再者,以一種應用或各取所需的態度來閱讀科幻作品,也頗能配合科幻作品的本質。 30
2.開放與封閉 科普是一個封閉文本而科幻則是一個開放文本
科幻作品本身就是設計成以作者不能完全控制的元素- 題材、觀點、框架或價值觀等來,啟發讀者的文本(例如作者透過對新科技的反思、對新生物關係觀的審視,對新社會結構的探索或新倫理概念的反省來刺激讀者,然而作者其實到底建構了一個怎樣的東西,因為是「虛構」出來的,所以根本難以預期,讀者的反應也難以預料),所以作品在本質上已帶有一定的開放性。 32
王逢振〈科幻小說及其發展〉指出:「科幻小說代表着一種「開放系統」,它不受傳統社會思想的束縛,可以無拘無束地探討各種各樣的社會概念和科學概念。當然,對科幻小說是不是「開放的系統」一直存在爭論,但科幻小說裏充滿了不同的種族、不同的生命、不同的社會和變化多端的不同環境,卻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它們為科幻小說的形式和內容提供了無限廣闊的空間。王逢振〈科幻小說及其發展〉指出:「科幻小說代表着一種「開放系統」,它不受傳統社會思想的束縛,可以無拘無束地探討各種各樣的社會概念和科學概念。當然,對科幻小說是不是「開放的系統」一直存在爭論,但科幻小說裏充滿了不同的種族、不同的生命、不同的社會和變化多端的不同環境,卻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它們為科幻小說的形式和內容提供了無限廣闊的空間。
此麥克因泰爾說科幻小說『是最有價值的文學方式』,『科幻作家正開始挖掘科幻小說無限的可能性,生產出文學領域裏最激動人心的作品。』」(王逢振,頁44)此麥克因泰爾說科幻小說『是最有價值的文學方式』,『科幻作家正開始挖掘科幻小說無限的可能性,生產出文學領域裏最激動人心的作品。』」(王逢振,頁44) 這種開放性其實也是科普作品與科幻作品的另一個分别。科普作品要符合介紹科學事實、教育為本及符合良好創作標準這三個標準,所以作品其實比較封閉,每一個作品針對的題材,設定的目標,使用的語言及預期讀者所應「獲取」的信息都十分清晰, 34
沒有太多可供讀者新詮或推論之處,即有使用「虛構」手段創作,也只是為了揭示實在道理或現存的認知框架,而非提供「無限的可能性」(例如,虛構一趟到太陽中心的旅程去解釋太陽的溫度,那是科普,虛構一趟到太陽中心的旅程,展示旅程中所可能出現的變數及人性衝突,那就是科幻了)所以說文本的系統較為封閉是科普作品的另外一個特點。沒有太多可供讀者新詮或推論之處,即有使用「虛構」手段創作,也只是為了揭示實在道理或現存的認知框架,而非提供「無限的可能性」(例如,虛構一趟到太陽中心的旅程去解釋太陽的溫度,那是科普,虛構一趟到太陽中心的旅程,展示旅程中所可能出現的變數及人性衝突,那就是科幻了)所以說文本的系統較為封閉是科普作品的另外一個特點。
科幻作品用於科普教學 1. 不少科幻作品,都是充滿啟發性(教育價值/意義)的,例如著名的「2001年太空漫遊」 2.不少科幻作品都是致力於呈現已知的科學原理的,例如張系國先生的科幻短篇 3.長期以來以文學作品教授語文,也是一種功能性的借用(按學習語文的需要來閱讀、探析文學作品)。
科幻作品用於科普教學 為此,以語文教學的原則來閱讀、探析科幻作品以滿足教學之需要,實無不可。 然而選擇時,應注意主次。現在要選擇的是,符合科普條件的科幻作品,而在選定科幻作品時,更必須考慮自己希望設定的教育目標或果效,是否能通過這個作品達成。 37
這是科幻或科普作品嗎? 例子四 西西《浮城》
反思 浮城是一座以怎樣的科學原理運作的城? 浮城所啟示的是一種怎樣的科學與人文關係? 浮城的語言策略是要引起讀者思考浮城的科學現象,由此科學現象所帶來的隱喻(好像「天空之城」那樣),還是直接締造文學隱喻?
反思 「浮城雖然似是香港,其實卻可能是地球任何一個城巿。不信的話,請仔細觀察吧- 到處不都有不是蘋果的蘋果?祗肯照背面的鏡子?而那到處都出現,專看電視不讀書、戴着聽筒的智慧孩子,不正是我們未來的希望嗎?」 (張系國編《75年科幻小說選》,頁2。臺北:洪範,八七年初版) 這應該選作科普的教材嗎? 40
四、科普作品的種類 科普作品的種類: 1.科學詩 2.科學小品(科普專題書籍) 3.科學小說 4.科學戲劇 5.影視類科普
科學詩 通常是指以新詩的形式、形象化的語言技巧表達科學事實及原理的作品,著名的作品有《我們的土壤媽媽》、《圓規》、《太陽的工作》、《棉花》等等。
科學詩 例子五 高士其 《我們的土壤媽媽》 43
科學小品/科學散文/科普專書 「科學小品又名知識小品,它利用文學筆法,將科學內容生動,形象地表達出來,寓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娛樂性為一體,內容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語言豐富多彩,形式生動活潑,使讀者在閱讀中能活躍思維,開闊視野,獲得科學知識。」 (林昆勇《科學小品成功「聯姻」科學與文學》載《科技報導》。28(8)。頁122。)
科學小品/科學散文/科普專書 科學小品文,本來是指三十年代開始出現的,一些短篇寫作,這些作品以文學手法推廣科學內容,周作人、周健人、賈祖璋及高士其等都是著名的作家。 45
發展至今日,不少科普小品文,已不「小品」,採用的文學手法也日新月異,這些作品並不局限於使用三十年代常見的抒情記敘式寫法,篇幅也明顯不再受小品的形式局限,題目則更明顯更見多樣,例如羅永烈「鏡子小史」、蘇明德「鉑的自述」和思果「眾寡懸殊—— 昆蟲和我們」等等,這些作品又如今又稱「科學散文」,不少當代的科學家,例如沈致遠、李遠哲等都有寫作。
此外,有時一個科普專題或以科普角度探索事物現象的研究可以延展成書,例如著名物理學家霍金的《時間簡史》、班‧高達可的《小心壞科學》及金兌豪、李庭模的《赤兔馬有幾匹馬力?三個演義的科學》等,這些科普專題書籍,在近二十年如雨後春筍,大量出現。此外,有時一個科普專題或以科普角度探索事物現象的研究可以延展成書,例如著名物理學家霍金的《時間簡史》、班‧高達可的《小心壞科學》及金兌豪、李庭模的《赤兔馬有幾匹馬力?三個演義的科學》等,這些科普專題書籍,在近二十年如雨後春筍,大量出現。 http://paper.wenweipo.com/2009/08/07/FB0908070002.htm
例子六 班‧高達可著,蔡承志譯《小心壞科學》,頁263。 台北。繆思出版有限公司,二零一零年。
科學小說 「在我們的現代漢語中,科學是符合科學的,及反映自然、社會、思維客觀規律的東西。幻想是指以社會或個人的理想和願望為依據對還沒有實現的東西有所現象。因此,科學和科學幻想決不可能畫等號,『科學小說』也不應等同於『科學幻想小說』… …在科普創作的學習和寫作過程中,我把這樣一種小說形式,就是根據主題的需要,將有關的
科學小說 科學知識(它是目前實實在在的科學原理與學問,而不是幻想,當然有科學依據的推測和科學設想包括在內。)也恰如其份的描述出來,即深化了主題,又傳播了科學文化知識,稱之為科學小說。它是小說,就符合小說的一切要求,又稱『科學』就有科學的依據。」(汪志《論科學小說概念》引自科學小說網。 綱址:www.chinasnw.com/lunkexue/lunkexue-1.htm.二零一一年三月八日)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