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 likes | 879 Views
第十三章 口腔黏膜病. 张芳. 口腔粘膜的基本组织结构. 上皮 固有层 粘膜下层. 一 . 上 皮. 复层鳞状上皮 角质形成细胞 非角质形成细胞. 角化鳞状上皮. 基 底 层 棘 层 粒 层 角 化 层. 主要内容. 一、基本病理变化 二、常见口腔粘膜病. 第一节 口腔黏膜基本病变. 过度角化 角化不良 上皮异常增生 棘层松解 疱 基底细胞空泡性变及液化 糜烂和溃疡. 第一节 基本病理变化. 过度角化( hyperkeratosis) 角化不良 (dyskeratosis)
E N D
第十三章 口腔黏膜病 张芳
口腔粘膜的基本组织结构 • 上皮 • 固有层 • 粘膜下层
一. 上 皮 • 复层鳞状上皮 • 角质形成细胞 • 非角质形成细胞
角化鳞状上皮 • 基底 层 • 棘 层 • 粒 层 • 角 化 层
主要内容 • 一、基本病理变化 • 二、常见口腔粘膜病
第一节 口腔黏膜基本病变 过度角化 角化不良 上皮异常增生 棘层松解 疱 基底细胞空泡性变及液化 糜烂和溃疡
第一节 基本病理变化 • 过度角化(hyperkeratosis) • 角化不良(dyskeratosis) • 棘层增生(acanthosis) • 上皮异常增生(epithelial dysplasia) • 海绵形成(spongiosis) • 基底细胞空泡性变(vaculation of basal cell) • 棘层松解(acantholysis) • 细胞凋亡(cell apoptosis)
(一)过度角化(hyperkeratosis) • 概念:粘膜或皮肤有角化部位的上皮角化层增厚,无角化部位上皮出现角化, • 临床上为乳白色或灰白色。 • 过度正角化(hyperorthokeratosis)和过度不全角化(hyperparakeratosis) normal hyperorthokeratosis hyperparakeratosis
第十三章 过度角化(角化亢进) 过度正角化 均质红染 过度不全角化 有固缩的细胞核 过角化临床表现为白色斑块
第十三章 角化异常模式图
(二) 角化不良(dyskeratosis) • 也称错角化,为上皮的异常角化,是指在上皮棘层或基底层出现单个或成团的细胞角化。 • 出现在高度增生的上皮钉突中(良性);
白斑 (三)棘层增生( acanthosis ) 由棘层细胞肥大或数目增加所致棘细胞层肥厚。常伴钉突延长或增宽。
(四) 上皮异常增生(epithelial dysplasia) • 指口腔粘膜复层鳞状上皮的癌前病损, • 特征为细胞不典型增生,丧失正常成熟及分层过程,但较原位癌轻微。 • 是上皮整体的紊乱。 过角化、极性消失、核浆比例增大、核浓染、细胞异形性
上皮异常增生组织学表现 第十三章 • 基底细胞极性消失 • 上皮层次紊乱 • 出现水滴状上皮钉 • 上皮错角化 • 上皮浅层有核分裂 • 细胞黏附力下降 • 出现一层以上基底细胞 • 细胞多形性 • 细胞核浆比增加 • 细胞核浓染 • 核仁增大 • 有异常核分裂,核分裂数增加
第十三章 • 上皮异常增生组织学 • 轻、中、重 :根据以上项目出现的数目而定 上皮轻度 异常增生 上皮重度 异常增生
(六)基底细胞空泡性变及液化(vaculation and liquefaction of basal cell) • 基底细胞内水肿,细胞稍增大,胞浆呈空泡状,称空泡性变; • 水肿严重时,细胞发生液化溶解,破碎、消失。 • 细胞排列不齐,基底膜不清,甚至消失。 • 常见扁平苔藓和红斑狼疮。
第十三章 基底细胞空泡性变及液化 细胞溶解破坏,基底膜不清
(十一)棘层松解(acantholysis) • 棘层细胞间张力原纤维及粘合物质发生变性、断裂破坏,细胞间桥溶解而使棘细胞间联系力松弛、断裂,在棘层形成裂隙或疱。 • 可见于天疱疮。
(十二)疱(vesicle) • 粘膜或皮肤内贮存液体 • 按内容物分水疱、血疱及脓疱; • 按大小分大疱 • 直径›5mm(bulla) • 1~3mm者为小泡 • 在组织学上根据疱形成的部位可分 • 棘层内疱 • 天疱疮、病毒性水泡 • 基层下疱 • 类天疱疮、多形渗出性红斑
第十三章 疱的组织学分类 疱的部位模式图
第十三章 疱的组织学 上皮内疱 疱位于上皮层内,棘层松解引起 上皮下疱 疱位于基层下方,基底细胞液化变性引起
(十三)糜烂 (erosion) 上皮浅层破坏,未侵及上皮全层。 天疱疮:疱破裂后遗留糜烂面
(十四)溃疡(ulcer) • 粘膜或皮肤表层坏死而脱落形成凹陷为溃疡。 • 浅:上皮层,愈后不留瘢痕 • 深:波及粘膜下层,愈后遗留瘢痕 义齿性溃疡
第二节 口腔黏膜病 第十三章 • 白斑 • 红斑 • 扁平苔癣 • 口腔黏膜下纤维化 • 慢性盘状红斑狼疮 • 天疱疮 • 良性黏膜类天疱疮 • 复发性阿弗他溃疡 • 腺周口疮 • 良性淋巴组织增生病 • 多形性渗出性红斑 • 念珠菌病 • 肉芽肿性唇炎 • 毛状白斑
第二节 常见口腔粘膜病 • 粘膜病分类 • 病变部位:唇、舌、颊、腭等 • 病变性质:感染性、变态反应性、肉芽肿性、疱性、溃疡性等 • 病变颜色:白色、红色、黑色 • 病变表现:斑纹类
一、白斑 (leukoplakia) • 定义:口腔粘膜表面的白色斑块,不能被擦掉,不包括因局部因素去除而消退的单纯性过角化;属于癌前病变。
病因:局部长期刺激 • 1.吸烟 (80%~90%) • 2. 咀嚼槟榔 • 3. 局部刺激(破碎牙冠、不良修复体)
临床表现: • 1. 患病率:10.47%1. • 2.性别:男:女=13.5:1 • 3.部位:各部粘膜,颊、舌最多。口底、舌腹、舌侧缘高危险区
均质性:白色,平坦、褶皱、皱纹、浮石样,边界清 楚, 平齐或略高起,粗涩感。 4.分型 非均质性:疣状、结节、溃疡、红白斑,恶变危险性高
病理改变 镜下:主要病理改变为上皮增生。(单纯增生为良性病变;异常增生有恶变潜能) 1 . 过度正角化或过度不全角化 2 . 粒层明显 3 . 棘层增厚 4 . 基底层清晰 5 . 上皮钉突伸长,肥厚 6 . 上皮下有少量慢性炎性细胞浸润 7. 可伴有上皮异常增生
单纯增生: 1 . 过度正角化 2 . 粒层明显
3 . 棘层增厚 4 . 基底膜清晰 5 . 上皮钉突伸长,肥厚但整齐 6 . 上皮下有少量慢性炎性细胞浸润
7. 可伴有上皮异常增生 • 重度上皮异常增生即原位癌
口腔白斑:癌变(malignant transformation) • 癌变的发生:多发生在异常增生的基础上,也可在单纯增生直接癌变。 • 癌变与临床类型的关系:非均质性白斑更易癌变 • 癌变与组织学类型的关系:有上皮异常增生者更易癌变,并与上皮异常增生程度相关 • 癌变的临床表现:生长加快、糜烂、疼痛等
组织学证据是异常增生的细胞突破基底膜,浸润结缔组织组织学证据是异常增生的细胞突破基底膜,浸润结缔组织
口腔粘膜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oral mucosa PLOM) • 形态学上有改变的组织,发生癌的几率远高于其相应组织。( WHO 1978 年\2005年 ) • 公认的有:口腔粘膜白斑 口腔粘膜红斑
口腔粘膜癌前状态(precancerous condition of oral mucosa PCOM) • 有广泛的的癌前状态,与癌症发生风险显著增加 • 癌前状态:扁平苔藓,慢性盘状红斑狼疮,粘膜良性淋巴组织增生症,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缺铁性吞咽困难。
第十三章 红斑 临床表现:红色斑块,范围固定 组织学:上皮异常增生或原位癌
(二)扁平苔藓 (Lichen planus,LP) • 较常见的皮肤粘膜病。口腔单独出现病变者不少
病因 • 多因素 • 可能与局部的慢性机械损伤、药物刺激、牙科材料、口腔内电流刺激以及精神紧张、全身疾患和遗传因素等有关 • 可能与某些细菌、病毒感染有关 • 免疫调节异常与本病的发生密切相关,T细胞功能缺陷或降低,是本病的一项客观检测标志
临床表现: • 患病率 : 0.5% 年 龄 : 40~49岁 性 别 : 女性多见
1、发病部位:多见于颊、舌、唇及牙龈等黏膜,病变常为对称性分布,尤以颊黏膜最为多见1、发病部位:多见于颊、舌、唇及牙龈等黏膜,病变常为对称性分布,尤以颊黏膜最为多见 临床表现
2、典型病损:在黏膜上出现白色或灰白色的条纹,条纹之间的黏膜发红,这些条纹可呈网状、线状、环状或树枝状2、典型病损:在黏膜上出现白色或灰白色的条纹,条纹之间的黏膜发红,这些条纹可呈网状、线状、环状或树枝状
发生在舌黏膜的扁平苔藓一般为灰白色斑块状,似黏膜表面滴了一滴牛奶发生在舌黏膜的扁平苔藓一般为灰白色斑块状,似黏膜表面滴了一滴牛奶
3、临床分型: 1.网状型(多见)
4.临床分型: 网状型 丘疹型 斑状型 萎缩型 溃疡型 疱型
4、皮肤病变特征: • 圆形或多角型扁平丘疹,中心有凹陷,开始为鲜红色或紫红色,以后逐渐变成褐色斑
圆形或多角形扁平丘疹,中心凹陷,鲜红色或紫红色或褐色。圆形或多角形扁平丘疹,中心凹陷,鲜红色或紫红色或褐色。
病理改变 1 表层: 白色条纹处-不全角化, 发红部位-无角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