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9

第 4 教程 我国民族式摔跤简介 Chapter Four Brief Introduction of Chinese Nation-style Wrestling

中国跤术理论教程. 第 4 教程 我国民族式摔跤简介 Chapter Four Brief Introduction of Chinese Nation-style Wrestling. 郑州大学体育系 王跃 ( 教授 ). 我国蒙古族简介. 第 4 教程 我国民族式摔跤简介 Chapter Four Brief Introduction of Chinese Nation-style Wrestling.

lani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 4 教程 我国民族式摔跤简介 Chapter Four Brief Introduction of Chinese Nation-style Wrestling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国跤术理论教程 第4教程 我国民族式摔跤简介Chapter Four Brief Introduction of Chinese Nation-style Wrestling 郑州大学体育系 王跃(教授)

  2. 我国蒙古族简介 第4教程 我国民族式摔跤简介Chapter Four Brief Introduction of Chinese Nation-style Wrestling 蒙古族是中国北方古老的游牧民族,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在其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创造出了历史、文学、医学、天文、地理等方面的大量珍贵典籍。其中,《蒙古秘史》是中国最早用蒙古文写成的历史文献和文学巨著,现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著名文化遗产。蒙古族的口头文学以英雄史诗《江格尔》最为著名,它以巨大的概括力生动反映了蒙古族部落战争时代的社会历史,是中国文学史上

  3. 第4教程 我国民族式摔跤简介Chapter Four Brief Introduction of Chinese Nation-style Wrestling • 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至今仍在使用传统的蒙古文。蒙古族信仰藏传佛教和萨满教。蒙古族,现有人口480.6万。蒙古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部分分布在东北、西北地区。“蒙古”最早见于唐代,是当时蒙古地区诸部落中一个部落的名称。蒙古部落发祥于古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7世纪向西部草原迁移,并分衍出许多部落,散布在从鄂嫩河到贝加尔湖之间的辽阔地带。

  4. 第4教程 我国民族式摔跤简介Chapter Four Brief Introduction of Chinese Nation-style Wrestling •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当你在中学语文课本上读到这首从北朝时就流传下来的古老的歌谣时, 你是否会联想到那绵千里、牛羊遍地的内蒙古大草原,联想到世世代代生活在草原上的一个勤劳勇敢、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蒙古族。

  5. 第4教程 我国民族式摔跤简介Chapter Four Brief Introduction of Chinese Nation-style Wrestling • 我国蒙古族有480.7万多人。他们的分布几乎遍及全国各地,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少数聚居或散居在新疆、辽宁、吉林、黑龙江、青海、甘肃、宁夏、河南、河北、北京等北方地区,西南地区的四川、云南等地也有少量的蒙古族居住。“蒙古”,是蒙古人的自称。 • 蒙古本来只是众多游牧部 • 落中一个部落的名称,在 • 唐代称为蒙兀室韦“蒙兀” • ,即“蒙古”的谐音), • 后来演变成了整个民族的 • 称呼。

  6. 蒙古族在开拓和保卫边疆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公元12世纪末13世纪初,蒙古部落出了一个有名的首领叫铁木真,他就是毛泽东同志称为“一代天骄”的成吉思汗。。蒙古族在开拓和保卫边疆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公元12世纪末13世纪初,蒙古部落出了一个有名的首领叫铁木真,他就是毛泽东同志称为“一代天骄”的成吉思汗。。 铁木真在各家族的支持下,发展生产,扩充武力,逐渐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汗国。他带领着蒙古骑兵东征西讨,把蒙古汗国的疆界不断扩大,发展成一个跨越亚欧两洲的大帝国。 第4教程 我国民族式摔跤简介Chapter Four Brief Introduction of Chinese Nation-style Wrestling

  7. 第4教程 我国民族式摔跤简介Chapter Four Brief Introduction of Chinese Nation-style Wrestling • 他的孙子忽必烈还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王朝———元朝。这是蒙古族历史上最兴盛的时期 • 元代之前的蒙古族摔跤活动,具有很大的军事、体育性质,用以锻炼力量、技巧,并通过摔跤来选拔擢升力士。元朝建立以后,由于大规模对外战争基本结束, • 国内出现了安定局势,人们对文化生活 • 的要求日益提高。摔跤的社会娱乐成分 • 也就愈来愈多。

  8. 第4教程 我国民族式摔跤简介Chapter Four Brief Introduction of Chinese Nation-style Wrestling 了解“那达幕 • 蒙古族最盛大的节日,是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那达慕”是蒙古语的音译,是游戏娱乐的意思。“那达慕”大会一般在农历七八月举行。每到这个时候,牧民们不分男女老幼,都穿上节日的盛装,骑马坐车从四面八方赶来。大会上,有既惊险又精彩的赛马、射箭,还有各种棋艺比赛和各式各样的歌舞表演。最精彩的可以说是蒙古式摔跤了。摔跤场上,两队挑选出来的摔跤手依次站好。他们穿着镶有闪闪发光的铜钉的黑色摔跤衣和肥大的摔跤裤,脚穿长筒皮靴,一个个威风凛凛,强壮有力。这时,在一个人的指挥下,摔跤手们唱起歌来:

  9. 啊……台勒拜,台勒拜(“快出来”的意思),放出你的勇士来。放出你的摔跤手,啊……台勒拜,台勒拜(“快出来”的意思),放出你的勇士来。放出你的摔跤手, 第4教程 我国民族式摔跤简介Chapter Four Brief Introduction of Chinese Nation-style Wrestling 伴着雄壮粗旷的歌声,两队各出一名摔跤手摔起跤来。这时,摔跤场沸腾了。人们各自力自己的选手加油、叫好,掌声、笑声、喝彩声、欢呼声震耳欲聋,回荡在节日的草原上……

  10. 第4教程 我国民族式摔跤简介Chapter Four Brief Introduction of Chinese Nation-style Wrestling • 每年7月、8月间,草原上都要举行盛大的“那达慕”大会。“那达慕”源于古代“祭敖包”的仪式,现已成为欢庆丰收的娱乐节日。摔跤是“那达慕”的主要内容。摔跤手上身穿牛皮紧身背心,下穿肥大的摔跤裤,脚登蒙古靴,他们高唱着摔跤歌,跳跃出场。每个参加者都有奖励,其中最有成就的将被授予“达尔罕”的终身荣誉称号,这种斗 • 智斗勇的摔跤比赛培养了蒙古民族剽悍的气 • 质和乐观豪迈的精神。除摔跤之外,“那达 • 慕“上还举行射箭、赛马、马术、赛骆驼等 • 丰富多彩的比赛和歌舞表演。 摔跤是“那达慕”的主要内容

  11. 第4教程 我国民族式摔跤简介Chapter Four Brief Introduction of Chinese Nation-style Wrestling • 蒙古式摔跤是草原牧民最喜爱的运动项目,蒙语叫“搏克”。每当那达慕盛会召开的时候,各地的摔跤能手都不远百里前来参加。谁若能在群雄角逐中夺魁,就格外受到尊敬。摔跤手是牧民心目中的英雄。 • 搏克---蒙古式摔跤

  12. 第4教程 我国民族式摔跤简介Chapter Four Brief Introduction of Chinese Nation-style Wrestling • 西安客省庄出土的两件匈奴铜牌,图案中间是两个力士在摔跤,为我们提供了蒙古式摔跤起源的重要资料,铜牌上的力士都赤裸上身,互相弯腰扭抱,左边的人用右手按住对方的腰,左手紧抓对方的后跨;右边的人分别用两手抱住对方的腰和腿,双方相持不下,都想奋力摔倒对方。从铜牌的造型和艺术风格来看。属于汉初匈奴的遗物;而从摔跤的图象所呈现的架式上看,大致与今天的蒙古式摔跤跤法同源。铜牌的整个图案以树、马为依托,显然是描绘两人骑马游于野外,下马摔跤的场面。可见,那时的匈奴人摔跤已经相当普遍。 摔跤运动在蒙古草原有悠久的历史。

  13. 蒙古式摔跤历史悠久,早在13世纪时即已盛行。参加比赛的人数需成偶数,最多可达1024人。比赛不受地区、体重的限制。民间比赛时,摔跤手上身着牛皮或帆布制成的紧身半袖背心,裸臂,腰系“希力布格”(即围巾),下身穿肥大摔跤裤,脚蹬蒙古靴,颈套五色彩带“景嘎”(为名次的标志,“景嘎”越多,表示历次比赛中优胜越多)蒙古式摔跤历史悠久,早在13世纪时即已盛行。参加比赛的人数需成偶数,最多可达1024人。比赛不受地区、体重的限制。民间比赛时,摔跤手上身着牛皮或帆布制成的紧身半袖背心,裸臂,腰系“希力布格”(即围巾),下身穿肥大摔跤裤,脚蹬蒙古靴,颈套五色彩带“景嘎”(为名次的标志,“景嘎”越多,表示历次比赛中优胜越多) 在三唱摔跤歌中,摔跤手跳着狮舞步或鹰舞步出场。裁判员发令后,双方握手致敬,然后互相抱摔,以膝盖以上任何部位着地者为负。获胜的前三名重奖。 搏克是一项蒙古族的传统体育活动 第4教程 我国民族式摔跤简介Chapter Four Brief Introduction of Chinese Nation-style Wrestling

  14. 蒙古族的摔跤,既不同于中国式的摔跤,也不同于日本的相扑,它在规则、方法、服装、场地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参加蒙古式摔跤的人数是8、16、32、64、128、256等双数,总数不能是奇数。报名不分民族、地区、不限年龄和体重。对手的安排由德高望重的裁判员负责,蒙古族的摔跤,既不同于中国式的摔跤,也不同于日本的相扑,它在规则、方法、服装、场地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参加蒙古式摔跤的人数是8、16、32、64、128、256等双数,总数不能是奇数。报名不分民族、地区、不限年龄和体重。对手的安排由德高望重的裁判员负责, 不征求摔跤手的意见。比赛实行单淘汰制,即每轮淘汰半数。 第4教程 我国民族式摔跤简介Chapter Four Brief Introduction of Chinese Nation-style Wrestling

  15. 第4教程 我国民族式摔跤简介Chapter Four Brief Introduction of Chinese Nation-style Wrestling 摔跤手 的服装 • 摔跤手的服装比较讲究,下身穿肥大的白裤子,外面再套一条绣有各种动物和花卉图案的套裤。上衣是用香牛皮制成,上面钉满银钉或铜钉,后背中间有圆形镜或“吉祥”等字样。腰间系有红、蓝、黄三色绸子做的围裙,脚登蒙古靴或马靴。名跤手脖子上佩戴着五颜六色的布条项圈—一江嘎,看上去煞是威风.这是一定级别的比赛中获得优胜的象征。

  16. 第4教程 我国民族式摔跤简介Chapter Four Brief Introduction of Chinese Nation-style Wrestling • ⒈比赛可分为个人赛、团体赛、安慰赛和表演赛。个人比赛以个人在预赛、决赛中的成绩确定个人名次;团体比赛以每个队在团体赛中的成绩确定名次;安慰赛以未进入个人决赛的运动员及其他自愿参加的人员之间的比赛成绩确定名次;表演赛是由主办单位以特定方式组织的比赛,按单淘汰制比赛确定名次。 • 蒙古式摔跤的比赛能通则

  17. 第4教程 我国民族式摔跤简介Chapter Four Brief Introduction of Chinese Nation-style Wrestling • ⒉比赛制度指个人比赛按传统方式进行时,采用的单淘汰制、单循环制、循环与淘汰混合制;团体比赛采用3人轮赛制、点将制(不得少于5人,均为奇数);无论个人赛或团体赛,均不分体重级别,两人相遇一跤定胜负。 • ⒊在比赛中,先倒地或膝关节及其以上任何部位先着地者为负。

  18. 第4教程 我国民族式摔跤简介Chapter Four Brief Introduction of Chinese Nation-style Wrestling • ⒋得分标准:在个人预赛中的胜者得2分;在团体赛中的胜者得1分;团体赛和个人预赛的负者得0分。 • ⒌侵人犯规:用非技术性动作踢对方任何部位;使用反关节动作;按压对方眉口之间部位、咽喉及揪、抓对方头发。

  19. 第4教程 我国民族式摔跤简介Chapter Four Brief Introduction of Chinese Nation-style Wrestling 授课教师:王跃(教授)E- EmaIl: wangy@zzu.edu.cn 联系电话 13203713285Zdwy2005@126.com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