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 likes | 1.38k Views
1 GUS 染色原理. 来自于大肠杆菌 K- 12 菌株的 β- 葡萄糖醛酸乙酰转移酶基因( gus )是应用较为广泛的报告基因,其产物葡萄糖苷酶( β-glucuronidase) 与 5- 溴 -4- 氯 -3- 吲哚 -β-D- 葡萄糖苷酸酯 (5-bromo-4-chloro-3-indoyl-β-D-glucuronic acid, X-Gluc) 底物发生作用,产生蓝色沉淀反应,既可以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又可以直接观察到植物组织由沉淀形成的蓝色斑点,检测容易、迅速并能定量,只需少量的植物组织即可在短时间内测定完成。. 1.1 GUS 酶活性检测
E N D
1 GUS 染色原理 • 来自于大肠杆菌K- 12 菌株的β-葡萄糖醛酸乙酰转移酶基因(gus)是应用较为广泛的报告基因,其产物葡萄糖苷酶(β-glucuronidase)与5-溴-4-氯-3-吲哚-β-D-葡萄糖苷酸酯(5-bromo-4-chloro-3-indoyl-β-D-glucuronic acid, X-Gluc)底物发生作用,产生蓝色沉淀反应,既可以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又可以直接观察到植物组织由沉淀形成的蓝色斑点,检测容易、迅速并能定量,只需少量的植物组织即可在短时间内测定完成。
1.1 GUS酶活性检测 • gus基因存在于某些细菌体内,编码β-葡萄糖苷酸酶(β-glucuronidase,GUS),该酶是一种酸性水解酶,能催化许多β-葡萄糖苷酯类物质的水解。因为绝大多数植物细胞内不存在内源的GUS活性,因此gus基因尤其应用在研究外源基因瞬时表达的转化实验中。此外,gus基因3’端与其他结构形式的融合基因也能够正常表达,所产生的融合蛋白仍具有GUS活性,这对研究外源基因表达的具体细胞部位提供了方便条件,也是它相对于其他报告基因的一个优点。
1.2 GUS检测方法 • GUS的水解产物具有发色团或可形成荧光物质,可用分光光度,荧光和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 • 1.2.1 组织化学染色定位法 • 1.2.2 荧光法(定量) • 1.2.3 分光光度法测定GUS活性
1.2.1 组织化学染色定位法 • 该法以5-溴-4-氯-3-吲哚-β-D葡萄糖苷酸酯(X-Gluc)为底物,通过显色反应可直接观察到组织器官中gus基因的活性。该方法不用将酶从组织中提取出来,而是使底物进入被测的植物组织、细胞或原生质体之中。将被测材料浸泡在含有底物的缓冲液中保温,若组织、细胞、原生质体发生了gus基因转化,表达出GUS,在适宜条件下该酶可将X-Gluc水解生成蓝色物质,初始产物并不带颜色,为无色的吲哚衍生物,后经氧化二聚作用形成5,5’-二溴-4,4’-二氯靛蓝染料,此靛蓝染料使具有GUS活性的部位或位点呈现蓝色,可用肉眼或在显微镜下观察到。
1.2.2 荧光法(定量) • 以4-甲基伞形酮酰-β-D葡萄糖醛酸苷(4-MUG)为底物,GUS催化其水解为4-甲基伞形酮(4-MU)及β-D葡萄糖醛酸。 4-MU分子中的羟基解离后被365nm的光激发,产生455nm的荧光,可用荧光分光光度计定量。
具体测定时有两种做法: • ①仅在一个时间上测定溶液的总荧光量,测定时要设对照,以消除内源荧光强度; • ②测定酶反应不同时间溶液荧光量(荧光法十分灵敏,微小的增加量也可以测定出来)。在酶反应初始阶段,酶作用生成的荧光物质在反应体系中处于积累阶段,荧光产物与时间有线性关系,而内源性荧光物质的荧光量与时间无此种关系,因而可通过测定酶反应初始阶段几个时间的荧光量,得到的线性关系即可作为酶活力的依据。
1.2.3 分光光度法测定GUS活性 • 对硝基苯β-D-葡萄糖醛酸苷(PNPGluc)是该法的最好底物,GUS将其水解,生成对硝基苯酚,在pH7.15时离子化的发色团吸收400~420的光,溶液呈黄色,酶反应在pH7.0条件下进行,随反应进行,产物生成,逐渐碱化,显色增强。以对硝基苯酚为标准样品,分别在反应开始后不同时间取样,终止反应后于415nm测吸收值。这种方法简单,无需复杂仪器,但其灵敏度不高,可通过延长反应时间来增强显色。
Scale bars 100 m. GUS activity in the shoot of Arabidopsis A: mature trichomes (表皮毛); C, cotyledon guard cells (子叶和保卫细胞); D, stipules (托叶); H, veins of cotyledon and hypocotyl (胚轴); N, veins of hypocotyl and cotyledon petiole(叶柄); P, cotyledon and leaf blade (子叶和叶片)
2 GUS 定性实验操作内容简介 • 2.1试剂 • 100mM phosphate buffer(pH 7.0) • 100mM Fericyanate stock • X-Gluc 母液:50mg/ml(X-Gluc/DMSO)避光-20℃贮存。 • Staining buffer: X-Gluc, 0.1% TritonX-100, Fericyanate 0.5mM, phosphate buffer(50mM, pH 7.0) -20℃贮存。 • 70%乙醇。
2.2 操作步骤 • 将准备好的材料冲洗干净,用吸水纸吸干,浸在上述染色液中37℃恒温条件下保温过夜 • 转入70%乙醇中脱色2-3次,去除叶绿素,至阴性对照材料呈白色时为止。 • 肉眼或显微镜下观察,白色背景上的兰小点即为Gus基因表达的位点。 • 显微镜下观察、拍照。
2.3 注意事项 • 要设立严格的阴性对照,即用同样的未转化的材料按相同的方法同时进行染色。如阴性对照显示兰色,其原因可能是:A)材料和试剂被细菌感染;B)保温时间过长。 • 染色液中添加甲醇可抑制细菌生长,长时间染色可加入0.02% NaN3或100mg/ml的氯霉素,短时间染色也可以不加。 • 叶绿体含量高的材料染色后要进行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