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0 likes | 536 Views
第 十三讲 智能建筑 电气技术 INTELLIGENT BUILDING. 8. 1 智能建筑概述. 智能建筑 电气技术. 8.1.1 智能建筑的发展. * 世界上第一座智能建筑: 1981 年美国 Hartford 市的 City Place Building ( 都市大厦 ) 首次将各种管理系统综合 *我国的智能建筑: 1990 年北京发展大厦 1997 年上海博物馆 1998 年深圳梅林住宅小区二期. 智能建筑 电气技术. 代表建筑:上海金茂大厦( 29 万平米)
E N D
第十三讲 智能建筑电气技术INTELLIGENT BUILDING
智能建筑电气技术 8.1.1 智能建筑的发展 * 世界上第一座智能建筑: 1981年美国Hartford市的City Place Building(都市大厦)首次将各种管理系统综合 *我国的智能建筑: 1990年北京发展大厦 1997年上海博物馆 1998年深圳梅林住宅小区二期
智能建筑电气技术 代表建筑:上海金茂大厦(29万平米) 包括通信、消防报警、安防、综合布线、卫星电视、广播、停车场管理、计算机网络、智能卡以及相关的物业管理系统。 * 天津市:今晚大厦(准智能建筑)
智能建筑电气技术 • 技术背景 • 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建筑技术、自动化技术。 • 经济背景 • 信息产业化、经济市场化、对经济效率的需求。 • 社会背景 • 社会产业调整、劳工的工作条件与环境、生活水平的提高等。
智能建筑电气技术 8.1.2 智能建筑的定义 *美国智能建筑学会 (AIBI,American Intelligent Building Institute) “智能建筑”是“通过对建筑物的四个基本要素——结构、系统、服务、管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最全面的综合优化,提供一个投资合理,又拥有高效率的优雅舒适、便利快捷、高度安全的环境空间。”
智能建筑电气技术 *新加坡的公共设施署 智能建筑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一、是具有保安、消防与环境控制等先进的自动化控制系统,以及能自动调节大厦内的温度、湿度、灯光等参数的各种设施,以创造舒适安全的环境; 二、是具有良好的通信网络设施,使数据能在层与层之间,或在大厦内进行流通; 三、是能提供足够的对外通信设施与能力。
智能建筑电气技术 *日本智能建筑研究会 智能建筑应提供包括商业支持功能、通讯支持功能等在内的高度通讯服务,并能通过高度自动化的大楼管理体系保证舒适的环境和安全,以提高工作效率,具有高度综合管理的功能。
智能建筑电气技术 *我国专家推荐的定义 以建筑为平台,兼顾建筑设备、办公自动化通信网络系统,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以及它们之间的最优化组合,向人们提供一个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GB/T504314-2000 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标准GB50339-2003
智能建筑电气技术 8.1.3 智能建筑的功能与组成 楼宇自动化 BA: Building Automation 通信自动化 CA : Communication Automation 办公自动化 OA: Office Automation 综合布线 SCS: Structure Cabling System 系统集成 SI: System Integration (一般建筑都是3A—CA BA OA, A越多其实系统集成越差)
智能建筑电气技术 FieldBus:现场总线 (用于工业控制的机器计网络)
智能建筑电气技术 一、楼宇自动化系统BA 集散型控制系统:分散控制、集中监视与管理的计算机控制系统
智能建筑电气技术 补充:建筑结构安全子系统 梁柱结构材料的疲劳程度监测: 内嵌压电陶瓷 (梁柱形变---应力变化---电信号变化---预警) (梁柱变形,使压电陶瓷也变形,引起电阻的变化,通过电阻的变化量来测量起变形程度)
智能建筑电气技术 二、通信自动化系统CA • 建筑物内部之间、内部与外部之间通过电话网、计算机互联网等方式实现的语音、数据、图象等的信息传输,包括: • 公共显示系统 • 电话:虚拟电话网(例如:学校内部电话)、传真 • 公共广播系统 • 移动通信 • 电视系统:有线CATV、卫星电视 • 远程会议 • 电子邮件 • ……
智能建筑电气技术 三、办公自动化系统OA 应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行为科学等先进的技术,使人们的部分办公业务可借助于各种办公设备,并由这些办公与办公人员构成服务于某种办公目的的人机信息系统,涉及到:办公事务处理和物业管理等子系统。
智能建筑电气技术 四、综合布线先系统SCS 综合布线系统是建筑物内部或建筑群内部之间的信息传输网络,能使内部语音、数据通信设备、信息交换设备、物业管理及建筑物自动化管理设备等系统之间彼此相联,也能使建筑物内的通信网络和控制网络与外部网络互联。 注1:在我国,消防系统通常要求单独布线; 注2:强电系统不属于综合布线范畴。
智能建筑电气技术 五、系统集成SI 将智能建筑内不同功能的子系统在物理上、逻辑上和功能上连接在一起,以实现信息综合、资源共享,提高工作效率,并获得安全、舒适、便利的工作环境。 例如: * 消防报警后的应急照明以及电梯控制等的联动。 * 智能家居系统中家用电器的电话遥控。 ……
智能建筑电气技术 系统集成控制在空调系统中的应用举例 Simulation for HVAC control system in intelligent building
智能建筑电气技术 8.1.4智能建筑的设计特点 设计原则:以人为本 谁是“人”? *建筑管理者(服务) 为管理者实现以最小的代价提供最有效的资源管理(节能降耗、降低人工成本)。 *建筑使用者 为用户提供舒适、便捷、安全、健康的环境。
智能建筑电气技术 围绕智能建筑的特点进行设计: • 开放:可扩展、设备兼容性…… • 灵活:适于不同功能需要、大开间结构…… • 高效:便于建筑的维护、管理和使用…… • 舒适:环境…… • 安全:防火、防盗、防侵入、防震、防雷……
智能建筑电气技术 一、建施(建筑施工图) • 空间上有高度适应性、灵活性、宽敞性 • 良好的视觉环境(建筑造型、色彩、室内装饰等) • 舒适的非视觉环境(声音、温度、湿度及心理适应环境等) • 足够的配线间和强弱电竖井、设备间和管道敷设空间 • 消防、保安、楼控、物业中心及其分布子系统 • 吊顶及架空地板……
智能建筑电气技术 二、结施(结构施工图) • 梁、柱、墙等的设计要考虑到建筑环境的舒适性、结构的通融性和空间的开放性 • 结构自动监测报警系统、自动抗震系统等新技术使建筑物在结构上更加安全、可靠、经济 • 绿色建筑材料的使用……
智能建筑电气技术 三、水施(给排水施工图) • 可靠的供水保障(冷、热) • 配合消防系统,提供可靠的消防供水(消防栓、自动喷淋) • 节水型、便利型的设备……
智能建筑电气技术 四、暖施(暖通空调施工图) • 智能建筑内电气设备密度大,发热相对较多; • 良好的环境空气质量(温湿度、清新度、风速); • 集中式变风量VAV空调系统; • 蓄冰空调(在用电低峰制冷结冰,在高峰用冰来降温); • 我国建筑舒适温度:18-28摄氏度; • 空调每降低1摄氏度,能耗增加10%,所以一般设为27摄氏度。一般空调系统只能是反馈是调节,智能建筑则可达到前馈(通过预测,提前作准备),既满足人的需要,又能节能; • 潜热:人自身的热量; 显热:环境中电器发出的热量。
五、电施(电气施工图)-强电部分 • 符合生理和心理需要的照明设计(>300lx,无眩光,局部照明与总体照明相配合)以及应急照明 • 安全、可靠的供电系统(短路过载保护、漏电保护,双电源或自备发电机) • 供电容量的特殊性(智能建筑内电气设备密度大) • 电气插座的布置 • 电磁兼容性问题 • 高水准的防雷和接地设计(接地电阻小于1欧姆、地基钢筋网焊接而成的自然接地体、整个建筑钢筋焊接相连成等位体结构) • 380V/220V eg.插座中的电线,不包括在综合布线中。
六、电施(电气施工图)-弱电部分 • 综合布线(控制网络、消防线路、互联网络、电话网络、电视网络、安防电视监控网络) • 信息点的分布 • 电磁兼容性问题(屏蔽缆/非屏蔽缆、布线桥架):电信号间的相互干扰,如电话与计算机间。 • 机房和设备中心的设计 • 屏蔽电缆兼容性好,安全保密性好,价格高,维护要求高,一旦损坏还不如非屏蔽缆好。 • ……
1、选址:周围的基础设施必须齐全 , 都市功能必须完备(水、暖、电、通信、交通等) 2、层高(4~4.5米) 得房率低: 各类设备的安装和管线的布置需要架空地板或吊顶 舒适的环境需要有较大的净高指标 楼面面积(平米) <30 30-100 100-1500 >1500 最小净高(米) 2.5 2.8 3.03.5 3、初投资(+10~15%) 4、最大卖点:提高智能建筑用户的工作效率 提显其企业形象 CL(Corporate Identity)
8.2 智能化大楼的建筑平面布置 8.2.1 导人空间(Promotional Space): 来访者最初进入的空间 , 室内设计要充分体现企业形象,并为来访者提供必要的“向导信息”,并在接待台对面设置适当的长沙发椅。
8.2.2 通行和短暂停留空间(Transit Space): 走廊、会客室、会议室都属于短暂停留的空间。 走廊除了作为通路的功能外,还具有非正式交流场合的功能,因此它的照明一般采用点状照明、线状间接照明或天然采光等方式。可适当设置艺术壁、地毯、吸音壁、观赏植物、信息屏等。 会客室:除沙发和茶几外,还可适当设置工艺品、观赏植物、信息屏等。 会议室:远程会议室、多媒体会议室。
8.2.3 一般业务空间(General Space): 一般业务空间是办公楼的心脏部分,它是个人能力发挥、个人与团体协调关系以及装置信息处理设备的环境,室内设计要重视生产性、效率性和舒适性。 一般业务空间的平面布置有八种形式: (1) 单体形(Cellular Type), 即单间个人办公室。 一般用于律师事务所、高等院校教师办公室等知识密集型业务种类。其优点是能保证个人的思考 ,
明确个人的责任 , 防止其他人员的视线和噪声的干扰 , 使用者可按个人习惯和爱好将办公室布置成居住空间 化。其缺点是从单位或企业的整体来看缺乏员工之间的交流 , 同时办公自动化设备的引入也有一些麻烦。 (2) 走廊形(Corridor Type) 是 " 单体形 " 的发展。将辅助性的或业务内容相近的小单间办公室( 如秘书室) 连通 , 使辅助业务人员的交流更便利 , 从而提高了业务处理流程 的效率。
(3) 池塘形(Pool Type ) 将熟练工作用的个人办公室配置在周边区 , 而在内区则将从事单纯性工作的职员( 例如 , 打字员或电脑操作员等) 的办公桌布置成池塘状。这样 , 能把复杂作业和单纯作业分开 , 根据各自的工作性质提高业务效率。但也可能造成职员之间 的等级观念。
(4) 流水线形(Bullpen Type) 为了提高大量事务处理的效率 , 采用流水作业方式 , 将办公桌布置成流水线形式 。 (5) 开放形(Open Type ) 在大开间无隔断的结构形式,用文件柜按几何形状布置成一个个空间 , 办公桌之间无围挡。这样布置便于企业的改组。
(6)景观形(Office Landscape Type) 根据人流和信息流程来决定开放形办公室的布置, 用家具和大量的鉴赏植物来遮蔽视线 。 (7)组合形(Combi Type) 在周边区设个人用办公室, 但采用透明玻璃隔墙。内区则 布置成开放形的交流场所。个人办公室的使用者是在无噪声的开放环境中思考 , 而会议和 讨论、共有文件档案的检索等却可以走出个人办公室进行 , 这样可以转换环境 , 减轻工作人员的压力。但因为只在周边区布置个人办公室 , 内区完全用作公共场所 , 在面积使用上不一定经济。
(8)单元形(Unit Type ) 在办公空间中营造一个个带有家居气氛的小单元 , 成为确保发挥个人创造性的业务空间。但由于装修很复杂 , 要在办 公楼建设阶段即与建筑、结构很好地协调 , 装修成本也很高。
8.2.4 决策空间(Decision Space) 在经营性企业中,要将一般业务空间收集、处理、传递和保管的信息 , 进行分析、综合、规划和预测,对整个企业的信息网络进行管理,就 需要有充分发挥企业能力的决策空间 , 即企业最高管理层的办公室。其房间的面积、照度、家具和设备等都与一般业务空间不同。 8.2.5 余暇空间(Resort Space): 健身房、休息室、咖啡厅 巨幅森林壁画装饰、轻松的背景音乐、森林浴空调、coffee break ……
8.2.6 装置空间(Installation Space) 作为智能化大楼的核心,装置空间是发挥智能化大楼功能的极重要的空间。传统建筑中设在核心部位的盥洗室、开水间现在逐渐改在 周边区 , 给使用者提供远眺休息的机会。 电讯小室 (Telecommunications Closets) 局地设备室(Local Equipment Rooms): 每楼层设一间设备室,以便将一部分共享设备( 例如打印机、绘图仪、服务器等) 集中 , 以利安全和管理。
计算机房(Computer Suites) 配线室(Frame Rooms) 8.2.7 其它 安防中心、物业中心、卫生间、楼梯间、电梯间等. • 小结:智能化大楼的平面面积分配 (1)距窗6m以内的区域是周边区。它很适合于用作细胞形或开放形的一般业务空间或决策空间。
(2)距窗6~12m的区域是中间区。可以用作开放形的一般业务空间、通行和短暂停留空间。(2)距窗6~12m的区域是中间区。可以用作开放形的一般业务空间、通行和短暂停留空间。 (3)距窗超过12m的区域为内区 , 除了作为会议室外不适于作其它办公用空间, 通常作为装置空间或通行空间。 (4)核心区:不一定位于几何意义上的中心部位。这里所指的“核心”是表示维系建 筑物正常功能的核心。通常用作电梯间、楼梯间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装置空间。
8-3 智能建筑的环境特点 8.3.1 声环境(安静、私密) 建筑外部:车辆噪声等。采用隔声墙体。 建筑内部:空调风机、电话、交谈等。采用隔声挡板、吸音顶棚和墙面材料、背景音乐 8.3.2 空气环境 四大指标:温度、湿度、清新度、风速 送风、回风、排风、新风 智能建筑内电气设备密度大,显热相对大;人员少,潜热相对小。一般使用效率较高的集中式变风量VAV空调。
8.3.3 视环境 • 建筑外部:阳光 • 自然光引入、遮光板遮阳。 • 建筑内部:照明 • 足够且舒适的照度、无眩光、无荧屏反光。 • 全局间接照明和桌面照明相配合。 • 8.3.4 电磁环境 • 电磁干扰 • 电磁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