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 likes | 422 Views
第 1 章 緒 論 (Introduction). 內容. 力學的介紹. 基本理論. 測量單位. 國際單位制度. 數值計算. 問題求解之步驟. 力學的介紹. 靜力學. 剛體力學. 動力學. 固體力學. 材料力學. 彈性力學. 變形體力學. 力學. 塑性力學. 流體力學. 基本理論. 四個物理量. :質量、長度、時間、力. 質量:物體慣性的一種度量,用來 表示不同物體受力後,阻礙 速度發生改變的一種性質。. 質量愈大的物體,欲使其在
E N D
第 1 章 緒 論 (Introduction)
內容 力學的介紹 基本理論 測量單位 國際單位制度 數值計算 問題求解之步驟
力學的介紹 靜力學 剛體力學 動力學 固體力學 材料力學 彈性力學 變形體力學 力學 塑性力學 流體力學
基本理論 四個物理量 :質量、長度、時間、力 質量:物體慣性的一種度量,用來 表示不同物體受力後,阻礙 速度發生改變的一種性質。 質量愈大的物體,欲使其在 一定的時間內產生一定的速 度改變,所需外力也愈大。
長度:用來描述一點在空間中的位 置,以及描述物體的大小。 一旦選定標準的單位之後, 則可以此單位長度的倍數定 義距離與物體的幾何尺寸的 特性。
時間:用來表示事件發生的先後次 序與事件持續的長短。 雖然靜力學與時間無關,但 是在動力學中時間卻是一相 當重要的因素。
力:可視為一物體作用於另一物體上 “推”或“拉”的力量。 此一交互作用的力量可以發生在 兩物體直接接觸的情況下,如人 用力推牆壁; 或兩物體分開而不 直接接觸,如地心引力、靜電吸 引及磁力。 若要完整地描述一個力量,必須 要包含三個要素: 大小、方向、施力點。
剛 體:可視為由一大群質點組合 而成的物體,質點彼此間 的距離不因受外力作用而 改變。 因此在分析物體受 力作用時,不需要考慮材 料的變形。
牛頓的三個運動定律 剛體力學全部根源牛頓的三個 運動定律。它們的正確性以實 驗的觀察結果作為驗證的根據。
第一定律 若作用於一質點上的合力 為零時,則此質點將保持 靜止不動(若最初為靜止) ,或沿一直線作等速度運 動(若最初在運動)。
第二定律 若作用於一質點上的合力 不為零時,則此質點將在 合力的作用方向上產生加 速度, 且此加速度的大小 和合力大小成正比,與質 量的大小成反比。
第三定律 兩質點的作用力與反作用 力,其大小相等,方向相 反,且作用在同一線上。
牛頓萬有引力定律:任何兩質點間有相互吸引之力牛頓萬有引力定律:任何兩質點間有相互吸引之力
測量單位 SI單位制度:國際單位制度簡寫為 SI制,為一已被廣泛 使用的公制系統。 長度單位:公尺(m) 質量單位:公斤(kg) 時間單位:秒(s)
由牛頓第二運動定律 [力單位]=[質量單位]×[加速度單位] 定義:1牛頓=使1 kg質量產生1m/s2 加速度所需要的力
國際單位制度 字首 :當一數值過大或過小時,我們 都可利用字首來加以敘述。
使用SI符號的規定 1.符號不可使用“s”,以避免與秒 (s) 發生混淆。 2.字首通常使用小寫字母,除了大寫 G (giga) 和M (mega) ,以及牛頓單 位N。 3. 若一量由數個單位相乘而得,其間 應以.(實心點) 隔開,以避免與字 首混淆, 例如 m·s ( 公尺.秒 ) 與ms ( 千分之一秒 ) 不相同。
4.以指數形式表示單位,可同時包含字首 及單位部分,例如N2=(N)2= N·N。 同樣地,mm2代表(mm)2=mm·mm。 5.字首部分不可加以組合,如 ks (kilo-micro-second) 必須表示為 ms (milli-second),因 1 ks=1 (103)(10-6)s=1(10-3)s=1 ms。 6. 雖然平面角度的測量以弧度(又稱弳度) (rad) 為單位,不過仍較常採用度為單 位,其中 180o = (rad)。
7.在計算的過程中,先將各數值寫成10的 乘冪,其運算結果則以一適當的字首代 之,數值部分使其介於0.1與1000之間, 如
數值計算 因次齊次性:任何一個方程式, 其所含各項均必須滿足因次齊次 性,即每一項均具有相同的單位。 例如:方程式
:數值的精確程度由有效 數字的數目來決定。 有效數字 任何數字包含 0 在內,只要不是用以表示數字的 位數時,皆可視為有效數字,如 5604 和 34.52皆有四位有效數字。 然而數字以0開始或結束時,則很 難說它有幾位有效數字,如400它 有一位 (4) 或兩位 (40) 或三位 (400) 有效數字?
為了清楚地表達,則以10的乘冪 表示。例如 400 (1位有效數字) → 0.4103 (或 4102) 2.50103 2500(3位有效數字) → 5.4610-3 0.00546(3位有效數字) →
:為確保一個計算值的精確性, 在計算過程中,多取一位有效數字, 待計算結束後,再依要求的有效數字 取近似值。 計算 課本中大部分的例題皆取 3 位有效數字,而在計算過程中取 4 位有效數字,當計算完成後再取至 3 位有效數字。 然而有些數字,例如 、e,或是在單位轉換公式中所使用 的數字,由於都是正確的,所以其有 效數字可以精確地取到任意多位。
[例題1-1]計算並以適當的SI單位與字首表示 下列各值 (答案數值應介於0.1~1000之間): (a) (50 mN)(6 GN);(b) (400 mm)(0.6MN)2 ; (c) 45MN3/900Gg [解]:首先將各值轉成基本單位,經運算後 再選擇較適當的字首
問題求解之步驟 1. 仔細讀問題,並找出問題與定理間的關係。 2.畫出必要的圖形,並列出已給定的數據。 3.應用相關的原理,將其表示為數學式。 4.解方程式,並確保方程式符合因次齊次性, 使用一致的單位系統並解出答案值,且取 適當的有效數字。 5.根據常識判斷答案是否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