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2

第十一章 原子結構

第十一章 原子結構. 11-1 拉塞福的原子模型. 11-2 氫原子光譜. 11-3 波耳的氫原子模型. 11-4 物質波在波耳原子模型的應用. 11-5 法蘭克 — 赫茲實驗. 11-1 拉塞福的原子模型 (1/6). 拉塞福 (1871~1937). 拉塞福 因 提出原子模型 、 研究放射性物質的衰變定律 , 獲得 1908 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11-1 拉塞福的原子模型 (2/6). 湯姆森 的原子模型. 湯姆森 推想原子的形狀是一個直徑約為 10 - 10 m 的 圓球,正電荷均勻地分布在球體內,帶負電的

dexter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十一章 原子結構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一章 原子結構 11-1 拉塞福的原子模型 11-2 氫原子光譜 11-3 波耳的氫原子模型 11-4 物質波在波耳原子模型的應用 11-5 法蘭克—赫茲實驗

  2. 11-1 拉塞福的原子模型 (1/6) • 拉塞福 (1871~1937) 拉塞福因提出原子模型、 研究放射性物質的衰變定律, 獲得1908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3. 11-1 拉塞福的原子模型 (2/6) • 湯姆森的原子模型 湯姆森推想原子的形狀是一個直徑約為10-10 m的 圓球,正電荷均勻地分布在球體內,帶負電的 微小電子則散布在其中,但正負電量相等,因此 原子維持電中性。原子的結構就像布丁蛋糕中 嵌有葡萄乾,故稱為葡萄乾-布丁模型。

  4. 11-1 拉塞福的原子模型 (3/6) • 拉塞福的實驗裝置 拉塞福α粒子散射實驗的示意圖 拉塞福α粒子散射實驗裝置

  5. 11-1 拉塞福的原子模型 (4/6) • 拉塞福的實驗結果 大約每8000個α粒子中, 就有一個作大角度(超過90o) 的散射,甚至偶而反向彈回。 拉塞福的推論: 1.欲使α粒子產生大角度的散射,必須非常靠近體積 很小的原子核,且原子核質量必定比α粒子重很多。 2.α粒子受到甚大的作用力。

  6. 11-1 拉塞福的原子模型 (5/6) • 拉塞福的原子模型 1.原子的中心存在有帶正電的原子核, 原子的質量幾乎都集中在原子核上。 2.原子核所帶正電量的量值等於原子內所有電子的電量 總和,若原子含有Z個電子,則原子核的電量為+Ze。 3.電子和原子核之間的空間為真空,電子在原子核的 外圍環繞,類似太陽系的行星運動。

  7. 11-1 拉塞福的原子模型 (6/6) • 拉塞福原子模型的缺失 電子在環繞原子核運動時, 會不斷地輻射電磁波,導致 能量減少,將沿螺旋狀的軌跡, 墜落到原子核上。 例題11-1

  8. 11-2 氫原子光譜 (1/2) • 光譜研究史 1.夫朗和斐利用色散實驗發現太陽的光譜中存在 許多條暗線(吸收光譜)。並發明多狹縫的光柵, 用於分析和測量光譜線的波長。 2.克希何夫和本生研究各種火焰,發現每一種元素 在氣態時,都有特定的明線光譜(發射光譜)結構。 3.翁斯傳發表「標準太陽光譜圖表」,記載上千條太陽 光譜暗線的波長,之後又發現氫元素四條光譜線, 並精確測量了波長。

  9. 1.巴耳末找到了氫光譜的可見光區域中,前四條光譜線1.巴耳末找到了氫光譜的可見光區域中,前四條光譜線 波長之間的經驗公式: n=3,4,5,… 2.芮得柏修改巴耳末的波長公式為倒數形式: 1 1 1 =RH( - ) n=3,4,5,… l 3.帕申觀測到在紅外光區有一系列的光譜線 22 n2 n2 l= lo n2-4 1 1 1 =RH( - ) n=4,5,6,… n2 l 32 11-2 氫原子光譜 (2/2) • 氫原子光譜

  10. 11-3 波耳的氫原子模型 (1/5) • 波耳 (1871~1937) 波耳將力學、光譜學、和量子論 結合,建立簡單清楚的原子模型, 獲頒1922年的諾貝爾物理獎。

  11. v -e Fe +Ze r 11-3 波耳的氫原子模型 (2/5) • 波耳原子模型的兩個基本假設: 1.電子在某些特定的圓形軌道(穩定態) 上,環繞原子核運動。在這些穩定 軌道上運動時,電子不會放射電磁 波,其角動量l等於h/2p的整數倍。 l=rmv=nn=1,2,3… 2.當電子從一個能量為Ei 的穩定軌道,躍遷到另一個能量 Ef 的穩定軌道時,將吸收或輻射電磁波,光子能量等於 兩者間的能量差: hf=E i - Ef 或 hf=Ef - Ei

  12. v -e Fe +Ze r Ze2 v2 kZe2 = k m v= r2 r n n22 r= mkZe2 11-3 波耳的氫原子模型 (3/5) • 波耳原子模型的四個量子化: 1.角動量量子化: l=rmv=nn=1,2,3… 2.當電子和原子核之間的庫侖力, 提供作圓運動時所需的向心力: rmv2 =kZe2 兩式相除 3.將v代回 rmv=n:

  13. v -e Fe +Ze 1 Ze2 kZe2 mv2 -k - = r 2 r 2r 13.6 n22 - En= (eV) 1 mk2Z2e4 r= n2 ( ) E= - mkZe2 22 n2 11-3 波耳的氫原子模型 (4/5) • 波耳原子模型的四個量子化: 4.能量量子化: 電子在圓軌道的總力學能 E=K+U= 將 代入 例題11-2 例題11-3 [註]:rn=0.0529n2 (nm)

  14. 1 1 1 mk2e4 = ( ) - l 4p3 nf2 ni2 11-3 波耳的氫原子模型 (5/5) • 氫原子能階 v.s. 光譜 當電子由高能階Ei 躍遷到低能階 Ef 時,原子輻射出特定波長的 光子,這就是光譜線的成因。 將能量量子化的結果代入 hf=E i - Ef: [說明]:來曼系、巴耳末系、帕申系 分別為原子躍遷至n=1、2、3 的系列光譜。

  15. nh h rp= =n 2p p 11-4 物質波在波耳原子模型的應用(1/1) • 以物質波解釋原子的穩定態 電子在穩定軌道上運動,其物質波 的波長滿足駐波的條件: 2pr=nl 2prp=nh 移項 符合波耳穩定態的假設

  16. 11-5 法蘭克—赫茲實驗(1/4) • 實驗裝置 1.真空管中的陰極C和柵極G 之間加有可調整的正電壓V ,使加熱燈絲所發出的電子 ,經此電場加速而獲得動能。 2.柵極G 和板極P之間有一甚小的反向電壓Vr,使透出柵極 的電子減速。電子必須有足夠動能,才能克服此反向電壓 而到達板極。 3.實驗時,電壓V逐漸增加,同時記錄安培計的電流。

  17. 11-5 法蘭克—赫茲實驗(2/4) • 實驗結果 電壓由零開始增加時,電流隨之增大,但電壓增至4.9V時, 電流卻突然下降。當電壓續增時,電流恢復增加,但當 電壓續增至9.8V時,電流又再突降。當電壓超過9.8V繼續 增加時,同樣的情形重複出現。

  18. 11-5 法蘭克—赫茲實驗(3/4) • 結果分析-1 1.當電子動能小於4.9 eV和 汞原子碰撞時,其能量不足 以激發汞原子,兩者間的碰撞 為彈性碰撞。碰撞後的電子 能量不變,可以克服反向電壓到達板極,故電流隨電壓 的增大而增加。 2.當電子動能等於4.9 eV,恰可將汞原子從基態激發至 第一受激態,電子則損失所有的動能,兩者間的碰撞 為非彈性碰撞。碰撞後的電子無法克服反向電壓以 抵達板極,造成電流的下降。

  19. 11-5 法蘭克—赫茲實驗(4/4) • 結果分析-2 3.電壓超過4.9 V時,則電子到達 柵極之前,其動能已增至4.9 eV,可藉碰撞將汞原子激發。 碰撞後電子動能降至零,但 重新被電場加速,因此到達柵極時,又得到相當動能, 可以克服Vr而到達板極,故電流隨電壓增大而恢復增加。 4.在其後電壓增大過程中,上述現象重複出現,因此 電壓每間隔4.9 V,就出現一次電流的陡降。 [註]:法蘭克-赫茲因本實驗獲頒 1925年諾貝爾物理獎。

  20. 例題11-1 設α粒子和金原子核所帶的電量分別為+ze和+Ze,一質量為m的α 粒子以初速度vo射向一金原子核,由於受到庫侖力的作用而產生散射,其運動軌跡可證明為一雙曲線,如圖所示,圖中的θ為散射角。因為金原子核比α粒子重約50倍,故在α粒子的散射過程中,金原子核可視為固定不動。α粒子的入射線和原子核之間的垂直距離為b(稱為 衝擊參數),軌跡上的P點為α粒子最靠近原子核的位置,P點和原子核之間的距離為R。回答下列問題: (1)α粒子在P點的速率v為何? (2)R和b的數學關係式為何? (3)已知在拉塞福的α粒子 散射實驗中,從鐳放射源 所射出的α粒子動能為 5.5MeV,且z=2,Z=79,若 b=0,則α粒子的散射角為 180o,即反向彈回,試求 α粒子和金原子核之間的最近距離為何?

  21. 例題11-2 一氫原子從n=1的基態被激發至n=4的受激態時, 該原子須吸收多少能量?若該原子又從n=4的 受激態躍遷至n=2的受激態,所放出的光子波長 為何?

  22. 例題11-3 以某固定頻率的電磁波照射處於基態的氫原子, 恰可使其電子游離。現以同樣的電磁波照射處於 受激態的鋰離子(Li2+,Z=3),發現亦可將其 電子游離,但較低頻率的電磁波則無法將之游離, 求該鋰離子所處能態的量子數n為何?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