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3

Ch11 Agricultural : Output, Inputs, and Technology

Ch11 Agricultural : Output, Inputs, and Technology. 國經所 69642002 袁國軒 69742035 潘鵬升. 中國農業 : 產出 , 投入 , 與技術. 目錄 : 前言 11.1 西元 1949 年之後的中國農業概要 11.2 農業生產技術的抉擇與改革 11.3 綠色革命 11.3.1 灌溉 11.3.2 農業化學 11.3.3 種子. 中國農業 : 產出 , 投入 , 與技術. 目錄 : 11.4 鄉村的原動力 11.5 增加產量與收益的挑戰 11.6 多樣化與未來的挑戰

Download Presentation

Ch11 Agricultural : Output, Inputs, and Technology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Ch11 Agricultural:Output, Inputs, and Technology 國經所 69642002 袁國軒 69742035 潘鵬升

  2. 中國農業:產出,投入,與技術 • 目錄: • 前言 • 11.1 西元1949年之後的中國農業概要 • 11.2農業生產技術的抉擇與改革 • 11.3 綠色革命 • 11.3.1 灌溉 • 11.3.2 農業化學 • 11.3.3 種子

  3. 中國農業:產出,投入,與技術 • 目錄: • 11.4鄉村的原動力 • 11.5 增加產量與收益的挑戰 • 11.6 多樣化與未來的挑戰 • 11.7 基因改造生物 • 11.8 全球化

  4. 前言 • 許多年來,糧食問題一直是中國政府所面臨最嚴重的挑戰。 • 1956-1957穀類產量約為2億噸,1998年約為5億1千2百萬噸。 • 1970年的農業生產技術改革,1980-1990生產技術轉變加速和投入要素組合改變帶來農業產出大量增加。 • 使用現代化肥料和改良莊稼物種使中國農產品更具多樣化和競爭力

  5. 11.1 西元1949年之後的中國農業概要 • 1960-1970借由大量化肥使用,水資源使用精準控制及增加土地使用(間作)使穀類產出增加三倍。 • 由於Grain first agricultural policy(穀類產出優先政策)使中國農產品失去多樣化Figure11.1至1979年才由於政策改變使非穀類產出增加。 • 因應市場需求和因地制宜的產出組合筆單易產品產出更好。

  6. 11.2農業生產技術的抉擇與改革 • 和全世界一樣,中國農業要因應生產要素的可及性而選取生產要素投入組合,如勞動力與土地 Figure11.2。 • 相對於美國,中國使用勞動力成本較小,故中國農業為勞動密集性農業。 • Hayami and Rutten(1985)1880-1980初論美國與日本農業 提出相較於美國粗放式農業經營方式的日本精耕式農業經營方式(因土地缺乏而產生整套品種改良種子和新肥料及灌溉方式) Figure11.3。

  7. 11.2農業生產技術的抉擇與改革 • 水稻生產區和小麥生產區的分界線 北緯33° 線(揚子江-淮河)。 • 由於灌溉系統不是很普及而有接地區只能靠雨季耕種,所以綠色革命在公共設施完善前不南在這些地區使用。 • 根據induced-innovation hypothesis(誘發改革假說)中國地區由於可耕地缺乏故強化土地利用性變成為增產的主要課題。 • 1950年產生多期耕作和多穀類耕作,如浙江省的輪作(優點:作物多樣性,預防病蟲害,沃度)

  8. 11.3 綠色革命 • 綠色革命意指生產投入組合(種子,肥料,灌溉)的技術更新與改善。 • 農業化學製品:肥料,適應地方環境的高品質種子。 • 使用高品質種子,現代化化學肥料,優良灌溉技術來生產的農業-HYV(high-yield varieties) • Figure11.4

  9. 11.3.1 灌溉 • 1950-1970年灌溉系統建造Figure11.5。 • 80年代因集體農場解散改為家庭程包制使水力工程停頓而產生的蕭條。 • 中國北部平原區長期缺水,1970年約使用100萬的幫浦。 • 地下水資源過度開發使用下會造成中國北部小麥產量減少。

  10. 11.3.2農業化學 • 中國傳統農業使用有機肥料。 • 1960-1970低產量生產化肥Figure11.5。 • 1973-1974進口氨和尿素合成氮肥。 • 1978-1996發展農業化學工業,化肥產量增加四倍,但仍不足國內需求,故從國外進口。 • 化肥使用是使中國農業發展現代化三關鍵之一 • 更新Figure11.5

  11. Figure11.1

  12. Figure11.2

  13. Figure11.3

  14. Figure11.4

  15. Figure11.5

  16. 蕭條

  17. 地方工廠生產低產量氮肥

  18. 進口合成氮肥原料

  19. 發展農業化學

  20. 更新Figure11.5

  21. 11.3.3 種子 • 1950年代中國政府和中國農業科學研究院(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CAAS)建立了多層級的研究系統。 • 文革的過程中,研究活動仍持續進行。 • 高產量(High-yielding variety ,HYVs)品種種子的改良。 • 1964年對高產量矮株型(dwarf variety)稻米進行首度研發,比IR-8(由國際稻米研究所在菲律賓所引入的新型高產量矮株型稻米 )還要早兩年。 • 1960年代和國際農業研究體系合作。

  22. 11.3.3 種子 • 擴大引入多種作物的混合種(hybrid variety)。 • 農業服務的增加使中國有辦法及時且廣泛地散佈混合種作物。 • 技術革命 VS. 鄉村改革。

  23. 11.4 鄉村的原動力 • 役用動物(draft animal)及勞動力是傳統農業唯一的動力來源。 • Figure 11.6 (1)1955年為役用動物的高峰。 (2)大躍進和集體化使數量下降。 (3)1970年代開始機械化。 • 從蘇聯轉移的經驗並不適合。 • 改以電動幫浦、小型牽引機的機械為主。

  24. Figure 11.6Rural motive power P.263 機械化 集體化與大躍進

  25. 1995年中國整體機械動力

  26. 關於農業機械動力 • 1978-2001年,機械動力(千瓦)增加3.7倍。 • 小型牽引機及其機引農具分別增加9.5倍和11.9倍 • 1978-2000年農用載重汽車總動力增加14倍。 From:中國經濟 蔡昉、林毅夫

  27. 11.5 增加產量與收益的挑戰 • 1990年代末期,現代化的投入設備已經能讓農產量穩定的增加 。 • 稻米、麥子、玉蜀黍及棉花。 • Table 11.1 • 農產量的增加使環境負荷過重。 • 三項改變的要素:需求結構改變、基因改造技術、全球化 。

  28. 農業與環境 • 人均耕地為0.08公頃,世界平均為0.24公頃。 • 後備耕地有限(荒地面積3535萬公頃,可用於種植作物的僅有40%,約1400萬公頃)。 • 水資源的人均擁有量不足,中國為2472立方公尺,為世界平均的1/4,是世界13個貧水國之一。 • 水資源分布不均,長江以北耕地佔全國64%,地上水資源卻只佔全國17%。 • 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鹽漬化及土地退化。 From:中國經濟 蔡昉、林毅夫

  29. Table 11.1Comparison of yields and inputs per hectare of cropland, 1997 P.265

  30. 11.6 多樣化及未來的挑戰 • 目前仍以穀類為主要食物 。 • 飲食習慣的改變使消費從碳水化合物轉移到更高水準的蛋白質、脂肪及糖類。 • 由於肉類產品比較沒有辦法將卡路里有效地轉移給消費者,使飼養技術出現了改變,也需要更多種類的穀類。 • 中國逐漸由傳統作物轉移到高價值作物,特別是園藝產品(horticultural product ),因此運輸和倉儲成為重要的關鍵。

  31. 11.7 基因改造生物 • 中國正投入生物工藝學(biotechnology)的研究與發展,特別是基因改造生物(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GMOs)。 • Bt Cotton(CAAS在1900年代中期的研究,於1997年發表,是添加了蘇力桿菌Bacillus thruingiensis以防止蟲害的棉花)讓農民的收益增加8%~10%、減少2/3農藥的運用,也讓華北一帶的的棉田逐漸復甦。 • 中國的成功來自政府的資金、和CAAS之類的政府研究單位。 • 1999年中國政府投入$112000000在植物的生物工藝學上。

  32. 11.8 全球化 • WTO的成員對於中國的農業保護多所限制。 • 2004年實施補貼及減稅以支持農業。 • 進口:麥子、玉米、棉花和大豆;出口:稻米及園藝產品(蔬菜、花卉、水果、罐頭及加工食品 )。 • 中國已有自給自足的能力,同時有足夠的外匯來應付在國際食品市場的需求。 • 透過世界經濟的高度整合,可以提升各國的生產力,也對其經濟體有所利益,中國在其中也必須區分出自己和其他國家的不同。

  33. 外匯存底現況 • 排名: (1)中國大陸:一兆九千億 (2)日本:九千六百億 (3)俄羅斯:四千零二十三億 (4)中華民國:兩千七百八十一億 (5)印度:兩千四百億 From:中央銀行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