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0 likes | 592 Views
第十二章 突变和重组机理 Chapter 12 The Mechanism of Mutation and Recomposition. 教学时数: 3 学时 一 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 了解基因突变、自发突变、人工诱变的概念,掌握物理诱发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化学诱发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熟练掌握诱变的方法,达到能熟练应用物理和化学诱变方法进行动植物、微生物育种的目的。 二 教学重点:突变的分子机制, Holliday 模型 ,转座子的转座机理, DNA 损伤的修复方式。. 三 教学难点:基因转变及 Holliday 模型 。 四 本章主要阅读文献资料:
E N D
第十二章 突变和重组机理Chapter 12 The Mechanism of Mutation and Recomposition
教学时数:3学时 一 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基因突变、自发突变、人工诱变的概念,掌握物理诱发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化学诱发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熟练掌握诱变的方法,达到能熟练应用物理和化学诱变方法进行动植物、微生物育种的目的。 二 教学重点:突变的分子机制,Holliday模型 ,转座子的转座机理, DNA损伤的修复方式。
三 教学难点:基因转变及Holliday模型。 四 本章主要阅读文献资料: 1、P.C. Winner, G.I. Hickey & H.L. Fletcher,Instant Notes in Genetics, BIOS Scientific Publishers Limited,1998.12. 2、王亚馥,戴灼华 主编:《遗传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版。 3、贺竹梅 编著:《现代遗传学教程》,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版。
4、朱军 主编:《遗传学》(第3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1月版。 5、李振刚 编著:《分子遗传学》,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 6、张玉静 主编:《分子遗传学》,科学出版社,2000年4月版。 7、赵寿元,乔守怡 主编:《现代遗传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 8、蔡绍京,徐珊 主编:《医学遗传学》,科学出版社,2001年9月版。
本章结构The structure of this chapter 第一节 基因突变的分子基础 第二节 重组的分子基础 第三节 转座遗传因子 第四节 DNA损伤的修复
第一节 基因突变的分子基础 细胞水平:基因相当于染色体上的一个位点 分子水平:一个位点还可以分成许多基本单位(座位)。一个座位一般指的是一个核苷酸对。 真正的点突变:基因内不同座位的改变而引起的突变 。 复等位基因:由一个基因内不同座位的改变而形成的许多等位基因的合称。 如:控制自交不亲和基因。
基因突变的分子基础 按突变发生的原因分类 自发突变(spontaneous mutation):在自然状况下发生的突变。 诱发突变(induced mutation):有机体暴露在诱变剂中引起的突变。 一.自发突变的分子基础 自发突变可能由DNA复制错误,自发损伤和转座因子等多种原因引起。 (一)DNA复制中的错误 遗传物质是DNA,DNA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如果发生错误,引起碱基替换(base substitution), 即一对碱基被另一对碱基替换,造成DNA遗传信息的改变。从而导致基因突变。
正常情况下,A-T配对,氨基态的腺嘌呤(A)只与胸腺嘧啶(T)配对,但有 时可转变成稀有的亚氨基形式,可以与胞嘧啶配对,形成A-C, 再经一次复 制,DNA分子中的A-T对变成了G-C对. 这种互变异构可以在DNA复制中自发产 生。
碱基替换可以分为转换和颠换: 1.转换(transitions):嘌呤替代嘌呤,或嘧啶替代嘧啶。 AG或GA , TC或CT 2.颠换(Tran versions):嘌呤替代嘧啶,或嘧啶替代嘌呤。 AC, AT , CA, TA 3.移码突变(frame-shift mutation):在DNA复制中发生增加或减少一个或几个碱基对所造成的突变。移码突变可造成蛋白质分子发生较大的结构改变。 ACG GCT TCA AAG AAC AGG CTT CAA AGA ACC
(二) 自发损伤(spontaneous lesions) 即自然产生的DNA损伤引起突变,如脱嘌呤和脱氨基等。 1.脱嘌呤:最为常见,由于DNA分子中碱基和脱氧核糖间的糖苷键受到破坏,从而引起一个鸟嘌呤(G)或腺嘌呤(a)从DNA分子上脱落下来。造成DNA损伤,产生无嘌呤位点,在DNA复制中引入错误;或由修复系统移去无嘌呤位点或插入一个碱基而引起突变。 2.脱氨基:胞嘧啶脱氨基变成U,U与A配对,结果使 G-C对变成 A-T对(转换)。 3.氧化性损伤:个体自然产生的氧化基,氧化物如超氧自由基,氢氧自由基及过氧化基等,能对DNA造成氧化性损伤,引起突变,导致人类疾病。
二 诱发突变的分子基础 是由各种诱变剂(物理或化学的)诱发的突变。诱变剂可以取代碱基,改变碱基或破坏碱基,使DNA发生错配,而引起基因突变。 (一)碱基类似物:与碱基结构类似,可替代正常碱基掺入DNA分子,引起碱基替换。如5-溴尿嘧啶(BU)是胸腺嘧啶T的类似物,可掺入DNA分子中。BU有两种互变异构体酮式和烯醇式。酮式与A配对,而烯醇式与G配对,这样很容易引起G-C对与A-T对的互相转换。除BU外,5-溴脱氧尿苷(BrdU),5-尿嘧啶,5-氯尿嘧啶及其脱氧核苷。2-氨基嘌呤(2-AP)等都是碱基类似物。 (二)烷化剂:通过改变碱基结构使DNA中的碱基发生烷化作用,引起特异性错配,或脱嘌呤。包括芥子气,甲磺酸已酯(EMS),亚硝基胍(NG)等。如EMS,使G的N位置带有已基(已烷化),成为7-已基鸟嘌呤,不与C配对而与T配对,使G-C转换成A-T。
(三)嵌合剂:口丫啶类染料的分子为平面结构,大小与碱基对 差不多,可插入DNA双链核心堆积的碱基对之间,在嵌入的位置引起单 个碱基对的插入或缺失,造成移码突变。如口丫啶橙,溴化已啶(EB),原黄素和黄素等。 (四)紫外线(UV):可使DNA产生很多光生成物,如环丁烷嘧啶二聚体。 (五)电离辐射:使DNA分子发生氢键断裂,DNA单链或双链断裂,碱基或糖基损伤,DNA,蛋白质相互交联等。x射线,γ射线等,具有较高的能量可引起原子的电离,导致DNA的损伤,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结构变异。 (六)黄曲霉素B1(AFB1):霉变的花生等食物中含有大量的AFB1 ,AFB1是一种强致癌剂。可在G的N-T位形成一个加成复合物即产生无嘌呤位点,使GC颠换为T-A,引起基因突变。可导致肝癌。
三.基因突变对遗传信息的影响 (一)碱基替换的影响:单个碱基替换如果发生在基因编码区,则会改变一个密码子,可以引起蛋白质一级结构中某个氨基酸的变化。 1 同义突变(samesense mutation) :由于遗传密码具有简并性。所以有时碱基替换密码子改变但并不改变氨基酸。如GAU→GAC,但仍是天冬AA,无突变效应,密码子的简并性大大削弱了突变的危害性,是DNA的容错机制。 2 错义突变(missense mutation):指碱基替换密码子改变引起氨基酸的改变。错义突变使蛋白质一级结构改变,导致蛋白质活性和功能不同程度的改变。一般性质相似的氨基酸替换对蛋白质的影响小,而性质不同的氨基酸的替换可能强烈的影响蛋白质的功能。例如人的镰刀性贫血症(HbS)。
例如人的镰刀性贫血症(HbS)是由血红蛋白编码基因中的CTT(CTC)变成CAT(CAC),使血红蛋白β链N端第六位的氨基酸(谷氨酸)变为缬氨酸,结果使血红细胞成为镰刀型,寿命很短,引起严重的溶血性贫血,称为镰刀性贫血症(HbS)。如果用赖氨酸取代谷氨酸,也改变血红蛋白的性质,引起轻度贫血症(HbC)。 G C A T
3 无义突变(nonsense mutation):碱基替换使编 码氨基酸的密码子突变为终止密码子,转录出的mRNA在翻译时提前终止,形成的肽链不完全,一般没有活性。形成的终止密码子为UAG、UAA或UGA 。 4 通读(reading through):碱基替换使终止密码子突 变为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转录出的mRNA在翻译时不能适时终止,直到另一终止密码子为止。 (二)移码突变的影响:在DNA分子的外显子中遗传信 息是按三联体密码子排列的,插入或缺失1个或2个或4个碱基会改变阅读框架,结果翻译出来的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也完全改变,但如果插入或缺失3个碱基,则在翻译出的多肽链上只是多或少一个AA,而不会完全打乱AA序列。
(三)突变热点和增变基因:理论上,DNA任何位点都可以发生突变,但实际上DNA分子上不同部位有着不同的突变率。(三)突变热点和增变基因:理论上,DNA任何位点都可以发生突变,但实际上DNA分子上不同部位有着不同的突变率。 1 突变热点:突变率大大高于平均突变率的位点。如5-甲基胞嘧啶(MeC)的存在,MeC脱氨后生成T,不可被校正,而引起突变,C脱氨后变成U,容易被校正。另外一些短的重复系列也易形成突变热点,易发生嵌入和缺失,因DNA复制前模板链与新生链之间的滑动造成。 2 增变基因(mutator gene):指某些基因突变后可使整个基因组中的突变率明显上升的基因。如DNA聚合酶基因突变,3‘-5’校正功能降低或丧失,是基因突变率升高。另如dam基因突变,则错配修复功能丧失,引起突变率升高。
第二节 重组的分子基础 一 基因重组的可能机理 (一)染色体断裂愈合模型
二 基因转变(gene conversion) (一)基因转变现象 在杂合体中,在交换过程中,某基因转变为其等位基因,使减数分裂的产物不是2:2分离的现象称基因转变。其特点是:频率高;在杂合体中;伴随重组;有一定方向性。 (二)基因转变的类型 1、染色单体转变(chromatic conversion) 在真菌的杂交中,有时会出现一些异常的分离。减数分裂的4个产物中,有一个产物发生了基因转变,出现6:2(或2:6)的子囊。 2、半染色单体转变(half-chromatic conversion) 在真菌的杂交中, 5:3(或3:5)或3:1:1:3的子囊表明在减数分裂的4个产物中,有1个产物的一半或两个产物的各一半出现基因转变称半染色单体转变。因在5:3或3:1:1:3的分离中,基因转变只影响半个染色体单体,分离一定发生在减数分裂后的有丝分裂中,所以又称减数后分离。
三 遗传重组的分子基础 (一)异源(杂种)DNA模型和Holliday中间体
1、两条DNA双链,相当于减数分裂时2条染色单体,为简略计,图中只画出2条染色单体,另2条未画出。1、两条DNA双链,相当于减数分裂时2条染色单体,为简略计,图中只画出2条染色单体,另2条未画出。 2、核酸内切酶认出每一DNA分子的相应断裂点,在每一分子的一条链上造成缺口,这两条链的极性相同。 3、单链的游离端交换位置。 4、单链连接,形成—个交联桥(cross-bridge)或H011iday中间体。 5、交联桥的位置移动,形成较大区段的异源双链区。 6-7、交联桥的两臂沿箭头方向旋转,呈现中空的十字构型 8、十字构型的2个单链保持完整,另外2个单链出现断裂。左面的交联桥沿东西方向切断,右面的交联桥沿南北方向切断 9-10、DNA修补合成。在A与B两座位间的中央部分有一较大时异漏双链 DNA区域。至于两侧的标记基因可以不出现重组,仍葆持亲代组合(左下图); 也可发生交换,出现重组类型(右下图)
1951年,美国遗传学家Mclintock根据对玉米染色体长期观察的研究,提出了“转座”的概念:即基因可以在染色体上移动。在当时这种超越时代的新概念几乎没有一位遗传学家可以接受,她的重大发现被埋没了近30年,直到1983年,这位80多岁的女科学家才登上诺贝尔奖领奖台。1951年,美国遗传学家Mclintock根据对玉米染色体长期观察的研究,提出了“转座”的概念:即基因可以在染色体上移动。在当时这种超越时代的新概念几乎没有一位遗传学家可以接受,她的重大发现被埋没了近30年,直到1983年,这位80多岁的女科学家才登上诺贝尔奖领奖台。 第三节 转座遗传因子(transposable genetic element) 转座子:细胞中能够改变自身位置的一段DNA序列,亦称跳跃基因。转座因子改变位置的行为称转座。
一、玉米的控制系统 Ds-Ac作用模式 40年代到50年代McClintock
二 原核生物中的转座因子 1951年McClintock提出转座(Transposition)和 跳跃基因(jumping gene)的新概念。 (一) 原核生物中的转座因子的发现和检出: 1967年Shapiro在E.coli中发现了转座因子(transposable element)。 他在半乳糖操纵子(gal K,T,E)中发现了一种极性突 变。它有以下特点: 1.能回复突变; 2.用诱变剂对其处理并不能提高回复突变率; 他们想到galE-的突变可能也是部分DNA的插入(突 变)和切离(回复突变)所致。
证实转座因子的实验:密度梯度离心实验;分子杂交实验。 证实转座因子的实验:密度梯度离心实验;分子杂交实验。
(二)原核转座因子的类型 • 插入序列(IS) • 类插入序列(IS-like elements) • 复合转座子 • TnA家族
三 转座机理 转座机理:细菌基因内存在有十几种不同的IS,各具有特定的碱基顺序,其大小因IS而异,最小的为60bp,最大的可达1400bp。它们可出现在基因组的不同位置,并且可以从一个位置转移到另一位置,但转移频率一般不高。.他们整合的部位并不具有严格的特定顺序,但某些位置往往比另一些位置易于插入。IS带有编码转座酶(transposase)的顺序,因为这是插入过程所必不可少的。IS或Tn的插入常使插入区的基因失活,因为正常的转录和(或)转译受到阻碍,例如;上述玉米色素基因由于转座因子-Ds的插入而失活就是这个道理。但偶而也可由于插入而激活有关基因的转录,因为Tn也可能带有它们自身DNA转录所必需的启动子顺序。
IS和Tn从一个位置转座到另一位置时,原来位置上的这些结构往往依然存在。这就是说,转座因子的转移并不是先从一个位置切除,然后通过细胞质转移到另一位置,而是复制一份,把一份转移到新位置,而将另一份留在原来位置上。因此可以想象,一个基因组的DNA量可以由于转座因子的获得或丢失而相继发生变化,从而使人们意识到,一种生物基因组的大小或基因数目的多少并不是一成不变的。IS和Tn从一个位置转座到另一位置时,原来位置上的这些结构往往依然存在。这就是说,转座因子的转移并不是先从一个位置切除,然后通过细胞质转移到另一位置,而是复制一份,把一份转移到新位置,而将另一份留在原来位置上。因此可以想象,一个基因组的DNA量可以由于转座因子的获得或丢失而相继发生变化,从而使人们意识到,一种生物基因组的大小或基因数目的多少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四 转座因子的遗传效应 (一)引入插入突变; (二)插入位置上出现一个新基因; (三)引起染色体结构变异; (四)切离准确回复突变,切离不准确引起染色体畸变; (五)调节基因活动,使基因失活或激活; (六)增加新变异,有利于进化。
第四节 DNA损伤的修复 一 DNA的防护机制 (一)密码的简并性 UUA、UUG、CUU、CUC、CUA、CUG均为亮氨酸。 大部分氨基酸具有2个或2个以上的密码子。 (二)回复突变 正突变 野生型 突变型 回复突变 但回复突变的频率 < 正突变。
(三)抑制 1、基因间抑制:抑制作用发生在不同的基因间。 如:当DNA上某碱基发生了突变,凑巧tRNA上的 反密码子也发生了改变,成为野生型。 2、基因内抑制:抑制作用发生在同一基因内。 一个座位上的突变有可能被另一个座位上的突变 所掩盖,而使突变型恢复为野生型。
(四)致死和选择 防护机制未能起到修复突变的作用,而该突变又是 致死的话,则该突变体将在群体中被选择所淘汰。 (五)二倍体和多倍体 多倍体具有多套染色体组,每种基因多份,故能比 二倍体和低等生物表现出更强的保护作用。 如:小麦属的二倍体种的突变型比例高于六倍体普 通小麦。
二 生物体的修复机制 (一) 光复活(photo reactivation):专一性修复紫外线引起的DNA损伤,形成的嘧啶二聚体在损伤部位就地修复,在可见光(300-600nm)的活化下,由光复活酶(PR)催化嘧啶二聚体分解为单体。T-T→T,T (二) 切除修复(excision repair):又叫暗修复,不需要光线的激活。把含有嘧啶二聚体或其他损伤的DNA片段单链切除,并合成新的核苷酸链进行修补。不仅可以修复紫外线损伤,而且可以修复其他损伤。 修复内切酶 DNA聚合酶 外切酶 连接酶 损伤DNA——→ 切开——→聚合——→切除——→连接
(三) 重组修复(recombination repair):由称复制后修复,必须在DNA进行复制使修复。修复后的一条子DNA仍带有损伤,可由其他修复机制除去,或继续存在,但经若干次复制和重组修复后,含有损伤DNA的细胞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少,最终消失。 损伤DNA——→ 复制 ——→重组 ——→连接 (四) SOS (save our souls)修复:这是在DNA分子受到大范围损伤时,细胞处于危机状态,复制受到抑制时出现的一种修复作用,也是最后的应急措施。由一种不精确的DNA聚合酶进行越障修复,这种DNA聚合酶能催化损伤部位DNA合成,但其识别碱基的能力很低,因而可造成很高的突变率,其机理尚不清楚。
(五) 电离辐射损伤的修复:电离辐射损伤常见是DNA链的断裂,电离辐射损伤的修复机制目前所知很少,有三种修复方式: 1超快修复:由DNA连接酶单独完成连接断裂DNA链。2min即可。 2快修复:可修复90%超快修复所不能修复的单链断裂。需要DNA聚合酶1.的参与,几分钟内可完成。 3慢修复:需40-60min,可把快修复所不能修复的单链断裂全部修复。需要重组修复系统的参与。
本章要点 自发突变可能由于DNA复制错误、碱基的脱嘌呤作用或脱氨基作用、转座因子以及重组错误等多种原因引起。根据DNA发生改变的情况,有下列突变方式可以改变基因的信息内容:碱基替换,包括转换和颠换;移码突变;缺失突变。 在生物体中有多种DNA修复系统保障遗传信息的准确性,这些修复系统可恢复不同的DNA损伤。最近的研究表明,人类某些类型的癌症与特异修复系统的缺陷有关。
本章思考题 1.解释名词:碱基替换(转换和颠换)、移码突变、无义突变,错义突变、同义突变。 2.从分子水平来看,为什么说要做到定向变异目前是有困难的? 3.在E.coli的色氨酸合成酶的蛋白质A的某一位点(位置223)上观察到下列氨基酸的替换: (a)假定每个氨基酸的替换只是由一个核苷酸的改变引起的。利用遗传密码表,指出什么密码子适合这系列的变化? (b)你预期哪两个突变结合能重组形成野生型(gly)? (c)哪两个突变结合不能重组形成野生型? (d)上述氨基酸的改变中,哪一个表示碱基转换?哪一个代表碱基颠换
4.一具有四核苷酸顺序的DNA分子 -C-G-A-T- -G-C-T-A- a)用亚硝酸处理,这条DNA链复制时,核苷酸顺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b)用硫酸二乙酯处理,这条DNA链复制时,核苷酸顺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5.什么是染色体断裂愈合模型和模写选择模型? 6.什么是基因转变?什么是杂种DNA模型? 7.紫外线诱变的作用机制如何?它引起的DNA损伤的修复途径是什么? 8.简述电离辐射引起的DNA的损伤及其修复。 9.就某一顺反子来说,正向突变率往往比回复突变率至少高一个数量级。如何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