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 likes | 521 Views
新阶段电力供需特点及2011年电力供需预测. 王志轩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二 O 一一年三月二十七日. 主要内容. 一、新阶段电力供需特点 二、2011年电力供需预测分析. 一、新阶段电力供需新特点. 电力需求特点 电力供应特点 电力供需分析 应对策略. (一)电力消费需求总量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但增速明显放缓 随着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用电量增速逐步降低 “十二五”期间,用电量年均增速在8.4%左右 “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速在5.5%左右. 电力需求特点. (二)产业用电量结构发生变化,第三产业及居民消费用电所占比重上升 第一产业用电量比重稳中略降
E N D
新阶段电力供需特点及2011年电力供需预测 王志轩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二 O一一年三月二十七日
主要内容 一、新阶段电力供需特点 二、2011年电力供需预测分析
一、新阶段电力供需新特点 • 电力需求特点 • 电力供应特点 • 电力供需分析 • 应对策略
(一)电力消费需求总量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但增速明显放缓(一)电力消费需求总量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但增速明显放缓 随着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用电量增速逐步降低 “十二五”期间,用电量年均增速在8.4%左右 “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速在5.5%左右 电力需求特点
(二)产业用电量结构发生变化,第三产业及居民消费用电所占比重上升(二)产业用电量结构发生变化,第三产业及居民消费用电所占比重上升 第一产业用电量比重稳中略降 第二产业用电量比重先期稳中有升、后期波动持续下降 第三产业用电量比重先期稳中有降、后期持续上升 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比重稳中缓慢上升
中国(2010年)与发达国家完成工业化时、OECD国家(2007年)电力消费结构比较中国(2010年)与发达国家完成工业化时、OECD国家(2007年)电力消费结构比较
“十一五”至“十三五”我国二、三产业及居民用电比重变化情况“十一五”至“十三五”我国二、三产业及居民用电比重变化情况
(三)人均用电量持续上升,“十三五”中期人均用电量将超5000千瓦时(三)人均用电量持续上升,“十三五”中期人均用电量将超5000千瓦时 注:2015、2020年全社会用电量及人口总数为规划数据
世界各国的人均用电水平 各国人均 用电量比较
分地区电力需求趋势 东部地区 • 第二产业用电量增速下滑,带动全社会用电量增速下滑的趋势比较明显(尤其像上海、浙江、江苏等先期发展省份),但是山东、河北港口经济和资源效应导致第二产业比重仍然会高于沿海其他省份 • 第三产业及居民生活用电比重将明显提升 • 东部后发展省份(如福建、海南)以第三产业、居民用电增长为主动力并协调带动相关制造业用电增长
华东电网区域(安徽除外)特征更为典型 “十一五”至“十三五”华东电网区域(安徽除外)二、三产业及居民用电比重变化趋势
中部地区 以城镇化建设、工业化升级为发展目标,带动建材、化工、制造业以及居民用电增长 部分省份(河南、山西)高耗能行业用电比重受节能减排作用缓慢下降
西部地区 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受基础设施建设影响,第二产业用电继续较快增长,居民用电刚性增长,第三产业用电增长相对缓慢 原材料加工以及高耗能产业将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基础上,加快产品升级,降低能耗
西北电网区域作为西部北的资源省份,产业结构更典型西北电网区域作为西部北的资源省份,产业结构更典型 “十一五”至“十三五”西北电网区域二、三产业及居民用电比重变化趋势
东北地区 • 辽宁第二产业用电比重在“十二五”期间前期有所上升,后期呈下滑趋势,三产及居民用电比重有所提高 • 吉林、黑龙江“十二五”、“十三五”期间第二产业用电比重将稳步上升,第三产业用电比重波动上升,居民生活用电量持续增长,第一产业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五)平均用电负荷率下降,日用电峰谷差加大(五)平均用电负荷率下降,日用电峰谷差加大 • 随着城镇化建设加快和工业化升级,第三产业以及居民用电比重持续提高,时段性、季节性峰谷差特征在东部地区更加明显 • 西部地区由于重工业比重较大,城镇化率相对较低,平均负荷率相对平稳,高于全国水平
(六)最高用电负荷增长快于全社会用电增长 • 由于电力用户容量的不断增长,用户容量与发电装机容量比例已经上升到3.2:1,导致尖峰时期、高峰时段的用电需求快速上升,全年最高用电负荷增长快于全社会用电增长,在东部、中部地区更为明显
(一)电力装机容量增幅仍然较高,“十二五”期末人均装机将超过1千瓦(一)电力装机容量增幅仍然较高,“十二五”期末人均装机将超过1千瓦 注:2015、2020年总装机容量及人口总数为规划数据 电力供应特点
(二)非化石能源装机及发电量比重逐步提高 由于非化石电源装机比重提高,2015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将提高近3个百分点。
(三)跨区输送电量比重加快提高 由于东部地区资源不足,导致其新增装机明显减少,中西部地区电源结构及其季节性特点,导致全国大部分省区供用电就地平衡格局打破 远距离输煤、输电成为电力供应的主渠道之一,且输送距离越来越大 西电东送、南北互济电量占全国供电量比重进一步提高,与周边国家电量交换更加频繁
十一五期间,随着发电装机建设向中西部资源地区逐步转移,中、西部能源资源地区装机比重逐步提高,导致跨区输电比例快速增加,全国性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力度加大 十一五期间,随着发电装机建设向中西部资源地区逐步转移,中、西部能源资源地区装机比重逐步提高,导致跨区输电比例快速增加,全国性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力度加大
(四)“十二五”电力有效供应能力不确定性增大(四)“十二五”电力有效供应能力不确定性增大 原因: 1、由于当前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以及投资成本加大,规划新增供应能力是否能达预期目标,其不确定性因素在增大; 2、由于新能源比例增加,设备利用率下降,导致其有效能力增长小于电力消费增长
(五)“十二五”资源环境对电力供应能力发展的约束越来越大(五)“十二五”资源环境对电力供应能力发展的约束越来越大
节能减排空间越来越小,难度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高节能减排空间越来越小,难度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高 核电发展受到影响
供需特点 (一)“十二五”期间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呈现紧平衡 • “十二五”期间,我国发电装机总量稳步增长,与电力消费增速相当 • 供需总量关系基本平衡 • 考虑电力供应有效能力增幅小于需求,总体呈现紧平衡格局,季节性、地区供需矛盾加剧
(二)发电装机结构矛盾突出 水电装机比重持续上升,其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将使电力供需季节性紧张成为常态 具有反调峰特性的风电装机比重不断增加,与第三产业及居民用电比重增大所带来的日用电峰谷差增大和季节性供热峰谷差增加因素的叠加,电力供需时段性紧张将成常态 西电东送的大水电、大火电机组与东部大核电机组的集中投产,以及中小型火电机组关停,使得东部地区尖峰时段的调峰压力十分突出
由于火电比重下降,用电尖峰时期火电调峰能力在逐步下降 由于火电比重下降,用电尖峰时期火电调峰能力在逐步下降 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电力装机与用电负荷
(四)电力外部因素持续影响作用增加 煤电运矛盾仍然紧张,尤其是短期内运力不能得到完全保障 极端气候、自然灾害频发可能性加大
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 建立科学合理的电价形成机制 发挥特高压、智能电网作用 建立完善的预测预警机制 建立国家煤炭应急储备机制 应对策略
二、2011年电力供需预测分析 • 2011年电力供需预测分析 • 电力需求预测 • 电力供应能力预测 • 电力供需形势预测 • 2010年各区域供需情况 • 需要高度关注的几个问题
电力需求继续增加,预计2011年全社会用电量达到4.7万亿千瓦时左右,同比增长超过10%,但较2010年有所回落;电力需求继续增加,预计2011年全社会用电量达到4.7万亿千瓦时左右,同比增长超过10%,但较2010年有所回落; 产业发展、节能措施及电价政策等将对用电增长及用电结构产生中长期影响,对2011年的显性影响不大; 保障性住房建设、大规模基础设施等投资将带动建材、钢铁、有色行业用电保持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第二产业用电比重较2010年有所上升,有可能超过75%; 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兴起和旅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的壮大,三产用电有望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但比重略降; 农村供电条件改善以及居民收入增加也确保居民生活用电持续稳定增长。 2011年电力供需预测分析
2011年,全年基建新增装机9000万千瓦左右 全年退役及关停小火电机组超过500万千瓦 供应能力总量充足: 随着一批跨区跨省重点电网工程相继建成投运,电网对能源资源大范围优化配置能力进一步提升,有利于缓解部分地区电力供需紧张局面,例如,宁东输电线路的投产,将缓解日益紧张的山东供需矛盾 2011年电力供需预测分析
在保证电煤供应及来水正常的情况下,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平衡偏紧,局部地区富余在保证电煤供应及来水正常的情况下,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平衡偏紧,局部地区富余 受气候、来水、电煤供应等不确定因素影响,部分地区存在时段性、结构性电力供需紧张局面 全年发电设备利用小时4650小时左右,与2010年基本持平 火电设备利用小时5200小时左右,比上年提高150小时 2011年电力供需预测分析
2011年电力供需预测分析 • 各区域电力供需形势预测 • 华北、华东、南方地区电力供需偏紧,其中山东、江苏、浙江、广东新增供应能力相对不足,高峰时段供需矛盾增加 • 华中电力供需总体平衡、时段性紧张 • 东北、西北新增装机规模较大,电力供应能力总体富余,但西北部分省份存在结构性偏紧情况
加大电煤等要素协调,做好电力供应保障工作 加快电网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尽快落实煤电联动政策,进一步疏导电价 提前做好跨大区电力电量供应的组织工作,应对迎峰度夏期间部分省份得供需矛盾 2011年电力供需预测分析 需要高度关注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