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2 likes | 1.3k Views
甲午戰爭. 洋務運動. 中日甲午戰爭 1894-1895. 英法聯軍. 鴉片戰爭. 1830. 1840. 1850. 1860. 1870. 1880. 1890. 1900. 1911. 太平天國. 甲午戰爭的背景. 大陸政策:日本明治維新 (1867-) 之後,國力漸強,急欲向外擴展勢力,並制訂 「征討清國策」 ,為奪取朝鮮,侵略中國定下明確目標。. 甲午戰爭的背景.
E N D
甲午戰爭 洋務運動 中日甲午戰爭 1894-1895 英法聯軍 鴉片戰爭 1830 1840 1850 1860 1870 1880 1890 1900 1911 太平天國
甲午戰爭的背景 • 大陸政策:日本明治維新(1867-)之後,國力漸強,急欲向外擴展勢力,並制訂「征討清國策」,為奪取朝鮮,侵略中國定下明確目標。
甲午戰爭的背景 • 朝鮮問題:日本以兵艦強迫朝鮮簽訂《江華條約》、《濟物浦條約》,承認朝鮮自主,並使日軍可駐守朝鮮;後來又與中國簽訂《天津條約》,訂明中日出兵朝鮮須知會對方,埋下戰爭的伏線。
琉球問題:琉球一向為中、日兩國共同藩屬。1873年,日本以琉球及日本水手在台灣被殺,出兵台灣,在英國調停下,清朝向日本賠款了事。事件暴露清朝弱點,日本於是在1879年吞併琉球。事後令清朝清楚日本野心,決定建立艦隊,對抗日本。琉球問題:琉球一向為中、日兩國共同藩屬。1873年,日本以琉球及日本水手在台灣被殺,出兵台灣,在英國調停下,清朝向日本賠款了事。事件暴露清朝弱點,日本於是在1879年吞併琉球。事後令清朝清楚日本野心,決定建立艦隊,對抗日本。 甲午戰爭前清日兩國衝突概覽 1880 1885 1870 1875 1890 1895
甲午戰爭前清日兩國衝突概覽 1875年,日本軍艦駛進朝鮮江華島,朝鮮守軍發砲攻擊,反被日軍擊毀砲台。時清廷正在新疆抵抗俄國,無暇兼顧朝鮮,日本得以強迫朝鮮簽訂《江華條約》,間接否定清朝是朝鮮的保護國,此為日本侵略朝鮮的第一步。 琉球問題 1880 1885 1870 1875 1890 1895
甲午戰爭前清日兩國衝突概覽 壬午事變:朝鮮「開化黨」為親日政黨,朝鮮國王不滿其所為,發動政變,並焚燒日本使館。日本藉口出兵;清廷亦派兵朝鮮協助平亂。時清廷困於中法越南戰爭,遂與日本議和,簽訂《濟物浦條約》,容許日本在朝鮮駐軍。日本侵朝又進一步。 江華條約 琉球問題 1880 1885 1870 1875 1890 1895
甲午戰爭前清日兩國衝突概覽 甲申事變:1884年,日本主使開化黨叛亂,清廷命袁世凱率兵平亂,亂事瞬即平定,日本大使逃亡。事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到天津與李鴻章會議,要求朝鮮賠償,時清廷正與法國交戰,不欲多生事端,遂與日本簽訂《天津條約》,訂明中日兩方向朝鮮撤兵,以後朝鮮一旦有事,中日出兵應事先通兵對方。朝鮮成為中日共同保護國。 江華條約 壬午事變 琉球問題 1880 1885 1870 1875 1890 1895
甲午戰爭的背景 • 中國反應:朝鮮是中國東北的屏障,朝鮮一失,中國東北以至北京的安全難保,故當日本圖謀朝鮮時,中國已嚴加防範,結果,中國就因保衛朝鮮而與日本開戰。
甲午戰爭的背景 • 東學黨之亂:朝鮮發生東學黨之亂,中日同時出兵,兵至而亂事已平。中國要求日本徹兵,日本不但拒絕,反突襲牙山的清軍,清遂向日宣戰。 江華條約 壬午事變 甲申事變 琉球問題 1880 1885 1870 1875 1890 1895
甲午戰爭的經過 • 東學黨之亂時,清廷派兵赴朝,並照《天津條約》知會日本。不料,大軍未至而亂事已平,清廷請求日本一同退兵,日本竟斷然拒絕,並且繼續增兵。
甲午戰爭的經過 • 豐島海戰:清廷知日本野心,於是增派軍隊到朝,並租英船3艘海運到朝鮮。日本得知,在朝鮮豐島附近埋伏,在未宣戰的情況下,擊沉3艘運兵船,千餘中國士兵葬身大海。 • 突擊牙山:在豐島海戰同時,日本陸軍突擊在牙山的清軍。之後,清、日同時宣戰。
甲午戰爭的經過 • 日軍乘清軍陣腳未穩,分兩路進攻朝鮮首都平壤,清軍戰敗,主帥葉志超棄城逃走(後被斬)。平壤淪陷,日本隨即渡過邊界,攻入中國東北境內。
甲午戰爭的經過 • 清軍北洋艦隊與日海軍艦隊在黃海大東溝相遇,爆發「黃海海戰」。激戰五小時,清軍五艦沉沒,將士死者600者人。李鴻章下令「棄戰保艦」,於是餘下戰船全退到威海衛。
擊敗北洋艦隊後,日軍在東北登陸,位領大連、旅順等東北重要城巿。擊敗北洋艦隊後,日軍在東北登陸,位領大連、旅順等東北重要城巿。
1895年1月,日軍登陸山東,包圍威海衛。2月,威海衛淪陷,北洋艦隊總指揮丁汝昌自殺殉國,艦隊餘下船隻全被日軍俘擄。1895年1月,日軍登陸山東,包圍威海衛。2月,威海衛淪陷,北洋艦隊總指揮丁汝昌自殺殉國,艦隊餘下船隻全被日軍俘擄。 丁汝昌, 北洋艦隊提督
威海衛淪陷,加上日軍再進攻遼東,深入內地,京師受到威脅。清廷派人與日本議和,卒簽定《馬關條約》。威海衛淪陷,加上日軍再進攻遼東,深入內地,京師受到威脅。清廷派人與日本議和,卒簽定《馬關條約》。
《馬關條約》的內容 • 承認朝鮮獨立自主 • 割讓遼東半島、台灣及澎湖列島予日本 • 賠款二億(二萬萬)兩,三年內付清 • 開放沙巿、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 • 日本得享列強各在華已得之各項特權 • 在清廷繳付賠款前,威海衛由日軍佔領,佔領時軍費每年50萬兩,全數由清廷支付
馬關條約的影響 • 地位急降:中國於此役敗於小國日本之手,弱點外露,地位一落千丈,列強遂肆無忌憚,強行租借灣,劃定勢力範圍,向中國展開侵略,中國幾被瓜分。 • 打擊工業:《馬關條約》准許日本在中國通商口岸設立工廠,又得免稅,列強紛紛仿效,外貨大量傾銷,嚴重打擊中國本土工業。
馬關條約的影響 • 敗政枯竭:戰爭賠款巨大,使中國財政更枯竭,對日後之改革影響甚大;此外增加賦稅,並以關稅、鐵路為抵押向外舉債,民生日困。 • 戊戍維新:甲午戰敗,中國朝野譁然,有感洋務運動的失敗,遂有戊戌維新之出現;另外,有識者感到清廷腐敗無能,決意推翻滿清,出現革命思潮。
馬關條約的影響 • 門戶大開:中國喪失臺灣、澎湖,海防門禁大開;朝鮮雖名為獨立國,東北失去屏藩,其後更亡於日本,成為侵略中國的基地。 • 日俄戰爭:俄國因本身利益,聯合德、法兩國迫日本歸還遼東半島,日本因而懷恨在心。後來俄國侵佔大連、旅順,日本極為不滿,終於在中國東北爆發日俄戰爭。
清廷戰敗的原因 • 政治腐敗:清廷腐敗,貪污成風,事權不能統一,衰弊不堪,自難敵明治維新後強盛之日本。
清廷戰敗的原因 • 決策不定:清廷面對日本的挑釁,和戰不定,德宗(光緒)主戰,李鴻章主和,慈禧則想戰而欲和,政策飄忽,自難獲勝。
清廷戰敗的原因 • 軍備廢弛:清之新軍,訓練不足,糧餉缺乏武備不全;海軍經費又被慈禧挪用,興建頤和園,使船艦大炮殘舊,加上指揮失策,因而一敗塗地。 • 昧於情勢:甲午戰前,清廷上下以為洋務運動已有所成,足以懲戒日本;李鴻章更誤信英、俄調停,欲「以夷制夷」,對局勢缺乏認識,焉得不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