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1

ECON5171 奧地利學派經濟理論 十三、福利國家與民主 2012/12

ECON5171 奧地利學派經濟理論 十三、福利國家與民主 2012/12. 黃春興 清華大學 經濟學系. 1. 章節內容. 一、福利國家 二、 自由主義的觀點 三、 個人帳戶的出發金 四、 民主 五、政治市場 六、政治企業家. 2. 一、 福利國家. 3. 1. 歐洲的社會主義世紀 ( 1848-1948 ). 各種社會主義的共同目的: 以公有產權取代私有產權。 以國營企業替代私營企業。 以國家分配替代市場分配。 社會主義被視為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 社會主義獲得知識份子的普遍支援 。. 2. 社會主義喪失信譽.

Download Presentation

ECON5171 奧地利學派經濟理論 十三、福利國家與民主 2012/12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ECON5171 奧地利學派經濟理論十三、福利國家與民主2012/12 黃春興 清華大學 經濟學系 1

  2. 章節內容 一、福利國家 二、 自由主義的觀點 三、個人帳戶的出發金 四、 民主 五、政治市場 六、政治企業家 2

  3. 一、福利國家 3

  4. 1. 歐洲的社會主義世紀(1848-1948) • 各種社會主義的共同目的: • 以公有產權取代私有產權。 • 以國營企業替代私營企業。 • 以國家分配替代市場分配。 • 社會主義被視為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 • 社會主義獲得知識份子的普遍支援 。

  5. 2. 社會主義喪失信譽 • 蘇聯計畫經濟的失敗,導致知識份子喪失對馬克思社會主義的信仰。 • 生產效率比不上私有企業。 • 政治走向獨裁,較之前更不民主。 • 社會走向專制,較之前更不自由

  6. 3. 福利國家的興起 • 知識份子反對資本主義的情操並沒改變,即使喪失對社會主義的信念(廢除私有產權),依然繼續追求其目標(反對利潤計算) 。 • 北歐長期發展的福利國家政策,成為知識份子的另一種寄託。

  7. 4. 福利國家的含義 • 福利國家沒有一個明確的含義。 • 它指稱這樣的國家:政府不僅關注法律與秩序,還關注人民的貧窮、殘疾、時運不濟等問題。 • 北歐國家雖然主張私有產權,卻讓國家支配大量產出。 • 北歐國家在經濟、政治、社會上都沒有計畫經濟下的惡果。

  8. 5. 福利國家的爭議點 • 福利國家的爭議點不在於公共財的提供或對外部性與壟斷的管制,而在於它提供人們在不同人生階段的所得重分配政策。 • 所得重分配可賴社會的長成規則,也可賴行政政策或立法。社會的長成規則不需要政府介入,但人們卻覺得其提供不足。

  9. 6. 福利國家的三類目標 • 無損個人自由,且政府財政有能力承擔的服務性目標(第一類)。如無障礙空間。 • 無損個人自由,但只有在人們累積更多財富後才願意讓政府承擔的目標(第一類)。如老人與生育福利。 • 會傷害到個人自由的服務性目標(第三類)。如全民健保。

  10. 7. 服務性目標也有潛在的危險 • 政府的服務性目標一旦被視為合法: • 政府官僚為了實現目標而違背自由原則的手段,也常會被人們接受。 • 政府官僚更傾向於採用控制的模式。 • 人們幻想民主方式有足夠的能力監督官僚作為和其手段。

  11. 8.當前福利國家提供的服務 • 涵蓋面甚廣,「從搖籃到墳墓」: • 生育福利:產前檢查、生育住院、醫療服務、產假、育嬰假。 • 兒童福利:兒童津貼、兒童教育、學生食物津貼。 • 福利津貼:公共住宅、房屋津貼、失業救濟金、貧窮生活補助。 • 醫衛福利:傷殘補助、疾病及醫療支出。 • 老年福利: 老年年金、老年扶助計畫、死亡救濟金。

  12. 二、自由主義的觀點 12

  13. 1. 自由主義對福利國家的態度 • 自由主義對福利國家所面臨的兩難:福利國家有許多目標(像食物安全法)是自由的捍衛者很難反對;但若接受,就得接受更多「可欲的」的政府目標。 • 不分青紅皂白就徹底否定福利國家的所有行動,不是我們應有的態度。我們必須區分正當的目標與必須拋棄的目標。

  14. 2. Hayek 的觀點 (1) • 政府純粹的服務性職能,我們沒有理由認為不應當隨著財富的普遍增加而提高。 • 隨著我們日趨富有,社會為那些無力照顧自己的人所提供的最低限度的維生標準,亦應該逐漸隨之提高。 • 任何人都不會否認:保持經濟穩定和防止經濟大衰退,在一定程度上有賴政府的行動。 • Constitution of Liberty , Ch. 17

  15. 2.1 Hayek的觀點 (2) • 我們沒有理由說政府不應當在社會保險、教育之類的領域中發揮某種作用或進行領導,或說政府不應當暫時資助試驗性的研究發展工作。 • 社會的確存在一些通過集體行動才能滿足的公共需要,而且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滿足公共需要,並不會限制個人的自由。

  16. 3. 奧派福利政策的基礎 • Mises的行動人: • 還不具備行動能力者: • 每個人的嬰兒期。 • 天生的殘障者。 • 市場尚無力保障的能力喪失者: • 市場尚未建立發達的保險市場。 • 還未繳足保險費之前就喪失能力。 • 保險公司倒閉而失去保障。

  17. 3.1 孩童的教養問題 • 孩子未成年時還不是行動人,在成年前,誰該負責孩子的扶養與教育?孩子為母親所生,故擁有親權(扶養權和教育權)。 • 親權非財產權(物權)。擁有財產權,也可以損毀;但擁有親權,不能不扶養與教育。故未盡親權時,強制力必須介入。 • 撫養能力嚴重缺欠、教育提供嚴重不足時,強制力亦得介入。 • 隨所得成長,扶養與教育之提供嚴重不足時,強制力亦得介入。

  18. 4. 最後的懺悔與寬恕 • 基督教傳統是洛克論述古典自由主義的基礎。基督教的上帝永遠等待人們能在死前最後一刻之前的懺悔,並給於寬恕。 • 佛教也相同:「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最後的懺悔與寬恕」並不只是道德訓誡,而是社會的規則。 • 對走投無路的自負者給於繼續生存的機會。

  19. 三、個人帳戶的出發金 19

  20. 1. 教育券 • 佛利德曼提倡教育券(voucher): • 政府將每年的教育預算按學齡兒童的人數平均分配給每一位學生。 • 譬如每位小學生分配 10萬元教育券,國中生分配15萬元,高中生分配20萬元。 • 政府廢除公立學校制度,不再補助學校,也不管制學校。 • 學校必須自我定位,並在公開市場招生。

  21. 1.1 教育券下的教育選擇 • 低所得家庭也可以送子女到高學費、高品質的私立學校。 • 低所得家庭也就可以讓子女在小學階段進入公立學校,等到高中時再進入較好的私立學校。

  22. 2. 義務教育券 • 低所得家庭還可有另種選擇:在義務教育階段都進公立學校,把累積的教育券補助作為扣抵進入大學的學費。 • 但這要政府將上述分年齡給付的教育券合併成一筆「義務教育券」,於嬰兒出生時就設定好。譬如六年小學加上六年中學合計的165萬元。 • 這筆錢相當於目前大學四年的學費,可讓低所得家庭的子女有機會去讀大學。

  23. 3. 全民保險 • 教育券的補助對象是未成年人,這很容易就推廣到以未成年、傷殘者和老弱婦孺為主要目標的全民保險。 • 全民健保可以採納教育券制度,在規定每次看診的固定給付下,允許人們自由選擇公立或私立醫院。 • 由於醫療產業有半數的醫療機構是私人醫院,將迫使公立醫院在市場競爭下改進醫療品質。

  24. 3.1 終身健康個人帳戶 • 全民健保若改用教育券制度,可先估算個人終生有權動支的「終身醫療個人帳戶」,譬如64萬元。於是,個人爲了留給自己未來不測重病的費用,就不會隨意看診或多拿藥,甚至小病或慢性病也會選擇自費方式。 • 一旦醫療有了個人帳戶,傳統福利政策的生育補助和幼兒與兒童營養補助等就可以併入,擴大為「終身健康個人帳戶」。譬如加入6萬元的生育補助和30萬元的幼兒與兒童營養補助,該帳戶的總數可以接近 100萬元。

  25. 4. 終身福利個人帳戶 • 順著終身健康個人帳戶的發展,各種福利政策都可以一一轉變成教育券的形式,然後再併入這個人帳戶,最終成為完整的「終身福利個人帳戶」。 • 譬如在合併義務教育券和個人健康帳戶之後,新的帳戶就有265萬元。失業救濟金也可以併入,若以六個月的平均國民所得計,則再加上25萬元而成為290萬元。 • 這數字和Ackerman與Alstott (1999) 建議給予美國嬰兒一生的8萬美元帳戶相當。

  26. 5. 職分社會 • Ackerman與Alstott (1999) 說:「根基於資本主義尊重私有財產權的崇高價值,我們提出的這項計畫可以讓正義實現。順著它,我們可以走向更民主,更具生產力,和更自由的社會。…在這個職分社會(stake holding)下,美國人民將贏得新的意義,那就是他們真正生活在一個機會均等的土地上,機會是公正的。」

  27. 5.1 股份與職分 • 職分是仿效資本主義的股份(stock holding) 而提出的概念。 • 股份持有者依股份擁有對資產的相對權利,包括經營決策權和盈餘分配權。 • 在職分社會裡,個人被視為國家的構成份子,擁有參與國家的決策權和稅收分配權。 • 目前新加坡政府每年將政府預算盈餘分配給人民,就是職分概念下的作法。

  28. 6. 職分社會與傳統自由主義 • 職分社會下的個人帳戶概念未必會違背傳統自由主義的精神。 • 個人終身帳戶是社會給一個人的最低生活保障,同時也限制了個人利用民主運作去侵犯私有財產權。 • 帳戶的財源(基金)來自人民情願的稅賦和國家累積的資產。 • 個人帳戶之金額必須隨基金數額調整。

  29. 7. 傳統自由主義的擴大 • 傳統自由主義僅把家庭看成代代相傳的連續體,也把個人視為有限生命的連續體,卻把國家視為一期期的片段存在,因而會要求政府預算必須保持年度預算平衡。 • 社會存在許多長期累積資產,可作為個人帳戶所需之基金。 • 初始基金不如想像中龐大,因為政府每年在教育、健保、幼兒健康、老人福利等的預算都必須併入這基金。這些都是政府預算,而且是只能從稅收中去支用的預算。

  30. 四、民主 30

  31. 1. 自由主義者的民主觀 • 多數之治是民主的基本原則。 ( CL. Ch7) • 法律必須出於多數人的接受,但並非相信此即為良法。多數決只是一時的決定,其決定並非長期不變。 • Hayek:人類之成為社會,非授與人群以法律,乃人群遵守逐漸長成的規範與原則。合法的權力不能超越此原則,多數之治亦然。 • 限制一切政府行使強制權力,不論其為民主政體或非民主政體。

  32. 1.1 培里克裡斯的國殤演講詞 • 我們的政體名符其實為民主政體,因為統治權屬於大多數人而非少數人。在私人爭端,我們的法律保證平等地對待所有的人。…在雅典,政策雖然由少數人制訂,但是我們全體人民乃是最終決定者。我們認為討論必不會阻礙行動與效率,而是欠缺知識才會,而知識只能藉行動前的討論才能獲得。(希臘雅典時期 Pericles)

  33. 2. 民主與自由的差異 • 民主是達成某種目標之可能最佳方法,其本身並非目的。個人自由才是最終目的。 • 民主強調法律的制訂方式,而自由主義強調法律之內容及精神。 • 民主主義主張多數之治的權力是無限的,多數有權決定多數有何權力必行使之;自由主義認為一時的多數必須受長期性原則的制約。

  34. 3. 支持民主之傳統理由 • 民主政體以計算人數取代戰鬥,是人類發現的唯一之和平變革方式。 • 民主不是自由(即:不是目的),但是自由的重要保障。 • 這兩點說明:民主既非自由的充分條件,也非必要條件。 • Hayek:自由的前途有賴多數人的抱持和珍惜,並以行動去支持;我們無法僅賴民主制度就能保存和發揚自由。”

  35. 4. 托克維爾論民主 • 托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美國的民主》的作者 • 托克維爾認為:人們普遍相信選舉制度的優點是能夠找到具有善意、有能力、可信賴的候選人,然後將公共事務委託他們。但美國選舉出來的官員與代議士都不是這一類的人, 「當選者中騙子多」。

  36. 4.1 民主下的多數暴政 • 如果絕對君權是危險的,絕對多數更是危險,因人們受到行動與意志的雙重壓制。 • 當立法、司法、行政受到多數控制時,人們無法不依照多數人所規定的方式行動。 • 多數決議之後,人們即使不滿也無從抗議,只能緘默。一個人若打算脫離多數人訂出的道路,就必須放棄作為公民的權利。 • 立法權是民主社會裡最容易行使「多數暴政」的場所。傑佛遜:「立法權的壓制權力才是真正最值得害怕的危險。」

  37. 5. 民主與福利政策 • 選民普遍存在財政幻覺(fiscal illusion),期待選出的代議士能多爭取到地方建設和福利政策的經費,他們感覺不到自己其實也分攤了各種經費。 • 在幻覺下,選民追求超越自己經濟能力之外的慾望。民主把這種慾望制度化,使人們期待與事業成功者享受同等的物質成果,並逐漸喪失讚美他人成功的德行。 • 選民偏向喜歡開選舉支票和有能力爭取經費的候選人,卓越之士也只好退出。

  38. 6. 民主與專制 • 專制政府偶爾也會出現英明的領導者,只是我們無法期待、也無從辨識。 • 雖然民主體制下的政府容易犯錯,但其承認錯誤並改回正途的機會遠較專制政府為大。 • 雖然民主體制的稅負較高,但是人們所生產的商品卻多過所納之稅;同時,專制政府也卻常使個人突然破產。

  39. 7. 民主是發現過程 • 托克維爾認為:民主體制能帶來社區的繁榮以及不停息的創新力。 • 他說:「民主並不給人最善於統治的政府,但它卻產生了一些最能幹的政府常創造不出來的東西,那就是:一種遍及各地的永不停息的活動、一種多過頭的力量、一種與之不可分離而且不論環境如何不利都能創造奇蹟的精力。」

  40. 8. 民主為自由的必要條件 • 把民主視為發現過程,Hayek 將民主提升為自由的必要條件。 • 就個案言,多數之治選出之人,總不如賢者在位、能者在職之有效率。 • 多數之治之為規則,其效用表現在動態的發現程序: • 人民對國事的意見(社會需要什麼)。 • 可擔任公職的人員(誰最有能力或能以最低的成本提供)。 • 走向可能更好的體制。

  41. 8.1 多數之治的意涵 • 多數之治僅告訴我們當前人民的意願,並沒告訴我們:如果人民的知識或情報增加後,他們是否會改變選擇? • 堅持多數之治,得必先承認:現行的少數意見,應有成為多數意見的可能。 • Hayek:人民若不能經由說服或知識而變革其意見,多數之治也就無價值可言。 • Tocqville:多數之治是教育人民的過程。

  42. 9. 民主是進步的必要條件 • 若說人們的行動都應受多數的指導,或說社會應遵守多數所許可的規則,都是違背文明長成的原理。 • 進步 (progress),乃是極少數人之遠見能獲得多數人之信從。社會演化的推度力,有待於新觀念和其傳布之人,此信念久以構成自由的基石。

  43. 10. 民主不與自由相悖 • 自由為目的,民主只是手段,故民主不能壓制自由。 • 有限民主(demarchy):遵循公認的規則和不壓制個人自由。 • 伴隨自由的是文明的進步,而此有待企業家精神的發揮,故民主必須允許少數有發展成為多數的可能。 • 自由與有限民主都是伴隨文化演化的目的與手段。

  44. 五、政治市場 44

  45. 1. 政治平台 • 如市場機制的發現過程系在市場平台中展開,民主的發現過程也必須在政治市場的平台中展開。 • 政治市場以選票代替鈔票。選民以選票去實現他對公共財的需要。 • 公共財的發現需要時間、意見交流、爭辯、試誤等,而這些只能在政治市場的平台下進行。

  46. 2. 多元政體 • 1942年,熊彼得除了強調民主政治的現代意義在於「程序民主」 ,也同時指出啟動程序民主者乃是政治菁英,而非基層百姓,形成「菁英民主論」 。 • 1971年,Robert Dahl 提出民主政治必須是「多元政體」(polyarchy),也就是符合「公開競爭」和「包容」兩原則。

  47. 2.1 多元政體的內容 (1) • 具有制訂政策權力的官員及議員,都必須經由選舉方式產生。 • 選舉必須定期舉行,其過程務必做到自由、公平、公開。 • 人人擁有表達意見的自由,不管一個人對公共事務提出什麼看法,都不應為此遭到壓抑或懲罰。 • 法律保障人們可以接觸多種訊息來源,除了官方媒體之外,大家也可以自由取得其他獨立的、不受政府控制的訊息。

  48. 2.2 多元政體的內容 (2) • 公民有權力組成自主自律的社團,以表達或追求共同的意見與利益,包括各種政黨及利益團體等。 • 公民身份必須普及,每一個永久定居且守法的成年人都有權利進行上述諸項政治制度所提供的活動,包括選舉、被選舉、表達意見、吸收訊息、組織結社等。 • 引用:江宜樺《自由民主的理路》p.32

  49. 3. 政治市場的結構與運作

  50. 4. 商品市場與政治市場的比較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