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 likes | 720 Views
喉环杓关节脱位 Dislocation of cricoarytenoid articulationes --- 应用解剖学和拨动术.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葛荣明. 喉的软骨 喉支架由 11 块形状、大小不同的软骨借韧带、肌肉等相互连接而组成。 单个 甲状软骨 透明软骨 组织学 环状软骨 透明软骨 会厌软骨 弹性软骨 成对 杓状软骨 透明软骨 小角软骨 纤维软骨 ( 在会厌披裂皱襞内) 楔状软骨 纤维软骨 麦粒软骨 纤维软骨(甲状软骨大角和舌骨
E N D
喉环杓关节脱位Dislocation of cricoarytenoid articulationes---应用解剖学和拨动术 •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 葛荣明
喉的软骨 喉支架由11块形状、大小不同的软骨借韧带、肌肉等相互连接而组成。 单个 甲状软骨 透明软骨 组织学 环状软骨 透明软骨 会厌软骨 弹性软骨 成对杓状软骨 透明软骨 小角软骨 纤维软骨 ( 在会厌披裂皱襞内) 楔状软骨 纤维软骨 麦粒软骨 纤维软骨(甲状软骨大角和舌骨 大角间,甲舌侧韧带内)
杓状软骨又名披裂软骨 形状似三角形锥体,有三个面和底部及顶部 杓状软骨底部为半圆形凹槽,跨在环状软骨板上部的关节面上,共同组成环杓关节。
底部呈三角形 前角称声突,声带和室带的后端附着于此处 底部外侧角是肌突,有环杓后肌、环杓侧肌附着 底部后内角有杓肌附着。 前外侧面凸凹不平,甲杓肌和环杓侧肌的部分纤维附着于此面的下部。后外侧面为较平滑之凹面,杓肌附着于此。内侧面或称中央面较狭窄而光滑、平整,构成声门后端的软骨部分,约占声门全长的1/3。 现代理论认为环杓关节运动有: 滑动、转动、跨动
现在认为: “杓”有转动、滑动和跨动 这样可以理解临床上所见的各种声门运动障碍的机理1.发声时,声门呈窄三角形缝隙,从关节活动方面考虑,属滑动和跨动都受到限制 2.声门后端呈等边小三角形空隙,可能是滑动受到限制,而跨动尚可 3.声门后端呈等边三角形空隙,并且两侧后端高低稍不一致,则可能是两侧滑动稍受到限制,而两侧跨动度又不相等
环杓关节脱位 • Korman1973首例报道 • 1994年止,文献报道54例,发生于成人、儿童,与性别无关。脱位方向前、后、垂直 • 气管插管所致脱位发生率1‰ • 王鹏万1966做了国内首例环杓关节拨动术 环杓关节脱位原因(Quick和Merwin报道) 全身疾病: 肾衰(伴糖尿病)、溃疡性结肠炎、喉软化、肢端肥大症 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因环杓关节变性及其韧带张力变弱而易发生环杓关节脱位)
气管插管术所致环杓关节脱位的原因 • 插入喉镜显露声门时,过度上提喉镜,使咽会厌襞裂及杓状会厌襞裂张力过大 • 颈部过度后伸,导致气管及其周围组织弹性下降,特别是老年患者 • 气管导管远端凸面弯曲部直接对左侧杓状软骨损伤,尤其当气管导管质地较硬时更易发生 • 拔除气管导管时,气囊未完全放气而退出声门时,对杓状软骨直接损伤或气管导管及支撑喉镜唇对环杓关节直接损伤所致
环杓关节脱位类型 若作用于杓状软骨上 • 外力方向是由后向前,则导致杓状软骨前脱位 • 外力方向是由前向后,则可能导致杓状软骨后脱位
环杓关节脱位的症状、体征 • 声嘶 • 咽下困难 • 喉不适感 • 饮水时呛水 • 失声 诊断 • 手术后若出现较长时间声嘶等,可通过间接喉镜、纤维喉镜、动态喉镜或CT检查,必要时可行环杓肌肌电图检查并与喉返神经麻醉痹相鉴别
治疗 • 环杓关节闭合复位,即杓状软骨拨动术,复位效果取决于手术者经验及患者脱位后时间长短,一般均需经2~3次,且需要患者密切配合 • Teflon注射, 使环杓关节固定而使一侧声带固定于中位 • 肉毒杆菌毒素(botulinumtoxin)注射,杓状软骨复位后,将肉毒杆菌毒素75U注射于复位侧甲杓肌和侧环甲肌内 • 手术治疗,包括开放复位,如杓状软骨内收或旋转,甚至杓状软骨切除术 • 声带恢复治疗,适当地发音及良好的声带卫生均有助于声带功能大部恢复。 • 部分患者经适当训练后,脱位的环杓关节可自动复位,或经对侧声带代偿后,其大部分功能均可恢复至正常
预防 • 易并发环杓关节脱位的病人,如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者,应尽量避免选用气管插管麻醉 • 适度显露声门,避免过度上提喉镜 • 避免气管导管直接损伤声带及环杓关节 • 一旦发生环杓关节脱位,应尽早治疗,大部分愈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