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5

汕大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 JOU 4220 纪录片制作第 10 周

汕大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 JOU 4220 纪录片制作第 10 周. 第 10 堂课 黄义忠老师. 今天上课流程. 1.3 组同学修订后的人物纪录片 2. 纪录片如何反映社会和政治问题 3. 同学在下周星期五( 5 月 20 日)分 4 组针对两部纪录片 《 麦收 》 和 《 同志 · 恋人 》 进行辩论 第 1 组 (3 人,正) vs 第 2 组( 3 人,反) 辩题: 《 麦收 》 导演违反纪录片道德操守。

Download Presentation

汕大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 JOU 4220 纪录片制作第 10 周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汕大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JOU 4220纪录片制作第10周 第10堂课 黄义忠老师

  2. 今天上课流程 • 1.3组同学修订后的人物纪录片 • 2.纪录片如何反映社会和政治问题 • 3.同学在下周星期五(5月20日)分4组针对两部纪录片《麦收》和 《同志·恋人》进行辩论 第1组 (3人,正) vs 第2组(3人,反) 辩题:《麦收》导演违反纪录片道德操守。 第3组(2人,正)vs 第4组(2人,反) 辩题:《同志恋人》节目内容偏袒同性恋者。 4. 今天观赏港台的《同志恋人》 5. 上载一些文章在教学博客:中国独立纪录片的现况和分析

  3. 第1组人物纪录片 • 《我也有家》 • 师傅是一个普通的人,由于信仰佛(我不知道用一个什么样的词去表达她高深的觉悟)和怀有慈悲之心,她收养了不少特殊的小孩,十年如一日,照顾抚养她们长大。虽然小孩子她们都有各自的缺陷,师傅也会觉得收养太多小孩子太累,没精力,但是她们在这个过程中却彼此相亲相爱。师傅是淡泊地看待她们各自的人生轨迹。 • 张晓丹、裴静静 、卢惠燕、廖宏福

  4. 第2组人物纪录片 • 《本子城堡的国王》 • 这是汕头唯一一个坚持手工做本子的人,他做的本子独一无二。希望能以纪录片的形式,记录下这种日渐变少的手工工艺,也以工匠工作和生活的点滴体现对本子工艺的情感。 • 曾惠茹、伦玉欣、邹彩虹

  5. 第3组人物纪录片 • 《奔跑》 • 通过讲述一名11岁的脑瘫患儿,天生残疾却乐观豁达,勇敢地在人生道路上“奔跑”的故事,体现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的积极心态。犹如黄征的《奔跑》所唱:“随风奔跑,自由是方向,追逐雷和闪电的力量,哪怕遇到再大的风险,再大的浪,也会有默契的目光。” • 吕珊珊、邱洪慧、徐锋

  6. 好的拍摄,好的制作? • 香港纪录片导演张经纬在接受访问时表示:“我知道有一些坊间团体,喜欢拍摄和纪录社运事件,但身为电影制作人,必须先釐清一个问题,就是电影究竟是一个好的拍摄,还是一个好的制作?一个好的制作需要透过灯光、剪接等,各方面的配合。而一个好的记录则可能像坊间拍摄纪录片,不经人手剪接,直接将事件记录下来。若要说谁对谁错,实是很难定断。可能你会说一个好的电影制作代表要牺牲某事实的真实面,但这其实是表达上的问题吧!是要我对这个人是正面的,我的电影制作并不会对他造成伤害。” 现时国内的纪录片是以纯记录方式,缺乏制作原素,例如电影剪接的美感和快感等。因此,在欣赏他们的作品时,有时也会感到吃力。 文章:“屬於香港人的紀錄片 - 張經緯的《音樂人生》”,取自http://www.ln.edu.hk/mcsln/16th_issue/interview_01.shtml

  7. 纪录片要有创作和美学感受? • 王小鲁的一篇“我的纪录片是媒体——谈艾晓明和赵亮的影像实践”中指出,艾的片子有一种“即时影像”的特点。有些纪录片作者声称自己的影像是留给未来的,而艾教授的片子则是献给现在的。留给未来固然有价值,但这种做法有 时有回避当下的意味。这种即时性就是及时地把某个地方的状况以影像传递出去,主要追求一种信息的沟通,而不是主要追求一种美感传达和启发一种诗意领悟。当 她与拍摄对象距离足够近,对被拍对象受损害的局面有足够的焦灼,她很难有这个余地。 •  因此艾教授的纪录片经常显得粗糙一些,这种粗糙的印象不仅仅来自画质,还因为它没有营造一种更新巧的美学感受。后者的获得需要一种更优雅从容的心 态和环境,而拍摄出来的片子往往失却了有力的行动号召,甚至失却了社会判断,像雾一样有美感,也像雾一样缠绕、混沌。艾教授所面对的不是那样的环境,创作主体也不是那样的诉求。 • 取自:http://www.unicornblog.cn/user1/wangxiaolu/20919.html

  8. 纪录片要有创作和美学感受? • 其实在创作中,创作者一般都面临在艺术领域安身立命的焦虑,“我该如何去创作一部有着新形式风格的作品”?一般认为停留在社会信息上的片子是没有创造力的,因为它似乎更少体现创造性智慧。人们都有一种巨大的对于自我艺术能力的迷恋,像艾教授这样的作者能打破这份我执,以社会的价值为首要,需要更多的勇气和自我牺牲。有一次,贾樟柯在谈《淹没》的时候,认为从关注社会性的视角上挪移开来是一种进步,他更强调一种电影性。我对此不以为然,我们至少不该 贬抑纪录片在社会性方面的任何努力,中国目前的现状更需要艾教授创作的纪录片。纪录片不是剧情片,它在镜头中直接使用现实素材本身,就决定了它的使命。 • 取自:http://www.unicornblog.cn/user1/wangxiaolu/20919.html

  9. 同学阅读课本 阅读《纪录片也要讲故事》: • 第10章:大纲、剧本阐述以及剧本(Outlines, Treatments and Scripts) • 第11章:拍摄 -将思考视觉化:为什么要这么拍? -头脑中带着剪辑去拍摄 -创造视觉效果

  10. 同学阅读课本 • 第10章:大纲、剧本阐述以及剧本(Outlines, Treatments and Scripts) • 大纲:对电影的概要说明,用以揭示影片的结构和必要的拍摄元素。内容包括整个影片的故事梗概,程序提纲,以幕和场景为单位(如果适用的话);以及与这些因素相关的详细信息,如可能用到的影像档案或者需要进行的专门摄影和采访等。 • 大纲为你想象你的影片将要在银幕上的样子提供一个机会,认真第对待它,因为你(现在)的目标是最后的影片。 • 大纲是用来确认影片的叙事链和观点的东西。

  11. 辩论 第1组 (正) vs 第2组(反) 辩题:《麦收》导演违反纪录片道德操守。 正反两队第1和第2辩友各有2分钟陈述论点,然后进入4分钟的自由辩论,最后由第3辩友用2分钟作总结陈词。由班长计时。

  12. 《麦收》 • 《麦收》描写一个二十出头的姑娘牛洪苗(化名),奔波于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之间:平时她借住在北京东郊,以当发廊女和卖身为生。同时,她因父亲生病卧床不起, 家里农忙时也需要帮手,几个月一次,回到河北农村的老家。在家乡, 洪苗是能干的女儿,家庭经济的支柱,她的大部分收入都给了父亲治病,数了一厚叠百元人民币给妈妈留家后,自己只取几张作为生活费。在北京,洪苗和同行的姐 妹们住在一起,周旋在新老主顾之间,也和建筑工地上开大吊车的农民工许金强交往。剧中人物虽然都以化名方式呈现,但是却毫无修饰出现在电影情节中。

  13. 《麦收》导演徐童 导演阐述: 本片围绕麦收的前后,记录了一个人的两种处境,两种生活。一个人又是怎么去应付招架这一切的……表达出了复杂人性的本来。对人性的深切失望,让灵魂不安。无论境遇如何,都是人的本性使然,试图改变却无所适从。一切只是无始无终的存在。

  14. 《麦收》 • 事件的简介: 《麦收》在香港举办的“华语纪录片影片节2009”放映时,遭到多个团体抗议。导演被认为严重违反了纪录片道德操守,以影像欺凌及剥削弱势群体。反对者指出: 1.除了女主角签署同意书外,导演未有征询其它出镜者的同意,其所拍摄片段将作纪录片用途,并在世界各地影展公开放映。 2.影片中甚至出现出镜者拒绝入镜的片段,反映导演侵犯别人私隐。 3.同时,导演被指控并未有保护出镜者的人身安全,影片中清楚呈现了性工作者的容貌、女主角家乡及北京工作地方的名称和位置等信息 4.在性交易非法的中国社会,这等做法使片中人暴露于受刑责的危险当中;同时在意识保守的社会里,曝露片中人身份可能导致她们及其家人受到歧视和伤害。

  15. 《麦收》争议点 • 反对者指出,纪录片影片节主办单位应该作把关人的责任,而“一个关怀社会和重视艺术自由的把关方式,绝非过滤官方不欢迎的内容,而是要保护片中人。他们要求在导演未有处理受争议点之前,影片节暂缓放片或撤片。一些反对者指出,观众有责任拒绝、抵制侵犯人权的作品,并指出当导演仍未处理性工作者的个人信息时,观看影片的行动将会令被拍摄者承受更大的风险。 • 从云南的“云之南纪录影展”到“香港华语纪录片节”,这个争议愈演愈烈,发展 到在香港放映时有当地民间团体到影院示威,《麦收》在香港放映时遭民间组织到场抗议,影片推迟一个多小时后才得以放映。抗议者抨击的焦点集中在影片中许多关于人物身份的细节过于细致,有泄漏隐私之虞。而性工作在大陆属于刑事犯 罪,影片公开放映可能导致她们被捕。

  16. 《同志·恋人》 • 事件简介: 2006年7月9日,香港电台电视节目《铿锵集》播出一集《同志恋人》的纪录片,讲述一对女同性恋人和一名男同性恋人的个人经历,并对同性恋合法化的提出意见。 • 节目播出后影视处共收到22宗关于此节目的投诉,后来一名市民更上诉广管局,主要的投诉内容有5方面: 1. 节目偏袒、宣扬同性恋及含有歧视成分;(成立) 2. 节目不适宜在黄金时段播放,并对儿童以及青少年产生坏影响; (成立) 3. 节目提到基督徒反对同性恋的意见,令观众以为所有基督徒都市缺乏理性; (不成立) 4. 节目没有提及同性恋的不良方面,例如艾滋病; (不成立) 5. 节目没有包含警告。 (不成立)

  17. 《同志·恋人》 最后,广管局裁定第3至5项的投诉不成立,但第1项「节目偏袒、宣扬同性恋及含有歧视成分」则成立。理由是《同志‧恋人》的内容是有关同性恋以及同性婚姻合法化这些极具争议性的议题,但整个节目只有由三名同性恋者提出同性婚姻的好处,却没有其他不同意见,实有不公、不完整以及偏袒同性恋,并有鼓吹接受同性婚姻之嫌。 此外,广管局认为儿童以及年轻观众可能不理解同性恋议题,他们应在有「家长指引」的情况下观看此节目,而《同志‧恋人》在合家欣赏时间内播出实不适宜,因此,第2项也成立。因此广管局向港台发出强烈劝諭,并促请严格遵守《电视通用业务守则---节目标准》。

  18. 《同志·恋人》 港台的回应: 2007年1月底,港台经过商榷,认为节目只是以纪录片形式描写同性恋者的生活,并非要讨论赞成或者反对同性恋。因为这节目不是性傾向的辩论节目,而是属于时事特写,旨在反映公眾不太熟悉同时相对弱勢的社会现象,展示同性恋者如何面对社会压力。 2007年3月,立法会资讯科技及广播事务委员会通过动议,认为广播事务管理局对港台《同志.恋人》节目发出强烈劝喻,属性倾向歧视,要求广管局撤回该项裁决。

  19. 《同志·恋人》 • 多個同志團體包括女同學社、香港十分一會、香港女同盟會及基恩之家發起「抗議廣管局歧視性裁決,打壓同志表達自由」的一人一信行動。 • 不过香港性文化學會则發出「一人一信支持廣管局對《同志.戀人》節目的裁決」的緊急行動,呼籲市民去信廣管局表達個人對事件的看法,及支持廣管局的裁定。 • 廣管局主席馮華健於2007年2月16日終於就是次激烈的討論首度開腔回應,他堅持裁決是合理的,並指出政府早前收到逾2700多名市民的書面意見,當中佔7成是支持廣管局裁決的,可見裁決受大部分市民支持。

  20. 《同志·恋人》 • 节目中被访的同性恋者曹文杰认为有关节目内容只是真实地反映同性恋者面对的困难,并称对广管局的裁决感到失望,认为是漠视性小众的权益,故此入禀申请司法复核,要求广管局撤销对香港电台日播出的《铿锵集》栏目目中名为“同志 恋人”一集节目的“强烈劝谕”,并认为该期节目并未“偏袒同性恋”。 • 后来曹获胜诉且得讼费。法官夏正民的裁决认为,广管局对有关节目的处理是歧视同性恋者、限制言论自由,有关节目本身是持平的,节目只是讲述同性恋者的日常生活,也并无偏颇,而节目中的被访者提到希望他们的关系得到法律承认,是反映个人期望,并非“鼓吹同性婚姻”。法官认为广管局错误理解了“不偏不倚”的定义。下令广管局撤销对港台的“强烈劝喻”。

  21. 辩论 第3组(正)vs 第4组(反) 辩题:《同志恋人》节目内容偏袒同性恋者。 方式:正反两队第1和第2辩友各有2分钟陈述论点,然后进入4分钟的自由辩论,最后由第二辩友用2分钟作总结陈词。由班长计时。

  22. 讨论 • 电视纪录片要“平衡报道”,要同时报道正反两面的意见? • 为什叫客观持平?什么是公平公正的原则?适用于纪录片吗?

  23. 纪录片如何反映社会和政治问题? • 纪录片能解决社会或政治迫切问题? -考虑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其他社会和政治因素 -并非所有纪录片都会直截了当地反映社会和政治议题。 -不过,纪录片表现出的政治性会将它们置于一个更加广大的社会话语空间,引发普遍的社会辩论和争执。关注道德伦理,继而就会关注政治和意识形态的结果。

  24. 纪录片如何反映社会和政治问题? • 1.关注社会问题的纪录影像 -关注社会问题、反映社会进程,是社会题材纪录片创作的传统,尤其是在西方30、40年代涌现许多描述社会生活、分析社会事件、表达创作者真知灼见的优秀之作。这种传统依然在延续到现在,许多创作者聚焦社会问题,探讨生活敏感话题,摄制了有一定影响力的纪录片作品。例如:60,70年代美国教育电视网制作了20多集的纪录片,讲述生产核能过程中有害、污染等问题。

  25. 纪录片如何反映社会和政治问题? • 美国学者埃里克巴尔诺将针对现实生活的“政论化”纪录形式,称为“观点纪录片”(Point-view Documentary) • 20、30年代,英国纪录片大师格里尔逊主张:“家门口台阶上的戏剧”,要求纪录电影针对社会现象,解决社会问题。 • 从广义角度看,任何纪录片都是观点纪录片,纪录影像往往既展现社会生活事件,也同样透过事件表达出鲜明的观点或见解。

  26. 纪录片如何反映社会和政治问题? • 2西方政治电影与纪录理念的转向 -社会参与的纪录片: 在60、70年代,许多年轻独立制片人以艺术化的态度,借助于纪录影像等来表达个人观点,形成挤进的西方社会政治电影潮流。他们以纪录片为表述媒介,以激进的批判方式参与社会讨论,讲述个人对社会政治生活的见解。例如:《你的一些最好的朋友》:为了纪录男同性恋的活动而撞入一个精神病学研讨会

  27. 纪录片如何反映社会和政治问题? A. 构建民族身份 -集体归属感(sense of community) -纪录片电影和电视的政治性,反映出纪录片对那些在特定时期,特定地点构成(或争取成为)社会归属感(或集体归属感)的特殊形式的价值观和信仰,并为信仰和价值观的建立提供一种具体可感的表达方式。 -例子:20世纪20年代的苏联纪录片:共产主义社会 -苏联电影:采取一种强有力的修辞学表现手法 1.爱森斯坦-对画面进行并置,对历史事件进行重新建构 2.维尔托夫-捕生活的原生态,从中选择素材:电影真理报,推动了社会苏维埃社会的建设进程。 3.格里尔逊:帝国市场管理委员会工作,利用电影来培养国民对于民族身份的认同感,以及与其自身政治议程相称的集体归属感。这些由政府支持拍摄的纪录片,目的是要进入社会决策领域,引导公众去选择(政府认可的)最佳解决方案。

  28. 纪录片如何反映社会和政治问题? B.对所谓民族国家的质疑 1.其他电影制作者提倡一种基于行动和变革的集体归属感,这是政府不预备接受或发起的。他们站在与政府和产业决策对立的立场上,组成了纪录片制作的政治先锋派。 2.20,30年带,工人电影和摄影联合会,从工人阶级的立场出发,制作了反映罢工和其他时事问题的各类作品。 3. 类似的联合会在不同国家成立,与各国的共产党结为同盟,从而避免将工人描绘成软弱无力的受害者,希望推动30年代激进的社会运动的发展,建立普通民众的、具有对抗性的社会,而不是由政府从上而下进行控制的社会。例子:伊文思的纪录片《博里纳奇矿区》里,把举行过的抗议游行再重演一次。 4.过去把个体作为代表,以为社会和文化是一元化的和无差异的,后来有人则反对这种简化论:社会大众和国家并是不完全结合在一起的 ,“社会”并不能与“民族—国家”画上等号。 它体现在个体和群体、亚文化和主流文化、少数派和多数派之间的差异上。所谓“大熔炉”其实只有局部融合,多民族国家不可能达到完全统一。例子:路易。布努埃尔的《无粮的土地》对于赫达诺斯地区人民的苦难与贫穷进行了一次超出西班牙政府接受底线的展现。伊文思的《印度尼西亚在呼唤》支持印尼人反对荷兰殖民和统治。

  29. 纪录片如何反映社会和政治问题? • C.超越民族主义:全新的认同形式: - 性别和性为内容的陈述行为模式纪录片,说出了“局内人”的想法 -“我们向他们讲述我们的故事”纪录片形式出现新的变调,它的影响里波及到社会生活中许多被忽略的角落 -兴起了赞美边缘群体的自豪感和完整性为主要内容的“认同政治” - 纪录片的嗓音:对曾经为社会主流价值观和信仰所忽视的那些文化和历史进行了表现。对政府政策的关注退居其次,对被社会次序所遗忘和拒绝的观念的重新认识成为焦点。 -例子:《无话可说》(Word is Out, Mariposa制作小组,1977年):大量的同性恋者在采访中详细叙述了他们如果发现自己的性倾向以及如何遭到公众抵制的个人体验,表现同性恋者从40年代到70年代出现的性别政治议题之间相呼应的个人历史,表达了对同志的尊重,认为他们和正常人没什么两样。 《硝酸鹽之吻》(Nitrate Kisses, Barbara Hammer, 1992年): 老年女性中发生的同性恋、不同种族间发生的同性恋的纪录片。 《自由的声音》(Tongues United, Marlon Riggs马龙里格斯, 1989年): 讲述作为首批公开承认自己是同性恋的政治家的旧金山市市长哈维。米尔克的故事。这些纪录片的政治嗓音是,希望改变人们的歧视和偏见,在平等和尊重插异的社会中一起生活。

  30. 纪录片如何反映社会和政治问题? • D.重新定义身份政治 -在纪录片反映的某种重要的政治“嗓音”与某种身份政治紧密纠合在一起的范围内,纪录片同样必须表达有关不同的亚文化、不同的社会群体、不同的社会运动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这是纪录片要表现的另一个主题,体现着纪录片的另外一种转变: 从早期“民族认同”到今天的“多元文化认同” 由早期的“民族身份”构建向认可“不完全身份”或“复合身份”的另一次转变。 -多元的文化分类与范围变化多端,难以规范 -任何一种身份的建构都是暂时的,所蕴含的意义都是政治性的。一个犹太人、一个波西米亚人、一个黑人男性、一个亚洲女性,所体现的主要身份,都是某一特定历史语境的产物,这种无法对身份进行归类、容易造成身份混淆的识别方法本身,已经成为纪录片表现的主题。例子:崔。T.明菡《姓越名南》:生活在越南和美国的越南女性。

  31. 纪录片如何反映社会和政治问题? • 社会问题与个人描述 1.是对于社会问题的强调:阐释型模式纪录片。社会问题纪录片从社会的角度探讨公众议题。纪录片中的个体针对这些议题阐明自己的意见。《我们为何而战》和《猪年》 2.是对个人化描述的强调:观察或参与模式纪录片,从个人的角度关注社会问题。影片中的个体,要么就证明社会问题的存在,要么就完全生活在这些基本的社会问题之外(无需对它们进行了解)。《北方的纳努克》中,佛拉哈迪对于纳努克本人及其家庭的描述,使我们了解了由爱斯基摩人表演出来的文化的日常状况。

  32. 纪录片的两个侧重点 • 社会问题纪录片 -嗓音以权威的面貌出现,加上见证人和专家的“嗓音”增加说服力。依赖修辞技巧。 -风格从属于内容,内容即是价值---我们所发现的,或说现存的真实世界。强调客观性、知识和历史事件的不朽的重要性。 - 个体被表现为典型的或具有代表性的受害者。最大程度地对公众议题、社会问题或主题给予关注,它们会得到直接呈现,还有例如性别歧视、失业、艾滋病等明确的命名。 - 通常采用“问题、解决的结构;可能会提供解释。例如《仇岗勇士》,普遍性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反复出现:贫穷、福利、性别歧视、暴力、不公正等。

  33. 纪录片的两个侧重点 • 描述个人的纪录片 -这是为自己进行讲述的社会演员的 “嗓音”,或是与他人进行互动—往往为了协商交流---的影片制作者的“嗓音”。可能主要依靠风格。诗意的或主观性的话语。风格与内容同等重要。 -对人物进行深刻的心理刻画成为一种目的,隐含着更为广泛的意义。 -个体被表现为: 独一无二的或与众不同的神话。潜在的议题或问题会以间接的方式被提起、再现或暗示出来,但很少会得到明确的命名。更为强调的是电影制作者的风格或表现力,而并非社会目的。 -通常提出问题或展现情境的过程的戏剧性。 -特定问题的众多周知的戏剧性形式反复出现:危机、强烈的情感体验、成长历程、宣泄、见识等等。

  34. 参考书目和文献 1)比尔. 尼可尔斯著,陈犀禾等译. 纪录片导论.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 2)希拉.柯伦著,孙红英译. 纪录片也要讲故事.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 3)同志恋人的争议 http://news.sohu.com/20080509/n256752906.shtml http://www.gospelherald.com.hk/news/soc_1026.htm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idWriter=0&Key=0&BlogID=2383676&PostID=22182779

  35. 参考书目和文献 • 同志恋人 「持平」與「平等」之爭?2007年02月號 《传媒透视》 4)麦收 http://www.hudong.com/wiki/%E3%80%8A%E9%BA%A6%E6%94%B6%E3%80%8B http://www.1926cn.com/news/content_1864.shtml 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rticle.php?id=6171 http://www.bjzmw.cn/viewnews-6690.html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