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 likes | 923 Views
第六节:能飞的恒温脊椎动物 —— 鸟纲( Aves). 鸟类是指体表被覆羽毛、有翼、恒温和卵生的高等脊椎动物。鸟类最突出的特征是新陈代谢旺盛,并能在空气中飞行,在种数(9700余种)上仅次于鱼类,为遍布全球的脊椎动物。鸟也称为禽,但在习惯用法上二者有一些区别,比如农业上常说"家禽" 而不说"家鸟",又常把鸡、鸭和鹅合称为"三鸟" 而不叫"三禽"等等。. 一、鸟纲的进步性特征:. 1、新陈代谢旺盛。 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约为37.0℃~44.6℃),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 2、具迅速飞翔的能力。 能借主动迁徙来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
E N D
第六节:能飞的恒温脊椎动物——鸟纲(Aves)第六节:能飞的恒温脊椎动物——鸟纲(Aves) • 鸟类是指体表被覆羽毛、有翼、恒温和卵生的高等脊椎动物。鸟类最突出的特征是新陈代谢旺盛,并能在空气中飞行,在种数(9700余种)上仅次于鱼类,为遍布全球的脊椎动物。鸟也称为禽,但在习惯用法上二者有一些区别,比如农业上常说"家禽" 而不说"家鸟",又常把鸡、鸭和鹅合称为"三鸟" 而不叫"三禽"等等。
一、鸟纲的进步性特征: • 1、新陈代谢旺盛。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约为37.0℃~44.6℃),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 • 2、具迅速飞翔的能力。能借主动迁徙来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 • 3、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能更好地协调各种复杂行为。 • 4、具有较完善的繁殖方式和行为(造巢、孵卵和育雏)。保证了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
二、鸟类适应飞翔的特征: • 鸟类身体的结构特征大多与飞翔生活相适应。学习鸟类的结构特征应从"适应飞翔"去理解。
(一)外形: • 1、体呈纺锤形(减少阻力),体被羽毛(隔温),具有流线型的外廓。 • 2、颈长而灵活,尾退化、躯干坚实、后肢强大。 • 3、前肢变为翼(wing),后肢具4趾——鸟类外形上与其他脊椎动物不同的显著标志;拇趾通常向后,适于树栖握枝。
(二)皮肤系统: • 1、皮肤薄、松而且缺乏腺体。 • 2、唯一的皮肤腺——尾脂腺。能分泌油脂等以保护羽毛,并可防水,因而水禽(鸭、雁等)的尾脂腺特别发达。 • 3、衍生物——羽毛。羽毛着生的区域,称为羽区,不着生羽毛的地方称裸区。
羽的类型: • 1.正羽(contour feather): • 被覆在体外的大型羽片。翅膀及尾部均着生,分别称为飞羽和尾羽。飞羽及尾羽的形状和数目,是鸟类分类的依据之一。 • 2.绒羽(plumule;down feather): • 位于正羽下方,呈棉花状,构成松软的隔热层。 • 3.纤羽(filoplume;hair feather): • 又称毛状羽,外形如毛发,杂生在正羽与绒羽之中。在拔掉正羽与绒羽之后可见到。纤羽的基本功能为触觉。
羽毛的功能: • ① 构成飞翔器官的一部分——飞羽及尾羽; • ② 使外廓更呈流线型,减少阻力; • ③ 形成隔热层,保持体温; • ④ 形成屏障,保护皮肤; • ⑤ 在水中增加浮力; • ⑥ 感觉; • ⑦ 炫耀(如孔雀开屏); • ⑧ 形成不易被天敌发觉的保护色; • ⑨ 性的识别。
换羽: • 鸟类的羽毛是定期更换的,称为换羽(molt)。 • 在繁殖结束后所换的新羽称冬羽(winter plumage)。 • 冬季及早春所换的新羽称夏羽(summer plumage)或婚羽(muptial)。 • 换羽的生物学意义在于有利于完成迁徙、越冬及繁殖过程。
(三)骨骼系统: • 基本特点: • ①轻而坚固; • ②大骨腔内充满气体(蜂窝状结构); • ③骨块愈合; • ④肢骨与带骨变形较大。
1、头骨: • (1)薄而轻,相互愈合,骨内有蜂窝状充气的小腔,轻便又坚实。 • (2)上、下颌骨极度前伸,构成鸟喙。现代鸟类均无牙齿,故头部较轻。 • (3)脑颅和视觉器官高度发达,颅腔膨大,枕骨大孔移至腹面。
2、脊柱: • (1)颈椎:8 ~ 25枚。异凹型(马鞍形)椎骨,十分灵活。 • (2)胸椎:5~6枚,与肋骨与胸骨构成胸廓。多数鸟类有龙骨突,可增大胸肌的固着面。 • (3)愈合荐骨(综荐骨):由少数胸椎、全部腰椎和荐椎以及一部分尾椎愈合而成,而且它又与宽大的骨盆(骼骨、坐骨与耻骨)相接;最后几枚尾椎骨愈合成一块尾综骨,以支撑扇形的尾羽。 • (4)左右耻骨不在腹中线处相汇合联结,而是一起向侧后方伸展,构成"开放式骨盆"。
3、带骨及肢骨: • (1)肩带与前肢骨: • 肩带由肩胛骨、乌喙骨和锁骨构成。三骨的联结处构成肩臼。 • 左右锁骨在腹中线处愈合成“V” 形的叉骨。在鸟翼剧烈煽动时可避免左右肩带(主要是乌喙骨)碰撞。 • 前肢特化为翼,腕骨、掌骨和指骨有愈合或消失现象,使翼的骨骼紧凑,搧翅有力。
(2)腰带与后肢骨: • 腰带由髂骨、坐骨和耻骨组成。三骨的联结处构成髋臼。 • 后肢骨片愈合、简化、加长。腰带与愈合荐椎愈合,形成稳定支架与开放式骨盆,便于产大型硬壳卵。
(四)肌肉系统: • 1、背部肌肉退化,颈部、胸部和腿部肌肉发达。 • 2、与飞翔有关的肌肉发达。如胸大肌、胸小肌等。 • 3、后肢具有适宜于树栖握枝的肌肉。 • 4、具特殊的鸣管肌肉。
(五)消化系统: • 1、具鸟喙(捕食),无齿,有唾液腺。 • 2、食管较长,下端有嗉囊(贮存、软化食物)。 • 3、胃为分两部分: • (1)腺胃(前胃)——分泌消化液。 • (2)肌胃(砂囊)——外壁:强大肌肉;内壁:角质层(“内金”)(在砂粒配合下研磨食物)。 • 4、小肠、肝脏和胰脏发达。 • 5、直肠短,不储存粪便(减轻体重),且具吸水作用(减少失水)。 • 7、消化力强、消化快速。
(六)呼吸系统: • 十分特化,具发达的气囊—双重呼吸 。
双重呼吸的过程: • 吸气时,氧气一部分进入后气囊贮存,另一部分则进入肺内进行气体交换;呼气时,经交换后含氧少的气体经前气囊再到气管排出,后胸气囊中贮存的多氧气体经由“返回支” 进入微气管进行气体交换。 • 因此,不论吸气或呼气,肺内均进行气体交换,这种呼吸方式称为双重呼吸,也是飞翔需要高代谢率的一种保证。
气囊的其他作用: • (1)减轻身体比重; • (2)减少肌肉间以及内脏间磨擦; • (3)帮助散热,冷却热代谢。
(七)循环系统: • 1、完全双循环,两心房两心室。 • 2、心脏容量大,心跳频率快、动脉压高、循环迅速,代谢旺盛。 • 鸟类心脏的相对大小占脊椎动物中的首位,约为体重的0.4%~1.5%。鸟类心跳频率比哺乳类快得多,一般均在 300-500次/min之间。动脉压较高(180mmHg左右),因而血液流通迅速。
几种动物心脏及心搏的比较: 心脏占体重的比例 心搏次数(次/min) 蛙 0.57 22 人 0.42 75 鸽 1.71 135 金丝雀 1.68 514 蜂鸟 2.37 615
(八)排泄系统: • 1、后肾(胚胎期为中肾)——与爬行类近似。 • 2、肾脏大(可占体重的2%以上);肾小球的数目多——能迅速排除废物、保持盐水平衡。 • 3、肾小管和泄殖腔有重吸收水分的功能,排泄物主要为尿酸。 • 4、无膀胱,尿连同粪便排出体外——减轻体重。 • 5、海鸟具有盐腺——排出多余的盐份。
(九)生殖系统: • 1、雌鸟仅具单一的卵巢(左侧) ,右侧卵巢退化,通常认为与产大型羊膜卵有关。 • 2、雄鸟精巢成对,大多数无交接器。 • 3、非生殖季节生殖腺显著萎缩——减轻了体重。 • 4、亲鸟有占区、营巢、孵卵、育雏或寄卵等行为。
(十)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 1、神经系统: • (1)大脑:顶壁很薄,但纹状体发达——鸟类复杂的本能活动和"学习" 的中枢 • (2)中脑:有比较发达的视叶。 • (4)小脑:比爬行类发达得多,使飞行动作的协调和平衡作用更加高效。 • (5)脑神经:12对。
2、感觉器官: 视觉最好,听觉次之,嗅觉退化。 • (1)视觉: • 高度发达。外形扁圆,适于远视。瞬膜发达,可覆盖眼球,有保护、润湿和清洁角膜的功能。具呈覆瓦状排列的薄片形巩膜骨,可防止眼球变形。鸟眼内的睫状肌、角膜调节肌和环肌有“双重调节”作用。
(2)听觉: • 具有单一的听骨(耳柱骨)和雏形的外耳道。耳孔略凹陷,夜行性鸟类(如猫头鹰)的耳孔发达,周围着生耳羽,帮助收集声波,故听觉灵敏。 • (3)嗅觉: • 大多数鸟类嗅叶退化,嗅觉不发达,一般认为这也是飞行生活的产物。
(十一)鸟类的行为: • 1、繁殖: • (1)求偶和性选择; • (2)占据巢区或领地; • (3)营巢; • (4)孵鸟(或寄卵)和育雏。
寄卵: 一只杜鹃趁苇莺不在时,极快飞临其巢,迅速将巢中的一枚卵叼起,又飞快地在其巢中产下一枚卵 。
早成鸟(雏)晚成鸟(雏): • 早成雏:在孵化时发育较充分,有绒羽,眼已睁开,脚有力,体羽干燥后即可随亲鸟觅食,如多数地栖性鸟类和游禽。 • 晚成雏:孵出时尚未充分发育,体表裸露或只有少数小绒羽,眼尚未睁开,不能行走,需由亲鸟喂养,继续在巢内完成发育过程才能独立生活,如猛禽、攀禽等。
2、迁徙: • 一般是指在每年的春季和秋季,鸟类在越冬地和繁殖地之间进行定期、集群飞迁的习性。 • 哺乳类中的蝙蝠类、驯鹿以及昆虫中的蝗虫和英国大白蝶也有迁徒现象。 • 通常根据是否迁徒和迁徙习性的不同,可分为留鸟、候鸟和迷鸟。
(1)留鸟(resident): • 终年栖息于同一地区,不进行远距离迁徙的鸟类。如喜鹊、麻雀。 • 有些留鸟繁殖后离开生殖区,在其种的分布区域内迁移,无定居性,无方向性,主要是追随食物而转移,直到春季才回到生殖区,叫做漂鸟(wandering bird),如煤山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