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0 likes | 745 Views
精神疾患學生的辨識與協助. 林正修 醫師. 精神科醫師如何診斷精神疾病. 三腳架的診斷 ------ 症狀 時間 社會功能 . 精神疾病的診斷準則. 美國 --- DSM-IV 歐洲 --- ICD-10. S1. S3. S6. Disorder 1. Common symptoms. Disorder 2. S2. S5. S4. S7. Module I.1. 精神疾病如何定義?. 持續出現特定的症狀組合(症候群),包括: 客觀、可觀察到的臨床症狀 主觀症狀 要注意,單一症狀並不一定只出現在單一種疾病中.
E N D
精神疾患學生的辨識與協助 林正修 醫師
精神科醫師如何診斷精神疾病 三腳架的診斷------ 症狀 時間 社會功能
精神疾病的診斷準則 • 美國--- DSM-IV • 歐洲--- ICD-10
S1 S3 S6 Disorder 1 Common symptoms Disorder 2 S2 S5 S4 S7 Module I.1 精神疾病如何定義? • 持續出現特定的症狀組合(症候群),包括: • 客觀、可觀察到的臨床症狀 • 主觀症狀 • 要注意,單一症狀並不一定只出現在單一種疾病中
Module I.1 精神疾病診斷的基本原則 精神科病史 臨床主訴 發病時的相關情境 鑑別診斷 誘發因素 臨床表現之精神狀態
精 神 病 Module I.1 什麼是精神疾病? • 精神疾病(Psychiatric disorders)就是腦部的疾病 • 精神病 • (Psychotic disorders) • 情感性疾患 • (Mood disorders)
常見的精神疾病(一) • 精神分裂症 • 情感性精神病 1.憂鬱症 2.躁鬱症
一般人對精神疾病的看法 有很多種,其中很多人 以為是鬼神作祟引起的. 齊天大聖附身! 南無阿彌陀佛! 顯靈了!
Module I.1 精神病(psychotic disorder)是什麼? • 現實感缺損 • 和現實間失去接觸 • 對外在世界判斷失常 主要特徵 典型表現 • 妄想 • 幻聽
Module I.1 什麼是精神狀態檢查? • 相當於其他科別的身體狀態檢查,主要評估的項目包括: • 外表及行為 • 情緒狀態 • 言語及思考流程 • 思考內容 • 感官知覺 • 智力功能 • 病識感及判斷力
憂鬱心情的描述 • 傷心、難過、鬱悶、失望、沮喪 • 鬱卒、失志、心不清、阿雜、心頭悶悶、心酸 • 快樂不起來、多半哭不出來,只是心中很苦 • 活得沒感覺、麻木、生命失去意義 • 不同於焦慮情緒:煩、擔心、驚惶
臨床表現—躁期—主觀感覺 • 十分快樂 • 不需要睡覺就精力充沛 • 動作變快或一直想動 • 和什麼東西都有關聯 • 一直想講話 • 思緒敏捷、很多計劃 • 能力很好或有特殊能力
臨床表現—躁期—客觀發現 • 過度愉悅或暴躁易怒 • 睡眠少 • 活動量增加、愛管閒事 • 說話多而快、易跳題 • 想法誇大、自信心增加 • 許多計劃、判斷力差或未想到後果 • 對異性感興趣
常見的精神疾病(二) • 焦慮性疾患 1.恐慌症 2.強迫症 3.社交畏懼症 4.懼曠症 5.特定對象畏懼症 6.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7.廣泛性焦慮症
恐慌發作 (panic attacks) • 一段明確時間的害怕合併有下列13項中的4項,且在十分鐘內由開始達到最高峰。 • 心悸 • 冒汗 • 發抖 • 窒息或是喘不過氣的感覺 • 嗆到的感覺 • 胸悶或胸痛
恐慌發作 (panic attacks) -續 • 噁心或腹痛 • 頭暈站不穩或暈倒的感覺 • 失去現實感 • 快要失控或是快要發瘋的感覺 • 快要死掉的感覺 • 麻或是刺痛的感覺 • 冷或是熱的感覺
恐慌症 (Panic Disorder) • 重複發生無預期的恐慌發作。 • 至少一個月以上的擔心再次發作(anticipatory anxiety) 或是擔心真的有身體上的狀況或是行為上的改變。 • 排除身體或是藥物的因素。 • 並非由其他精神疾病造成的。 • 常要排除心臟病、氣喘、甲狀腺、癲癇等疾病。罕見的病如腎上腺瘤,胰臟瘤亦可列入考慮。
懼曠症 (agarophobia) • 在難以逃出或是難以獲得援助的地方會感到焦慮,例如單獨離家、在擁擠的人群中、在橋上、公車火車或是汽車中。 • 病人會盡量避開這些地方或是尋找熟人陪伴。
畏懼症 • 畏懼症:由於非理性的害怕而導致逃避接觸某種特定物體,活動或情境,患者本身亦了解這種害怕之不合理但無法排除之。 • 社交畏懼症—社交場合,陌生人 • 單純畏懼症—動物,暴風雨,怕高,怕生病等。
何謂強迫症?(一) • 強迫思想(Obsession):闖入的、反覆而持續,且是無法控制的思想、感覺、意念 • 強制行為(Compulsion):意識的、重複的行為或心智活動(計數、檢查、避免),病人覺得必須去執行才可減少痛苦或避免重大災害。
何謂強迫症?(二) • Obsession and/or compulsion 的強度、頻率及所花費的時間已明顯偏高,且顯著地痛苦(ego-dystonic)並干擾每日生活功能。 • 病人對症狀的不合理性有某種程度的認知。 • 因為 obsession 增加焦慮,使用 compulsion 降低焦慮。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 當一個人遭受到某種非常人所遭遇之重大災難事件:如戰爭,集中營,工業傷害,性侵害,空難或其他意外事件後,可能呈現的某種特殊症狀。 • 如:重新經驗該事件,反應麻木,對外界無反應,心情沉悶,注意力不集中,記憶減退,罪惡感,不安,敏感,夢靨等。
DSM-Ⅳ 泛焦慮症 • 對許多事件或活動過度焦慮及擔憂,並且很難控制,此憂鬱,至少六個月。 • 伴隨發生下列症狀三項或三項以上: 不能靜坐或浮躁或不耐煩 容易疲累 難保持專心或心中一片空白 易怒 肌肉緊張 睡眠障礙 • 此焦慮擔憂或身體症狀造成明顯痛苦或功能損害
泛焦慮症與憂鬱症的症狀 泛焦慮症 憂鬱症 焦慮 睡眠障礙 躁動不安 無法專心 易怒 疲倦 憂鬱心情 興趣缺乏 食慾改變 無價值感 想到自殺 擔憂 肌肉緊張 心悸 流汗 口乾 噁心 Adapted from: DSM-IV.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1994
焦慮症的治療 • 藥物治療:抗焦慮藥物,抗憂鬱藥物 • 心理治療:認知與分析,個別與團體 • 行為治療:系統檢敏感法,洪水治療法,自我肯定社交技巧訓練,模擬法
常見的精神疾病(三) • 適應性疾患—合併憂鬱或焦慮 • 人格疾患 • 飲食疾患—暴食症,厭食症 • 睡眠疾患 • 注意力缺損過動症
飲食疾患--暴食症 • 30~80%暴食症患者具有厭食症病史。 • 與厭食症具有相同的心理病理—怕胖,執意要瘦,藉食物應付或逃避情緒的心理困擾。 • 症狀:狂食,清除食物,無正常飲食習慣,衝動控制力差
暴食症(Bulimia Nervosa) • 重複發生暴食發作。一次暴食發作同時具備兩項特徵: • 在一段獨立時間內(如任何兩小時內),吃下的食物量絕對多於大多數人在類似時間類似情境下所能吃的食物量。 • 在此發作之時,感覺缺乏對吃食行為的自我控制(如感受到自己無法停止吃,或無法控制自己吃什麼或吃多少) • 一再出現不當的補償行為以避免體重增加,諸如:自我誘導的嘔吐;不當使用瀉劑、利尿劑、灌腸、或其它藥物;禁食;或過度運動。 • 平均來看,暴食及不當的補償行為,同時發生的頻率每週至少兩次共達三個月。
自我評價被身材及體重所不當影響。 • 此障礙非僅發生於厭食症的發作中。 清除型:在此次心因性暴食症發作期間,此人曾規律的從事自我誘導的嘔吐或不當的使用洩劑、利尿劑或灌腸。 非清除型:在此次心因性暴食症發作期間,此人已使用其它不當的補償行為(如禁食或過度運動),但不曾規律的從事自我誘導的嘔吐或不當的使用洩劑、利尿劑或灌腸。
飲食疾患---厭食症 • 厭食症的心理病理— (1)強烈的懼怕肥胖:體重顯著下降,無月經,危及生命。 (2)拒絕飲食或偏食,自己引發嘔吐,濫用利尿劑或瀉劑。 (3)身體形體障礙 (4)對飲食的態度可分為兩種模式:嚴格節食型,暴食型 (5)飢餓症候群:焦躁不安,緊張,情緒起伏,消沉憂鬱, 注意力與記憶力減退,重複動作,失眠,失去性趣,便秘,體溫降低,思想內容常為食物所盤據。 (6)盛行率 1.5~1%,女性青少年較多,約為男性的10~20倍
無月經 便秘 腹賬 腹痛 怕冷 倦怠 精力充沛 低血壓 低體溫 皮膚乾燥 心跳遲緩 水腫 出血點 貧血 厭食症的生理症狀
睡眠疾患的分類 • 失眠(insomnia) • 睡眠相關的呼吸疾患 • 非因生理節律障礙、睡眠呼吸疾患,或其他夜間睡眠障礙的嗜睡症(hypersomnia) • 生理節律睡眠疾患(circadian rhythm sleep disorder) • 類睡症(parasomnia) • 睡眠相關的動作疾患 • 單一症狀,顯然是正常的變異和尚未解決的議題 • 其他睡眠疾患
不好的睡眠習慣 • 白天 • 喝超過六杯含咖啡因的飲料 • 白天睡覺 • 晚上 • 預定睡覺時間前3小時內做運動或吃大餐 • 傍晚喝咖啡或喝太多水分 • 肚子餓著睡覺 • 喝酒 • 預定睡覺時間前1.5小時內仍在工作 • 看太刺激的電視或影片 • 在床上 • 在寢室看電視或把寢室當作辦公室 • 睡覺前在床上看會令人興奮的書 • 太努力嘗試入睡 • 如果睡不著,會很生氣的躺在床上
起床 每天固定時間起床 白天 運動 傍晚 安排時間處理明天的壓力 安排時間放輕鬆 晚上 建立固定的生活習慣,例如洗熱水澡 例行性的放鬆 吃點小餅乾和牛奶 累了就上床 在床上 確定床很舒服 確定寢室很安靜、暗暗的、不太冷也不太熱 上床後很快關燈 忽略冒出來的想法和思考 好的睡眠習慣
注意力缺損與過動疾患 *過動兒是什麼?有哪些主要的症狀? 『過動兒』為『過動症候群』病童的俗稱,正式的醫學疾病診斷名稱為『注意力缺損過動症』,主要臨床問題有三大類:注意力不集中、活動量過多、行為衝動
1.注意力不集中 無法集中注意力去完成一件工作或遊戲;如上課不專心聽講,一有什麼聲音或刺激,馬上就被分心;或做功課做做停停、拖拖拉拉、因注意力不集中,常忘記該做的事,或帶需要的東西……等等
2.活動量過多 大部分的人對過動兒的評語是「活潑好動」,「調皮搗蛋」。換言之,他們無法好好地靜坐在椅子上,不是動手動腳,扭動身體,就是坐立不安、干擾他人,或跑來跑去,跳上跳下,嚴重者靜不下來,不能從事靜態活動,在上課時會離開座位……等等
3.行為衝動 常不經思考就行動,不考慮是否適當或危險,想做就做,如搶著說話或插話;或不停打斷別人做事;不能乖乖排隊等候;突然出手碰人;擅自拿取他人物品;或爬到危險的地方……等等
過動兒還有哪些併發的症狀? 若未經治療或處理,因為注意力不集中、行為衝動、活動量高等特質,長期下來他們有的會造成下列問題: ※學習障礙、成績較差或不穩定; ※人際關係不好、受同儕排擠; ※常遭責罵、喪失自信; ※不易管教、親子關係緊張; ※有說謊、偷竊、蹺課、或其他反社會規範 的行為
陽光-規律的生活形態;自我肯定;迎向陽光,永保希望陽光-規律的生活形態;自我肯定;迎向陽光,永保希望 • 空氣-排解壓力的休閒活動 • 水-親人、朋友的良好關係與支持;自我欣賞 • 永留一扇安全門-保持溝通管道順暢
精神科醫療團隊如何治療病患 • BIO-PSYCHO-SOCIAL-BEHAVIORAL MODEL 1.BIO–生物 2.PSYCHO- 心理 3.SOCIAL- 社會 4.BEHAVIOR- 行為
如何協助學生 • 助人者的基本態度: • 溫暖-透過非口語的訊息,傳達支持、肯定、關心、接納、受歡迎的感受 • 接納-對個案的想法、感受不予評價並尊重其獨特性,透過口語及非口語的溝通,讓個案感受到安全、輕鬆、自由及關懷 • 尊重-不評價、不強迫的態度,同時相信他有能力處理自己的問題
真誠-助人者能對自己的感受盡可能地覺察,並願意與自己的真實感受及態度合而為一真誠-助人者能對自己的感受盡可能地覺察,並願意與自己的真實感受及態度合而為一 • 支持-給予個案適度的關懷與肯定,助人者的支持態度可給個案情緒上的安全感並產生出希望,尤其對極度焦慮的個案,必要時提供保證,可幫助個案看到問題事件的正面,重建對問題的知覺 • 保密-助人者有保護個案隱私的權利與義務,但自殺或殺人的情況下例外
會談的語言 (一)口語的溝通(Verbal Communications) 1.與個案使用相似的語言有助於會談的進行 3.助人者必須小心個人的需求,避免對個案使用複雜或誇大的字句 (二)非口語的溝通(Nonverbal Communications) 1.非口語的溝通透露出超越口語表達的自我層面 2.藉由觀察會談情境中的行為,獲得對他們混亂情緒的線索 3.助人者必須能定期檢視自己的非口語行為的表現,以確定 自己沒 有對個案傳達出不適當的、厭煩的、及惱怒的情緒 4.觀察外觀(打扮);面部表情(適當、平淡、僵硬… );視線注視焦點在對方兩耳與鼻尖間;身體距離約一手臂之距;身體姿勢(輕鬆、專注、不安、疲倦);動作(抖腿、搖晃身體、比手畫腳);傾聽(點頭、搖頭、微笑)
初期會談中千萬“不要”做的事 1.勿爭辯、勿輕視,或挑戰個案 2.勿讚美個案,或給予不實的保證與承諾 3.勿對個案的問題做動力性的解釋或推測 4.不要加入個案去攻擊其父母、配偶、朋友或同事 5.不要附和個案對另一個助人者的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