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7

第三章 血液 blood

第三章 血液 blood.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组成 1. 血浆 plasma 水、电解质、小分子化合物 ; 血浆蛋白 ( 白蛋白、球蛋白、 纤维蛋白原 ) 2. 血细胞 blood cells 红细胞 ( RBC ) ; 白细胞 ( WBC ) ; 血小板 ( thrombocytes . TC ). 血细胞比容 : 血细胞占全血的容积百分比。 男 =40%~50%; 女 =37%~48%. 血细胞比容 ( hematocrit ) 测定. 二、血量 blood volume

shir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三章 血液 blood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三章 血液blood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组成 1.血浆plasma 水、电解质、小分子化合物; 血浆蛋白(白蛋白、球蛋白、 纤维蛋白原) 2.血细胞 blood cells 红细胞(RBC);白细胞(WBC); 血小板(thrombocytes.TC)

  2. 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占全血的容积百分比。男=40%~50%;女=37%~48%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占全血的容积百分比。男=40%~50%;女=37%~48% 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测定

  3. 二、血量blood volume 占体重的7%~8%≈70~80ml/kg体重; 60kg体重者,血量约为4.2~4.8L。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比重specific gravity 1.全血:1.050~1.060,取决于血细胞数量 2.血浆:1.025~1.030,取决于血浆蛋白含量 (二)粘度viscosity(以水为1) 1.全血:4~5,取决于血细胞比容高低 2.血浆:1.6~2.4,取决于血浆蛋白含量

  4. (三)血浆渗透压osmotic pressure

  5. 1.晶体渗透压:血浆中晶体物质如无机 离子、尿素、GS等所形成的渗透压。 为5751mmHg。生理作用:维持细胞 内外水的平衡和细胞正常体积。 2.胶体渗透压:血浆蛋白等高分子物质 所形成的渗透压。约25mmHg,其中 白蛋白因分子量小、数量多,故胶体 渗透压主要来自白蛋白。生理作用: 维持血管内外水的平衡和血浆容量

  6. (四)血浆pH 1. pH:7.35~7.45 2.缓冲物质: 血浆中RBC内 NaHCO3/H2CO3 KHb/HHb Na2HPO4/ NaH2PO4 KHbO2/HHbO2 Na-蛋白质/H-蛋白质 KHCO3/H2CO3 K2HPO4/ KH2PO4

  7. 第二节 血细胞 blood cells 一、红细胞erythrocyte, red blood cell (一)数量及血红蛋白含量 1.数量:男:4.5~5.51012/L 女:3.5~5.01012/L 2.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含量: 男:120~160g/L 女:110~150g/L

  8. 二)红细胞生理特性 1.可塑变形性plastic deformation

  9. 2.悬浮稳定性suspension stability 红细胞稳定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通常以第一小时末红细胞沉降距离来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即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 tation rate,ESR)。 男:0~15mm/h女:0~20mm/h(韦氏法) *血沉加速是红细胞叠连的结果,见于妊娠、活动性结核、风湿、肿瘤。叠连形成快慢的因素不在于红细胞本身,而在于血浆成分的变化。

  10. 3.渗透脆性osmotic fragility RBC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 RBC在低渗盐溶液中膨胀破裂,释放Hb,称为 渗透性溶血。 RBC在: 0.85%NS溶液中 形态正常 0.42%NS溶液中 部分细胞破裂溶血 0.35%NS溶液中 全部细胞溶血 *表明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具有一定抵抗力。*抵抗力低,脆性高;抵抗力高,脆性低。如遗 传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RBC脆性增高。

  11. (三)红细胞功能 1.运输O2和CO2。 2.对机体产生的酸碱起缓冲作用。 (四)红细胞生成调节 *红骨髓造血干细胞→红系定向祖细胞→原 红细胞→早幼RBC→中幼RBC→晚幼RBC→网 织RBC→成熟RBC。 *RBC的功能物质是Hb,Hb分子由一个珠蛋白 和四个血红素(亚铁原卟啉)组成。 1.生成原料 ①铁:内外源性铁与转铁蛋白结合运至幼 RBC。缺乏→Hb合成减少→缺铁性贫血 ②蛋白质 为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

  12. 2.成熟必需物质 ① 叶酸; ②维生素B12 两者均是合成DNA的辅酶;叶酸须转化 为四氢叶酸,才能合成DNA,叶酸转化需 维生素B12参与;维生素B12的吸收需内 因子参与。 叶酸与维生素B12缺乏:影响幼RBC的 分裂和Hb合成→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内因子缺乏:维生素B12吸收障碍→巨 幼红细胞性贫血

  13. 3.生成调节物质 红系祖细胞依其所处发育阶段分成两个亚群: 早期的红系祖细胞即爆式红系集落形成单位(BFU-E) 晚期的红系祖细胞即红系集落形成单位(CFU-E) ⑴爆式促进激活物burst promoting activator: 作用于BFU-E,使其从细胞周期中的静息状态 (G0期)进入DNA合成期。 ⑵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 ① EPO:一种主要由肾皮质管周间质细胞(成 纤维细胞、内皮细胞)生成的能调节机体 RBC生成的糖蛋白。分子量约34 000。

  14. ②生理作用: a.促进CFU-E增殖,并向原红细胞转化; b.作为存活因子抑制CFU-E调亡而促进RBC 生成; c.加速幼红细胞增殖和Hb的合成; d.促进网织RBC的成熟和释放; ③调节: a.任何引起肾脏氧供应不足因素(贫血、缺 氧、肾血流量减少等)均可刺激EPO的合 成和分泌; b.EPO对RBC生成的调节是负反馈调节

  15. ⑶雄性激素androgen ①刺激骨髓红系祖细胞增殖,促进RBC生成; ②通过刺激EPO的分泌,间接促进RBC生成; 二、白细胞lukocyte,white blood cell (一)分类及数量 总数:4.0~10.0109/L 中性粒 neutrophil:50%~70% 嗜酸粒 eosinophil:0.5%~5% 嗜碱粒 basophil:0%~1% 单核C monocyte:3%~8% 淋巴C lymphocyte:20%~40%

  16. (二)WBC功能 中性粒: 吞噬作用 嗜酸粒: 限制嗜碱粒和肥大C在速发过敏 反应中的作用;参与对蠕虫的免 疫反应 嗜碱粒:释放多种生物活性物质 a.肝素:抗凝;作为酯酶辅基,加快脂肪分解 b.组胺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致敏反应 c.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吸引嗜酸粒细胞 单核C: 吞噬;释放细胞因子;免疫应答调控 淋巴C: T: 细胞免疫;B:体液免疫

  17. (三)WBC生理特性 1.变形运动及渗出性:WBC能伸出伪足作变形运动,凭借此种运动,其可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逸出管外,称白细胞渗出。 2.游走:渗出的WBC可借助变形运动在组织内游走。 3.化学趋化性chemotaxis:WBC向某些化学物质(如细菌毒素、组织细胞产物、抗原-抗体复合物等)定向游走的特性。此类化学物质称为趋化因子chemokine 4.吞噬

  18. 三、血小板platelet, thrombocyte (一)数量和功能 1. 正常值:(100-300)×109/L < 50 ×109/L有出血倾向 2.功能: ⑴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支持和修复; ⑵参与生理止血全过程 ⑶参与凝血:如血小板磷脂,PF3 ⑷促进和抑制纤维蛋白溶解:血小板释放 的5-HT刺激血管内皮释放血管激活物, 激活纤溶酶原而使纤维蛋白降解;血 小板第6因子(抗纤维蛋白因子,PF6) 抑制纤维蛋白溶解

  19. (二)生理特性 1.粘附:血小板粘着于非血小板表面,如粘着 于损伤的血管内膜胶原纤维上 2.聚集:血小板之间相互粘着。分可逆与不 可逆两个时相,分别为受损组织释放外源 性和血小板释放内源性ADP所致。 3.释放:血小板受刺激后,主动外排生物活性 物质的现象。由致密体排出:ADP,ATP, 5-HT,Ca2+;由-颗粒排出:-血小板巨球蛋 白,vWF,PF4,5,纤维蛋白原等。 4.收缩:与血小板收缩蛋白有关。 5.吸附:血小板表面可吸附凝血因子。

  20. 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hemostasis 生理性止血:血管损伤后血液从血管中流出, 几分钟内自行停止的现象。 出血时间:自血液从血管中流出到其自行停 止的时间。正常1~3min,反映生理止血功能。 一、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 1.血管收缩:因素有三 ⑴损伤刺激血管反射性收缩; ⑵损伤引起局部血管肌源性收缩; ⑶粘附于损伤处的血小板释放5-HT、TXA2 (血栓烷A2thromboxane A2)等缩血管物质

  21. 2.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血管损伤→内皮下胶原纤维外露→TC粘附其上→内、外源性ADP及TXA2活化并促使TC聚集→形成松软止血栓→堵塞伤口2.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血管损伤→内皮下胶原纤维外露→TC粘附其上→内、外源性ADP及TXA2活化并促使TC聚集→形成松软止血栓→堵塞伤口 3.血液凝固:血管损伤→启动凝血系统→血浆中可溶性纤维蛋白原→不可溶性纤维蛋白→交织成网→网罗血细胞→加固止血栓(二期止血)→局部纤维组织增生→长入凝血块→永久止血。

  22. 生理性止血过程示意图

  23. 二、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 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 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是由多种 凝血因子参与的、复杂的酶促反应过 程。 (一)凝血因子coagulation factor or clotting factor 共14种,其中国际命名的12种,此外有前激肽释放酶和高分子激肽原。

  24. 国际命名的凝血因子 编号    中文名      英文名 因子Ⅰ    纤维蛋白原 fibrinogen 因子Ⅱ   凝血酶原 prothrombin 因子Ⅲ  组织因子 tissue thromboplastin 因子Ⅳ   钙离子 Ca2+ 因子Ⅴ    前加速素 proaccelerin 因子Ⅶ     前转变素 proconvertin 因子Ⅷ    抗血友病因子 antihemophilic factor.AHF 因子Ⅸ    血浆凝血活酶成分 PTC 因子Ⅹ Stuart-Prower factor 因子Ⅺ    血浆凝血活酶前质 PTA 因子Ⅻ    接触因子 contact factor 因子ⅩⅢ    纤维蛋白稳定因子 fibrin-stabilizing

  25. 凝血因子特点: ①除因子Ⅳ是Ca2+外,其余均为蛋白质; ②因子Ⅱ,Ⅶ,Ⅸ,Ⅹ,Ⅺ,Ⅻ,ⅩⅢ和前激肽释放酶是蛋白内切酶,以酶原形式存在,需激活才有活性; ③因子Ca2+,Ⅲ,Ⅴ,Ⅷ和高分子激肽原在凝血反应中起辅因子(非酶促)作用; ④除Ⅲ外,其他因子均存在于血浆中,且大多在肝内合成; ⑤因子Ⅱ,Ⅶ,Ⅸ,Ⅹ的合成需维生素K,为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 ⑥Ⅴ, Ⅷ是最不稳定的因子。

  26. (二)凝血过程 thecourse ofblood coagulation 1.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Xa,Ca2+,Ⅴa,PF3)形成 ↓ 凝血酶原(Ⅱ) 凝血酶(Ⅱa) ↓ 纤维蛋白原(Ⅰ) 纤维蛋白(Ⅰa) (溶胶状态) (聚合而成凝胶状态)

  27. 2.两条凝血途径 (1)内源性凝血途径intrinsic pathway ①所有参与凝血的因子均来自血液; ②始动因子是因子Ⅻ; ③因血管内皮露出胶原纤维(或血液 接触带负电荷的异物)而启动; ④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过程涉及的因 子多,因而耗时长, 比外源凝血慢。 如缺乏 Ⅷ. Ⅸ. Ⅺ分别称为甲型、 乙型和丙型血友病hemophilia

  28. S:内皮下 组织 HK:高分子 激肽原 PK:前激肽 释放酶 K:激肽释 放酶 组织因子,TF 正反馈 Ca2+ 表面激活 正反馈 凝血酶原 酶复合物 ⅩⅢ 纤维蛋白 多聚体 ⅩⅢa Ca2+

  29. (2)外源性凝血途径extrinsic pathway ①由血液外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 TF,FⅢ)进入血液所启动的凝血过程; ②始动因子是因子Ⅲ; ③TF是血管组织损伤释放出的,属辅 因子,与Ⅶ结合并使Ⅶa催化效力增 加千倍; ④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过程涉及因子 少,因而耗时短, 比内源凝血快。

  30. (3)凝血酶thrombin作用 ①使纤维蛋白原分解为纤维蛋白单体; ②激活ⅩⅢ→ⅩⅢa,后在Ca2+作用下,使 纤维蛋白单体聚合; ③激活Ⅴ,Ⅷ,Ⅺ,成为凝血过程正反馈机制; ④使TC活化,提供有效的磷脂表面。 (4)血浆与血清serum区别 血清:血液凝固后,所析出的淡黄色液体。 血清与血浆相比: ①缺少了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Ⅱ,Ⅴ,Ⅷ, ⅩⅢ; ②增添了血小板释放的物质;

  31. (三)血液凝固的控制(体内抗凝系统) control ofblood coagulation 1.血管内皮抗凝作用 ⑴内壁光滑, 是TC、凝血因子与内皮 下组织接触的屏障; ⑵内皮细胞可合成抑制TC聚集和抗 凝物质: 抗TC:PGI2,NO 抗凝:抗凝血酶Ⅲ;组织因子途径抑 制物;凝血酶调节蛋白等

  32. 2.血流的冲刷和稀释作用⑴循环不息,使偶尔被激活的凝血因 子被冲走;⑵稀释被激活的凝血因子;3.纤维蛋白的吸附作用和巨噬细胞的 吞噬作用:吸附和吞噬凝血因子4.体内生理性抗凝物质 有三类:⑴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抗凝血酶Ⅲ,C1抑制物,抗胰蛋白酶, 2-抗纤溶酶,2-巨球蛋白,肝素辅因 子Ⅱ等

  33. 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Ⅲ: 血浆中存在的一种由肝脏和血管 内皮细胞合成的糖蛋白。 ①与已激活的凝血因子(Ⅱ,Ⅸ→ Ⅻ)活性中心的丝氨酸残基结合,进 行灭活。 ②作用有肝素依赖性:与肝素结 合抗凝作用增强2千倍;生理情况下, 主要与内皮细胞表面的硫酸乙酰肝 素结合

  34. ⑵蛋白质C系统: 包括:蛋白质C,凝血酶调节蛋白 作用:可灭活Va,Ⅷa,Ⅹa,增强纤溶酶活性⑶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既能灭活Ⅹa,又能灭活Ⅶa-TF复合物; 是体内主要的生理性抗凝物质。 ⑷肝素heparin:一种粘多糖,主要由肥大 细胞和嗜碱粒细胞产生。 ①与抗凝蛋白质结合(如抗凝血酶Ⅲ ), 增强其活性; ②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因子途径抑 制物。

  35. (四)促凝与抗凝的临床应用 1.促凝: ①温度:升高,凝血酶促反应加快 ②粗糙面:异物表面粗糙可激活Ⅻ及TC, TC易解体而释放PF3。如使用温盐水 纱布 ③促进凝血因子产生:如应用维生素K 2.抗凝: 除Ca2+:应用枸橼酸钠体外抗凝,贮存血液。 枸橼酸钠可与Ca2+结合形成不易电离 的可溶性络合物(对人体无害)。

  36. 三、止血栓的溶解(纤维蛋白溶解)fibrinolysis 纤溶酶原激活物plasminogen activator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 纤溶酶原plasminogen 纤溶酶plasmin 纤溶酶抑制物 +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