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 likes | 732 Views
張秀蓉 國立臺灣大學前歷史系教授兼主任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人文研究群諮詢委員 國立臺大醫學人文博物館工作委員 臺大醫院院史顧問 2013.9.7. 1950 年前熱帶醫學在臺灣. 壹、熱帶醫學. 壹、熱帶醫學. 1. 發生在熱帶地區疾病之治療與預防。 2. 預防重於治療。 3. 保護人民對抗疾病時,必須從地理、生物、社會與文化等方面考慮致病之因。 ─ 《Encyclopedia Americana》,1997 vol.27, pp.146-149. 貳、熱帶醫學與殖民主義.
E N D
張秀蓉 國立臺灣大學前歷史系教授兼主任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人文研究群諮詢委員 國立臺大醫學人文博物館工作委員 臺大醫院院史顧問 2013.9.7 1950年前熱帶醫學在臺灣
壹、熱帶醫學 1.發生在熱帶地區疾病之治療與預防。 2.預防重於治療。 3.保護人民對抗疾病時,必須從地理、生物、社會與文化等方面考慮致病之因。 ─《Encyclopedia Americana》,1997 vol.27, pp.146-149
貳、熱帶醫學與殖民主義(1) 1.Garcia da Orta (Horta) (1490-1570) 葡萄牙人在遠東屬地行醫, 著有熱帶醫學專著的歐洲人,葡萄牙人視他為熱帶醫學之父。 2.Aleixo de Abreu(1568-1630) 《論熱帶病》(1623),第一本有關熱帶醫學的書籍。 3.Jacobus Bontius (1592-?) 荷蘭東印度公司醫生、博物學家, 被認為是將熱帶醫學分設為醫學獨立分支的創立者之一。 4.全球性的學問 ─《The Cambridge World History of Human Disease》,1993 中譯者;張大慶等,2007
貳、熱帶醫學與殖民主義(1) 4.全球性的學問 小泉生,〈熱帶醫學雜誌調ベ〉,《臺灣醫學會雜誌》,1914
參、熱帶醫學研究在臺灣的開始(1) 1.Formosa瘴癘之地 2.行醫傳教 《海關醫報》 (1)年報: 內容:地理位置及自然環境 天候狀況 醫事方面統計與敘述
參、熱帶醫學研究在臺灣的開始(2) (2)另有4篇專題醫學報告: Dr.W.Wykeham Myers 〈臺灣南部絲蟲症的現象〉,1881 〈臺灣南部原住民摘記〉,1884 〈臺灣南部絲蟲症的進一步觀察〉,1886 Dr.Alexander Rennie 〈臺灣北部疾病摘記〉,1893
參、熱帶醫學研究在臺灣的開始(3) 3.Dr. Patrick Manson(1844-1922) 1865年來臺,行醫5年 1877年發表熱帶家蚊是傳播絲蟲病的媒介 法國醫師拉韋朗(A.Laveran,1845-1922) 非洲首次發現寄生於人體血液的瘧原蟲 Manson懷疑瘧原蟲是由蚊子傳染 駐印度的軍醫羅斯(Ronald Ross,1857-1932) 1897證實鳥類瘧原蟲是在家蚊的食道內完成發育 1898年發現人類瘧原蟲是在瘧蚊食道內完成發育,建立了「瘧疾蚊媒說」
參、熱帶醫學研究在臺灣的開始(4) 4.肺吸蟲 1879年6月 Dr. B.C.Ringer解剖葡籍病人,發現肺吸蟲成蟲 1880年 Manson發現肺吸蟲卵 1881年 報告將蟲卵孵化成幼蟲並預測中間宿主之一可能是螺類 5.因為Manson,使西方學者開始重視東方地區的熱帶疾病。1899年創辦倫敦熱帶醫學院,後改名倫敦衛生暨熱帶醫學院,受醫界尊稱為「熱帶醫學之父」 方惠芳,〈醫藥衛生〉,1988年 戴文鋒, 〈《海關醫報》與清末開港地區的疾病〉,1995年6月 朱真一,《從醫界看早期臺灣與歐美的交流》,2007年11月 連秀美,《蚊子博士連日清》,2007年12月
肆、日治時期的熱帶醫學(1) 1.1895年日本領臺時的臺灣是:髒亂的環境、不潔的飲水、各種傳染病、風土病、嚴重的鴉片吸食問題,尤其1896年鼠疫的蔓延更是雪上加霜。 2.具體成果:丸山芳登,《臺湾の醫事衛生業績》
肆、日治時期的熱帶醫學(2) 2.研究 1899年11月25日 「臺灣傳染病與地方調查委員會」 1909年 臺灣總督府研究所
肆、日治時期的熱帶醫學(2) 2.研究 1899年11月25日 「臺灣傳染病與地方調查委員會」 1909年 臺灣總督府研究所 1921年 中央研究所
肆、日治時期的熱帶醫學(2) 2.研究 1899年11月25日 「臺灣傳染病與地方調查委員會」 1909年 臺灣總督府研究所 1921年 中央研究所 1939年4月 臺北帝國大學附屬熱帶醫學研究所 1945年,公開發表的研究成果已多達五百多篇,因而獲博士者44位
肆、日治時期的熱帶醫學(2) 3.教育 (1)各階段醫學教育必修課程 醫學校 1897-1919 醫專 1919-1936 帝大附屬醫專 1936-1945 帝大醫學部 1936-1945
肆、日治時期的熱帶醫學(2) 3.教育 (2)熱帶醫學專攻科 1919年 3屆 20名學生
肆、日治時期的熱帶醫學(3) 4.學會與刊物 (1)臺灣醫學會 1902年 《臺灣醫學會雜誌》 標榜為本國唯一具有熱帶醫學特色之雜誌 內容多是熱帶醫學有關的研究成果、成果介紹、機構及雜誌的介紹、國際性會議之介紹等等
肆、日治時期的熱帶醫學(3) 4.學會與刊物 (2)熱帶疾病集談會 《熱帶醫學》(1942-44) (3)熱帶醫學研究所 《熱帶醫學研究》(1943-45) 《Acta Nipponica Medicinal Tropicalis》(1938-42)
肆、日治時期的熱帶醫學(4) 5.具體成果: (1) 奠定臺灣蚊蟲研究基礎 共找到40多種蚊子對流行的瘧疾、絲蟲病、登革熱、日本腦炎的了解幫助很大。尤其找到的15種瘧蚊是臺灣1965年11月被宣布為瘧疾根除地區的功臣之一 (2)寄生蟲學方面的貢獻 中川幸庵、橫川定完成肺吸蟲的生命史 橫川定發現橫川吸蟲 臺灣豬的住血吸蟲的生命周期、日本血吸蟲 中川幸庵 肥大吸蟲(薑片蟲) (3)丸山芳登,《臺湾の醫事衛生業績》 《臺灣醫學會雜誌》 小田俊郎,《臺灣醫學五十年》 丸山芳登,《台灣の醫事衛生業績》 《臺灣總督府府報》 連秀美,《蚊子博士連日清》 朱真一,《從醫界看早期臺灣與歐美的交流》
伍、迎接新世代(1) 1.留用的日籍專家
伍、迎接新世代(1) 2.人才斷層: 1945年10月31日 杜聰明 所員(共計24名)(全所專任354、兼任14) 蔡秋梧 技手 連日清 僱員 嚴智鍾教所有熱帶醫學研究所課程(1949) 首任公共衛生研究所所長由國防醫學院教務長馬家驥教授兼任(1951)
伍、迎接新世代(2) 3.朝向轉型 (1)終止殖民性的研究 衛生學系陶熾教授到任 一改過去之研究態度,停止其關於熱帶衛生學之殖民的作用之檢討,戰時或非平時營養問題,亦改為一般生理營養的研究。 (2)在日人基礎上轉型走向本土化 「父親承襲了日本人留在臺灣的知識,發揚光大成為臺灣本土學問。」(連秀美) (3)來自中國大陸工作過的學者群之加入,如:洪式閭(浙江衛生實驗院的寄生蟲學家)、馬家驥、嚴智鍾、許雨階等 (4)組織、業績 (5)熱帶醫學研究所改組 細菌疫苗部分,名稱定為「細菌疫苗研究所」 公共衛生部分,名稱定為「公共衛生研究所」(1951) 其餘部分及人員併入醫學院
伍、迎接新世代(3) 4.轉型過程中之代表─陳拱北教授 1945年12月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助教,擔任講義指導學生實習、研究衛生學 1946年8月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講師,擔任講義指導學生實習、研究衛生 (─1947年8月) 1947年6月 與楊思標、郭宗波、陳禮節等參加馬廷英率隊的蘭嶼科學考察團
伍、迎接新世代(4) 4.轉型過程中之代表─陳拱北教授 1948年2月 主持熱帶醫學研究所環境衛生學研究室,進行農村之環境衛生學調查,完成「住宅調查」,開始「井水調查」 1948年9月 兼醫學院訓導分處體育衛生股長 1948年12月 與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研究室主持人郭松根教授合作,研究:本省學童之發育、蚊體組織之理化學性質、工業疲勞問題、關於高熱環境作業者之水分代謝、夏季涼水浴對於人體之影響、第二屆全省運動會選手筋力測驗等題目。
伍、迎接新世代(5) 4.轉型過程中之代表─陳拱北教授 1950年8月 公共衛生學科主任郭松根教授赴美深造,代理科主任。 1952年9月 獲美國明尼蘇達州立大學共衛生學碩士 1954年8月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教授兼公共衛生學科主任及研究所所長 《國立臺灣大學接收報告書》 《國立臺灣大學校刊》 《臺大檔案》 《國防醫學院院史》 連秀美,《蚊子博士連日清》 張秀蓉,〈陳拱北教授生平大事記〉
陸、結語 1.U. S. Naval Medical Research Unit 2簡稱NAMRU-2 1955年設立於台北 2.醫學講習所 3.公共衛生醫師訓練班 4.台北公共衛生實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