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0 likes | 1.22k Views
DTFT (1). 采样序列与采样信号的频谱之间存在着 DTFT 关系. where. 既然 是周期函数(周期为 ),就可以将它写成级数形式 。. DTFT (2). 连续信号在时域内进行取样的结果,是频域内频谱的周期延拓。已 取样信号在频域内的表示为 :. 的付氏变换 为:. 是 付氏 级数的系数. ----- 离散信号的付氏变换. DTFT(3). 可由 求得。. DTFT(4). 变换成数字域形式:. ----- 离散信号的付氏变换对. LSI 系统的输入、输出关系为 :. 其付氏变换为:.
E N D
DTFT (1) • 采样序列与采样信号的频谱之间存在着DTFT关系 where
既然 是周期函数(周期为 ),就可以将它写成级数形式。 DTFT (2) 连续信号在时域内进行取样的结果,是频域内频谱的周期延拓。已取样信号在频域内的表示为:
的付氏变换为: 是 付氏级数的系数 ----- 离散信号的付氏变换 DTFT(3)
可由 求得。 DTFT(4) 变换成数字域形式: ----- 离散信号的付氏变换对
LSI系统的输入、输出关系为: 其付氏变换为: 为系统单位取样响应序列h(n)的付氏变换. LSI系统的频率响应
离散信号的付氏变换的性质 • 离散付氏变换是一个线性变换 • 离散付氏变换的周期性 • 卷积特性 • 离散付氏变换的对称性
离散付氏变换的性质 • 离散付氏变换是一个线性变换,即:
离散付氏变换的周期性 • 序列的付氏变换是ω 的周期函数,周期为2π 证明: 连续信号的付氏变换不是周期函数。
推论: 因此,在我们分析时,只需要知道 的一个周期(即 ,或 )即可,而不需要在整个 域来分析。 离散付氏变换的周期性 (cont’d)
离散付氏变换的卷积性质 • 卷积映射为乘(卷积特性) • 时域卷积 频域相乘
序列的共轭对称性 共轭对称与反对称: 序列分解:
共轭对称函数 定义为 : 共轭反对称函数 定义为 : 离散付氏变换的对称性 若为实函数,共轭对称既为偶函数。 若为实函数,共轭反对称既为奇函数。
其中 离散付氏变换的对称性 任一付氏变换都可以分解为共轭对称和共轭反对称两部分
离散付氏变换的对称性 若为实序列,则其付氏变换有以下性质:
推论: • 要画出 的幅频特性,只需要 半个 • 周期即可,通常在实际中是选择 的部分。 离散付氏变换的对称性
Z变换 • L变换(拉氏变换):(线性模拟系统)解常系数微分方程的运算方法——变微分方程为代数方程(时域频域) • Z变换:(离散系统)解常系数差分方程的运算方法——变差分方程为代数方程(时域频域);
Z 变换定义 序列x(n) 的Z变换定义为: 双边Z变换 其中z为复变量,也可记作Z[x(n)] = X(z)
按复变函数的理论,幂级数的收敛域为Z平面上的环状区域 , 、 是X(z)的极点, 可以取零值, 可取 ∞。如果 < ,说明收敛域不存在,那么 z 变换也不存在。在此域内X(z)是z的解析函数,X(z)的极点在R(收敛域)之外。 Im(z) Z平面 r1 r2 Z 变换的收敛域 Re(z)
右边序列的收敛 例:
Z 变换 • 在本例中的 X(z) 是一个有理函数,即 • 其中 B(z) = z 是一个分子多项式,A(z) = z-a 是一个分母多项式。B(z) 的根称为 X(z) 的零点,A(z) 的根称为 X(z) 的极点。此例中,X(z) 在原点 z=0 处有一个零点,在 z=a 处有一个极点。
左边序列的收敛域 • 例 在此例中,如果b = a,则 X1(z) 和上例中的 X(z) 一样,除了它们相应的收敛域不同外。这表明收敛域是保证 z 变换单值性的区分特性,因而在系统分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Im(z) 双边序列:既包含有右边序列,又包含有左边序列,其收敛区域为 ,或者不存在。 r1 Re(z) r2 双边序列的收敛域
例:设 求: 若 |b|<|a|,则收敛域是一个空集, 不存在;若 |a|<|b|,则收敛域为|a|< |z|<|b|,且 存在于此区域。 解:
= 右边序列 + 左边序列 (1)由于收敛条件由 |z| 的幅度决定,所以收敛于一个 圆的边界。 (2)对右边序列: 收敛,则比 大的Z的模一定 收敛, 是右边序列的极点。 (3)对左边序列: 收敛,由级数比较判决法,比 小的数一定收敛, 是左边序列的极点。 总结
(4)若不止一个极点,则找与收敛域相重的那个极点。对右(4)若不止一个极点,则找与收敛域相重的那个极点。对右 边序列是最外的极点之外的收敛,对左边序列是最内的 极点之内收敛,收敛域中无极点。 (5)对双边序列,若左右序列的收敛域具有相重部分,则相 重部分为收敛域,必是一个开放的环;若不相重,则不 收敛(Z变换不存在)。 (6)如果存在一个序列,它在 和 时取零值,则 称为有穷序列。这类序列的收敛域是整个 z 平面。若 ,则 不属于收敛域;若 ,则 z=0 也不 属于收敛域。 (7)收敛域是一个连通的区域,即收敛域不可分割。 (8)对于有理函数,其收敛域边界上至少有一个极点。
Z 反变换 • 部分分式分解法 • 幂级数展开法 • 围线积分法
幂级数展开 —— 长除法 右边序列的z反变换 左边序列的z反变换
解: 例:
幂级数展开 —— 长除法 分子除以分母得到一个时间上离散的展开级数。这种方法简单,但不能得到序列严密的表达式。注意分母中多项式的排列顺序。
部分分式法 如果 ,对 X(z) 真有理式部分进行部分分式展开,得: 则:
例:求取 的 z 反变换。 由此可知,X(z) 有两个极点: 及 ,由于收敛域未给定,所以下图给出了三种可能的情况 部分分式法 解:
收敛域 1 (ROC1):1<|z|<∞,此处的两个极点都在收敛域 1(ROC1) 内部,所以有 和 ,因此得 Im{z} ROC1 Re{z} 0 1/3 1 部分分式法 它是一个右边序列。
收敛域 2: ,此处的两个极点都在收敛域 2的外部,所以有 和 ,因此,得 Im{z} Re{z} 1/3 1 0 ROC2 部分分式法 它是一个左序列。
Im{z} 收敛域 3 : ,此时极点 在收敛域 3的外部,即 ;而极点 在收敛域 3 的内部,即 。因此,得 Re{z} 1/3 1 0 ROC3 部分分式法 • 它是一个双边序列。
例 • 在收敛域中展成级数:
例 • (假设 x(n) 为右边序列)
在单极点 的留数 在 有K阶极点的留数 留数法 因为C在收敛域内,因此,首先确定收敛域,然后针对每个收敛域内的极点计算Z反变换。
解: (1) 时 例:
解: (2) 时 例:
Z反变换 以上我们了计算Z反变换的三种方法,各有优缺点,而采用第三中方法求Z变化的反变换更带有普遍规律(意义),——严格数学表达式。在实际计算时,多数情况下几者结合到一起。
1. 线性 收敛域 Z变换的性质 某些线性组合引入一些零点,有可能对消一些极点,这时收敛域有可能扩大
收敛域 Z变换的性质 2. 样本的位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