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 likes | 403 Views
中医学综合实验 上海中医药大学 方肇勤 2010-12-27. 一、本课程的由来和课程设置目的 1 . 课程的沿革 ( 1 ) 中医药发展的特征和要求。 ( 2 ) 实验中医学教学的形成和发展: 中医基础实验 → 实验中医学 → 中医学综合实验 三个阶段。. 2 . 本课程的目的 在 《 实验中医学 》 理论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独立、综合运用多种实验方法研究中医课题的能力。
E N D
中医学综合实验 上海中医药大学 方肇勤 2010-12-27
一、本课程的由来和课程设置目的 1.课程的沿革 (1)中医药发展的特征和要求。 (2)实验中医学教学的形成和发展: 中医基础实验 → 实验中医学 → 中医学综合实验三个阶段。
2.本课程的目的 在《实验中医学》理论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独立、综合运用多种实验方法研究中医课题的能力。 几十年的中医现代实验研究表明,如何把传统的中医理论与现代高科学技术结合起来,合理地运用后者来研究发掘和发展前者,是中医现代化过程中突出存在的问题,其中关键的问题是人才。中医现代化研究要求大量的复合型人才。这样的人才既要求对传统中医理论方法了解,又要求对现代科学技术有关原理、方法、技术、理论掌握,并能把两者合理有机地组合起来。
在以往的教学中,突出表现中医药专业学生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包括如何选题、如何实验准备、如何标准操作、如何数据分析,等等。高分低能的现象比较普遍。大学本科教育阶段缺乏相应的教学手段和措施。在以往的教学中,突出表现中医药专业学生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包括如何选题、如何实验准备、如何标准操作、如何数据分析,等等。高分低能的现象比较普遍。大学本科教育阶段缺乏相应的教学手段和措施。
本课即针对这样的现状和需求而开设,要求并指导学生综合所学中、西医学知识、现代研究技术,独立开展包括实验设计、研究准备、实验实施、实验数据分析,撰写实验报告等系统的教学实践,使大家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所学的知识,暴露其知识面的欠缺,主动去吸取有关知识,并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在实践中完成从学到用的能力的培养和升华。本课即针对这样的现状和需求而开设,要求并指导学生综合所学中、西医学知识、现代研究技术,独立开展包括实验设计、研究准备、实验实施、实验数据分析,撰写实验报告等系统的教学实践,使大家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所学的知识,暴露其知识面的欠缺,主动去吸取有关知识,并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在实践中完成从学到用的能力的培养和升华。 因此,本课程不是一个普通意义上的一个实验课。
3.本课程采用的教材 《中医学综合实验》(2004年3月第二次印刷版,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请认真自修。
本教材由三个部分组成和具有四个特点: (1)三个部分: 1)中医学综合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包括选题、课题设计、研究准备、实验实施、实验数据分析、撰写实验报告。 2)综合实验实例。 3)附录。 (2)四个特点: 1)中医特色。 2)实用:介绍了我们多年带教本科生、研究生的经验,开展中医药实验教学的经验,例举了实验研究不同环节一些常见的错误,以及一些成功的实例; 3)弥补一些方法学著作中普遍缺少的内容,比如实验准备。 4)最新方法技术进展。
4.本课程的教学流程 第一阶段(前 4 周,元旦减少1次课堂讨论):PBL教学; 第二阶段(后6 周):综合实验,涉及: (1)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设计研究方案。 (2)各小组设计方案课堂介绍、讨论、表决与细化。 (3)观看教学录像,以及有关理论教学。 (4)实验准备、动物模型预初实验,小鼠四诊检测技术培训。 (5)造模、四诊检测、用药。
(6)处死实验动物、取材、实验检测全面展开。(6)处死实验动物、取材、实验检测全面展开。 (7)数据处理、分析。 (8)课堂通报各组实验结果和初步分析。 (9)撰写研究报告。 (10)课堂宣读研究报告、模拟答辩。 因此,本课程提供给大家一个中医药实验研究实战模拟的机会!
5.以往本实验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以往所学知识不巩固,理论脱离实际。 (2)实验技术缺少培训,实验操作误差大。因此要求认真参加有关预初实验,提高实验技能。 (3)结果不稳定。有多方面原因,实验设计上的、实验技术上的、操作规范上的、实验经验上的,等等。 (4)辨证结论的分歧。 (5)实验记录不完整。请参考《中医学综合实验》附录的要求。 (6)课堂介绍时间掌握不好,或长或短。
(7)个别学生不认真、不投入。主要表现为:(7)个别学生不认真、不投入。主要表现为: 1)旷课、迟到、教学实验缺席。 2)不主动、不积极、少投入。 3)抄袭。综述撰写抄袭、实验报告抄袭。 4)对指导教师不尊重,不听从安排。 ● 投入不同,收获大相径庭! 这样的课程是高投入课程、精英课程,给学生创造了非常好的教学条件和环境。所以,希望大家珍惜这样的机会,作为学位课题的预演,全面提高。
二、教学要求 1.明确学习目的 培养对中医药学创新、创造、开拓的精神和能力,尤其注重能力的培养,学用结合;其次是培养科研素质,激励大家发现知识的局限、主动自学不断补充完善其知识结构;再次是培养思想素质,包括对研究的兴趣、实事求是的态度、尊重他人的学术见解和研究成果、协作精神、主动精神。 以上这些素质、精神、能力对毕业后从事医疗、科研、教学是十分必要的,是21世纪中医药人才的基本要求。
2.热情、积极投入 最大程度地激发出潜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习、研究、创造的积极性。 投入愈多,收获愈多。 鼓励勤思考、勤观察、勤提问、勤动手。 鼓励加强交流,切磋利弊,获得大量的书本上学不到、体会不深切的知识。
3.成为主角,培养独立科学研究的能力 充分调动和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要求亲自动手,独立、主动、认真地参与实验研究的每一个过程,主动参与研究的所有环节,在研究中去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参考文献,综合分析,得出合理的研究结论。并在研究、讨论中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和取舍决策的能力、创新能力。 课堂讨论鼓励大胆发表己见,虚心吸收同学、老师的观点和意见,扩展思路,培养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从中有效地培养独立开展中医学实验研究的能力、竞争和拼搏的精神、开拓创造的能力。增强科研的信心和勇气,培养科学实验思维能力。
4.在学习研究中发扬团队协作精神 5.培养和加强自学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6.培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能力 课程开展过程中要求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由于受到教学经费的限制、课时的限制、学生实验研究技术的水准、教学实施所在科室条件的限制、带教教师学术水平的限制,等等,所开展的实验往往会与部分,甚至多数学生所期望、理想的有一定差距。
因此,本教学所采用的技术、方法、内容可能不是最先进的、最系统、最周全的。为此,既要求学员培养准确地了解环境、适应环境,调整研究的思路、设想、方法的能力,又要求学员从今后研究工作需要出发,高标准、严要求,在有限的条件下获得最大的锻炼和教益。使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的能力得到培训,增加今后研究的适应力、应变能力。同时,培养学员坚毅的心理素质、毅力、自控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因此,本教学所采用的技术、方法、内容可能不是最先进的、最系统、最周全的。为此,既要求学员培养准确地了解环境、适应环境,调整研究的思路、设想、方法的能力,又要求学员从今后研究工作需要出发,高标准、严要求,在有限的条件下获得最大的锻炼和教益。使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的能力得到培训,增加今后研究的适应力、应变能力。同时,培养学员坚毅的心理素质、毅力、自控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 7.培养科学实事求是学风,客观地进行实验设计、分析报道实验结果 8.重视培养信息收集、利用与交流的能力
三、考核办法 (1)文献综述(20%) (2)研究报告(40%) (3)研究态度和贡献度(10%) (4)PBL教学评价(30%) 依据以上比例综合评分。
1. 文献综述及其考核 要求每个学生独立撰写“文献综述”。 (1)文献综述的内容 建议:血虚证实验动物造模及其证候的检测与评价。也可以就PBL中某一学术问题展开,作为中医学综合实验的成绩之一。 (2)文献综述评价标准 ① 文章的收集数量和新近程度。 ② 文章的批判性阅读情况及讨论分析(包括分门别类地系统回顾、存在问题的分析、展望和趋势的判断)。 ③ 文章的撰写规范程度,以及文笔的流畅、优美程度。 ④ 严肃认真程度。
(3)一些要求 1)体例参照《实验中医学》的介绍,以及参考国家级中医药杂志。 2)同时上交word文件和word打印稿(文件名:学号+姓名+综述/实验报告)。 我们将选择优秀者,放在精品课程网站上。 3)综述上交时间:2/21(第5次上课时上交纸质,word发至 zqfang@sh163.net)。
2. 实验报告评分依据 (1)实验方法叙述完整、正确、清楚。 (2)实验数据经过统计处理,且统计方法正确。 (3)实验结构表达客观、准确。 (4)讨论要求结合文献综述、结合其他组的实验结果综合分析。 (5)讨论要求对实验结果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展望或今后努力的方向。 (6)报告体例的规范、标准,包括参考文献的出处。 (7)具有中医特色。 可能的话,建议投稿。
四、实验研究课题设计 1. 本课程所提供的条件: (1)40只昆明种雄性小鼠。建议分作4组,每组10只: 1)正常对照组 2)乙酰苯肼模型对照组 3)~4)其他两个组别。可以比较不同造模方法,也可以比较不同处方的疗效,或者同一处方不同剂量的比较等。
(2)建议采用乙酰苯肼“血虚证”造模,若有其他造模,要求在一周内完成。(2)建议采用乙酰苯肼“血虚证”造模,若有其他造模,要求在一周内完成。 (3)若选择不同治法比较,可依据大家选择的处方购买中药或西药。 (4)检测指标:小鼠四诊与证候,以及常规生化、病理、分子生物学等常用指标。
2.选择中医证动物模型的依据和意义 (1)辨证论治是中医的优势和特色。 (2)辨证论治机理探索的生命学科意义和发展中医的意义。 (3)中医证动物模型创建的意义和存在问题。 3.选择乙酰苯肼造模的依据和目的 (1)血虚证的不同造模方法。 (2)临床上职业病的防治需要。 (3)实验教学要求方法稳定、重复性好、时间短等条件。
4.选择小鼠的依据 5.一些基本的学术问题 (1)如何开展辨证论治的实验动物研究?目的:验证和发展辨证论治方法,揭示其机制。 (2)实验动物存在不存在证候,同病异证、异病同证? (3)能不能给常见实验动物小鼠、大鼠四诊和辨证? (4)证候动物模型是否还需要再辨证,即同证异证? (5)四诊和辨证能不能实现标准化、计量化?
6.辨证论治是否有效? 7.以往所选择的治法和疗效(供设计参考) (1)补血,四物汤为代表。 (2)益气养血,当归补血汤为代表。 结果:疗效均不好。怎么办? 注意: (1)证候检测,往往系气、血、阴、阳均虚,如何治疗? (2)曾有学生提出中西医结合,采用皮质激素,中西医结合,未能得到大多数学生的认可。 (3)还有没有其它思路和方法?
8.请各小组为单位,提出设计方案 (1)各小组酝酿,提出方案。 (2)2/21 各小组派1名代表,上台简要介绍(板书组号和设计),推介小组课题设计(模拟开题报告)。 (3)各小组酝酿,依据赞成程度,按 4、3、2、1 高低打分。得分最高的小组设计入选。
六、学生分组 自愿结合,分为4组。每组人数接近。 交上名单。随机确定 1~4组。
七、任课教师介绍 管冬元 卢文丽 张 煜 潘自强 宋菊敏 方肇勤 梁 超
八、PBL教室与安排 下一节课,请各组同学到相关教室: 第一组请到8307教室 教师:管冬元、卢文丽 第二组请到7307教室 教师:张 煜、潘志强 第三组请到9305教室 教师:宋菊敏、汪巧巧 第四组请到7207本教室 教师:方肇勤、梁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