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0 likes | 546 Views
请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 加入群: 2013 国培综合实践 群号: 299148602 请修改群名片:省、地区和姓名。. 综合实践活动课例打磨案例分享与体验 -- 百年树人国培骨干培训 张春芳. 分享一个观点. 各位老师,你们好!我想与大家分享一 个观点:并不存在哪一个职业就 “ 有意思 ” ,也不是教哪一门学科就 “ 有意思 ” ,职业生涯是否能够 “ 有意思 ” ,主要依赖于我们是否有意识地去研究。不研究,做总理都会觉得没意思;去研究,种一盆花都会很有意思。真正无聊的工作,是那些不需要智力活动的工作。
E N D
请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 加入群:2013国培综合实践 群号:299148602 请修改群名片:省、地区和姓名。
综合实践活动课例打磨案例分享与体验 --百年树人国培骨干培训 张春芳
分享一个观点 各位老师,你们好!我想与大家分享一 个观点:并不存在哪一个职业就“有意思”,也不是教哪一门学科就“有意思”,职业生涯是否能够“有意思”,主要依赖于我们是否有意识地去研究。不研究,做总理都会觉得没意思;去研究,种一盆花都会很有意思。真正无聊的工作,是那些不需要智力活动的工作。 许多事情不是我们能够控制的,比如你参加这个培训,但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能够控制的,比如让这次培训过程变得更加有价值、有意思。记住:我们不能改变手中的牌,但我们可以改变出牌的方式。而正是出牌方式,决定了我们水平的高低。 希望你们能从中获得愉快,有意思。 柯政: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助理教授
前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探索与实施已经走过十个年头,凡是接触、实施和指导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长、老师无不被这门课程的魅力所吸引。 这些年,围绕这门课程,我们接受了很多培训,参加过很多次研讨,都是紧密围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四个构成要素展开:目标的确定、内容的开发、实施的策略以及评价的研究。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我们更加认同一个观点,那就是,课程是发展历程,而非既定模式。我们取得了成绩,但我们永远在路上……每一次都是一个新的起点。 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遇到瓶颈问题时,我们遇到了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项目,学生能力表现目标—基于学生学习的课例研究。
内容安排与预设目标 1.学习两个案例--《安全自护》和《活字印刷》的计划制定、三次备课、备课研讨、观课评课议课过程。 体验课例打磨的完整过程,思考其对学生学习和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意义。 2.学习、明确指导教师的工作任务与职责,为秋季国培做好心理和思想准备。
课例一:安全自护 一、磨课计划的制订 1 共同思考 你指导过这一主题活动吗?在指导的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困惑或问题?
课例打磨教师研究的问题。 • 1.在课例形成的过程中,探讨教师的有限指导如何应对学生问题的开放性和研究的自主性,尝试解决教师指导中的错位、越位和不到位的问题。 • 2.在课堂上如何为学生创设有效的实践和体验的机会,解决本课程学习中,学生只在课堂上讨论交流,课外实践较难落实跟踪指导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和有效的指导)
问题的有关说明 •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具体指导过程中,教师会鼓励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时会发现,全班同学提出的问题多达几十个,而教师受时间、空间、知识和能力水平的限制,指导落实所有的问题研究会有很大的困难。在教学中应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基于此,我们确立了第一个问题,即教师的有限指导如何应对学生问题的开放性。
2.共同讨论: 这个研究问题与活动主题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什么不同?
本课例研究的目标任务: • 1.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指导角色的定位,在开放的教学内容、学生自主学习的状态下,探寻教师有效指导的内容、方法和策略。 • 2.寻找在课堂指导中创设有效实践情境的途径与方法,提高课堂指导的有效性。
3.再次讨论: • 围绕磨课计划,您还有哪些想法? • 2013综合实践活动国培班(济南)问题汇总 有老师说,我们平日里也有集体备课,这个课例打磨不是与它一样吗? 一位地理老师与辽宁一位化学老师的困惑。
4.共同学习 • A段视频 • A段脚本
5.我们的任务 • 在网络研修阶段,教师要完成校本课例研究的设计(研制磨课计划),进入校本或校际研修后,要跟进教学过程,开展真实场景的课例研究。完成2到3课时的课例协同研究。(第二页) • “国培计划(2013)”项目校本课例研究计划模板(第四页) 磨课计划项目要求 1.教学课题、目标任务、研讨问题、环节安排等要素完整,环节分工设置合理 2.全组教师都明确所承担的任务
二、备课与研讨 1.带着问题学习 三次备课是指哪三次备课? 三次备课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关系? 参与的主体、对研究问题的解决。 安全自护第一次教学设计
2.参与研讨 如果您来提出修改意见,您会提哪些建议?
3.看看开发团队的经历 • 三次备课研讨内容
4.视频和脚本的学习 • B段视频 B段脚本
5.第二次教学设计 • 比较第一次教学设计与第二次教学设计的不同。
三、观课准备 • 1.共同思考 • 怎样观课?像平日那样听课吗? • 怎样评课?依据什么来评课?
2.观课量表的制定 • (1)这样行不行? • 鞠丽丽提供的观课量表。
(2)如果您来制定观课量表,您认为可以从哪几个观察点来观察?(2)如果您来制定观课量表,您认为可以从哪几个观察点来观察? • 我认为……
(3)认真学习和讨论后的修改 • A学习有关理论 • B线上线下讨论制定观课量表 • C努力的成果(观课量表、B段视频观课分工、脚本材料)
四、上课、听评课 • 上课视频与实录 • 召开评课议课会议 • D段视频与脚本材料 • 上传第三次教学设计
课例二:活字印刷 一、磨课计划的制订 1 共同思考 你指导过这一主题活动吗?如果您来指导,您认为可能会遇到哪些困惑或问题?
课例打磨教师研究的问题。 • 经过专家团队的研讨,最终选择两个比较典型的问题作为本课例的重点: • 1.学生各学科的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性实践的基础,在课程实施中,如何处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有效调用学生学科学习的经验,同时又能达成本课程学习的能力目标。 • 2.如何使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效衔接,保证学生活动的连续性、课外实践的有效性,减少安全问题。
说明事项 •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规定“中小学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的关系,坚持课堂组织与开放活动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在日常教学中,老师常有这样的困惑,“我课堂上的指导,对学生的课外实践究竟能起到多大的指导作用?在面对复杂的社会情境时,怎样处理课上指导的有限性与课下实践情境复杂性之间的矛盾?”基于上述思考,确立了第一个研究问题。
2.学科教学中都安排了实践活动,很多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在学科实践活动中也有涉及。活字印刷这一活动主题在语文、历史、美术等学科中都有所涉及,尤其是美术课,如浅浮雕、篆刻等内容在美术课上都出现过,这些内容与活字印刷主题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活字印刷活动主题与美术课到底有什么关系?这两者之间在活动目标、活动方式以及评价等方面的差异有哪些?怎样通过有效整合实施使学科领域的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如何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加以拓展和加深,从而达到整合双赢的效果?基于这些思考,我们确定了第二个问题。2.学科教学中都安排了实践活动,很多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在学科实践活动中也有涉及。活字印刷这一活动主题在语文、历史、美术等学科中都有所涉及,尤其是美术课,如浅浮雕、篆刻等内容在美术课上都出现过,这些内容与活字印刷主题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活字印刷活动主题与美术课到底有什么关系?这两者之间在活动目标、活动方式以及评价等方面的差异有哪些?怎样通过有效整合实施使学科领域的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如何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加以拓展和加深,从而达到整合双赢的效果?基于这些思考,我们确定了第二个问题。
2.共同讨论: 这个研究问题与活动主题中的问题,有什么不同?
本课例研究的目标任务: • 通过对研究问题的归因分析,我们确定了以下目标任务: • 1.在课例的设计与实施中,通过与其它学科课程的比较研究,澄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设计和实施中的课程特征,加深对本课程的理解,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效度,发现整合点,更好地达成课程目标; • 2.基于综合实践活动开放性的特点,探寻课堂指导与课外实践有效衔接的策略与方法,提高教师指导的有效性。
3.再次讨论: • 围绕磨课计划,您还有哪些想法? • 还可以研究哪些问题?
4.共同学习 • A段视频 • A段脚本
二、备课与研讨 1.参与研讨 如果您来提出修改意见,您会提哪些建议? 活字印刷第一次教学设计
2.看看开发团队的经历 • 三次备课研讨内容
3.视频和脚本的学习 • B段视频 B段脚本
4.第二次教学设计 • 比较第一次教学设计与第二次教学设计的不同。
三、观课准备 • 1.观课量表的制定 • (1)这样行不行? • 鞠丽丽提供的观课量表。
(2)认真学习和讨论后的修改 • A学习有关理论 • B线上线下讨论制定观课量表 • C努力的成果(观课量表、B段视频观课分工、脚本材料)
四、上课、听评课 • 上课视频与实录 • 召开评课议课会议 • D段视频与脚本材料 • 上传《活字印刷》第三次教学设计
注意问题 • 1.一以贯之追踪研究问题。 • 看计划 研究真问题,问题两相适配。 • 什么是问题?问题是一个要解决的困惑,一个要克服的障碍,是需要跨跃的,横亘在当前情景抵达期待结果之间的一个鸿沟。这个困惑、障碍和鸿沟是任务承担者自身的,不是他人的。是面临挑战性任务而没有现成办法完成时产生的。对于教师来说, • 就是面临课标对教学的新要求没有现成办法实现时产生的。问题要指向任务,与任务共存,要指向承担任务的人,与人适配。 • 看教案 解决问题措施的合理性和针对性。
看上课 解决问题措施的实践运用。 • 看观课 指向问题的观课维度、工具、记录及观课报告 。 • 看问题研讨区 • 计划问题研讨 对确定、归因问题的讨论。选择和确定研究问题的讨论,进一步分析和归因问题。 • 备课问题研讨 对问题解决措施的廧。上课者对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活动的设计。对问题解决策略和活动设计的协同研讨。 • 观课问题研讨 问题解决实践观察的讨论。指向问题解决的观课维度、观课工具
二要有清晰的时间节点、明确的任务安排。 • 三要有明确的任务分工。 • 四是搭建即时交流的平台。电话、群研讨、群讨论组、面对面交流。 • 五留下过程中的所有资料,并及时记录、整理(包括视频、照片)。这是ABD段视频脚本材料的重要来源。基于真实的问题,开展真实的研究,看出真实的成长历程。
我们的成长足迹 有研究价值(目标任务价值、问题研究价值、课例承载价值、 过程方法价值。) 无过程缺失(呈现一节好课产生、变化过程。 能够一以贯之追 踪研究问题。) 有变化提高(课例进步提高,群组认识提高,教学不确定性的 更多了解、掌握。) 对理论的再认识 更加明晰这一项目的目标 课标贯彻 研究解决教学问题,提高设计学、指导学和促进学的能力。 课例研究 学会混合式课例研究,探寻教师日常有效的研修方式。
当我们有所思考时, 心已启航; 当我们付诸行动时, 一切都在悄悄改变。